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接地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0193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电动接地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地开关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输配电领域的高压接地的电动接地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电动接地开关的虽然都具有快分快合功能,能够具备关合短路电流的能力,但是操作全部由人工采用操作手柄在柜前就近完成,若操作者违规操作,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随着人们对智能化电网的要求,自动化操作日益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接地开关而言,远控操作接地开关可避免操作不当引起的人员伤亡,由此接地开关电动操作功能的实现对自动化而言尤为重要。

接地开关多用于检修时使用,一般为不带电运行,检修时就近手动操作也必不可少,电动和手动之间必须可靠切换,这就需要可靠的离合装置完成。

另外,这类接地开关装置由于动刀支板有棱边,在雷电冲击下会发生尖端放电,使电场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接地开关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只能手动进行分闸、合闸动作,且由于动刀支板有棱边,存在尖端放电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电动接地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开关本体,在所述开关本体上设置有一电动操作装置及一位置开关,所述电动操作装置包括一电机、一离合齿轮、一第一传动齿轮、一第二传动齿轮和阀用电磁铁,所述电机、离合齿轮、第一传动齿轮和阀用电磁铁依次互相相连,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开关本体的大轴上,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互相啮合;所述位置开关设置在所述开关本体的大轴的输出端;动刀支板安装在开关本体的大轴上,在大轴还套装有屏蔽罩,使开关本体分闸状态时,屏蔽罩遮挡住动刀支板的棱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二传动齿轮通过轴套固定在所述开关本体的大轴之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屏蔽罩包括两块大轴连接板和设置在两块大轴连接板之间的遮挡板。

进一步,所述遮挡板的两端向内侧翘起。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接地开关装置,增加电动操作装置,解决了接地开关只能手动进行分、合闸操作而不能电动进行分、合闸操作的问题;在大轴还套装有屏蔽罩,使开关本体分闸状态时,屏蔽罩遮挡住动刀支板的棱边。避免了动刀支板在雷电冲击下的尖端放电,均匀了电场,使产品的绝缘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屏蔽罩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向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为屏蔽罩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接地开关装置,它包括一开关本体100,在所述开关本体100上设置有一电动操作装置110及一位置开关120,所述位置开关120设置在所述开关本体100的大轴130的输出端。

所述电动操作装置110包括电机111、离合齿轮112、第一传动齿轮113、第二传动齿轮114和阀用电磁铁115,所述电机111、离合齿轮112、第一传动齿轮113和阀用电磁铁115依次互相相连,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14设置在所述开关本体100的大轴130上,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13与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14互相啮合。

所述第二传动齿轮114通过轴套固定在所述开关本体100的大轴130之上。

参见图2和3,动刀支板121安装在开关本体的大轴130上,在大轴还套装有屏蔽罩150,使开关本体分闸状态时,屏蔽罩150遮挡住动刀支板的棱边。

参见图4,屏蔽罩150包括两块大轴连接板151和设置在两块大轴连接板之间的遮挡板152。遮挡板的两端向内侧翘起。屏蔽罩150的表面经过硫化处理,安装于支架角153之间的大轴之上,从而在接地开关分闸状态时动刀支板121的棱边处于硫化屏蔽罩之下,避免了动刀支板121在雷电冲击下的尖端放电,均匀了电场,使产品的绝缘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需要合闸时,电机111正转,带动离合齿轮11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传动齿轮113、第二齿轮转动114和大轴130相应转动至储能弹簧140过死点位,位置开关120自动切换电机111,在储能弹簧140作用下接地开关快速合闸。

需要分闸时,电机111反转,相应带动离合齿轮112、第一传动齿轮113、第二齿轮转动114和大轴130反向运动,储能弹簧140至死点,位置开关120再次切换,实现快速分闸。

手动操作时,由于阀用电磁铁115作用,离合齿轮112与第一传动齿轮113脱开,电机111的回路与大轴130脱离,可实现手动快速分合闸。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