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0533发布日期:2018-07-04 07:03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防起火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第CN205944552U专利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对接腔,所述对接腔设置成可供对接舌板沿相反两个方向插入,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上端子模组、下端子模组及夹设在上端子模组和下端子模组之间的金属锁扣板,其中所述上端子模组包括上陶瓷板和固定于上陶瓷板的上排端子,所述下端子模组包括下陶瓷板和固定于下陶瓷板的下排端子,所述上陶瓷板、金属锁扣板及下陶瓷板通过环氧树脂粘接在一起。多次使用之后,环氧树脂容易时效,从而使得上下陶瓷板及金属锁扣板的粘合发生不良,进而使得电连接器发生损坏。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保证电连接器的强度且避免端子短路发生起火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固持于所述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之间的中间加强片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且与所述绝缘本体形成收容空间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中间加强片为陶瓷制成,所述遮蔽壳体为陶瓷制成,所述中间加强片与所述遮蔽壳体相接触并在接触表面涂覆以使两者焊接固持的金属层。

进一步,所述中间加强片包括一对基座及位于所述一对基座之间向前延伸的分隔于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接触部之间的支撑部,所述遮蔽壳体的收容空间后端的内壁突设有抵持片,所述基座设有向前抵靠于所述抵持片的挡止片。

进一步,所述抵持片与所述挡止片相配合的表面均涂覆有供两者焊接固持的金属层。

进一步,所述遮蔽壳体的后端的横向两侧分别设有一开口向后的U形的定位部,所述基座于所述挡止片的后端进一步设有夹持于所述定位部的开口内的夹持片。

进一步,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夹持片相配合的表面均涂覆有供两者焊接固持的金属层。

进一步,所述基座还设有自所述夹持片的下端的内侧向下延伸形成的固定脚,所述固定脚的下端涂覆有将所述固定脚焊接于一电路板的金属层。

进一步,所述支撑部的前端横向两侧的上下表面设有暴露于所述舌板横向两侧的表面的包覆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为陶瓷制成可保证遮蔽壳体的强度。所述遮蔽壳体内设有陶瓷制的隔离上下排端子的中间加强片,后通过在中间加强片和遮蔽壳体的接触部分涂覆金属层,然后焊接固定。保证了产品强度,且起到了防火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沿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基部 11 舌板 12

上端座 13 第一基部 131

第一板状部 1310 第一空缺部 132

第一舌板 133 下端座 14

第二基部 141 第二板状部 1410

第二空缺部 142 第二舌板 143

塑胶件 15 第三基部 151

第三舌板 152 导电端子 2

上排端子 21 第一接地端子 211

第一搭接部 2111 第一接触部 212

第一埋入部 213 第一连接部 214

第一焊接部 215 下排端子 22

第二接地端子 221 第二搭接部 2211

第二接触部 222 第二埋入部 223

第二连接部 224 第二焊接部 225

中间加强片 3 基座 31

挡止片 311 夹持片 312

固定脚 313 支撑部 32

接地脚 321 包覆部 322

遮蔽壳体 4 收容空间 40

主体部 41 抵持片 42

固持脚 43 后端部 44

定位部 45 开口 451

防水胶板 5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0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固持于绝缘本体1的中间加强片3、套设于绝缘本体1外以与所述绝缘本体1形成收容空间40的的遮蔽壳体4和密封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的防水胶板5。所述绝缘本体1、导电端子2及中间加强片3构成端子模组。

请参照图3至图4及图7至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舌板12。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上端座13、下端座14及塑胶件15。所述上端座13包括第一基部131及与所述第一基部131分隔设置形成第一空缺部132以填充塑胶件15的第一舌板133。所述第一基部131设有第一板状部1310。所述下端座14包括第二基部141及与所述第二基部141分隔设置形成第二空缺部142以填充塑胶件15的第二舌板143。所述第二基部141设有第二板状部1410。所述塑胶件15包括第三基部151及与所述第三基部151连接的第三舌板152。所述第一基部131、第二基部141及第三基部151共同形成所述基部11。所述第一舌板133、第二舌板143及第三舌板152共同形成所述舌板12。

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持于所述上端座13的上排端子21及固持于所述下端座14的下排端子22。所述上排端子21和所述下排端子22的数量相同。所述上排端子21与所述下排端子22的排列顺序相反,从而使所述电连接器100支持正向和反向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配合。

所述上排端子21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一接地端子21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1两侧向下弯折延伸出第一搭接部2111,所述第一搭接部2111搭接所述下排端子22。第一接地端子211具有两根且设于所述上排端子21的两侧。各上排端子21中的各端子均包括设于其前端的第一接触部212、设于尾端的第一焊接部215、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一焊接部215的第一连接部214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2前端的第一埋入部213。

请参照图5至图9,所述下排端子22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二接地端子22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1两侧向上弯折延伸出第二搭接部2211,所述第二搭接部2211搭接所述上排端子21。第二接地端子221具有两根且设于所述下排端子22的两侧。各下排端子22中的各端子均包括设于其前端的第二接触部222、设于尾端的第二焊接部225、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222与第二焊接部225的第二连接部224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2前端的第二埋入部223。

所述中间加强片3为陶瓷制成且包括一对基座31、位于所述一对基座31之间向前延伸的分隔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2和第二接触部222之间的支撑部32。所述支撑部32呈平板状且设有侧边缘,所述侧边缘上表面设有接地部321。所述支撑部32前端两侧设有上下延伸形成的包覆部323。所述基座31位于所述支撑部32的两侧。所述基座31还包括竖直设置的挡止片311、位于所述挡止片311后端外侧设置的夹持片312和位于所述夹持片312内侧向下延伸形成的固定脚313。

所述遮蔽壳体4为陶瓷制成且包括主体部41、形成于所述主体部41内的所述收容空间40、设于主体部41后方的抵持片42、自主体部41侧向延伸的一对固持脚43、位于所述主体部41后端的后端部44及位于所述后端部44两侧的朝后开口的U形的定位部45。所述定位部45设有一开口451。

当将所述中间加强片3安装到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挡止片311挡止于所述抵持片42,故在所述挡止片311和抵持片42接触的表面均涂覆有使得两者焊接固定的金属层。同时,夹持片312卡持于所述定位部45的开口451中,在夹持片312与所述定位部45接触的表面均涂覆有使得两者焊接固定的金属层。所述固定脚313下端涂覆有将所述固定脚313焊接于一电路板(未图示)的金属层。

所述防水胶板5贴覆于电连接器100后端实现防水。

所述陶瓷制的中间加强片3隔离上排端子21与下排端子22,防止上下排端子接触发生短路进而发生起火的风险。所述遮蔽壳体4也为陶瓷制成。中间加强片3与遮蔽壳体4通过电镀金属层实现点焊连接在一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