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0538发布日期:2018-07-04 07:03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两排导电端子及夹持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金属片,所述遮蔽壳体包括上壁、下壁及位于上壁与下壁两侧的侧壁,所述遮蔽壳体的侧壁的后端设有接地脚,所述端子模组的后端横向侧缘突伸形成有与所述接地脚卡扣配合以限制所述接地脚横向向外扩张的卡扣部。

在塑胶成型的端子模组上向两侧缘成型卡扣部用以限制遮蔽壳体的接地脚向外扩张,但是塑胶成型的卡扣部容易断裂,从而造成卡扣失效无法达到限制接地脚向外扩张的目的。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具有稳定卡扣遮蔽壳体两侧的接地脚以防止接地脚向外扩张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两排导电端子及夹持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金属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露出于所述舌板上下表面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基座的固持部及延伸出所述基座的焊接部,所述遮蔽壳体包括上壁、下壁及位于上壁与下壁两侧的侧壁,所述遮蔽壳体的侧壁的后端设有接地脚,所述金属片包括在其横向侧缘突伸形成的与所述接地脚卡扣配合以限制所述接地脚横向向外扩张的卡扣部。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脚设有向后张开的夹持口,所述金属片的卡扣部包括夹持于夹持口内的夹持片及钩设于所述接地脚外侧的卡钩。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安装部,所述遮蔽壳体的上壁、下壁及两侧壁围设形成环设于基部的筒状部,所述焊接部延伸出所述安装部。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脚贴靠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的横向两侧向外凸伸出所述遮蔽壳体的两侧壁,所述接地脚呈Z字形贴靠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的两端向两侧凸伸有一对凸块,所述夹持片贴靠于所述凸块下表面并一同夹持于所述夹持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的顶部向内凹设形成有一第一凹设部,所述遮蔽壳体的上壁表面向下形成有第一撕裂部,所述第一撕裂部抵持于所述第一凹设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的底部向内凹设形成有一对第二凹设部,所述遮蔽壳体的下壁表面向上撕裂形成有一对第二撕裂部,一对第二撕裂部抵持于一对第二凹设部。

进一步地,两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排列成一排延伸出所述安装部。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片进一步包括与卡扣部相连的板状部及自板状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位于卡扣部内侧的焊脚,所述焊脚位于所述焊接部的两侧且延伸出所述安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遮蔽壳体两侧的侧壁后端设有接地脚,金属片包括设置在其横向侧缘突伸形成的卡扣部,通过此卡扣部用于与接地脚卡扣从而防止接地脚向外扩张,且金属片上设置的卡扣部不易断裂,起到稳定卡扣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移除第二绝缘本体后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移除第二绝缘本体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9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图1自A-A方向看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端子模组 200

绝缘本体 1 基座 11

基部 111 第一凹设部 1111

缺口 1112 第二凹设部 1113

第三凹设部 1114 安装部 112

凸块 1121 舌板 12

第一绝缘本体 13 第一舌板 131

第二绝缘本体 14 导电端子 2

上排端子 21 下排端子 22

接触部 23 固持部 24

焊接部 25 金属片 3

板状部 31 焊脚 32

卡扣部 33 内臂 331

卡钩 332 夹持片 333

遮蔽壳体 4 筒状部 40

上壁 41 第一撕裂部 411

第一折弯部 412 下壁 42

第二撕裂部 421 第二折弯部 422

侧壁 43 固持脚 431

接地脚 432 夹持口 432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1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插接端为前端且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端子模组200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200外的遮蔽壳体4。

请参照图3至图10所示,所述端子模组2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两排导电端子2及夹持于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金属片3。

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及自所述基座1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12。所述基座11包括基部111及自基部111向后延伸形成的安装部112。所述基部111的顶部前端面向内凹设形成有第一凹设部1111及后端面两侧向内凹设有一对缺口1112。所述基部111的底部前端面向内凹设形成有一对第二凹设部1113及后端面向内凹设形成有第三凹设部1114。所述安装部112呈长条状且较基部111向两侧凸伸而使得安装部112的宽度大于所述基部111的宽度。所述安装部112的两端向两侧凸伸有一对凸块1121。所述绝缘本体1进一步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3及第二绝缘本体14。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3包括所述基座11及自所述基座1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13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4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3一体射出成型而使得所述第一舌板131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4共同形成所述绝缘本体1的舌板12。

请参照图7至图10所示,两排导电端子2包括呈反向对称设置的上排端子21及下排端子22。各排导电端子2均包括接触部23、焊接部25及连接所述接触部23及焊接部25的固持部24。

所述金属片3呈一对分离设置的片状结构,所述金属片3包括板状部31、自板状部3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焊脚32及自板状部31后端的横向侧缘突伸形成的呈U字状的卡扣部33,所述焊脚32位于所述卡扣部33的内侧。所述卡扣部33包括内臂331、位于内臂331外侧的卡钩332及连接所述内臂331及卡钩332的夹持片333。

两排导电端子2及金属片3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3一体射出成型。在固持有两排导电端子2及金属片3的第一绝缘本体13的第一舌板131的外侧注塑成型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4而形成所述舌板12。两排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3露出于所述舌板12的上下表面,所述固持部24固持于所述基座11,所述焊脚32位于所述焊接部25的两侧并排列成一排延伸出所述基座11的安装部112,所述卡扣部33的夹持片333贴靠于所述安装部112的凸块1121下表面且延伸出所述安装部112的两侧。

请参照图3及图4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壁41与下壁42、位于上壁41与下壁42两侧的侧壁43。所述上壁41、下壁42与两侧壁43围设形成筒状部40。所述上壁41表面向下撕裂形成有第一撕裂部411及上壁41的后缘两侧向下弯折成型有一对第一折弯部412,所述下壁42表面向上撕裂形成有一对第二撕裂部421及下壁42的后缘中间向上弯折成型有一对第二折弯部422。所述侧壁43的两侧向外撕裂成型有一对固持脚431及侧壁43的后端设有接地脚432,所述接地脚432设有向后张开的夹持口4321。

请参照图1、图2及图11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200上,所述筒状部40环设于所述基部111。所述第一撕裂部411抵持于所述第一凹设部1111内,一对第二撕裂部421抵持于一对第二凹设部1113。一对第一折弯部412抵持于一对缺口1112内,一对第二折弯部422抵持于第三凹设部1114内。所述安装部112的横向两侧向外凸伸出所述遮蔽壳体4的两侧壁43,所述接地脚432呈Z字形贴靠于所述安装部112的两侧。所述卡扣部33与所述接地脚432卡扣配合以限制所述接地脚432横向向外扩张,具体的:所述卡扣部33的夹持片333与贴靠在一起的凸块1121一同夹持于所述夹持口4321内,所述卡钩332钩设于所述接地脚432的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遮蔽壳体4两侧的侧壁43后端设有接地脚432,金属片3包括设置在其横向侧缘突伸形成的卡扣部33,通过此卡扣部33用于与接地脚432卡扣从而防止接地脚432向外扩张,且金属片3上设置的卡扣部33不易断裂,起到稳定卡扣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