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用爪式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0523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用爪式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脑用的配件,尤其涉及一种电脑用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相应地,用于连接电子产品的连接器的使用也越来越多。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成熟,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型号不同的连接器。现有的连接器为了不浪费电源箱有限的空间,因此,连接器主要由有连接器壳体及内置于连接器壳体内的端子构成。

其中,对于现有的连接器的端子来说,其是用于与被连接端子之间进行插拔连接以实现两者的电性导通。但是,由于现有的连接器的端子设计不合理,使得现有的连接器的端子在与被连接端子进行插拔时存在接触不好的缺陷,从而使得现有的连接器的端子与被连接端子之间的插拔连接不可靠。

因此,亟需一种连接器用爪式端子来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被连接端子插拔连接更可靠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包括位于前方的爪子及位于后方的片形端子本体。所述爪子至少包含两条沿所述端子本体的左右方向间隔开且平行排列的L型爪条,所述L型爪条的长部与所述端子本体的前端部固定连接,所述长部相对所述端子本体之前端部向前下方倾斜,所述L型爪条的短部相对所述长部向前上方倾斜而使该短部和长部的弯折处位于所述端子本体之前端部的前下方;所述端子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各向下延伸出第一折弯片、第二折弯片及第三折弯片,所述第一折弯片、第二折弯片及第三折弯片由前至后呈相隔开的依次排列,所述端子本体的顶部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出前端固定而后端悬空的弹片。

较佳地,所述第一折弯片、第二折弯片及第三折弯片沿所述端子本体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呈依次递增的布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折弯片与所述第二折弯片之间及所述第二折弯片与所述第三折弯片之间各围出分隔槽。

较佳地,所述端子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处的第一折弯片相互对称,所述端子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处的第二折弯片相互对称,所述端子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处的第三折弯片相互对称。

较佳地,所述端子本体还开设有位于所述弹片前方的方形卡孔,所述方形卡孔沿前后方向与所述弹片相对齐,所述弹片位于所述端子本体之左右两侧壁处的第一折弯片之间。

较佳地,所述L型爪条为三条,相邻两所述L型爪条沿所述端子本体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相等。

较佳地,位于最左侧的所述L型爪条与所述端子本体之前端部的左侧壁相平齐,位于最右侧的所述L型爪条与所述端子本体之前端部的右侧壁相平齐。

较佳地,所述短部的末端向前方水平地延伸出水平部,所述水平部与所述短部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40至150度。

较佳地,所有所述L型爪条中的短部与长部的弯折处沿所述端子本体的左右方向排成一行。

较佳地,所述第一折弯片、第二折弯片及第三折弯片沿所述端子本体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呈依次递减的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爪子至少包含两条沿端子本体的左右方向间隔开且平行排列的L型爪条,L型爪条的长部与端子本体的前端部固定连接,长部相对端子本体之前端部向前下方倾斜,L型爪条的短部相对长部向前上方倾斜而使该短部和长部的弯折处位于端子本体之前端部的前下方,故借助至少两条L型爪条中的弯折处与被连接端子在插拔过程中进行抵触,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与被连接端子之间的插拔连接更可靠,从而确保二者之间电性传输的可靠性。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各向下延伸出第一折弯片、第二折弯片及第三折弯片,第一折弯片、第二折弯片及第三折弯片由前至后呈相隔开的依次排列,且端子本体的顶部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出前端固定而后端悬空的弹片,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与连接器壳体之间组装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的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100包括位于前方的爪子10及位于后方的片形端子本体20。爪子10至少包含两条沿端子本体20的左右方向(即双箭头C所指)间隔开且平行排列的L型爪条1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L型爪条11的数量为三条,相邻两L型爪条11沿端子本体20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相等,使得L型爪条11沿端子本体20的左右方向呈等间距的布置,进一步地使得每条L型爪条11与被连接端子之间插拔接触部位处分布更均匀,从而确保L型爪条11与被连接端子插拔的可靠性;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最左侧的L型爪条11与端子本体20之前端部20a的左侧壁相平齐,位于最右侧的L型爪条11与端子本体20之前端部20a的右侧壁相平齐,使得L型爪条11获得端子本体20之前端部20a更好的支撑,从而确保插拔的可靠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L型爪条11的数量还可以为两条、四条、五条或六条等,故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阅图1至图3,L型爪条11的长部111与端子本体20的前端部20a固定连接,使二者构成一体结构;长部111相对端子本体20之前端部20a向前下方倾斜,状态见图2所;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端子本体20的前端部20a为平台结构,长部111与端子本体20的前端部20a夹角b为156度、158度或160度,以使得长部111受到端子本体20的前端部20a很好支撑,有效地防止长部111在与被连接端子插拔过程中变形,但不以此为限。L型爪条11的短部112相对长部111向前上方倾斜而使该短部112和长部111的弯折处113位于端子本体20之前端部20a的前下方,较优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有L型爪条11中的短部112与长部111的弯折处113沿端子本体20的左右方向排成一行,有效地确保每条L型爪条11的弯折处113均与被连接端子接触,从而确保插拔的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短部112的末端向前方水平地延伸出水平部114,水平部114与短部112之间的夹角范围a的为140至150度,例如为140度、144度、146度、148度或150度,以借助水平部114与连接器壳体抵触,从使得L型爪条11的弯折处113更好的保持悬置位置,更利于与被连接端子在插拔过程中的抵接,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及图2所示,端子本体20的左右两侧壁各向下延伸出第一折弯片21、第二折弯片22及第三折弯片23。第一折弯片21、第二折弯片22及第三折弯片23由前至后呈相隔开的依次排列,端子本体20的顶部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出前端固定而后端悬空的弹片24。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弯片21、第二折弯片22及第三折弯片23沿端子本体20的上下方向(即双箭头B所指)的尺寸呈依次递增的布置,有利于第一折弯片21、第二折弯片22及第三折弯片23分别与外部元件的固接。举例而言,第一折弯片21与第二折弯片22之间及第二折弯片22与第三折弯片23之间各围出分隔槽25;端子本体20的左右两侧壁处的第一折弯片21相互对称,端子本体20的左右两侧壁处的第二折弯片22相互对称,端子本体20的左右两侧壁处的第三折弯片23相互对称,以便于借助冲压工艺而由端子本体20上直接冲切出第一折弯片21、第二折弯片22及第三折弯片23。其中,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100与连接器壳体之间的组装更可靠,故端子本体20还开设有位于弹片24前方的方形卡孔26,方形卡孔26沿前后方向(即双箭头A所指)与弹片24相对齐,弹片24位于端子本体20之左右两侧壁处的第一折弯片21之间,较优的是,第一折弯片21、第二折弯片22及第三折弯片23沿端子本体2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呈依次递减的布置,状态见图2所示,更利于与外部元件的固定连接,但不以此为限。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爪子10至少包含两条沿端子本体20的左右方向间隔开且平行排列的L型爪条11,L型爪条11的长部111与端子本体20的前端部20a固定连接,长部111相对端子本体20之前端部20a向前下方倾斜,L型爪条11的短部112相对长部111向前上方倾斜而使该短部112和长部111的弯折处113位于端子本体20之前端部20a的前下方,故借助至少两条L型爪条11中的弯折处113与被连接端子在插拔过程中进行抵触,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100与被连接端子之间的插拔连接更可靠,从而确保二者之间电性传输的可靠性。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本体20的左右两侧壁各向下延伸出第一折弯片21、第二折弯片22及第三折弯片23,第一折弯片21、第二折弯片22及第三折弯片23由前至后呈相隔开的依次排列,且端子本体20的顶部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出前端固定而后端悬空的弹片24,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用爪式端子100与连接器壳体之间组装的可靠性。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