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车辆线束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9498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车辆线束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车辆线束总成。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石油开采量的降低以及空气污染程度的加剧,国家大力提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电动汽车和天然气能源汽车等,而在电动汽车中,由于其主要动力源就是电,所以车辆线束总成的安全性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其车辆线束总成应该满足能够承担整车的电流负荷、便于与电器件接插、便于固定、避免容易磨损和便于理顺等要求,以保证车辆整体运行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固定的新能源车辆线束总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主线束和若干分支线束,所述的所有若干分支线束间隔连接在主线束上,所述的主线束的粗端设置有连接有蓄电池的连接接头,所述若干分支线束的末端均设置有与车辆电器件相对应的接线端子,所述的接线端子上连接有插接护套,所述的接线端子的内侧设置有防水密封套,所述的防水密封套为多层依次固定连接的橡胶环套,所述的每根分支线束的末端上还设置有与相应车辆电器件对应的标识,所述的主线束上和若干分支线束上均固定套接有阻燃波纹管,所述的主线束与每根分支线束的连接处均缠绕设置有绝缘胶带,主线束与每根分支线束的连接处还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为中空的壳体,所述的壳体的前端面上设置有第一主线束通孔,所述的壳体的后端面上设置有分支线束通孔和第二主线束通孔,所述的分支线束通孔和第二主线束通孔间隔设置,所述的主线束依次穿过第一主线束通孔和第二主线束通孔,所述的分支线束从分支线束通孔中穿出,所述的第一主线束通孔的孔径小于主线束进入的部分的直径1-3mm,所述的第二主线束通孔的孔径小于主线束穿出部分的直径1-3mm,所述的分支线束通孔的孔径小于分支线束的直径1-2mm,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两个相对称的半连接件,所述的两个半连接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的两个半连接件的一端扣接。

为了让连接件更牢固的卡住线束,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内还设置有多层肋筋,所述的肋筋所在的平面与连接件的端面平行,所述的肋筋上也均设置有通孔,靠近前端面的肋筋的孔径与第一主线束通孔的孔径相同,靠近后端面的肋筋上的通孔与连接件后端面的通孔相对应且相对应的孔径相同。

为了便于设置连接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为中空的方形壳体。

为了便于设置连接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为中空的桶体。

为了便于在安装线束时便于区分每根分支线束,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每根分支线束的末端与相应电器件的标识为颜色标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线束包括主线束和分支线束,安装时,主线束从蓄电池接出后,到相应电器件处接出该电器件的分支线路,设置主线束便于将线束理顺和固定,保证线束的连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在主线束和分支线束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件,主线束和分支线束的连接处位于连接件内部,连接件的前后两端设置有供线束通过的通孔,且通孔的孔径略小于相应线束的直径,连接件通过通孔将相应线束卡死,避免分支线束因拉扯而导致的连接处松脱或段落,进一步保证线束的连接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连接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连接接头,2、主线束,3、阻燃波纹管,4、连接件,5、分支线束,6、接线端子,4-1、第一主线束通孔,4-2、肋筋,4-3、肋筋,4-4、第二主线束通孔,4-5、分支线束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述的新能源车辆线束总成,包括主线束2和若干分支线束5,所述的所有若干分支线束5间隔连接在主线束2上,所述的主线束2的粗端设置有连接有蓄电池的连接接头1,主线束的粗端是指连接蓄电池的一端,由于所有线束在此集结,所需电流大,线束较粗。所述若干分支线束5的末端均设置有与车辆电器件相对应的接线端子6,所述的接线端子6上连接有插接护套,所述的接线端子6的内侧设置有防水密封套,所述的防水密封套为多层依次固定连接的橡胶环套,所述的每根分支线束5的末端上还设置有与相应车辆电器件对应的标识,所述的每根分支线束5的末端与相应电器件的标识为颜色标识,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彩色胶带黏贴在对应分支线束5上。所述的主线束2上和若干分支线束5上均固定套接有阻燃波纹管3,阻燃波纹管3既能够避免线束与金属摩擦还具有一定的隔热效果。所述的主线束2与每根分支线束5的连接处均缠绕设置有绝缘胶带,如图2所示,主线束2与每根分支线束5的连接处还设置有连接件4,所述的连接件4为中空的方形壳体或者中空的桶体,定义连接件4顺延线束的方向上靠近连接接头1的端面为前端面,远离连接接头1的端面为后端面,所述的壳体的前端面上设置有第一主线束通孔4-1,所述的壳体的后端面上设置有分支线束通孔4-5和第二主线束通孔4-4,所述的分支线束通孔4-5和第二主线束通孔4-4间隔设置,所述的主线束2依次穿过第一主线束通孔4-1和第二主线束通孔4-4,所述的分支线束5从分支线束通孔4-5中穿出,所述的第一主线束通孔4-1的孔径小于主线束2进入的部分的直径1-3mm,所述的第二主线束通孔4-4的孔径小于主线束2穿出部分的直径1-3mm,由于主线束2分出一部分线束后线束管径也相应变小,所述的分支线束通孔4-5的孔径小于分支线束5的直径1-2mm,连接件4上的通孔均小于相应线束的直径,便于连接件对线束卡住固定。所述的连接件4包括两个相对称的半连接件,所述的两个半连接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的两个半连接件的一端扣接,设置成两个半连接件便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4内还设置有肋筋4-2和肋筋4-3,所述的肋筋4-2和肋筋4-3所在的平面与连接件的端面均平行,所述的肋筋4-2和肋筋4-3上也均设置有通孔,靠近前端面的肋筋4-2的孔径与第一主线束通孔4-1的孔径相同,靠近后端面的肋筋4-3上的通孔与连接件4后端面的通孔相对应且相对应的孔径相同。肋筋为了更方便的卡住线束,保证连接件4的连接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