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接触弹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7536阅读:1173来源:国知局
微型接触弹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弹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3C产品的天线、接地微型接触弹片。



背景技术:

所谓"3C产品",就是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s)三者结合,亦称"信息家电"。由于3C产品的体积一般都不大,所以往往在中间加一个"小"字,故往往统称为"3C小家电"。

随着3C产品向微型化、轻薄化发展,产品内部空间寸土寸金,普通天线弹片、接地弹片已经无法满足一些特殊要求,例如长度小而高度大要求,长度小可以减小空间的占用量,高度大可以提高弹力。目前,市场上一般弹性在下压过程中触点位置会向前倾,致使现有结构无法做到小长度大高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接触弹片,其体积小巧,而且弹力较大,多次下压不易变形,应用于3C产品中,最小程度占用3C产品的内部空间,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微型接触弹片,包括

一底板;

一前侧导引板和一后侧导引板,该前侧导引板是由底板的前端沿一体向上折弯延伸形成,该后侧导引板是由底板的后端沿一体向上折弯延伸形成;

一弹性臂,该弹性臂是由底板的侧沿一体折弯延伸形成,呈蛇形状,其位于前侧导引板、后侧导引板和底板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弹性臂的顶部有接触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臂40是具有来回弯曲的多段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部是由三次水平部的末端收卷形成的圆形结构,该接触部的顶沿打凸形成触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侧导引板的上端左侧一体延伸折弯形成左侧导引板;所述后侧导引板的上端右侧一体延伸折弯形成右侧导引板,其中,所述前侧导引板、后侧导引板、左侧导引板均为竖直设置,所述右侧导引板为水平设置;在右侧导引板的上表面形成吸取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由于微型接触弹片采用了一种蛇形弹性臂结构,此结构可保证弹片触点下压时不会随下压偏向一侧运动,始终保持垂直方向运动,完美解决下压过程触点位置前倾的问题,使得新结构能实现小长度大高度的特殊要求,本微型接触弹片轻小的特点,最小化设计,减小3C产品内部的空间占用量。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剖面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底板 20、前侧导引板

30、后侧导引板 40、弹性臂

41、一次折弯圆弧部 42、一次水平部

43、二次折弯圆弧部 44、二次水平部

45、三次折弯圆弧部 46、三次水平部

47、第一弹性空间 48、第二弹性空间

49、第三弹性空间 50、接触部

51、触点 60、左侧导引板

70、右侧导引板 71、吸取位。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微型接触弹片,应用于3C产品中作为天线弹片、接地弹片,其于本微型接触弹片轻小的特点,最小化设计,减小3C产品内部的空间占用量,并且满足弹力要求,这种微型接触弹簧在多次压下后自然回弹,不易变形。

所述微型接触弹片的结构包括一底板10、一前侧导引板20和一后侧导引板30、一弹性臂40和位于弹性臂40顶部的接触部50。该微型接触弹片为一体式结构,各部分是在一片金属片冲压后向不同的方向折弯形成。

其中,所述前侧导引板20是由底板10的前端沿一体向上折弯延伸形成,该后侧导引板30是由底板10的后端沿一体向上折弯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40是由底板10的侧沿一体折弯延伸形成,呈蛇形状,其位于前侧导引板20、后侧导引板30和底板10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弹性臂40的顶部有接触部50。此种蛇形结构的弹性臂40可保证弹片触点51下压时不会随下压偏向一侧运动,始终保持垂直方向运动,完美解决下压过程触点51位置前倾的问题,使得新结构能实现小长度大高度的特殊要求。

如图4所示,所述弹性臂40是具有来回弯曲的多段结构。具体的,所述弹性臂分为六段,第一段为一次折弯圆弧部41,第二段为一次水平部42;第三段为二次折弯圆弧部43,第四段为二次水平部44;第五段为三次折弯圆弧部45,第六段为三次水平部46。其中,所述底板10、一次水平部42、二次水平部44、三次水平部46的长度依次递减,所述一次折弯圆弧部41、二次折弯圆弧部43、三次折弯圆弧部45的圆弧半径依次递减。由底板10、一次折弯圆弧部41、一次水平部42三者围成右侧开口的第一弹性空间47;由一次水平部42、二次折弯圆弧部43、二次水平部44三者围成左侧开口的第二弹性空间48;由二次水平部44、三次折弯圆弧部45、三次水平部46三者围合形成右侧开口的第三弹性空间49;该第一弹性空间47、第二弹性空间48、第三弹性空间49由下至上排布,使整个微型弹片的外形结构形成一种稳定的三角形形状。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接触部50是由三次水平部46的末端收卷形成的圆形结构,该接触部50的顶沿打凸形成触点51。

所述前侧导引板20的上端左侧一体延伸折弯形成左侧导引板60;所述后侧导引板30的上端右侧一体延伸折弯形成右侧导引板70。这样,在接触部50的四面均设有导引结构,防止下压过程出现倾斜,保证工作时接触稳定可靠,同时起到防过压、防降服、防刮PIN变形。其中,所述前侧导引板20、后侧导引板30、左侧导引板60均为竖直设置,所述右侧导引板70为水平设置;在右侧导引板70的上表面形成吸取位71,吸取位的设计方便客户SMT作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由于微型接触弹片采用了一种蛇形弹性臂40结构,此结构可保证弹片触点51下压时不会随下压偏向一侧运动,始终保持垂直方向运动,完美解决下压过程触点51位置前倾的问题,使得新结构能实现小长度大高度的特殊要求,本微型接触弹片轻小的特点,最小化设计,减小3C产品内部的空间占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