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0531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脑用的配件,尤其涉及一种电脑用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相应地,用于连接电子产品的连接器的使用也越来越多。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成熟,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型号不同的连接器。现有的连接器为了不浪费电源箱有限的空间,因此,连接器主要由有连接器壳体及内置于连接器壳体内的端子构成。

其中,对于现有的连接器的端子来说,由于其端子包括位于前方的对插端、位于后方的固定端及沿前后方向贯穿对插端和固定端的通道,故在对插端与被连接端子连接时,由被连接端子插入于对插端处的通道内,再靠对插端的四个侧壁对被连接端子进行抵压而夹紧被连接端子;正由于被连接端子在插入对插端处的通道内是与对插端的四个侧壁抵触,故在插入时存在瞬时电流过大的缺陷,过大的瞬时电流会击穿对插端的四个侧壁,从而造成对插端的损坏,进而影响到连接器的端子使用寿命。

因此,亟需一种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来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地防止在与被连接端子插拔时产生瞬间电流过大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包括位于前方的对插端、位于后方的固定端及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对插端和固定端的通道。所述对插端包含上侧壁、下侧壁、左侧壁及右侧壁,所述对插端的上侧壁、左侧壁、下侧壁及右侧壁依次连接并包围所述对插端处的通道之四周;所述固定端包含上侧壁、左侧壁及右侧壁,所述固定端的左侧壁、上侧壁及右侧壁依次固接而使所述固定端处的通道之下方敞开;其中,所述对插端的左右两侧壁和/或上下两侧壁各冲压凹陷出凸于所述对插端处的通道内并呈一前一后布置的球形凸部,所述对插端的左右两侧壁还各冲压出前端固定而后端悬空的弹片,所述弹片位于所述球形凸部的后方,所述弹片的后端由前至后倾斜地向外延伸出,所述弹片的后端相对所述对插端的左侧壁或右侧壁的倾斜角度范围为25至30度。

较佳地,前方处的所述球形凸部与后方处的所述球形凸部沿前后方向排成一行。

较佳地,所述对插端的左右两侧壁处的球形凸部相互对称。

较佳地,所述对插端的上下两侧壁处的球形凸部相互对称。

较佳地,所述左侧壁处的弹片与所述右侧壁处的弹片呈左右对称布置。

较佳地,所述固定端的左右两侧壁各开设有分隔槽,所述分隔槽沿所述固定端的上下方向布置。

较佳地,所述分隔槽至少为两个且沿前后方向排列。

较佳地,所述倾斜角度为25度、27度、29度或30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对插端的左右两侧壁和/或上下两侧壁各冲压凹陷出凸于对插端处的通道内并呈一前一后布置的球形凸部,故在被连接端子与对插端插拔时,由对插端的球形凸部与被连接端子抵触,故有效地防止对插端在与被连接端子插拔时产生瞬间电流过大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防止对插端被击穿,进而确保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对插端的左右两侧壁还各冲压出前端固定而后端悬空的弹片,弹片的后端由前至后倾斜地向外延伸出,弹片的后端相对对插端的左侧壁或右侧壁的倾斜角度范围为25至30度,故在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插装于连接器壳体内时,借助弹片的后端,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十分容易地组装于连接器壳体内,并有效地防止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从连接器壳体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的仰视图。

图3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100包括位于前方的对插端10、位于后方的固定端20及沿前后方向(即双箭头A所指)贯穿对插端10和固定端20的通道30。对插端10包含上侧壁11、下侧壁12、左侧壁13及右侧壁14;对插端10的上侧壁11、左侧壁13、下侧壁12及右侧壁14依次连接,从而包围对插端10处的通道30之四周,便于对插端10与被连接端子之间的插拔。固定端20包含上侧壁21、左侧壁22及右侧壁23,固定端20的左侧壁22、上侧壁21及右侧壁23依次固接,从而使固定端20处的通道30之下方敞开,以便于固定端20与外部元件的固定安装。其中,对插端10的左侧壁13及右侧壁14各冲压凹陷出凸于对插端10处的通道30内并呈一前一后布置的球形凸部15;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前方处的球形凸部15与后方处的球形凸部15沿前后方向排成一行,增加球形凸部15与被连接端子抵触处来确保二者抵触的可靠性;举例而言,对插端10的左侧壁13及右侧壁14处的球形凸部15相互对称,但不以此举例为限。可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对插端10的上侧壁11及下侧壁12各冲压凹陷出凸于对插端10处的通道30内并一前一后布置的球形凸部15,又或者,对插端10的上侧壁11、下侧壁12、左侧壁13及右侧壁14四者各冲压凹陷出凸于对插端10处的通道30内并一前一后布置的球形凸部15;当对插端10的上侧壁11及下侧壁12各冲压凹陷出凸于对插端10处的通道30内并一前一后布置的球形凸部15时,此时的对插端10的上侧壁11及下侧壁12处的球形凸部15相互对称,但不以此举例为限。

如图1至图3所示,对插端10的左侧壁13及右侧壁14还各冲压出前端固定而后端悬空的弹片40,弹片40位于球形凸部15的后方,用于与连接器壳体固定;弹片15的后端由前至后倾斜地向外延伸出,弹片40的后端相对对插端10的左侧壁13或右侧壁14的倾斜角度a的范围为25至30度,例如该倾斜角度a选择为25度、27度、29度或30度,但不限于此,以增加弹片40与连接器壳体之间组装可靠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左侧壁13处的弹片40与右侧壁14处的弹片40呈左右对称布置,进一步地增加弹片40与连接器壳体组装的可靠性。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1及图3所示,固定端20的左侧壁22及右侧壁23各开设有分隔槽24,分隔槽24沿固定端20的上下方向布置;较优的是,分隔槽24至少为两个且沿前后方向排列,使得固定端20与外部元件之间的装配更容易,但不以此为限。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对插端10的左右两侧壁13、14和/或上下两侧壁11、12各冲压凹陷出凸于对插端10处的通道30内并呈一前一后布置的球形凸部15,故在被连接端子与对插端10插拔时,由对插端10的球形凸部15与被连接端子抵触,故有效地防止对插端10在与被连接端子插拔时产生瞬间电流过大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防止对插端10被击穿,进而确保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100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对插端10的左右两侧壁13、14还各冲压出前端固定而后端悬空的弹片40,弹片40的后端由前至后倾斜地向外延伸出,弹片40的后端相对对插端10的左侧壁13或右侧壁14的倾斜角度a的范围为25至30度,故在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100插装于连接器壳体内时,借助弹片40的后端,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100十分容易地组装于连接器壳体内,并有效地防止本实用新型的防瞬时电流过大式端子100从连接器壳体脱落。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