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通装置及防雷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0211发布日期:2018-07-20 22:0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增强电源防雷能力的导通装置及具有该导通装置的防雷电源。



背景技术:

电源一般需要具备雷击浪涌等防护功能,使电源在雷击及电网瞬态异常的情况下不受损坏,通常采用防雷电路实现上述功能。防雷电路有差模和共模两种,一般共模防护电路需要采用压敏电阻加气体放电管配合的形式,实现L线及N线对地的共模电压的防护。通常共模防护电路的动作电压即保护阈值设置不能过大,如此才有较好的防护效果。而由于安规认证的需要,需要在出厂前对每个电源进行耐压测试,而为了保证耐压测试能够通过,往往需要选取动作电压较高的防护电路(尤其是共模防护电路),如此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影响保护效果。

例如,对于灌胶电源,耐压测试的一般要求的L线、N线对保护地的耐压高于1554Vac,为了避免防护保护电路对耐压测试造成影响,并且由于内部灌胶密封的原因,电源内只能装大于1500Vac(一般是3000Vac规格)的气体放电管,而此种气体放电管由于动作电压太高而防雷效果差。当气体放电管被施加的电压高于其额定规格时会击穿,形成类似短路效果,从而导致耐压测试漏电流异常,不能通过该测试。由于耐压测试的目的是测试绝缘性能,气体放电管的特性是已知的,因此安规规范测试耐压时,允许在测试之前将气体放电管拆卸,即将内部防雷用的气体放电管断开连接,而单独测试电源的绝缘性能。

然而,由于气体放电管通常安装在电源内部,对于灌胶的电源,测试完成后需要拆开电源的外壳、挖胶,再将气体放电管重新放置进电源内,重新灌胶、安装外壳,整个过程不仅繁琐、浪费资源,有可能损坏内部器件,而且将外壳拆装后重新补胶,会造成电源整体密封性能的不佳,最终影响产品的密封性能和可靠性。换言之,由于灌胶后气体放电管密封在电源内部,不能拆卸,只能采用防雷效果差的3000Vac级别的气体放电管,防雷效果差。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增强电源防雷能力的导通装置及具有该导通装置的防雷电源,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导通装置,其用于增强电源防雷能力,其包括:导电端盖、连接端子、导通件以及连接组件;

所述导电端盖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绝缘螺母、绝缘空心螺丝、金属螺丝、第一金属螺母以及第二金属螺母,所述绝缘空心螺丝贯穿所述安装孔并由所述绝缘螺母锁附,所述金属螺丝穿过所述连接端子和绝缘空心螺丝,并由所述第一金属螺母锁附,所述导通件套装于所述金属螺丝自所述绝缘空心螺丝中伸出的一端,并由所述第二金属螺母锁附固定,所述导通件同时与所述安装孔的周围区域电气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的改进,所述安装孔的周围区域还设置有去氧化的紧密连接层,所述导通件通过所述紧密连接层与所述导电端盖电气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的改进,所述导电端盖的材质为铝材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的改进,所述连接端子包括连接端以及导线,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相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内部电路相连接,所述金属螺丝穿过所述连接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的改进,所述连接端以及导线的材质为铜材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的改进,所述导通件具有与所述安装孔的周围区域电气连接的若干尖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的改进,所述绝缘螺母和绝缘空心螺丝的材质为绝缘塑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的改进,所述绝缘螺母与所述导电端盖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的改进,所述密封垫为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孔相适配的圆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雷电源,其包括防雷电路以及如上所述的导通装置;

所述导电端盖形成所述防雷电源的外部的导电端盖,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防雷电路的气体放电管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进行耐压测试时无需拆装电源外壳,操作方便,降低生产成本,能有效避免水汽对导电触点的腐蚀,保证导通的可靠性,电源的防雷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可以在密封型电源内配套采用较低电压规格的气体放电管,从而实现了整个电源防雷能力的提升,提高了电源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用于增强电源防雷能力,其包括:导电端盖1、连接端子2、导通件3以及连接组件4。

所述导电端盖1可形成电源的外部端盖。具体地,所述导电端盖1上开设有辅助连接端子2安装的安装孔11,同时,所述导电端盖1的四角还设置有辅助导电端盖1安装的螺丝孔。为了实现所述导电端盖1的导电功能,所述导电端盖1的材质为铝材质。

所述连接端子2用于实现与电源内部防雷电路的电气连接。具体地,所述连接端子2包括连接端21以及导线22,其中,所述连接端子2与所述导电端盖1相连接,所述导线22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21相连接,所述导线22的另一端则实现与所述电源内部防雷电路的电气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接端21以及导线22的材质为铜材质。

所述连接组件4用于实现所述连接端子2与所述导电端盖1之间的连接,以及所述导通件3的拆卸式连接。具体地,所述连接组件4包括绝缘螺母41、绝缘空心螺丝42、金属螺丝43、第一金属螺母44以及第二金属螺母45。优选地,所述绝缘螺母41和绝缘空心螺丝42的材质为绝缘塑料。

其中,所述绝缘空心螺丝42贯穿所述安装孔11并由所述绝缘螺母41锁附,所述金属螺丝43穿过所述连接端子2的连接端21和绝缘空心螺丝42,并由所述第一金属螺母44锁附。如此,所述连接端子2的连接端21被紧固地锁附于所述金属螺丝43的螺帽与绝缘螺母41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件3套装于所述金属螺丝43自所述绝缘空心螺丝42中伸出的一端,并由所述第二金属螺母45锁附固定,所述导通件3同时与所述安装孔11的周围区域电气连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通件3具有与所述安装孔11的周围区域电气连接的若干尖齿31。

从而,由于所述第二金属螺母45可锁紧可拆下,如此实现了所述导通件3的拆卸式连接。同时,为了实现所述导通件3与导电端盖1进行可靠地电气连接,所述安装孔11的周围区域还设置有去氧化的紧密连接层110,此时,所述导通件3通过所述紧密连接层110与所述导电端盖1电气连接。

此外,所述绝缘螺母41与所述导电端盖1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垫5,其中,所述密封垫为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孔11相适配的圆孔。

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的工作原理是:生产过程中,导通件与导电端盖不连接安装,由于绝缘空心螺丝、绝缘螺母为绝缘材料制成,此时导电端盖与导线不连通。即进行耐压测试时,防雷电源内部的气体放电管不会造成影响。完成耐压测试后,将导通件穿过金属螺丝的尾部,再加上第二金属螺母固定,导通件的底部尖齿与导电端盖相连,此时导电端盖通过导通件与连接端子相连导通,即导电端盖与气体放电管连接,可正常使用。

基于如上所述的导通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雷电源,所述防雷电源包括防雷电路以及如上所述的导通装置。其中,所述导电端盖形成所述防雷电源的外部的导电端盖,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防雷电路的气体放电管相连接。

从而,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在防雷电源的导电端盖内预先安装好气体放电管,当进行防雷电源的耐压测试时,无需将可拆卸导通件安装,此时导电端盖与气体放电管没有电连接,防雷电源内部的气体放电管不会影响耐压测试;测试完成后,将可拆卸导通件与金属螺母装到金属螺丝上,实现导电端盖与连接端子的电气连接,从而进行耐压测试时,无需拆开导电端盖,产品生产好后只需装配一个可拆卸导通件和金属螺母即可导通电路,安装方便快捷,降低成本,防雷效果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进行耐压测试时无需拆装电源外壳,操作方便,降低生产成本,能有效避免水汽对导电触点的腐蚀,保证导通的可靠性,电源的防雷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导通装置,可以在密封型电源内配套采用较低电压规格的气体放电管,从而实现了整个电源防雷能力的提升,提高了电源的寿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