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通常,现有电池模组中用于充放电的输出极耳与其它极耳固定在同一个转接板上,当电池的极耳的长度和宽度较大时,那么在极耳与转接板的焊接过程中,输出极耳很容易与其它极耳搭接在一起并导致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能防止电池模组在组装过程中短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第一转接板和第二转接板,各电池具有极耳。所述多个电池的全部极耳分成: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用于所述电池模组的汇总输出;以及互连极耳,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以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转接板设置在第一转接板下方;所有的互连极耳从下方穿过第二转接板并延伸到第二转接板和第一转接板之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片,固定于第二转接板的上表面,所述连接片用于连接相邻电池的互连极耳;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从下方依次穿过第二转接板、第一转接板并固定在第一转接板的上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由于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延伸并固定到第一转接板的上侧,而所有的互连极耳固定于第二转接板上表面的连接片,因此,即使各电池的极耳均具有较大的宽度和长度,第一转接板也能够有效的将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与互连极耳隔开,从而避免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在电池模组的组装过程中与互连极耳接触,防止短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池模组的分解图,其中接线片省略;
图3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在组装过程中的不同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一个电池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池 63第六开孔
2第一转接板 64连接柱
21第一开孔 7转接片
22第二开孔 T1第一输出极耳
3连接片 T2第二输出极耳
4输出极片 T3互连极耳
5第二转接板 C接线片
51第三开孔 H连接孔
6绝缘隔板 X排列方向
61第四开孔 Y宽度方向
62第五开孔 Z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
参照图1至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1、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5,各电池1具有极耳。所述多个电池1的全部极耳分成: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用于所述电池模组的汇总输出;以及互连极耳T3,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1以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转接板5设置在第一转接板2下方;所有的互连极耳T3从下方穿过第二转接板5并延伸到第二转接板5和第一转接板2之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片3,固定于第二转接板5的上表面,所述连接片3用于连接相邻电池1的互连极耳T3;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从下方依次穿过第二转接板5、第一转接板2并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
“所述多个电池1的全部极耳”是指整个电池模组中的所有极耳。各电池1的极耳为两个,且极性相反。
具体地,有一部分电池1(至少一个)的极耳为一个第一输出极耳T1和一个互连极耳T3,有另一部分电池1(至少一个)的极耳为一个第二输出极耳T2和一个互连极耳T3,剩余部分的电池1的极耳为两个极性相反的互连极耳T3。也就是说,所有的电池1至少具有一个与相邻电池1连接的互连极耳T3。任意相邻两个电池1的互连极耳T3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所述多个电池1的串联、并联或串并联。
将一个电池1的互连极耳T3与相邻的一个电池1的互连极耳T3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实现这两个电池1的连接。如果这两个互连极耳T3极性相同,那么这两个电池1并联;如果这两个互连极耳T3极性相反,那么这两个电池1串联。
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是所述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用于电池模组的充放电。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由于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延伸并固定到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而所有的互连极耳T3固定于第二转接板5上表面的连接片3,因此,即使各电池1的极耳均具有较大的宽度和长度(较大的宽度和长度的设计使得各电池1能适用于大电流应用,诸如应急启动电源、除草机、无人机等),第一转接板2也能够有效的将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与互连极耳T3隔开,从而避免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在电池模组的组装过程中与互连极耳T3接触,防止短路。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参照图8,各电池1的一个极耳的宽度为W1,另一个极耳的宽度为W2,电池1整体宽度为W3,其中,W1≥W2,W1+W2>0.5W3。优选地,W2≥0.25W3。相对于现有的电池1,本实用新型的电池1的两个极耳有较大的宽度,从而能够通过更大的电流工作,不会被大电流熔断。其中,两个极耳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W4,且W4<0.2W3。两个极耳之间的间隙越小,留给两个极耳的空间也就越大。
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通常与接线片C连接,而接线片C与输出线束连接;第一转接板2也能够有效地将输出线束与互连极耳T3隔开,避免输出线束与互连极耳T3接触,防止因输出线束破损而导致的短路。
所述多个电池1可沿排列方向X依次布置。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参照图2和图7,第一转接板2上设有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第二转接板5具有多个第三开孔51,各第三开孔51供一个极耳穿过;第一输出极耳T1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第一转接板2的第一开孔21后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第二输出极耳T2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第一转接板2的第二开孔22后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在替代实施例中,第一转接板2上可以不设有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第一输出极耳T1从第二转接板5和第一转接板2的一个侧边缘旁向上延伸并弯折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上表面的连接片3,同样地,第二输出极耳T2从第二转接板5和第一转接板2的另一个侧边缘旁向上延伸并弯折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上表面的连接片3。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参照图2,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两个输出极片4,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表面,且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分别固定于两个输出极片4。具体地,第一输出极耳T1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第一转接板2的第一开孔21后,弯折到一个输出极片4上,然后通过焊接将第一输出极耳T1与输出极片4连接在一起。第二输出极耳T2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第一转接板2的第二开孔22后,弯折到另一个输出极片4上,然后通过焊接将第二输出极耳T2与输出极片4连接在一起。互连极耳T3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后弯折并与对应的连接片3焊接在一起。
参照图2,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转接片7,固定于连接片3上方并与连接片3共同夹持互连极耳T3。转接片7的数量与连接片3的数量一致。由于转接片7和连接片3共同夹持相邻电池1的互连极耳T3,因此,电流从一个电池1流向相邻的电池1时,转接片7和连接片3形成的双层结构有效地增大了过流面积,减小电阻,有助于大电流通过。同时,如果直接将互连极耳T3与连接片3焊接在一起,那么很容易烧坏互连极耳T3,而转接片7还可以起到焊接保护的作用,防止互连极耳T3被烧坏。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片3将所述多个电池1串联在一起。也就是说,各连接片3连接两个极性相反的互连极耳T3。在所述多个电池1中,位于沿排列方向X一端的一个电池1的极耳为一个第一输出极耳T1和一个互连极耳T3,位于沿排列方向X另一端的一个电池1的极耳为一个第二输出极耳T2和一个互连极耳T3,中间部分的电池1的极耳为两个极性相反的互连极耳T3。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中,参照图2,所述多个电池1的极耳沿排列方向X排成两列,其中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位于同一列。所述多个电池1沿排列方向X依次布置,而各电池1具有两个极性相反的极耳,因此,所述多个电池1的极耳沿排成两列。将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设置在同一列可以便于与接线片C相连的输出线束从同一个方向引出。如果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在对角方向上,那么一条线束就需要折弯。当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电池1的个数为奇数时,参照图2,可以将一个连接片3沿宽度方向Y延伸,以使相邻两个电池1的互连极耳T3分别固定于连接片3沿宽度方向Y的两端,从而调整一个电池1的排布方向,保证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位于同一列。
进一步地,参照图2和图4,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绝缘隔板6,设置在第一转接板2与第二转接板5之间,且与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5相互固定。绝缘隔板6将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5固定在一起。当然,绝缘隔板6可以省略,从而仅利用第一转接板2与第二转接板5固定所述多个电池1的极耳。
绝缘隔板6可具有:第四开孔61,供第一输出极耳T1穿过;第五开孔62,供第二输出极耳T2穿过;以及至少一个第六开孔63,各第六开孔63收容对应一个连接片3以及固定于对应一个连接片3上的互连极耳T3。
第一输出极耳T1依次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绝缘隔板6的第四开孔61以及第一转接板2的第一开孔21;第二输出极耳T2依次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绝缘隔板6的第五开孔62以及第一转接板2的第二开孔22。
第六开孔63的孔壁可以将收容于该第六开孔63内的连接片3和互连极耳T3与其它第六开孔63内的连接片3和互连极耳T3隔开,所以当电池模组受到冲击时,绝缘隔板6可以防止固定在不同连接片3上的互连极耳T3接触,从而避免短路。当然,第六开孔63的孔壁也可以隔开第一输出极耳T1、第二输出极耳T2以及互连极耳T3。转接片7也收容于该第六开孔63内。
参照图4至图6,绝缘隔板6的下表面与第二转接板5的上表面贴靠在一起,绝缘隔板6的上表面与第一转接板2的下表面贴靠在一起。连接片3封闭在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5之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将互连极耳T3及连接片3与外部的线束隔开,避免因线束破损而造成地短路。
参照图2和图7,绝缘隔板6上下两侧具有连接柱64;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5均具有与连接柱64对应的连接孔H。绝缘隔板6的连接柱64通过熔接与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5的连接孔H固定在一起。
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5为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连接片3、输出极片4的材质为镍,转接片7的材质为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