稳定型Type‑C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10622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稳定型Type‑C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稳定型Type-C 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 Type C其规格是由Intel(英特尔)、NEC(日本电气株式会社)、Compaq(康柏)、DEC(美国数字设备公司)、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Microsoft(微软)、Northern Telecom(北方电信公司)联合制定的连接标准化、单一化的接口。连接器接口将适用于各种超轻薄的平板、手机、二合一(2-in-1)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移动装置,且将成为横跨各种装置中,唯一能满足数据传输、充电及影像传输等功能的连接器标准。USB Type C这个接口是在USB 3.1时代之后出现的,该接口的优点在于更加纤薄的设计、更快的传输速度(最高10Gbps)以及更强悍的电力传输(最高100W)。Type-C双面插拔接口最大的特点是支持USB接口双面正反插入。

传统的Type-C连接器上为避免端子与外壳接触发生短路问题,会在塑胶主体表面贴贴Mylar工艺方式,来实现防止端子与外壳接触,此工艺无法完全杜绝端子与外壳接触异常问题。以及,传统的Type-C连接器在设计结构上,塑胶主体上下面为开窗口式结构,此成型结构上易造成端子槽变形、插口塑胶壁成型不饱模,导致端子歪斜和塑胶主体破裂。此外,传统的Type-C连接器在外壳两侧设计为卡槽结构,此结构造成外壳与扣爪接触不稳,导致扣爪接地功能不稳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Type-C连接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型Type-C 电连接器,其可永久性并安全的解决各端子与屏蔽外壳接触发生短路不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稳定型Type-C 电连接器,包括有塑胶主体、上排端子、下排端子、扣爪以及屏蔽外壳;该塑胶主体为一体式结构,该塑胶主体的前端面向后内凹形成有插槽;该上排端子、下排端子和扣爪均固定于塑胶主体内;该屏蔽外壳包覆于塑胶主体外;该插槽的上内壁凹设有多个上端子槽,上排端子的接触部悬于对应的上端子槽中并向下伸入插槽,针对每一上端子槽均于塑胶主体上成型有用于阻隔上排端子的接触部与屏蔽外壳接触的上阻挡部,插槽的下内壁凹设有多个下端子槽,下排端子的接触部悬于对应的下端子槽中并向上伸入插槽,针对每一下端子槽均于塑胶主体上成型有用于阻隔下排端子的接触部与屏蔽外壳接触的下阻挡部,该扣爪具有焊接部和两卡勾部,该焊接部伸出塑胶主体外,该两卡勾部分别位于塑胶主体的两侧,每一卡勾部的前端均伸入插槽中。

优选的,所述上阻挡部的后侧设置有上通槽,该上通槽连通插槽。

优选的,所述下阻挡部的后侧设置有下通槽,该下通槽连通插槽。

优选的,针对每一上阻挡部的外表面两侧均凹设有上凹槽,每一上凹槽的一侧均连通对应的上端子槽。

优选的,针对每一下阻挡部的外表面两侧均凹设有下凹槽,每一下凹槽的一侧均连通对应的下端子槽。

优选的,所述屏蔽外壳为一体式拉伸结构,屏蔽外壳的后端两侧内壁凸设有凸包扣点,该扣爪的后端两侧均具有凸部,该凸部与凸包扣点紧密接触并卡扣固定。

优选的,所述凸包扣点在屏蔽外壳的后端两侧外凹内凸形成。

优选的,所述塑胶主体的前端上下表面均嵌设有一EMI弹片,每一EMI弹片均与屏蔽外壳接触,且每一EMI弹片的接触部均伸入插槽的前端内部。

优选的,所述上排端子的接触部前端为有厚度的压扁结构。

优选的,所述下排端子的接触部前端为有厚度的压扁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一、通过设置上阻挡部和下阻挡部,形成局部封闭式结构,使得各端子的接触部和屏蔽外壳之间形成有效的塑胶隔离壁,阻止各端子和屏蔽外壳接触,防止短路,从而可以永久性并安全的解决接触端子与外壳接触发生短路不良。

二、通过设置有各通槽和凹槽,起到夹持注塑成型端子槽的模具工件,防止端子槽变形,并实现端子槽在插口处为封闭状态,提高塑胶主体的机械强度,防止塑胶主体破裂。

三、通过利用凸部与凸包扣点紧密接触并卡扣固定,此结构可以更好的使屏蔽外壳与扣爪紧密接触,防止屏蔽外壳与扣爪装配时有松动不接触现象,更好的实现扣爪与屏蔽外壳接地功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塑胶主体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塑胶主体 11、插槽

12、上端子槽 13、上阻挡部

14、下端子槽 15、下阻挡部

16、上通槽 17、下通槽

18、上凹槽 19、下凹槽

20、上排端子 21、接触部

30、下排端子 31、接触部

40、扣爪 41、焊接部

42、卡勾部 43、凸部

50、屏蔽外壳 51、凸包扣点

60、EMI弹片 61、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塑胶主体10、上排端子20、下排端子30、扣爪40以及屏蔽外壳50。

该塑胶主体10为一体式结构,可解决端子槽易破裂及变形不良,该塑胶主体10的前端面向后内凹形成有插槽11;该上排端子20、下排端子30和扣爪40均固定于塑胶主体10内;在本实施例中,上排端子20、下排端子30和扣爪40均与塑胶主体10镶嵌成型固定,该屏蔽外壳50包覆于塑胶主体10外。

该插槽11的上内壁凹设有多个上端子槽12,上排端子20的接触部21悬于对应的上端子槽12中并向下伸入插槽11,针对每一上端子槽12均于塑胶主体10上成型有用于阻隔上排端子20的接触部21与屏蔽外壳50接触的上阻挡部13,插槽11的下内壁凹设有多个下端子槽14,下排端子30的接触部31悬于对应的下端子槽14中并向上伸入插槽11,针对每一下端子槽14均于塑胶主体10上成型有用于阻隔下排端子30的接触部31与屏蔽外壳50接触的下阻挡部15。

该扣爪40具有焊接部41和两卡勾部42,该焊接部41伸出塑胶主体10外,该两卡勾部42分别位于塑胶主体10的两侧,每一卡勾部42的前端均伸入插槽11中。所述屏蔽外壳50为一体式拉伸结构,屏蔽外壳50的后端两侧内壁凸设有凸包扣点51,该扣爪40的后端两侧均具有凸部43,该凸部43与凸包扣点51紧密接触并卡扣固定,并且,所述凸包扣点51在屏蔽外壳50的后端两侧外凹内凸形成,具有弹性,更容易卡扣固定;扣爪40与屏蔽外壳50永固接触,保证并有效的使扣爪40与屏蔽外壳50永久接触并导通。

以及,所述上阻挡部13的后侧设置有上通槽16,该上通槽16连通插槽11;所述下阻挡部15的后侧设置有下通槽17,该下通槽17连通插槽11。并且,针对每一上阻挡部13的外表面两侧均凹设有上凹槽18,每一上凹槽18的一侧均连通对应的上端子槽12;针对每一下阻挡部15的外表面两侧均凹设有下凹槽19,每一下凹槽19的一侧均连通对应的下端子槽14。上述结构起到夹持注塑成型端子槽的模具工件,防止端子槽变形,并实现端子槽在插口处为封闭状态,提高塑胶主体10机械强度,防止塑胶主体10破裂。

另外,所述塑胶主体10的前端上下表面均嵌设有一EMI弹片60,每一EMI弹片60均与屏蔽外壳50接触,且每一EMI弹片60的接触部61均伸入插槽11的前端内部。塑胶主体10的封闭式结构,可永久性的解决上下端子与屏蔽外壳50及EMI弹片60接触而放生短路不良。

此外,所述上排端子20的接触部21前端为有厚度的压扁结构,并且,所述下排端子30的接触部31前端为有厚度的压扁结构,此结构能提高接触区的光亮面比例(剪切面),提高有效解除面积,同时,降低端子接触区域厚度,可提高插头与母座的对插接触良率。

详述本实施例的组装过程如下:

首先,将上排端子20、下排端子30和扣爪40通过插装或镶嵌成型的方式固定于塑胶主体10内,接着,将两EMI弹片60分别安装于塑胶主体10的前端上下表面上;然后,将塑胶主体10从屏蔽外壳50的后端开口插入,插入到位后,该凸部43与凸包扣点51紧密接触并卡扣固定,即可完成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是:首先,通过设置上阻挡部和下阻挡部,形成局部封闭式结构,使得各端子的接触部和屏蔽外壳之间形成有效的塑胶隔离壁,阻止各端子和屏蔽外壳接触,防止短路,从而可以永久性并安全的解决接触端子与外壳接触发生短路不良。其次,通过设置有各通槽和凹槽,起到夹持注塑成型端子槽的模具工件,防止端子槽变形,并实现端子槽在插口处为封闭状态,提高塑胶主体的机械强度,防止塑胶主体破裂。再者,通过利用凸部与凸包扣点紧密接触并卡扣固定,此结构可以更好的使屏蔽外壳与扣爪紧密接触,防止屏蔽外壳与扣爪装配时有松动不接触现象,更好的实现扣爪与屏蔽外壳接地功能。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