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构件、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以及保护构件的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4654发布日期:2020-04-21 18:2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保护构件、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以及保护构件的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通常而言涉及保护构件、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以及保护构件的安装构造,更详细而言,涉及用于保护连接器的保护构件、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以及保护构件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有以下基板连接器:使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和连接器插头(其他连接器)通过电子设备的壳体的窗孔相互嵌合,从而使内外的印刷基板相互连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基板连接器中,连接器插座固定于壳体内的内侧印刷基板。另外,连接器插头固定于壳体外的外侧印刷基板。连接器插座通过窗孔暴露在壳体外。另外,连接器插座与窗孔之间由环状的密封件(保护构件)密封。

然而,在上述现有例的保护构件中,在异物(例如水、尘埃等)从除窗孔之外的部位侵入到壳体内的情况下,存在所侵入的异物附着于连接器的触头(contact)的可能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628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的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的触头的保护构件、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以及保护构件的安装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具备主部。所述主部是树脂成形体,安装于表面安装型的基板对基板用的连接器。所述主部具有一对安装面和开口部。在所述连接器和用于与所述连接器连接的其他连接器已相互连接的状态下,所述一对安装面分别与分别安装有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其他连接器的两个基板接触。所述开口部以将所述一对安装面相连的方式贯通所述主部。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其他连接器具备触头,该触头分别在一端具有连接到所述两个基板的连接部。所述主部构成为,在被所述两个基板夹着的状态下,将包括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其他连接器的各自的所述连接部在内的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其他连接器包围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

优选的是,所述主部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具有保持构造,该保持构造在与所述连接器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主部保持于所述连接器。

优选的是,所述保持构造构成为,利用相对于所述连接器的摩擦力将所述主部保持于所述连接器。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在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为多边形状。另外,所述保持构造是分别与所述连接器的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时的多个角接触的多个承接部。

优选的是,所述开口部在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为多边形状。另外,所述多个承接部分别设于所述开口部的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时的多个角。另外,所述多个承接部中的至少一个承接部具有倾斜边,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该倾斜边沿着与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具有所述一个承接部的角的两条边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两条边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在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为多边形状。另外,所述保持构造由第1保持部和两个第2保持部构成,所述第1保持部设于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中的一个内表面,与所述连接器接触,所述两个第2保持部在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时分别隔着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第1保持部相对,与所述连接器的两个角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开口部在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为多边形状。另外,所述两个第2保持部分别设于所述开口部的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时的多个角中的两个角。另外,所述两个第2保持部中的至少一个第2保持部具有倾斜边,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该倾斜边沿着与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具有所述一个第2保持部的角的两条边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两条边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第1保持部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一个内表面朝向所述连接器突出。

优选的是,所述保持构造是从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朝向所述连接器突出的多个突起。另外,所述多个突起分别从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中的隔着所述连接器的两个内表面突出。

优选的是,所述开口部和所述连接器均在从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为多边形状。另外,所述保持构造是从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表面朝向所述连接器突出的线状肋。另外,所述线状肋遍及所述一个内表面的一方向上的全长与所述连接器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线状肋分别从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中的隔着所述连接器的两个内表面突出。

优选的是,所述线状肋分别从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的四个内表面突出。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具有从侧面向外突出的台阶部。另外,所述保持构造是卡挂于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台阶部的卡挂部。

优选的是,所述主部具有扩张部,该扩张部设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处的所述一对安装面中的至少一个安装面,且向远离所述一个安装面的朝向凹陷。

优选的是,所述扩张部具有锥形部,该锥形部以随着远离所述一个安装面而使所述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变窄的方式倾斜。

优选的是,在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上,所述主部的长度比所述连接器的长度长。另外,在所述一对安装面排列的方向上,所述主部的长度比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其他连接器在下述状态下的最大长度短: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其他连接器未相互连接,并且所述连接器的触头和所述其他连接器的触头相互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一对安装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具有沿着与所述一对安装面交叉的方向突出的肋。

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其他连接器具备触头,所述触头分别在一端具有连接到所述两个基板的连接部。另外,所述主部构成为,在被所述两个基板夹着的状态下,将包括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其他连接器的各自的所述连接部在内的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其他连接器包围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具备上述的保护构件和安装有所述保护构件的所述主部的连接器。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的安装构造具备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其他连接器以及两个基板。在所述连接器安装有所述保护构件的所述主部。在所述其他连接器连接有所述连接器。在所述两个基板分别安装有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其他连接器。所述保护构件的所述主部在被所述两个基板夹着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连接器。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的触头的保护构件、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以及保护构件的安装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从保护构件和连接器的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的保护构件和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图4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其他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其他连接器以及两个基板的剖视图,是表示连接器与其他连接器连接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6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其他连接器以及两个基板的剖视图,是表示连接器与其他连接器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保护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保护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0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图11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的保护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2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图13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保护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4是上述的保护构件和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5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图16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第1变形例的保护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7是实施方式2的第2变形例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图18是从下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第3变形例的保护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9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2的第4变形例的保护构件和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2的第5变形例的保护构件、连接器、其他连接器以及两个基板的剖视图。

图22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保护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3是上述的保护构件和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4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图25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4的保护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6是上述的保护构件和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7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图28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5的保护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9是上述的保护构件和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0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图31是上述的保护构件、连接器以及基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1)概要

以下,使用图1~图6对实施方式1的保护构件1的概要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具备主部10,该主部10是树脂成形体,安装于表面安装型的基板对基板用的连接器2。连接器2用于将搭载于例如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的多个基板4、5之间电连接。具体而言,通过将安装于基板4的连接器2和安装于基板5的其他连接器3相互连接,从而将多个基板4、5之间电连接。在下文中,也将“基板4”称作“第1基板4”。另外,在下文中,也将“基板5”称作“第2基板5”。

当然,并不意在限定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的用途,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例如也可以用于摄像模组等除便携终端之外的电子设备。另外,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并不限于将多个基板4、5之间电连接的用途,例如也可以是将基板4、5与显示器之间、基板4、5与电池之间等多个零部件之间电连接的用途。

连接器2具备外壳21和多个触头22。外壳21保持多个触头22。另外,其他连接器3具备其他连接器侧外壳31(以下称为“外壳31”)和多个其他连接器侧触头32(以下称为“触头32”)。触头22的一端是软钎焊于第1基板4的连接部221。另外,触头32的一端是软钎焊于第2基板5的连接部321。

外壳31保持多个触头32。外壳21、31的厚度方向(后述的第3方向)的尺寸例如均为几mm以下。另外,外壳21、31的长度方向(后述的第1方向)的尺寸例如均为十几mm。另外,外壳21、31的宽度方向(后述的第2方向)的尺寸例如均为几mm。进而,多个触头22、32的排列间隔也就是节距例如均为零点几mm。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触头22、32均以等节距排列,但也可以以不一致的节距排列。

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具有一对安装面13、14和开口部15。在下文中,也将“安装面13”称为“第1安装面13”。另外,在下文中,也将“安装面14”称为“第2安装面14”。在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已相互连接的状态下,一对安装面13、14分别与两个基板4、5接触。开口部15以将一对安装面13、14相连的方式贯通主部10。

另外,主部10构成为,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将包括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的各自的连接部221、321在内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包围在开口部15的内侧。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将包括连接部221、321在内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以与保护构件1的外侧隔开的方式包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优点:处于保护构件1的外侧的异物不易侵入到开口部15的内侧,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2的触头22。

(2)详细情况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以及保护构件1的安装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下文中,将主部10的长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第1方向),将主部10的宽度方向作为左右方向(第2方向),将主部10的厚度方向作为上下方向(第3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图31示出表示从保护构件1的中心观察的这些方向(上、下、左、右、前、后)的箭头,但这些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辅助说明的目的而记载的,并不伴有实体。另外,上述的方向的规定并非意在限定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的使用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保护构件1具备主部10。图1~图3表示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安装于在第1基板4上安装的连接器2的状态。换言之,图1~图3表示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该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具备保护构件1和安装有保护构件1的主部10的连接器2。另外,在图1和图2中,省略了第1基板4的图示。

主部10例如由硅橡胶制成,是在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俯视矩形框状的树脂成形体。在下文中,“俯视”是指从第3方向(上下方向)观察,换言之是指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主部10具有一对第1壁11和一对第2壁12。一对第1壁11是在第1方向上较长的一对壁。一对第2壁12是在第2方向(左右方向)上较长的一对壁。一对第1壁11的第3方向的第1面(下表面)和一对第2壁12的第3方向的第1面即主部10的第3方向的第1面是第1安装面13。另外,一对第1壁11的第3方向的第2面(上表面)和一对第2壁12的第3方向的第2面即主部10的第3方向的第2面是第2安装面14。

在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参照图4)已相互连接的状态下,第1安装面13与第1基板4接触。换言之,第1安装面13在主部10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与第1基板4接触。在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已相互连接的状态下,第2安装面14与第2基板5接触。换言之,第2安装面14在主部10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与第2基板5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安装面13、14均为平坦的。也就是说,一对安装面13、14中的至少一个面(在此是两个面)是平坦的。因而,在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已相互连接的状态下,第1安装面13和第2安装面14分别与第1基板4和第2基板5以整个面接触。

由一对第1壁11和一对第2壁12包围的部位是开口部15。也就是说,开口部15以将一对安装面13、14相连的方式沿第3方向(上下方向)贯通主部10。开口部15是俯视时在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开口部15的尺寸是收纳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的尺寸。

主部10具有半圆柱状的多个(在此为四个)突起17。多个突起17分别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朝向开口部15的内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突起17中的两个突起17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第2方向的第1面(右表面)向朝第2面(左表面)去的朝向(朝左)突出。另外,其余的两个突起17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第2方向的第2面向朝第1面去的朝向(朝右)突出。在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下,多个突起17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朝向连接器2的侧面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突起17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的状态下,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也就是说,主部10在开口部15的内侧具有保持构造16,该保持构造16在与连接器2接触的状态下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造16是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朝向连接器2突出的突起1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17为多个,多个突起17分别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隔着连接器2的两个内表面(第2方向的第1面和第2面)突出。从开口部15的第2方向的第1面突出的两个突起17和从开口部15的第2方向的第2面突出的两个突起17在第2方向(左右方向)上相对。

在此,多个突起17均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因此,若外力作用于连接器2,则利用因多个突起17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来防止连接器2的移动。也就是说,多个突起17(保持构造16)构成为,通过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从而在与连接器2的侧面之间产生摩擦力。换言之,多个突起17(保持构造16)利用相对于连接器2的摩擦力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主部10还具有扩张部18。扩张部18设于开口部15的周缘处的一对安装面13、14中的至少一个安装面13、14,向远离上述一个安装面13、14的朝向凹陷。换言之,扩张部18是开口部15的一部分,在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已相互连接的状态下,扩张部18与连接器2的连接部221相对,且向远离连接器2的连接部221的朝向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张部18在多个突起17的各个突起处位于第3方向的一端侧(下侧)。也就是说,连接器2的多个触头22的连接部221中的在俯视时位于与突起17重叠的位置的连接部221不会与突起17接触,而位于扩张部18的内侧。换言之,扩张部18是用于避免连接器2的触头22的连接部221与主部10接触的避让部。

连接器2是插座(母连接器),具备外壳21和多个(在此为50个)触头22。外壳21呈在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扁平的长方体状,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成形体。外壳21具有与后述其他连接器3的嵌合凹部33(参照图5)嵌合的在第1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的台部23。另外,外壳21在第2方向(左右方向)的隔着台部23的两侧分别以沿第1方向排列的状态保持有25个触头22。

其他连接器3是插销(header,公连接器),如图4所示,具备外壳31和多个(在此为50个)触头32。外壳31呈在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扁平的长方体状,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成形体。外壳31具有与连接器2的台部23嵌合的在第1方向上较长的俯视为矩形形状的嵌合凹部33。另外,将沿第1方向排列的25个触头32作为一组触头组,外壳31将两组触头组保持为沿第2方向(左右方向)排列。

连接器2安装在内置于例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第1基板4上。另外,其他连接器3安装在同样内置于电子设备的第2基板5上。另外,通过将连接器2与其他连接器3连接,而将第1基板4所具有的第1导体与第2基板5所具有的第2导体之间电连接。具体而言,通过将连接器2的台部23与其他连接器3的嵌合凹部33嵌合,从而将连接器2的多个触头22与对应的其他连接器3的多个触头32电连接。

(3)保护构件的安装构造

以下使用图1~图6对保护构件1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保护构件1的安装构造具备保护构件1、连接器2、其他连接器3以及两个基板4、5。在连接器2安装有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在其他连接器3连接有连接器2。在两个基板4、5分别安装有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另外,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安装于连接器2。

在此,对组装保护构件1的安装构造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以连接器2位于开口部15的内侧的方式,将保护构件1的主部10相对于连接器2压入。由此,如图1~图3所示,多个突起17(保持构造)以挠曲的状态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从而将保护构件1的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也就是说,将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在此,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3方向(上下方向。也就是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上,主部10的长度l1比连接器2的长度l2长。换言之,主部1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比连接器2的厚度尺寸大。

接下来,通过使其他连接器3的嵌合凹部33与连接器2的台部23嵌合,将其他连接器3与连接器2连接。具体而言,以在俯视时使嵌合凹部33与台部23对准的方式将第2基板5朝向第1基板4压入,从而使嵌合凹部33与台部23嵌合。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其他连接器3的触头32与连接器2的触头22最初接触的时刻,保护构件1的主部10不与第2基板5接触(参照图5)。也就是说,在第3方向(上下方向。也就是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上,主部10的长度l1比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在下述状态下的的最大长度l3短: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未相互连接,并且连接器2的触头22和其他连接器3的触头32相互接触。换言之,主部10的长度l1比触头22、32相互接触的状态下的从第1基板4的上表面到第2基板5的下表面的最大距离短。

通过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将第2基板5朝向第1基板4压入,使得保护构件1的主部10被第2基板5按压而挠曲。由此,保护构件1的主部10以挠曲的状态被两个基板4、5夹着。另外,在保护构件1的主部10挠曲的状态下,台部23与嵌合凹部33嵌合,从而将连接器2与其他连接器3连接。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部10构成为,从主部10作用于两个基板4、5的弹性力比将连接器2与其他连接器3的相互连接的状态解除所需要的力(以下称为“嵌合力”)小。因此,即使失去将第2基板5朝向第1基板4压入的外力,也会维持保护构件1的主部10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参照图6)。

具体而言,将主部10的厚度尺寸(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尺寸)、压缩率以及硬度等参数设定为弹性力比嵌合力小。作为一例,主部10具有如下程度的压缩率:在施加一定的力之前的状态下主部10的厚度尺寸为约3.5mm,在施加一定的力之后的状态下主部10的厚度尺寸为约3.0mm。另外,作为一例,主部10具有约3度~30度的硬度。当然,压缩率和硬度只是一例,并非意在限定于具有这些压缩率和硬度的主部10。

(4)优点

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借助两个基板4、5和主部10将包括连接部221、321在内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以与保护构件1的外侧隔开的方式包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优点:处于保护构件1的外侧的异物不易侵入到开口部15的内侧,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2的触头22。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与专利文献1的密封件不同,仅利用两个基板4、5和主部10,就能够包围包括连接部221、321在内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像专利文献1的密封件那样使用电子设备的壳体所具有的窗孔,就能够保护包括连接部221、321在内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专利文献1的密封件不同,不需要将两个基板4、5配置于特定的场所,具有两个基板4、5的配置的自由度高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主部10与连接器2的尺寸相配合地设计即可。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与专利文献1的密封件不同,不需要与电子设备的壳体所具有的窗孔相配合地设计。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与专利文献1的密封件相比较,能够不依赖于电子设备的种类而使用,具有通用性高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两个基板4、5和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将开口部15与保护构件1的外侧隔开,因此易于确保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所处的空间的气密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能够期待吸收来自外部的振动或者冲击的效果。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基板4、5不易因外力而倾斜,易于将两个基板4、5保持为水平,易于使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相互连接的状态稳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能够吸收将其他连接器3相对于连接器2压入的力,因此具有由过度的压入产生的力不易对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造成影响这样的优点。

另外,在利用例如由环氧树脂制成的密封材料将两个基板4、5之间封闭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还具有如下优点:容易阻止密封材料侵入到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所处的空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具有即使假设在时效劣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换为新品的优点。

(5)变形例

以下列举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说明的变形例的基本的结构均与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共通,因此对共通的方面省略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地应用。例如,第3变形例能够与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中的任一者组合。另外,例如第3变形例能够与后述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2的第1变形例~第5变形例以及实施方式3~5中的任一者组合。

(5.1)第1变形例

在第1变形例的保护构件1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主部10除了实施方式1的扩张部18之外,还在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第2端(下端)具有遍及开口部15的周缘的整周的扩张部18。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扩张部18具有锥形部181。

锥形部181以随着从主部10的第3方向的第1端(上端)向第2端(下端)去而扩大开口部15的开口面积的方式倾斜。换言之,锥形部181以随着远离连接器2的连接部221(或者安装面13)而使开口部15的开口面积变窄的方式倾斜。

在该结构中,在将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时,能够使主部10沿着锥形部181朝向连接器2压入,因此具有易于将主部10相对于连接器2定位的优点。

(5.2)第2变形例

在第2变形例的保护构件1中,除了第1变形例之外,如图9和图10所示,主部10还在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第1端(上端)具有遍及开口部15的周缘的整周的扩张部18。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主部10在第3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扩张部18。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3方向的第1端侧(上侧)的扩张部18也具有锥形部181。

在使主部10的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朝向反转而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下,第3方向的第1端侧(上侧)的扩张部18与连接器2的连接部221相对。另外,该扩张部18的锥形部181以随着从主部10的第3方向的第2端向第1端去而扩大开口部15的开口面积的方式倾斜。换言之,在使主部10上下翻转而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下,该锥形部181以随着远离连接部221而使开口部15的开口面积变窄的方式倾斜。

在该结构中,在将其他连接器3与连接器2连接时,能够使其他连接器3沿着第3方向的第1端侧(上侧)的锥形部181朝向连接器2压入。也就是说,在该结构中,具有易于将其他连接器3相对于连接器2定位的优点。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还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在使主部10的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朝向反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

(5.3)第3变形例

在第3变形例的保护构件1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一对安装面13、14分别具有肋131、141。以下也将“肋131”称为“第1肋131”。另外,以下也将“肋141”称为“第2肋141”。第1肋131是在俯视时包围开口部15的环状体,从第1安装面13向上突出。第2肋141是在俯视时包围开口部15的环状体,从第2安装面14向下突出。也就是说,一对安装面13、14中的至少一个面(在此为两个面)具有沿着与一对安装面13、14交叉的第3方向(上下方向)突出的肋131、141。

在该结构中,在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已相互连接的状态下,第1肋131和第2肋141分别与第1基板4和第2基板5接触。也就是说,在该结构中,两个基板4、5将主部10夹入的力易于集中于肋131、141,因此易于使一对安装面13、14分别与两个基板4、5紧密接触。

在本变形例中,肋131、141各为一个,但也可以各为多个。例如,多个肋131、141可以分别以包围开口部15的方式配置成同心圆状。另外,也可以是一对安装面13、14中的仅一个面具有肋131、141。例如,既可以是仅第1安装面13具有第1肋131,也可以是仅第2安装面14具有第2肋141。

(实施方式2)

(1)详细情况

以下使用图13~图15对实施方式2的保护构件1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保护构件1共通,因此对共通的方面省略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相同。另外,图14、图15表示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换言之,图14、图15表示具备保护构件1和连接器2的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另外,在图14中省略第1基板4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与实施方式1的保护构件1不同,主部10不具备多个突起1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部10的一对第1壁11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的状态下,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造16是一对第1壁11。在此,一对第1壁11均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因此,若外力作用于连接器2,则利用因一对第1壁11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来防止连接器2的移动。也就是说,一对第1壁11(保持构造16)构成为,通过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从而在与连接器2的侧面之间产生摩擦力。换言之,一对第1壁11(保持构造16)利用相对于连接器2的摩擦力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部10在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第2端(下端)具有遍及开口部15的周缘的整周的扩张部18。扩张部18从第1安装面13向朝第3方向的第1端去的朝向(向上)凹陷。

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将包括连接部221、321在内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以与保护构件1的外侧隔开的方式包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如下优点:处于保护构件1的外侧的异物不易侵入到开口部15的内侧,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2的触头22。

(2)变形例

以下列举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说明的变形例的基本的结构均与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共通,因此对共通的方面省略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地应用。例如,第5变形例能够与第1变形例~第4变形例中的任一者组合。另外,例如第5变形例能够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以及后述的实施方式3~5中的任一者组合。

(2.1)第1变形例

在第1变形例的保护构件1中,如图16所示,扩张部18具有锥形部181。锥形部181以随着从主部10的第3方向的第1端(上端)向第2端(下端)去而扩大开口部15的开口面积的方式倾斜。换言之,锥形部181以随着远离连接器2的连接部221而使开口部15的开口面积变窄的方式倾斜。

在该结构中,在将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时,能够使主部10沿着锥形部181朝向连接器2压入,因此具有易于将主部10相对于连接器2定位的优点。

(2.2)第2变形例

在第2变形例的保护构件1中,除了第1变形例之外,如图17所示,主部10还在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第1端(上端)具有遍及开口部15的周缘的整周的扩张部18。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主部10在第3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扩张部18。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3方向的第1端侧(上侧)的扩张部18也具有锥形部181。

在使主部10的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朝向反转而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下,第3方向的第1端侧(上侧)的扩张部18与连接器2的连接部221相对。另外,该扩张部18的锥形部181以随着从主部10的第3方向的第2端向第1端去而扩大开口部15的开口面积的方式倾斜。换言之,在使主部10上下翻转而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下,该锥形部181以随着远离连接部221而使开口部15的开口面积变窄的方式倾斜。

在该结构中,在将其他连接器3与连接器2连接时,能够使其他连接器3沿着第3方向的第1端侧(上侧)的锥形部181朝向连接器2压入。也就是说,在该结构中,具有易于将其他连接器3相对于连接器2定位的优点。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还具有如下优点:即使在使主部10的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朝向反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

(2.3)第3变形例

在第3变形例的保护构件1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主部10具有两个卡挂部19。两个卡挂部19均为在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分别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第1面(右表面)和第2面(左表面)朝向开口部15的内侧突出。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扩张部18在两个卡挂部19的各卡挂部19处分别处于第3方向的一端侧(下侧)。

在本变形例中,连接器2具有两个台阶部24。两个台阶部24均为在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分别从连接器2的第1侧面(右侧面)和第2侧面(左侧面)向外突出。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在将开口部15扩开的同时将主部10相对于连接器2压入,能够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另外,在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下,两个卡挂部19分别位于连接器2的台阶部24与连接部221之间。因此,即使想要使连接器2相对于保护构件1移动,由于两个卡挂部19分别卡挂于连接器2的两个台阶部24,也会妨碍连接器2的移动。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保持构造16是卡挂于连接器2的台阶部24的卡挂部19。在该结构中,主部10的卡挂部19卡挂于连接器2的台阶部24,从而易于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2.4)第4变形例

如图20所示,第4变形例的保护构件1不具有扩张部18。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在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下,连接器2的多个连接部221均在俯视时收纳于开口部15的内侧,不与主部10重叠。另外,在图20中省略第1基板4的图示。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主部10的一对第2壁12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的状态下,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保持构造16是一对第2壁12。

在此,一对第2壁12均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因此,若外力作用于连接器2,则利用因一对第2壁12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来防止连接器2的移动。也就是说,一对第2壁12(保持构造16)构成为,通过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从而在与连接器2的侧面之间产生摩擦力。换言之,一对第2壁12(保持构造16)利用相对于连接器2的摩擦力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在该结构中,不需要用于在主部10设置扩张部18的加工。也就是说,在该结构中,易于制造保护构件1。

(2.5)第5变形例

在第5变形例的保护构件1中,如图21所示,在第3方向(上下方向。也就是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上,主部10的长度l1比连接器2的长度l2短。换言之,主部1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比连接器2的厚度尺寸小。另外,在本变形例的保护构件1的安装构造中,沿第3方向(上下方向)堆叠的多个(在此为两个)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安装于连接器2。

在该结构中,通过将多个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能够实现与连接器2的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应的保护构件1的安装构造。在此,也可以在第3方向上相邻的保护构件1之间夹有衬垫。也就是说,保护构件1的安装构造可以还具备衬垫。另外,多个保护构件1的各保护构件也可以具有与在第3方向上相邻的保护构件1嵌合的凹凸部。

(实施方式3)

以下使用图22~图24对实施方式3的保护构件1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保护构件1共通,因此对共通的方面省略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相同。另外,图23和图24表示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换言之,图23和图24表示具备保护构件1和连接器2的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另外,在图23中省略第1基板4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与实施方式1的保护构件1不同,主部10代替多个突起17而具备多个(在此为四个)承接部1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与实施方式2的第2变形例同样,主部10在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扩张部18。这些扩张部18均具有锥形部181。另外,主部10是否具有扩张部18是任意的。

多个承接部160在俯视时(也就是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分别设于开口部15的四个角,分别与连接器2的多个角2a~2d接触。

另外,多个承接部160均在俯视时具有倾斜边。这里所说的“倾斜边”在俯视时(也就是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沿着与形成开口部15的具有承接部160的角的两条边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将上述两条边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部10以多个承接部160分别与连接器2的角2a~2d接触的状态保持于连接器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造16是多个承接部160。因此,若外力作用于连接器2,则利用因多个承接部160与连接器2的角2a~2d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来防止连接器2的移动。也就是说,多个承接部160(保持构造16)利用相对于连接器2的摩擦力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将包括连接部221、321在内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以与保护构件1的外侧隔开的方式包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如下优点:处于保护构件1的外侧的异物不易侵入到开口部15的内侧,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2的触头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多个承接部160在俯视时在与连接器2的角的数量相应的多个方向(在此为四个方向)上与连接器2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还具有如下优点:易于以不会发生位置偏移的方式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在俯视时(也就是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为矩形形状,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也就是说,连接器2在俯视时为多边形状即可。同样,开口部15也可以在俯视时为多边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承接部160分别在俯视时具有倾斜边,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例如,既可以是多个承接部160中的一个承接部160在俯视时具有倾斜边,也可以是全部承接部160在俯视时不具有倾斜边。作为一例,多个承接部160也可以分别在从第3方向(上下方向)观察时为朝向开口部15的内侧弯曲的形状。

(实施方式4)

以下使用图25~图27对实施方式4的保护构件1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保护构件1共通,因此对共通的方面省略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相同。也就是说,连接器2在俯视时(也就是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为矩形形状。另外,图26和图27表示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换言之,图26和图27表示具备保护构件1和连接器2的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另外,在图26中省略第1基板4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与实施方式1的保护构件1不同,主部10代替多个突起17而具备一个第1保持部161和两个第2保持部1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与实施方式2的第2变形例同样,主部10在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扩张部18。这些扩张部18均具有锥形部181。另外,主部10是否具有扩张部18是任意的。

第1保持部161设于形成开口部15的内周面的四个内表面151~154中的第2方向(左右方向)的第2面(左表面)152。第1保持部161是从第2面152的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连接器2突出的突部,与连接器2接触。也就是说,第1保持部161设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一个内表面(第2面152),与连接器2接触。

两个第2保持部162在俯视时(也就是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分别隔着连接器2与第1保持部161相对,与连接器2的两个角2a、2b接触。

另外,两个第2保持部162均在俯视时具有倾斜边。这里所说的“倾斜边”在俯视时(也就是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沿着与形成开口部15的具有第2保持部162的角的两条边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将上述两条边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部10以一个第1保持部161和两个第2保持部162与连接器2接触的状态保持于连接器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造16是一个第1保持部161和两个第2保持部162。因此,若外力作用于连接器2,则利用因一个第1保持部161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以及两个第2保持部162与连接器2的角2a、2b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来防止连接器2的移动。也就是说,一个第1保持部161和两个第2保持部162(保持构造16)利用相对于连接器2的摩擦力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将包括连接部221、321在内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以与保护构件1的外侧隔开的方式包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如下优点:处于保护构件1的外侧的异物不易侵入到开口部15的内侧,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2的触头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一个第1保持部161和两个第2保持部162在俯视时以三点与连接器2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还具有如下优点:易于以不会发生位置偏移的方式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第1保持部161是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一个内表面(第2面152)朝向连接器2的侧面突出的突部,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例如,第1保持部161也可以遍及开口部15的内表面(第2面152)的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全长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2保持部162分别在俯视时具有倾斜边,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例如,既可以是两个第2保持部162中的一个第2保持部162在俯视时具有倾斜边,也可以是两个第2保持部162均在俯视时不具有倾斜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在俯视时(也就是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为矩形形状,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也就是说,连接器2在俯视时为多边形状即可。同样,开口部15也可以在俯视时为多边形状。

(实施方式5)

以下使用图28~图31对实施方式5的保护构件1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保护构件1共通,因此对共通的方面省略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相同。也就是说,连接器2在俯视时(也就是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为矩形形状。另外,图29和图30表示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换言之,图29和图30表示具备保护构件1和连接器2的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另外,在图29中省略第1基板4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与实施方式1的保护构件1不同,主部10代替多个突起17而具备四个线状肋1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与实施方式2的第2变形例同样,主部10在第3方向(上下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扩张部18。这些扩张部18均具有锥形部181。另外,主部10是否具有扩张部18是任意的。

四个线状肋163分别设于形成开口部15的内周面的四个内表面151~154。四个线状肋163分别从开口部15的内表面151~154朝向连接器2突出。另外,四个线状肋163中的分别设于第2方向(左右方向)的第1面(右表面)151和第2面(左表面)152的两个线状肋163遍及内表面151、152的一方向(在此为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全长与连接器2接触。也就是说,与连接器2接触的线状肋163分别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隔着连接器2的两个内表面(第1面151和第2面152)突出。这两个内表面(第1面151和第2面152)分别是在俯视时(也就是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的)沿着连接器2的长边的面。换言之,两个内表面(第1面151和第2面152)是四个内表面151~154中的沿第2方向(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部10以沿着第2方向(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线状肋163与连接器2接触的状态保持于连接器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造16是四个线状肋163中的沿第2方向排列的两个线状肋163。因此,若外力作用于连接器2,则利用因这两个线状肋163分别与连接器2的侧面相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来防止连接器2的移动。也就是说,这两个线状肋163(保持构造16)构成为,通过与连接器2的侧面接触,从而在与该侧面之间产生摩擦力。

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将包括连接部221、321在内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以与保护构件1的外侧隔开的方式包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具有如下优点:处于保护构件1的外侧的异物不易侵入到开口部15的内侧,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2的触头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两个线状肋163以沿第2方向(左右方向)夹着连接器2的状态与连接器2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还具有如下优点:易于以不会发生位置偏移的方式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四个线状肋163中的从开口部15的沿第1方向(前后方向)排列的两个内表面153、154突出的两个线状肋163不与连接器2接触,但也可以与连接器2接触。也就是说,与连接器2接触的线状肋163也可以分别从形成开口部15的内周面的四个内表面151~154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线状肋163分别设于开口部15的四个内表面151~154,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开口部15的四个内表面151~154中的隔着连接器2的两个内表面(第1面151和第2面152)的各内表面设有线状肋163,在其他内表面153、154不设置线状肋16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护构件1中,线状肋163的从第1方向(前后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不限定于图30和图31所示的形状。例如,线状肋163的从第1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半圆状、半椭圆状等其他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在俯视时(也就是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为矩形形状,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也就是说,连接器2在俯视时为多边形状即可。同样,开口部15也可以在俯视时为多边形状。

(实施方式1~5的其他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1~5中,保护构件1的主部10是由硅橡胶制成的树脂成形体,但也可以是其他的树脂成形体。也就是说,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只要是具有能够使一对安装面13、14分别与两个基板4、5紧密接触的可塑性的树脂成形体即可。

在实施方式1~5中,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均为在第1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例如,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也可以均为在第2方向(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多个触头22、32分别以沿第2方向排列的状态保持于外壳21、31。

在实施方式1~5中,基板4、5均为刚性基板,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例如,基板4、5这两者也可以是柔性基板(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另外也可以是,基板4、5中的一者为刚性基板,另一者为柔性基板。此外,基板4、5也可以是刚柔结合基板。

在实施方式1~5中,连接器2的多个触头22的个数以及其他连接器3的多个触头32的个数均为50个,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也就是说,多个触头22、32的个数既可以比50个少,也可以比50个多。进而,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也可以分别仅具有一个触头22、32。

在实施方式1~5中,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均作为金属制的零部件仅具有触头22、32,但也可以还具有安装配件。安装配件是用于加强连接器2的外壳21和其他连接器3的外壳31的金属制的零部件。在该情况下,保护构件1的主部10也可以还具有用于避让安装配件的扩张部18。

在实施方式1~5中,连接器2是插座,其他连接器3是插销,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也就是说,也可以是连接器2是插销,其他连接器3是插座。

在实施方式1~5中,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均对四个角中的两个角倒角,在俯视时为非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不中心对称的形状),但并非意在限定于此。也就是说,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也可以是四个角都不倒角且在俯视时中心对称的形状。

(总结)

如上所述,第1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具备主部(10)。主部(10)是树脂成形体,安装于表面安装型的基板对基板用的连接器(2)。主部(10)具有一对安装面(13、14)和开口部(15)。在连接器(2)和用于与连接器(2)连接的其他连接器(3)已相互连接的状态下,一对安装面(13、14)分别与分别安装有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的两个基板(4、5)接触。开口部(15)以将一对安装面(13、14)相连的方式贯通主部(10)。主部(10)构成为,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将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包围在开口部(15)的内侧。

采用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处于保护构件1的外侧的异物不易侵入到开口部(15)的内侧,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2)的触头(22)。另外,采用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相对于来自外部的振动或者冲击,对安装有保护构件(1)的主部(10)的连接器(2)进行保护。

在第2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主部(10)在开口部(15)的内侧具有保持构造(16),该保持构造(16)在与连接器(2)接触的状态下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采用该结构,仅通过将主部(10)相对于连接器(2)压入以使俯视时连接器(2)位于开口部(15)的内侧,就能够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保护构件(1)的主部(10)也可以不具有保持构造(16)。换言之,保护构件(1)的主部(10)也可以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不与连接器(2)接触。在该情况下,主部(10)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相对于连接器(2)的位置固定。也就是说,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即使不具有保持构造(16),也会实质上安装于连接器(2)。

在第3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保持构造(16)构成为,利用相对于连接器(2)的摩擦力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

采用该结构,易于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保持构造(16)是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的构造即可。

在第4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3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连接器(2)在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为多边形状。保持构造(16)是分别与连接器(2)的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的多个角(2a~2d)接触的多个承接部(160)。

采用该结构,与连接器(2)和开口部(15)的内表面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较,接触面积减小,因此能够降低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时的阻力。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保持构造(16)也可以不具有多个承接部(160)。

在第5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4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开口部(15)在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为多边形状。多个承接部(160)分别设于开口部(15)的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的多个角。多个承接部(160)中的至少一个承接部(160)具有倾斜边。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倾斜边沿着与形成开口部(15)的具有上述一个承接部(160)的角的两条边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将上述两条边连接。

采用该结构,连接器(2)与主部(10)的接触面积更小,因此能够更加降低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时的阻力。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承接部(160)也可以在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不具有倾斜边。

在第6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3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连接器(2)在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为多边形状。保持构造(16)由第1保持部(161)和两个第2保持部(162)构成。第1保持部(161)设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一个内表面(第2面(152)),与连接器(2)接触。两个第2保持部(162)在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分别隔着连接器(2)与第1保持部(161)相对,与连接器(2)的两个角(2a、2b)接触。

采用该结构,与连接器(2)和开口部(15)的内表面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较,接触面积减小,因此能够降低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时的阻力。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保持构造(16)也可以不具有一个第1保持部(161)和两个第2保持部(162)。

在第7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6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开口部(15)在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为多边形状。两个第2保持部(162)分别设于开口部(15)的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的多个角中的两个角。两个第2保持部(162)中的至少一个第2保持部(162)具有倾斜边。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倾斜边沿着与形成开口部(15)的具有上述一个第2保持部(162)的角的两条边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将上述两条边连接。

采用该结构,连接器(2)与主部(10)的接触面积更小,因此能够更加降低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时的阻力。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第2保持部(162)也可以在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不沿着连接器(2)的角(2a、2b)的切线方向倾斜。

在第8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6或第7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1保持部(161)从开口部(15)的一个内表面(第2面(152))朝向连接器(2)突出。

采用该结构,能够使第1保持部(161)的与连接器(2)的接触面积比较小,因此能够降低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时的阻力。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第1保持部(161)也可以不像上述那样突出。

在第9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3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保持构造(16)是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朝向连接器(2)突出的多个突起(17)。多个突起(17)分别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隔着连接器(2)的两个内表面突出。

采用该结构,与连接器(2)和开口部(15)的内表面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较,接触面积减小,因此能够降低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时的阻力。另外,采用该结构,在多个突起(17)将连接器(2)夹入的状态下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因此连接器(2)易于位于开口部(15)的中央。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多个突起(17)也可以仅从开口部(15)的隔着连接器(2)的两个内表面的一个面突出。

在第10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3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开口部(15)和连接器(2)均在从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观察时为多边形状。保持构造(16)是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个内表面(151、152)朝向连接器(2)突出的线状肋(163)。线状肋(163)遍及一个内表面(151、152)的一方向(第1方向)上的全长与连接器(2)接触。

采用该结构,与连接器(2)和开口部(15)的内表面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较,接触面积减小,因此能够降低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时的阻力。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保持构造(16)也可以不具有线状肋(163)。

在第11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10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线状肋(163)分别从开口部(15)的内周面中的隔着连接器(2)的两个内表面(151、152)突出。

采用该结构,在两个线状肋(163)将连接器(2)夹入的状态下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因此连接器(2)易于位于开口部(15)的中央。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线状肋(163)也可以仅从开口部(15)的隔着连接器(2)的两个内表面的一个面突出。

在第12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10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线状肋(163)分别从形成开口部(15)的内周面的四个内表面(151~154)突出。

采用该结构,在四个线状肋(163)将连接器(2)夹入的状态下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因此连接器(2)易于位于开口部(15)的中央。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线状肋(163)也可以仅从开口部(15)的隔着连接器(2)的四个内表面(151~154)中的至少一个内表面突出。

在第13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连接器(2)具有从侧面向外突出的台阶部(24)。保持构造(16)是卡挂于连接器(2)的台阶部(24)的卡挂部(19)。

采用该结构,易于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保持构造(16)是将主部(10)保持于连接器(2)的构造即可。

在第14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1~第13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主部(10)具有扩张部(18)。扩张部(18)设于开口部(15)的周缘处的一对安装面(13、14)中的至少一个安装面(13、14),向远离上述一个安装面(13、14)的朝向凹陷。

采用该结构,在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的状态下,主部(10)不易与连接器(2)的连接部(221)接触,因此外力不易施加于连接器(2)的连接部(221)。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主部(10)也可以不具有扩张部(18)。

在第15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14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扩张部(18)具有锥形部(181)。锥形部(181)以随着远离上述一个安装面(13、14)而使开口部(15)的开口面积变窄的方式倾斜。

采用该结构,在将主部(10)安装于连接器(2)时,能够使主部(10)沿着锥形部(181)朝向连接器(2)压入,因此易于将主部(10)相对于连接器(2)定位。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扩张部(18)也可以不具有锥形部(181)。

在第16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1~第15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上,主部(10)的长度(l1)比连接器(2)的长度(l2)长。另外,在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上,主部(10)的长度(l1)为以下这样的长度。即,主部(10)的长度(l1)比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在下述状态下的最大长度(l3)短: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未相互连接,且连接器(2)的触头(22)和其他连接器(3)的触头(32)相互接触。

采用该结构,在将其他连接器(3)连接于连接器(2)时,能够使其他连接器(3)沿着主部(10)的开口部(15)的内表面朝向连接器(2)压入。也就是说,采用该结构,易于将其他连接器(3)相对于连接器(2)定位。另外,采用该结构,在将其他连接器(3)连接于连接器(2)时,在连接器(2)的触头(22)和其他连接器(3)的触头(32)相互接触之前,不对主部(10)作用力。也就是说,采用该结构,在开始将连接器(2)与其他连接器(3)连接之后,才对主部(10)作用力,因此易于将其他连接器(3)与连接器(2)连接。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在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上,主部(10)的长度(l1)也可以为连接器(2)的长度(l2)以下。另外,在一对安装面(13、14)排列的方向上,主部(10)的长度(l1)也可以为最大长度(l3)以上。

在第17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1~第16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一对安装面(13、14)中的至少一个面具有沿着与一对安装面(13、14)交叉的方向突出的肋(131、141)。

采用该结构,两个基板(4、5)将主部(10)夹入的力易于集中于肋(131、141),因此易于使一对安装面(13、14)分别与两个基板(4、5)紧密接触。不过该结构并不是必须的,一对安装面(13、14)也可以均不具有肋(131、141)。

在第18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中,在第1~第17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具备触头(22、32),触头(22、32)分别在一端具有连接到两个基板(4、5)的连接部(221、321)。主部(10)构成为,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将包括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的各自的连接部(221、321)在内的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包围在开口部(15)的内侧。

采用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处于保护构件1的外侧的异物不易侵入到开口部(15)的内侧,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2)的触头(22)。另外,采用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相对于来自外部的振动或者冲击,对安装有保护构件(1)的主部(10)的连接器(2)进行保护。

第19技术方案的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具备第1~第18中任一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和安装有保护构件(1)的主部(10)的连接器(2)。

采用该结构,能够实现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2)的触头(22)的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

第20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的安装构造包括第1~第18中任一技术方案的保护构件(1)、连接器(2)、其他连接器(3)以及两个基板(4、5)。在连接器(2)安装有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在其他连接器(3)连接有连接器(2)。在两个基板(4、5)分别安装有连接器(2)和其他连接器(3)。保护构件(1)的主部(10)在被两个基板(4、5)夹着的状态下安装于连接器(2)。

采用该结构,能够实现异物不易附着于连接器(2)的触头(22)的保护构件(1)的安装构造。

以上对实施方式1~5的保护构件1、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以及保护构件1的安装构造进行了说明。不过,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5包含变形例在内不过是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之一。上述的实施方式1~5只要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保护构件;10、主部;13、14、安装面;131、141、肋;15、开口部;151~154、内表面;16、保持构造;160、承接部;161、第1保持部;162、第2保持部;163、线状肋;17、突起;18、扩张部;181、锥形部;19、卡挂部;2、连接器;22、触头;221、连接部;24、台阶部;2a~2d、角;3、其他连接器;32、触头;321、连接部;4、5、基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