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极板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在膏体表面增设凹槽的涂膏式蓄电池极板。
背景技术:
蓄电池通常包括多个储能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正电极或极板以及一个或多个负电极或极板。电解质也加入单元中以促进电池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单元内发生的化学反应。
正电极和负电极均包括板栅,活性材料以膏状的形式涂覆在其上。这种板栅包括与多个节点相耦合的多条线(例如,电池板栅可包括含有四个边侧的框架,其具有从一个边侧延伸出的接线片或集流体以及与多个节点相互连接的线或板栅元件的网络)。
极板作为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的场所,是电池内部的核心部件,与电池性能的有着重大关系。如何增大极板上的化学反应速率,使电池的性能更优,一直是电池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涂膏式蓄电池极板,在所述极板上增设了凹槽,增大电池的反应场所,使电池的反应速率得到提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涂膏式蓄电池极板,包括正极板、负极板,以及设于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之间的分隔板,还包括板栅,所述板栅上涂覆有膏体,所述膏体表面形成可增大膏体表面积的凹槽,所述凹槽有2个以上,所述凹槽以交错的形式排列分布于所述板栅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极板上增设凹槽,使极板的膏体的表面积增大,增大了电池化学反应面积,使电池的化学反应速率更大,提高了电池的性能。该凹槽交错排列,使电池极板的各部分的膏体含量接近,并且表面相对平整,使电池的两极板间的距离相对一致,使电池反应趋于一致,也能使极板在覆盖隔膜时更好的与隔膜相贴合;在一个极板上同时设置正负极板。可合并生产正极板和负极板中相同的工序,使生产的工序减少,加快极板的生产效率。可将该极板切割后置于电池中,也可将该极板直接置于电池内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板栅为合金纤维交错编织而成的板栅。板栅由纤维编织而成,增大了板栅和膏体接触点,并在电池内形成密布的网络导电通道,避免电池发生内部断路的情况。并且,板栅表面凹凸不平能够与膏体牢固结合,使膏体稳固附着在板栅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合金纤维的外层为导电合金,内芯为碳包覆层。碳包覆层具有优越的导电性能,能够增强板栅的导电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碳包覆层包括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均为很好的导电材料具有高导电性,与导电合金做成复合材料能够将金属和碳的导电性能都发挥出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凹槽1、正极板2、负极板4、分隔板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的涂膏式蓄电池极板,包括板栅,板栅上涂覆有膏体,膏体表面形成可增大膏体表面积的凹槽1,凹槽1有2个以上,凹槽1以交错的形式排列分布于板栅上。极板包括正极板2、负极板4,以及于正极板2和负极板4之间的分隔板3。在一个极板上同时设置正负极板4。板栅为合金纤维交错编织而成的板栅。板栅由纤维编织而成增大了板栅和膏体接触点,并且板栅表面凹凸不平能够与膏体牢固结合,使膏体稳固附着在板栅上。合金纤维的外层为导电合金,内芯为碳包覆层。碳导电合金纤维具有更优良的电化学性能。碳包覆层包括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均为很好的导电材料具有高导电性,与导电合金做成复合材料能够将金属和碳的导电性能都发挥出来。
本实用新型在极板上增设凹槽1使极板的膏体的表面积增大,增大了电池化学反应面积,使电池的化学反应速率更大,提高了电池的性能。该凹槽1交错排列使电池极板的各部分的膏体含量接近,并且表面相对平整,使电池的两极板间的距离相对一致,使电池反应趋于一致,也能使极板在覆盖隔膜时更好的与隔膜相贴合。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