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4067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消费性电子领域,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中,充当电信号传输的载体,电连接器的优劣对信号传输的品质具有极大的影响。随着高频传输的普及,如今的信号传输速率已大大提高,高频传输对于信号的稳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连接器内各个部件的连接稳定性,现有技术中一般会对电连接器进行结构优化,例如,通过增加定位体来定位导电端子的尾部从而保证连接的准确性,但对于某一些应用场合下的电连接器来说,仍然存在连接关系不稳定的现象,定位体的构造仍有改善空间,尤其是导电端子尾部在于线缆连接时,现有的定位体结构往往只能对端子尾部进行定位,而无法固定住线缆,使得线缆容易受到外力或应力的牵扯,从而影响与端子的连接可靠性,对于这类电连接器需要进行更多的结构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端子与线缆连接处稳定性不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覆盖于绝缘本体表面的壳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以及与绝缘本体配合的定位体,所述定位体设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出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的上、下表面均设有若干隔栏,且相邻两个隔栏之间形成有定位所述导电端子的定位槽,所述隔栏形成于所述定位槽的一端,且相邻两个隔栏之间的定位槽内留有线缆卡持区。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呈非对称设计,其一端为凸块,另一端为凹口。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设有顶板、侧板及底板,所述侧板分为左侧板及右侧板,且左侧板的后端设有延伸入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延伸臂,所述右侧板的后端设有延伸入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焊接臂,且焊接臂的长度大于所述延伸臂的长度。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形状呈不对称设计,一者呈弧形,另一者呈平直型。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厚度不同的两个侧壁以及位于两个侧壁间的对接框口,厚度较厚的侧壁与所述呈弧形的侧板对应配合,厚度较薄的侧壁与所述呈平直型的侧板对应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板和底板上均设有向绝缘本体延伸的扣持板,所述扣持板上开设有卡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定位体及壳体的结构,增加隔栏内的线缆卡持区及非对称设计的壳体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既提高了导电端子与线缆连接的稳定性,又可实现很好的防误插功能,而且整个电连接器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背面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的正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覆盖于绝缘本体10表面的壳体20、固持于绝缘本体10内的导电端子30以及与绝缘本体10配合的定位体40。

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基部11及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所述基部11的两侧向外延伸有两个安装部13,用于安装所述定位体40,所述两个安装部13呈不对称设计,其中一个安装部13呈C型,另一个安装部13的内侧设有卡槽14,所述C型安装部13用于安装定位体40的一端,所述卡槽14用于卡持所述壳体20。所述基部11的顶部设有凸起的卡持部15,用于卡持所述壳体20,另外,为了方便导电端子30的安装,所述基部11还设有贯通至所述对接部12内的安装口16,所述安装口16介于所述两个安装部13之间,可供导电端子30从后向前插入所述对接部12内。所述对接部12的顶表面设有一对凹陷部17。

所述壳体20设有顶板21、侧板22及底板23,其分别包覆在所述对接部12的顶面、侧面及底面,且所述顶板21和底板23上均设有向绝缘本体10基部11延伸的扣持板24,所述扣持板24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持部15相配合的卡孔25,所述顶板21上还设有与所述凹陷部17对应的凹部26,所述凹部26向内凹陷并收容于所述对接部12顶表面的凹陷部17内,这样可为对接端电连接器(未图示)的金属外壳提供抵接区域,金属外壳上的弹性臂(未图示)可抵接在所述凹部26内从而提高插拔力。所述侧板22上设有一缺口27及位于该缺口27内的弹臂28,所述弹臂28上设有向外凸起的圆形凸包281,用于增加与对接端电连接器的插拔力,从而加强连接关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外,所述侧板22分为左侧板及右侧板,且左侧板的后端设有延伸入所述绝缘本体10的安装部13内的延伸臂221,所述右侧板的后端设有延伸入所述绝缘本体10的安装部13内的焊接臂222,所述焊接臂222插入所述卡槽14内用于与线缆焊接连接,可确保接地功能,也可增加与线缆的连接强度,且所述焊接臂222的长度大于所述延伸臂221的长度。为了更好的固定所述焊接臂222,与所述焊接臂222配合的安装部13上还设有一挡板18,所述挡板18位于所述焊接臂222和卡槽14的内侧且向后延伸超过所述安装部13的后端面。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形状呈不对称设计,如图3所示,一者呈弧形(优选C型),另一者呈平直型,这种非对称的异性结构设计可防止对接端电连接器的盲插,从而避免因盲插导致的框口插伤等问题,为了与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对应配合,所述绝缘本10的对接部12还设有厚度不同的两个侧壁121以及位于两个侧壁121间的对接框口122,而且,与平直型侧板对应的侧壁的厚度小于与弧形侧板对应的侧壁的厚度,进而使得对接框口122距离弧形侧板的距离大于其距离平直型侧板的距离。

所述导电端子30分为数量相同的上、下两排,且上排导电端子和下排导电端子在水平方向上呈错开设置,而并非一一对应。

如图2所示,所述定位体40自后向前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后侧,其设有主体部41及自主体部41向后延伸出的定位部42,所述主体部41的两端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安装部13配合,且主体部41的两端也呈非对称设计,其一端为凸块43,用于与C型安装部13配合,另一端为凹口44,用于与另一个安装部13配合。所述定位部42呈水平设置,其上、下表面均设有若干隔栏45,相邻两个隔栏45之间形成定位导电端子尾部31的定位槽,通过定位槽的设置可保证导电端子30的尾部始终在准确的位置上而不发生偏移,所述隔栏45形成于所述定位槽的一端,且相邻两个隔栏45之间的定位槽内留有线缆卡持区46,用于卡持线缆,避免出现端子尾部31与线缆的焊接错误,也可使整体线缆连接处更为美观整洁。

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定位体40及壳体20的结构,增加隔栏45内的线缆卡持区46及非对称设计的壳体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既提高了导电端子与线缆连接的稳定性,又可实现很好的防误插功能,而且整个电连接器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