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的电力输出需要通过接线盒及光伏连接器实现,光伏连接器可以用于串接相邻的光伏组件,通常光伏连接器包括正极连接器和负极连接器,两者的设计需满足彼此插接互配顺畅且密封良好,目前光伏连接器上主要是利用O 型橡胶圈来起到密封作用,这种O型密封圈具有圆形截面,主要用于正负极连接器对插,在静态条件下可防止液体和气体介质的进入,起到防护灰尘、水以及其他污染物的侵入连接器内部;而现有一般的连接器都有一个直径为≦1.6mm 的密封圈,装在连接器正极的密封圈槽内,可以有效的起密封的作用,但是由于接触面积太小,仍然有漏气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连接器,以改善密封效果。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光伏连接器,包括插头及插座,所述插头具有第一本体及安装于第一本体上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呈环形并具有锥形外表面,所述插座设有供插头插入的插接腔,所述插接腔的入口处设有与所述锥形外表面对应的倾斜内壁面。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外表面与密封圈中心线O之间的夹角为3-8°。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内壁面与所述密封圈的锥形外表面贴合,且两者的倾斜角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一端水平延伸出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基部具有凹陷的弧形表面,且第一基部的一端延伸出第一对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具有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基部及自第二基部一端水平延伸出的第二对接部,所述插座的第二对接部设有供第一对接部插入的插接腔,所述倾斜内壁面设于所述插接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部呈圆管状,且第一对接部的外表面设有卡持所述密封圈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突起于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改进密封圈并设置与密封圈匹配的结构,增大了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达到了更佳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光伏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光伏连接器在插接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光伏连接器的密封圈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连接器,其包括插头10及插座20,所述插头10具有第一本体11及安装于第一本体11上的密封圈12,所述插座20具有第二本体21,其中,所述第一本体11具有第一基部13及自第一基部13一端水平延伸出的第一对接部14,所述第二本体21具有第二基部22及自第二基部22一端水平延伸出的第二对接部23,所述第一对接部14和第二对接部23相互插接,实现插头10和插座20的连接。
参图1,所述第一本体11的第一基部13具有凹陷的弧形表面15,且第一基部13的一端延伸出第一对接部14,用于插入第二对接部23内,而第一基部 13的另一端延伸出接线部16,用于连接线缆。所述第一对接部14呈圆管状,其内部用于安装导电端子,且第一对接部14的外表面设有卡持所述密封圈12 的定位部17,且所述定位部17突起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4的外表面。所述密封圈12设置于所述第一基部13和定位部17之间,参图3所示,所述密封圈12 呈环形并具有锥形外表面18,且锥形外表面18与密封圈12中心线O之间的夹角为3-8°,通过锥形外表面18可以增大密封圈12与插座20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了密封效果。
参图2,所述插座20和插头10相互插接,所述插座20的第二对接部23设有供第一对接部14插入的插接腔24,所述第二对接部23在所述插接腔24的入口处设有倾斜内壁面25,所述倾斜内壁面25与所述密封圈12的锥形外表面18 贴合,两者的倾斜角度相同,以实现与外界的密封隔离。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改进密封圈12并设置与密封圈12匹配的结构,增大了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达到了更佳的密封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