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模组及相应的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8942发布日期:2018-09-11 22:55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模组及相应的终端。



背景技术:

补强板又叫加强板、增强板、支撑板,保强板、加强筋,主要应用在机工设备、电子产品等领域,在电子产品的FPC(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软性电路板中被广泛使用。补强板主要解决FPC的柔韧度,提高插接部位的强度。

当前手机等平板终端中对电池连接器的固定方式是通过固定钢片进行加固。如图1所示,FPC10的上表面粘合有补强板20,下表面为插头30,为了将FPC固定在终端的主板40上,防止终端晃动时电池连接器的连接松动甚至断开,现有技术在补强板20的上方增加了固定钢片50,通过固定钢片50上的通孔与螺丝60相配合,将FPC10进行固定。此外,为了吸收固定钢片的变形,固定钢片与FPC的补强板之间还夹有泡棉70。因此,对电池连接器的固定需要使用较多的固定材料,会造成物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模组及相应的终端,用以节省连接器模组的物料,减少连接器模组的安装步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模组,包括:补强板、柔性电路板FPC和插头;

所述补强板包括一体成型的贴合面、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贴合面位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所述FPC的第一表面固定于所述贴合面上;所述插头位于所述FPC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用于将所述补强板固定在终端壳体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上均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终端壳体上的螺孔相吻合,所述通孔用于通过螺钉将所述补强板固定在所述终端壳体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终端壳体之间的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终端壳体之间的第二距离相等,且均小于所述贴合面和所述终端壳体之间的第三距离。

可选的,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三距离之间的差值为0.2mm。

可选的,所述FPC的第一端与终端的电池电性相连,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FPC的第二端的上下表面,所述FPC通过所述插头与终端的主板电性相连。

可选的,所述补强板上还设置有第一支撑脚和第二支撑脚,所述补强板固定在所述终端壳体上时,所述第一支撑脚和所述第二支撑脚均与所述终端的主板相接触。

可选的,所述补强板的材质为钢片。

可选的,所述终端壳体为所述终端的前壳。

可选的,所述FPC的第一表面粘贴在所述贴合面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如上述的连接器模组。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器模组,包括补强板、FPC和插头。补强板包括一体成型的贴合面、第一端和第二端。FPC的第一表面固定于贴合面上;插头位于FPC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贴合面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第一端与第二端用于将补强板固定在终端壳体上。不同于常规设计需要加盖固定钢片将FPC固定在终端的主板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增加了补强板的面积,使补强板除了贴合面还包括延伸出FPC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第一端和第二端将补强板的固定在终端壳体上,从而将与贴合面固定的FPC以及FPC第二表面上的插头均固定在终端壳体上,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固定钢片和泡棉结构,节省了连接器模组的物料。此外,现有技术中将FPC固定在终端壳体上时,需要将FPC放置在终端壳体上的固定位置后,在FPC的补强板上覆盖泡棉,再在泡棉上覆盖固定钢片,并通过钢片将FPC结构进行固定。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只需直接将FPC放置在终端壳体的相应位置上,即可直接通过补强板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进行固定,减少了连接器模组的安装工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连接器模组通过固定钢片进行固定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模组,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手机为例进行介绍。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连接器模组包括补强板1、FPC 2和插头3,其中,补强板1包括一体成型的贴合面13、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贴合面13位于所述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之间。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用于将补强板1固定在终端壳体上。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模组固定在终端上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FPC2的第一表面固定于补强板1的贴合面13上;插头3位于FPC2背离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这样,当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将补强板1固定在终端壳体上时,FPC2和插头3也同时被固定在终端壳体上。

不同于常规设计需要加盖固定钢片将FPC固定在终端的主板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增加了补强板1的面积,使补强板1除了贴合面还包括延伸出FPC2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通过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将补强板1的固定在终端壳体7上,从而将与贴合面固定的FPC2以及FPC2第二表面上的插头3均固定在终端壳体7上,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固定钢片和泡棉结构,节省了连接器模组的物料。此外,现有技术中将FPC固定在终端壳体上时,需要将FPC放置在终端壳体上的固定位置后,在FPC的补强板上覆盖泡棉,再在泡棉上覆盖固定钢片,并通过钢片将FPC结构进行固定。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只需直接将FPC2放置在终端壳体的相应位置上,即可直接通过补强板1的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进行固定,减少了连接器模组的安装工序。

FPC2的第一端与终端的电池电性相连,FPC2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为FPC2的第二端的上下表面。FPC2的第一表面粘贴在补强板1的贴合面13上,可以通过常规的背胶或者点胶方式进行固定。FPC2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插头3,FPC2通过插头3与终端的主板6电性相连。由图3中可以看出,终端的主板6上设置有一个与插头3对应的母座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连接器模组时,需要将插头3插入终端主板上的母座5中,将插头3、FPC2和补强板1初步固定,再通过螺钉和补强板1上的通孔4,将补强板1进一步固定在终端前壳上,从而将FPC2和插头3也进一步固定。

图4更清楚地显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强板的结构。如图4所示,补强板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上均设置有通孔。通孔与终端壳体上的螺孔相吻合,这样,通孔可以通过螺钉14将补强板1固定在终端壳体上。

补强板1的第一端11和终端壳体之间的第一距离与第二端12和终端壳体之间的第二距离相等,且均小于贴合面13和终端壳体之间的第三距离。也就是说,补强板1的第一端11与贴合面13之间存在高度差。由图4可以看出,第一端11与贴合面13之间通过弧度结构15相连,这个弧度结构15使得第一端11与贴合面13之间呈阶梯状。同理,补强板1的第二端12与贴合面13之间页存在高度差,第二端12与贴合面13之间也通过相同的弧度结构15相连,第二端12与贴合面13之间也呈阶梯状。在补强板1固定在终端壳体上时,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处于同一平面上,贴合面13高出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这里终端壳体为终端的前壳。这样,贴合面13与终端的前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这个空隙是为贴合面13下的FPC2留出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FPC的厚度可以达到0.2mm,因此,第一距离与第三距离之间的差值一般不小于0.2mm,较佳地,可以为0.2毫米。

此外,如图4所示,补强板上还设置有第一支撑脚16和第二支撑脚17。当补强板1固定在终端壳体上时,第一支撑脚16和第二支撑脚17均与终端的主板相接触。第一支撑脚16和第二支撑脚17可以分散补强板1固定在终端壳体上时对终端壳体的压力,还可以使外部传来的静电通过第一支撑脚16和第二支撑脚17传导到终端主板上,从而消除静电。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补强板的材质可以为钢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下”对应图片的上方和下方,即“上表面”是指在图片中装置上方对应的面,“下表面”是指图片中装置下方对应的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仅是示例作用。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