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1611发布日期:2018-12-14 22:18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双层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气连接的配件产品技术领域,是一种双层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随着变电站的不断发展,二次设备不断升级,要求采集的各种电压、电流、信号等信息不断增多。对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接线端子的接线数量、方便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流电压线接线端子是一段封在绝缘塑料里面的金属片,两端都有孔可以插入导线,有螺丝用于紧固或者松开,比如两根导线,有时需要连接,有时又需要断开,这时就可以用端子把它们连接起来,并且可以随时断开单层接线端子。这种传统的单层接线端子已经不能满足技术要求,存在需接线较多,接线端子可接线头少的情况,影响装置的可靠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层接线端子,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的单层接线端子的接线头少,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双层接线端子,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呈对称固定安装的左端子座和右端子座,在左端子座的右侧和右端子座的左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导电座滑移的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之间设置有间隙且导电座的长度大于间隙的长度,左端子座和右端子座均呈内部中空结构,在左端子座的内部固定有将左端子座内腔分隔成上容置腔和下容置腔的第一隔离板,在第一隔离板右侧的上容置腔与下容置腔相互连通,在右端子座的内部固定有将右端子座内腔分隔成上容置腔和下容置腔的第二隔离板,在第二隔离板左侧的上容置腔与下容置腔相互连通,在左端子座的上端面上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上顶紧螺丝、第一套筒、第一下顶紧螺丝,第一套筒与左端子座的上端面固定连接,第一上顶紧螺丝与第一隔离板相对应,第一下顶紧螺丝与上、下容置腔的连通部相对应,在右端子座的上端面上由右至左同理依次设置有第二上顶紧螺丝、第二套筒、第二下顶紧螺丝,在左端子座的左侧面上设置有分别位于第一隔离板上下两侧的上压线孔和下压线孔,在右端子座的右侧面上也设置有分别位于第二隔离板上下两侧的上压线孔和下压线孔,壳体上设置有与上压线孔、下压线孔、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对应的通孔。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导电座包括上连片、下连片和固定螺栓,上连片和下连片的长度相同且均大于间隙的长度,所述上连片和下连片上均设有圆通孔,上连片与下连片通过设置在圆通孔内的螺栓固定在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上下两侧。

上述间隙与第一滑槽的总长度短于上连片,上连片的长度短于第二滑槽。

上述壳体为透明塑料外壳。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由于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将左端子座和右端子座分隔形成高低不同的两层结构,相应的开设上压线孔和下压线孔后,使同一个接线端子的接线头增多,极大的节约了接线端子占用的空间,达到接线多用的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导电座实现左端子座和右端子座接通和切断,方便便捷。将壳体设置成透明结构后,极大的方便了工作人员对接线端子的接线效果的观察和维修,当出现接线不牢靠时,方便检查。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去除壳体后的轴侧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壳体,2为左端子座,3为右端子座,4为导电座,401为上连片,402为下连片,403为螺栓,5为第一滑槽,6为第二滑槽,7为第一隔离板,8为第二隔离板,9为第一上顶紧螺丝,10为第一套筒,11为第一下顶紧螺丝,12为第二上顶紧螺丝,13为第二套筒,14为第二下顶紧螺丝、15为上压线孔,16为下压线孔,17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双层接线端子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呈对称固定安装的左端子座2和右端子座3,在左端子座2的右侧和右端子座3的左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导电座4滑移的第一滑槽5与第二滑槽6,第一滑槽5与第二滑槽6之间设置有间隙且导电座4的长度大于间隙的长度,左端子座2和右端子座3均呈内部中空结构,在左端子座2的内部固定有将左端子座2内腔分隔成上容置腔和下容置腔的第一隔离板7,在第一隔离板7右侧的上容置腔与下容置腔相互连通,在右端子座3的内部固定有将右端子座3内腔分隔成上容置腔和下容置腔的第二隔离板8,在第二隔离板8左侧的上容置腔与下容置腔相互连通,在左端子座2的上端面上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上顶紧螺丝9、第一套筒10、第一下顶紧螺丝11,第一套筒10与左端子座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第一上顶紧螺丝9与第一隔离板7相对应,第一下顶紧螺丝11与上、下容置腔的连通部相对应,在右端子座3的上端面上由右至左同理依次设置有第二上顶紧螺丝12、第二套筒13、第二下顶紧螺丝14,在左端子座2的左侧面上设置有分别位于第一隔离板7上下两侧的上压线孔15和下压线孔16,在右端子座3的右侧面上也设置有分别位于第二隔离板8上下两侧的上压线孔15和下压线孔16,壳体1上设置有与上压线孔15、下压线孔16、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13对应的通孔17。

实际工作时,电缆可以从上压线15、下压线孔16进入到左端子座2与右端子座内3,第一上顶紧螺丝9的底部顶在第一隔离板7上,第二上顶紧螺丝12的底部顶在第二隔离板8上,第一下顶紧螺丝11的底部顶在左端子座2的底面上,第二下顶紧螺丝14的底部顶在右端子座3的底面上;起到固定、压紧电缆的作用,插针式的进线端子可以插入第一套筒10与第二套筒13内进行连通测试,这里的导电座4起到连通与断开左端子座2和右端子座3的作用。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由于第一隔离板7和第二隔离板8将左端子座2和右端子座3分隔形成高低不同的两层结构,相应的开设上压线孔15和下压线孔16后,使同一个接线端子的接线头增多,达到接线多用的效果。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双层接线端子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导电座4包括上连片401、下连片402和螺栓403,上连片401和下连片402的长度相同且均大于间隙的长度,所述上连片401和下连片402上均设有圆通孔,上连片401与下连片402通过设置在圆通孔内的螺栓403固定在第一滑槽5与第二滑槽6上下两侧。这里第一滑槽5的右侧和第二滑槽6的左侧均呈开口状,上连片401与下连片402的设置,便于实现导电座4的稳定滑动。

如附图1、2所示,间隙与第一滑槽5的总长度短于上连片401,上连片401的长度短于第二滑槽6。当导电座4移至最右侧靠近右端子座3时,露出左端子座2与右端子座3间的间隙,则左端子座2和右端子座3断开;当导电座4移动至最左侧靠近左端子座2时,上连片401与下连片402卡在左端子座2与右端子座3间的间隙上,使左端子座2和右端子座3之间相连通,方便便捷。

如附图1、2所示,壳体1为透明塑料外壳。这样便于观察电缆在左端子座2或右端子座3内的固定是否牢靠,同时可以对左端子座2与右端子座3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