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板栅组,尤其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板栅组。
背景技术:
蓄电池板栅是蓄电池主要部件,在结构上是铅膏的载体,在充放电过程中又起到传导电流的作用,是电池蓄电供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蓄电池板栅组装时分为正极板和负极板,间隔排列,正极板与负极板间有隔层隔开,负极板数量比正极板多一片,且正常使用中损耗较小,通常正极板和负极板大小厚薄相同,生产时用长隔板作为隔层,经底端包覆正极板两侧和底部三面,此时正极板底面包有隔板,而负极板底面没有隔板,导致正极板顶部高于负极板顶部,此种结构造成了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维持蓄电池性能,同时有效节约原材料的铅酸蓄电池板栅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铅酸蓄电池板栅组,包括间隔排列的正极板栅和负极板栅,所述正极板栅和所述负极板栅顶端分别设有极耳,每片所述正极板栅两侧和底端三面包覆有隔层,所述正极板栅厚度大于所述负极板栅厚度,所述负极板栅高度等于所述正极板栅高度与所述隔层厚度之和,所述正极板栅和所述负极板栅的宽度相等。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隔层包括两层重叠设置的柔性纤维隔板,所述柔性纤维隔板宽度大于所述正极板栅或所述负极板栅的宽度,所述柔性纤维隔板顶边高于所述正极板栅和所述负极板栅上沿,低于所述极耳顶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正极板栅高度为138mm,负极板栅高度为139mm,所述正极板栅和所述负极板栅厚度之比为7比6。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板栅厚度为1.2mm,质量为65g。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正极板栅厚度大于所述负极板栅厚度,所述负极板栅高度等于所述正极板栅高度与所述隔层厚度之和,在保证电池性能、寿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降低了所述正极板栅高度和所述负极板栅厚度,使所述正极板栅和所述负极板栅原材料用量均得到削减,有效的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侧视示意图。
图中:1-正极板栅;2-负极板栅;3-极耳;4-柔性纤维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铅酸蓄电池板栅组,包括间隔排列的正极板栅1和负极板栅2,所述正极板栅1和所述负极板栅2顶端分别设有极耳3,每片所述正极板栅1两侧和底端三面包覆有隔层,所述正极板栅1厚度大于所述负极板栅2厚度,所述负极板栅2高度等于所述正极板栅1高度与所述隔层厚度之和,所述正极板栅1和所述负极板栅2的宽度相等。在保证电池性能、寿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降低了所述正极板栅1高度和所述负极板栅2厚度,使所述正极板栅1和所述负极板栅2原材料用量均得到削减,有效的降低了成本。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隔层包括两层重叠设置的柔性纤维隔板4,所述柔性纤维隔板4宽度大于所述正极板栅1或所述负极板栅2的宽度,所述柔性纤维隔板4顶边高于所述上沿,低于所述极耳3顶端。柔性纤维隔板4规格尺寸与所述正极板栅1和所述负极板栅2的比例,有效增强了电池的安全性。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正极板栅1高度为138mm,负极板栅2高度为139mm,所述正极板栅1和所述负极板栅2厚度之比为7比6。所述负极板栅2厚度为1.2mm,质量为65g。经过测算和实验论证,所述正极板栅1和所述负极板栅2在此尺寸规格下原料利用率较高,能使用较少原材料得到较好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