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罩及其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1833发布日期:2018-06-06 01:10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卡罩及其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电子卡的卡罩及其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由于电子卡形式存储媒体具有轻薄短小、高存储量、耐震、可多次重复记忆等优异特性,因此被广泛的运用在信息家庭、个人计算机或可携带式数字产品上。电子卡与电子产品连接时,必须通过电子卡连接器作为媒体媒介,以便于计算机主机的读取与存储。

现有技术中的卡连接器一般包括端子模组、盖设于端子模组上的具有一插接空间的金属外壳,固定于金属外壳一侧的退卡机构及可承载至少一电子卡后插入插接空间内的卡托。退卡机构一般包括推杆及退卡件。所述退卡件中部通过枢接安装于铁壳一端,所述推杆一端与退卡件一端卡扣联动配合,推杆另一端供使用者推拉操作。通过推杆一端联动退卡件,退卡件另一端抵推托盘而实现卡托从插接空间的退出动作。

现有技术中,所述退卡件一般通过铆接固定于金属外壳。具体为金属外壳适当位置开设一通孔,退卡件对应通孔位置开设配合孔,并通过一金属铆钉将退卡件可枢转的铆接于金属外壳之上,铆钉用作为退卡件相对金属外壳转动的转轴。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金属的延展特性,铆钉铆接的动作会使铆钉发生形变,铆钉与金属外壳的通孔及铆钉与退卡件的配合孔之间的间隙难以把控,经常出现铆钉因铆接过紧(铆压力度精准度要求高)而使得退卡件转动不顺畅,从而影响产品良率及实际使用手感。

鉴于此,有必要将现有的卡连接器结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枢接稳定的卡罩及其卡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卡罩,包括金属外壳及固设于卡罩一侧的退卡机构,所述卡罩形成有插接空间并形成供一插入组件插入的插接口,所述退卡机构包括推杆及可与所述推杆联动的退卡件,所述推杆于插拔方向上可滑动的组设于卡罩一侧,所述金属外壳包括顶板,所述顶板远离插接口的一端贯通形成通孔,所述退卡件上形成有枢转孔,所述卡罩还包括定位轴,所述定位轴穿过所述枢转孔而将退卡件枢接于金属外壳的通孔内,所述退卡件能够以定位轴为转轴相对金属外壳旋转,所述定位轴包括柱状转轴部及与转轴部一端一体连接的限位帽,所述退卡件与固定轴通过铆接固持于一体,所述固定轴穿过金属外壳的通孔,所述限位帽及退卡件分别位于顶板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轴部外围形成止位部,所述定位轴将退卡件与固定轴通过铆接固持,且于转轴部远离限位帽的一端缘形成限位部,所述退卡件被固持于定位轴的止位部与限位部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轴部于卡罩的厚度方向上包括上轴部及下轴部,所述上轴部与限位帽连接,所述下轴部与上轴部连接,所述限位帽的最大宽度大于上轴部的外径,所述上轴部的外径大于下轴部的外径,所述上轴部及下轴部由于外径不同而在端差处形成所述止位部,所述止位部呈台阶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的内径不小于上轴部的外径且小于限位帽的最大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枢转孔的内径不小于下轴部的外径且小于上轴部的外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外壳的顶板远离插接口的一端向插接空间内凹陷形成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中间贯穿形成所述通孔,所述上轴部于卡罩厚度方向的高度大于凹陷部的厚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退卡件与枢转孔相邻处向顶板方向突出形成折痕部,所述折痕部的突出高度与上述凹陷部的凹陷深度基本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轴远离限位帽的一端呈中空桶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轴包括套环,所述上轴部由套设在所述转轴部上的所述套环形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卡罩,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的卡罩及至少一端子模组,所述卡罩盖设于所述至少一个端子模组外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定位轴结构,所述退卡机构的退卡件与金属外壳枢接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卡罩去除端子模组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卡罩去除端子模组后的仰视图。

图3是图1所示卡罩的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固定轴、退卡件及开关端子模块与金属外壳分离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自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卡罩100,包括金属外壳1、固定在金属外壳1一侧的退卡机构2及固定在金属外壳1一端的开关端子模组4。所述卡罩100盖设于至少一个端子模组(未图示)外围而形成卡连接器。所述端子模组可以为豆腐块形式,即端子模组与金属外壳1相互独立。当然在其他事实例中,所述端子模组亦可以为与金属外壳1四周扣合固定的形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所述金属外壳1由一整块金属板冲压弯折形成,包括大致呈平板状的顶板11、由顶板11两侧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侧板12、由顶板11一端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端板13。所述端板13和侧板12相互断开而未连接。所述各端板13及各侧板12的侧缘垂直延伸形成有与顶板11 相对且平行设置的固定部123。所述固定部123用于与对接电路板(未图示) 固定。所述顶板11、侧板12、端板13及固定部123共同围设形成用于插接电子卡(未图示)或卡托(未图示)的插接空间101并形成插接口102。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所述金属外壳1的顶板11靠近其中一侧板12 位置向插接空间101内撕破折弯形成有与侧板12平行且间隔设置的限位片111。与所述限位片111相邻的侧板12的侧缘延伸形成有悬臂状限位臂121。所述限位臂121沿插拔方向延伸,且与所述顶板11相对设置,限位臂121 自由端于卡罩100厚度方向可弹性形变。

请参阅图1、图3至图5所示,所述金属外壳1的顶板11远离插接口 102的一端向插接空间101内凹陷形成凹陷部112,所述凹陷部112中间贯穿形成有通孔113。

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所述退卡机构2包括长条形板状推杆21 及与推杆21联动的退卡件22。所述推杆21组装固定于所述限位片111及与所述限位片111相邻的侧板12之间。所述限位臂121对应由下至上弹性抵压于推杆21的侧缘,限位臂121可使推杆21稳定安装于金属外壳1上,防止推杆21发生异动异响。所述推杆21可于插拔方向上相对金属外壳1实现移动。所述推杆21一端形成有用于与退卡件22配合的限位缺口(未图示)。

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所述退卡件22大致呈金属板状,退卡件 22中间部位对应金属外壳1的通孔113位置贯通形成有枢转孔221。退卡件 22一端卡位于推杆21的限位缺口内,所述退卡件22远离限位缺口的一端冲压形成有折痕部22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折痕部222呈突台状且由退卡件 22的靠近退卡端端缘位置折弯并向金属外壳1的顶板11侧突伸形成。所述折痕部222的突出高度与上述凹陷部112的凹陷深度基本一致,如此可保证退卡件22动作时于卡罩100厚度方向平稳,防止退卡件22的退卡端于卡罩 100厚度方向偏摆。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卡罩100还设有定位轴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定位轴3包括圆柱状转轴部31及与转轴部31一端一体连接的限位帽32。所述转轴部31于卡罩100的厚度方向分为上轴部311及下轴部312。所述上轴部311与限位帽32连接,所述下轴部312与上轴部311连接。所述上轴部 311与下轴部312由于外径不同而形成台阶状止位部310(即段差处形成台阶状止位部31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转轴部31远离限位帽32的一端呈中空桶状。所述转轴部31远离限位帽32的一端缘向外外翻形成限位部3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定位轴3通过铆接将退卡件22枢接于金属外壳1上,所述限位部33实际由定位轴3被铆接施压以后形成。

当然,在其他事实例中,所述上轴部311亦可设计成有一套环套设在转轴部31靠近限位帽32的一端形成。

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限位帽32的最大宽度大于上轴部311的外径,所述上轴部311的外径大于下轴部312的外径。所述上轴部311于卡罩100 厚度方向的高度大于凹陷部112的厚度。所述下轴部311于卡罩100厚度方向的高度不大于退卡件22的厚度。所述通孔113的内径不小于上轴部311 的外径且小于限位帽32的最大宽度。所述枢转孔221的内径不小于下轴部 312的外径且小于上轴部311的外径。

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所述定位轴3由上至下分别穿过金属外壳1上的通孔113及退卡件22上的枢转孔221。然后经过铆压动作后,将退卡件22 枢接于金属外壳1上。此时,所述退卡件22被固定于定位轴3的止位部310 与限位部33之间,从而使得退卡件22与定位轴3之间相对固定(无法相对位移或转动)。由于所述上轴部311于卡罩100厚度方向的高度大于凹陷部 112的厚度设计,使得退卡件22与限位帽32之间的间距大于凹陷部112的厚度。因此退卡件22可以以上轴部311为转轴而相对金属外壳1转送。如此设计可有效防止因铆接过紧而出现退卡件22相对金属外壳1转动不顺畅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铆接设计了一个防呆结构。本实用新型定位轴3、退卡件22及金属外壳1制作工艺简单,组装方便,生产公差易于把控,且铆接力度公差要求低。组装后整体稳定性高。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