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2423发布日期:2019-02-26 18:4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导体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导体模块。



背景技术:

有在具有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中使用的导体模块。导体模块例如包括:多个作为连接导体的汇流条,与电池单元的2个电极端子中的一个电连接,且与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电连接;以及电压检测器,是具有用于检测电池单元的电压的检测导体的多个电线、形成有多个检测导体的膜状的布线材料等(参照专利文献1)。

在导体模块中,对一组汇流条和检测导体进行焊接、电阻焊接、超声波接合、激光焊接等,从而将汇流条与检测导体电连接,形成有电连接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236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可是,导体模块具有容纳多个汇流条和电压检测器的容纳部件。导体模块在容纳部件容纳有多个汇流条和电压检测器的状态下安装在电池模块。因此,由于电池模块成为包含有容纳部件的高度,因此,为了电池模块的小型化,导体模块需要轻薄化(缩小尺寸)。

关于导体模块的轻薄化,考虑不使用容纳部件,而将多个汇流条与电压检测器固定。在该情况下,导体模块为了轻薄化,使用膜状的布线材料作为电压检测器,各汇流条与布线材料的各检测导体分别电连接,因此,各汇流条相对于布线材料被固定在电连接部。然而,由于各汇流条与各检测导体的连接以电连接为目的,因此,在各汇流条欲相对于布线材料相对移动的情况下,由于在电连接部会产生应力,因此,电连接部的连接可靠性有可能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体模块,通过将连接导体相对于膜状的布线材料可靠地固定,能够实现轻薄化,并且抑制连接可靠性的下降。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导体模块的特征在于,包括:至少2个以上的连接导体,与具有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中的所述电池单元的2个电极端子中的一个电连接;膜状的布线材料,至少形成2个以上检测导体,并且所述膜状的布线材料具有可挠性,所述检测导体将1个所述连接导体与检测电连接有所述连接导体的所述电池单元的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电连接;以及固定部件,将所述连接导体相对于所述布线材料进行固定,所述布线材料具有:容纳所述连接导体的连接导体容纳部;和从表面贯通到背面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布线材料中,在与在所述连接导体的对置方向对置的两端面中的一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区域,在从所述对置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夹着将所述连接导体与所述检测导体电连接的电连接部至少形成2个,所述固定部件在相对于所述连接导体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固定在所述连接导体,并内置在所述贯通孔,在从所述贯通孔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末端部位于所述贯通孔的径向外侧。

另外,在所述导体模块中,所述固定部件可以是与所述连接导体一体形成并通过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从而内置在所述贯通孔的卡止片。

另外,在所述导体模块中,所述布线材料可以在对置方向夹着所述连接导体地形成,所述贯通孔还在与在所述连接导体的所述对置方向对置的2边中的另一个边对置的第二对置区域形成1个以上。

另外,在所述导体模块中,所述贯通孔可以在所述第一对置区域,在从所述对置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夹着所述电连接部地形成2个,所述贯通孔在所述第二对置区域,在从所述对置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夹着所述电连接部地形成2个。

另外,在所述导体模块中,所述布线材料可以在从对置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相邻的所述连接导体之间形成向所述表面侧或者所述背面侧的一个突出的弯折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导体模块由于固定部件在相对于连接导体限制了相对移动的状态下被固定在连接导体,并且被分别内置在布线材料的贯通孔,在从贯通孔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末端部位于贯通孔的径向外侧,因此,连接导体利用固定部件相对于膜状的布线材料机械地连接,相对于膜状的布线材料可靠地固定连接导体,从而取得的效果是:能够实现轻薄化,抑制连接可靠性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仰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仰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仰视图。标记的说明

1:导体模块

2:布线材料

2a:表面

2b:背面

21:基板主体

21e:弯折部

22:汇流条容纳部(连接导体容纳部)

23:终极汇流条容纳部(连接导体容纳部)24:布线(检测导体)

25:贯通孔

26:终端贯通孔

27:熔丝

28:保护部件

3:汇流条(连接导体)

31:主体部

32:端子孔

33:卡止片(固定部件)

33a:末端部

4、6、7:增强部件

4a、6a、7a:连通孔

5:终极汇流条(连接导体)

53:卡止片(固定部件)

100:电池模块

101:电池单元

102:电极端子

103:终极端子

200:电池模块监视单元(状态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替换的要素、或者实际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图1是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仰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主要部分立体图。此外,图2是放大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是从表面观察布线材料的立体图。图3是从背面观察布线材料的放大了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相对于图2省略了汇流条和熔丝保护部件的图。此处,各图(也包含图6~图9)的x方向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端子和汇流条的排列方向。y方向是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和布线材料的宽度方向,是汇流条的对置方向,是与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z方向是汇流条和布线材料的上下方向,是与排列方向和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z1方向是上方,z2方向是下方。

本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1如图1所示,组装在电池模块100。电池模块100例如通过将二次电池等多个电池单元101在排列方向排列,并将它们模块化而构成。电池模块100例如搭载在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车辆(hv、phv),用于向驱动源即旋转电机供给电力、或者将旋转电机产生的电力蓄电(充电)。例如,电池模块100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101串联连接,从而能够得到与车辆的要求输出对应的高电池输出。多个电池单元101被配置为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一对电极端子102(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并且在排列方向相邻的电池单元101的在排列方向相邻的电极端子102成为异极。电池模块100中,在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电极端子102构成的2个电极端子组tga、tgb在宽度方向离开地形成2列。电池模块100与电极端子组tga、tgb对应地组装导体模块1,并且多个电池单元101的电极端子102(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由导体模块1串联连接。电池模块100中,多个电极端子102中的通过导体模块1串联连接后的两端部作为与电池模块100的外部电连接的终极端子103而发挥功能。

导体模块1用于将多个电池单元101串联连接,如图1~图5所示,包括:布线材料2;多个汇流条3;固定部件即多个卡止片33;增强部件4;以及一对终极汇流条5。导体模块1检测经由布线材料2的各布线24而与各汇流条3连接的电池单元101的状态、本实施方式中为电压信息,并且向电池模块监视单元200输出电压信息。电池模块监视单元200是检测各电池单元101的状态的状态检测装置,例如基于电压信息,监视各电池单元101的状态,检测电池单元101的异常并向驾驶者告知异常。另外,电池模块监视单元200也能够对控制电池模块100的电池ecu输出已获取的电压信息,并且利用电池ecu,基于电压信息,进行电池模块100的充放电控制等。

布线材料2如图1~图5所示,经由各汇流条3将电极端子102与电池模块监视单元200电连接。另外,布线材料2机械地固定各汇流条3。布线材料2是具有可挠性的膜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柔性的印刷基板(fpc),印刷、即安装有多条布线24。布线材料2中,在上下方向对置地形成上方侧的表面2a和下方侧的背面2b,并且布线材料2具有:基板主体21、多个汇流条容纳部22、一对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多条布线24、贯通孔25、终端贯通孔26、熔丝27、保护部件28。

基板主体21具有可挠性,且具有绝缘性,是由合成树脂等形成的膜。基板主体21具有:连接部21a、2个汇流条群保持部21b、21c、连结部21d和弯折部21e。连接部21a将2个汇流条群保持部21b、21c连结。连接部21a是将宽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2个汇流条群保持部21b、21c在排列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端部分别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连结。连接部21a在排列方向中的另一方向的端部固定有未图示的连接器,并且至少经由连接器将多条布线24与电池模块监视单元200电连接。2个汇流条群保持部21b、21c是将排列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群保持部21b与包括多个汇流条3和一对终极汇流条5的汇流条群bga对应,在宽度方向的中途,沿着排列方向形成多个汇流条容纳部22、23。汇流条群保持部21b在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与汇流条群bga中的终极汇流条5对应的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在一对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之间形成有与汇流条群bga中的各汇流条3对应的多个汇流条容纳部22。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群保持部21c与包括多个汇流条3的汇流条群bgb对应,在宽度方向的中途,形成有与汇流条群bga中的各汇流条3对应的多个汇流条容纳部22。连结部21d形成在汇流条容纳部22,将基板主体21中汇流条容纳部22的宽度方向、即对置方向的两端部连结。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1d形成在汇流条容纳部22的排列方向的中央部。弯折部21e在从宽度方向、即对置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于在排列方向相邻的汇流条容纳部22、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之间。另外,弯折部21e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于在排列方向相邻的增强部件4之间。弯折部21e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上下方向中的表面2a侧突出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弯折部21e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以背面2b侧为开口部的v形或者u形。

汇流条容纳部22和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是连接导体容纳部,分别容纳汇流条3、终极汇流条5,是将基板主体21在上下方向贯通并且在布线材料2的表面2a和背面2b与外部连通的空间部。各汇流条容纳部22分别容纳1个汇流条3,在2个汇流条群保持部21b、21c中,在排列方向分别形成有多个。一对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分别容纳一对终极汇流条5,在汇流条群保持部21b中,分别形成于在排列方向形成的多个汇流条容纳部22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容纳部22和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在排列方向连通,分别在2个汇流条群保持部21b、21c以1个空间部的方式形成。

多条布线24是检测导体,将汇流条3、5与电池模块监视单元200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布线24形成于基板主体21的上方侧的平面,由未图示的盖膜(绝缘层)覆盖。布线24可以通过在基板主体21的上方侧的平面形成导体层然后进行蚀刻处理而形成,也可以通过从喷嘴将具有导电性的油墨吐出至基板主体21,并使油墨在基板主体21的表面固化而形成。1条布线24与各汇流条3和终极汇流条5对应,一端部与连接器的未图示的端子电连接,另一端部即末端部24a形成于连结部21d。末端部24a构成电连接部s,一部分被切除,电导通被断开。此外,布线24的两端部从盖膜露出而形成。此处,多条布线24中与汇流条群bga对应的各布线24在汇流条群保持部21b中在宽度方向与汇流条容纳部22和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相比形成于一侧。多条布线24中与汇流条群bgb对应的各布线24在汇流条群保持部21c中在宽度方向夹着汇流条容纳部22地形成于两侧。

贯通孔25和终端贯通孔26从布线材料2的表面2a贯通到背面2b,被汇流条3和终极汇流条5的后述卡止片33、53插入,卡止片33、53存在其中。贯通孔25在布线材料2中,至少形成于与在汇流条3的对置方向对置的两端面中的一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区域e1。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25在基板主体21中,分别形成于在宽度方向夹着各汇流条容纳部22对置的第一对置区域e1和第二对置区域e2。所以,对置区域e1、e2在排列方向隔开间隔排列。贯通孔25在第一对置区域e1夹着电连接汇流条3与布线24的电连接部s地形成有2个。另外,贯通孔25在第二对置区域e2的夹着汇流条3地与形成于第一对置区域e1的2个贯通孔25在宽度方向分别对置的位置形成有2个。即,贯通孔25相对于1个汇流条3在第一对置区域e1和第二对置区域e2分别各形成2个,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电连接部s位于在排列方向相邻的贯通孔25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贯通孔26在基板主体21中在宽度方向夹着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对置的区域分别形成1个。

熔丝27对电池模块监视单元200进行电保护,在布线24流过过电流的情况下,断开汇流条3和终极汇流条5与电池模块监视单元200的基于布线24的电连接。熔丝27与各布线24分别对应地形成,配置在形成于末端部24a的切除部分,将在中途导通被切断的布线24导通。

保护部件28保护熔丝27,具有绝缘性,由合成树脂等形成。保护部件28与各熔丝27分别对应地形成,在基板主体21的表面以熔丝27不在外部露出的方式覆盖地形成。

汇流条3是连接导体,如图1~图4所示,与电池单元101的2个电极端子102中的一者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3与并列为一列的电极端子组tga、tgb的相邻的2个电池单元101的在排列方向相邻的2个异极的电极端子102直接连接。汇流条3例如利用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平板形。汇流条3具有主体部31、端子孔32、多个卡止片33和一对切除部34。

主体部31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以排列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的板状。多个汇流条3使主体部31的长边方向与排列方向平行且与电极端子组tga、tgb对应地,在排列方向分别排列为一列。

端子孔32插入有电极端子102。端子孔32将在上下方向对置的表面3a和背面3b贯通。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孔32与连接的2个电极端子102对应地相对于汇流条3形成有2个,并且在排列方向离开地形成。此外,汇流条3例如通过在电极端子102已插入到端子孔32的状态下,在从端子孔32的表面3a侧突出的端部所形成的螺纹槽拧合未图示的螺母,从而固定在电极端子102。

卡止片33是固定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连接导体即汇流条3一体形成。即,卡止片33被以限制相对于汇流条3的相对移动的状态固定在汇流条3。卡止片33将汇流条3相对于布线材料2固定。卡止片33与形成于第一对置区域e1和第二对置区域e2的各贯通孔25分别对应。卡止片33被插入到贯通孔25,并且内置于贯通孔25。本实施方式的卡止片33在汇流条3的对置方向、即汇流条3的宽度方向对置的2个两端面,在长边方向离开地分别形成有2个。卡止片33是平板形,一端部与主体部31连结,向宽度方向中的与主体部31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卡止片33向下方弯折,并且进一步向宽度方向中的主体部31侧弯折,从而另一个端部即末端部33a朝向宽度方向中的主体部31侧地形成。即,卡止片33在从长边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中的主体部31侧具有开口部的u形,在汇流条3的固定状态下,在从贯通孔25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末端部33a与贯通孔25相比位于径向外侧。此外,卡止片33在汇流条3被固定在布线材料2之前、即固定前状态下,没有向宽度方向中的主体部31侧弯折,末端部33a朝向下方而形成(图4的波状线)。

切除部34构成电连接部s,在汇流条3固定在布线材料2的固定状态下,形成于主体部31的宽度方向中的第一对置区域e1侧。切除部34在固定状态下,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布线24的末端部24a中位于连结部21d的部分对置。本实施方式的切除部34将主体部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面分别向内侧切除而形成。一对切除部34在主体部31中的排列方向的中央部,从表面3a贯通到背面3b而形成。切除部34对汇流条3和布线24的末端部24a焊接、电阻焊接、超声波接合、激光焊接等,从而形成电连接的电连接部s。

增强部件4增强布线材料2。增强部件4具有可挠性,且具有绝缘性,由与基板主体21同样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增强部件4在从贯通孔25的轴向、即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分别包围多个贯通孔25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增强部件4形成于布线材料2的背面2b。增强部件4包围形成于第一对置区域e1的2个贯通孔25而形成。另外,增强部件4包围形成于第二对置区域e2的2个贯通孔25而形成。即,增强部件4分别包围形成于第一对置区域e1和第二对置区域e2的所有贯通孔25而形成。增强部件4沿着基板主体21的第一对置区域e1和第二对置区域e2的长边方向带状地形成,在与各贯通孔25在上下方向对置的位置形成连通孔4a,连通孔4a与贯通孔25连通而形成。即,连通孔4a被卡止片33插入,并且卡止片33进行内置。此处,增强部件4由于对置区域e1、e2在排列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因此,夹着汇流条3在宽度方向对置,在排列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此处,增强部件4与基板主体21的在上下方向的宽度、即厚度相同或者更厚地形成。此外,一对终端贯通孔26与增强部件4同样地,分别包围各终端贯通孔26而形成的未图示的增强部件形成于布线材料2的背面2b。

终极汇流条5是连接导体,如图1所示,与终极端子103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终极汇流条5与终极端子103直接连接。终极汇流条5例如利用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平板形。终极汇流条5具有主体部51、端子孔52和多个卡止片53。主体部51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矩形形状。一对终极汇流条5与电极端子组tga对应地,位于多个汇流条3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端子孔52被终极端子103插入。此外,终极汇流条5例如在终极端子103已插入到端子孔52的状态下,在从端子孔52的表面侧突出的端部所形成的螺纹槽拧合未图示的螺母,从而固定在终极端子103。卡止片53将终极汇流条5相对于布线材料2进行固定。卡止片53分别与终端贯通孔26对应。卡止片53是平板形,一端部与主体部51连结,在宽度方向中向主体部51侧的相反侧突出地形成。卡止片53向下方弯折,进一步向宽度方向中的主体部51侧弯折,从而另一个端部即末端部朝向宽度方向中的主体部51侧而形成。即,卡止片53在从长边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中的主体部51侧具有开口部的u形,在终极汇流条5的固定状态下,在从终端贯通孔26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末端部位于终端贯通孔26的径向外侧。此外,卡止片53在终极汇流条5被固定在布线材料2之前、即固定前状态下,没有向宽度方向中的主体部51侧弯折,末端部朝向下方而形成。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1的组装。首先,作业员准备形成汇流条容纳部22、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贯通孔25和终端贯通孔26之前的基板主体21,相对于基板主体21安装多条布线24、多个熔丝27和多个保护部件28。接下来,作业员在基板主体21形成增强部件4。此处,对于增强布线材料2的各增强部件4,预先被准备为将排列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1个带状部件,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覆盖形成汇流条容纳部22、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贯通孔25和终端贯通孔26的位置的方式,经由粘接剂等固定部件固定在基板主体21的下方侧的平面。接下来,作业员相对于基板主体21形成汇流条容纳部22、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贯通孔25和终端贯通孔26,并且形成各增强部件4和连通孔4a。作业员将安装有成为各增强部件4的带状部件的基板主体21固定在未图示的夹具,并且相对于基板主体21使未图示的切断部件在上下方向通过,从而形成汇流条容纳部22、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贯通孔25和终端贯通孔26。此时,在基板主体21形成汇流条容纳部22和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时,带状部件被分割为与各增强部件4和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对应的增强部件。另外,在基板主体21形成贯通孔25和终端贯通孔26时,使切断部件相对于带状部件在上下方向通过,从而形成与各贯通孔25对应的连通孔4a以及与一对终端贯通孔26对应的连通孔。

接下来,作业员相对于布线材料2固定汇流条3和终极汇流条5。对于固定前状态的汇流条3和终极汇流条5,末端部33a、末端部朝向下方而形成。所以,作业员将各汇流条3的各卡止片33分别插入到与1个汇流条容纳部22对应的各贯通孔25,使末端部33a从基板主体21的下方侧的平面、即布线材料2的背面2b突出。另外,作业员将各终极汇流条5的各卡止片53分别插入到与1个终极汇流条容纳部23对应的各终端贯通孔26,使末端部从基板主体21的背面、即布线材料2的背面2b突出。接下来,作业员使用夹具,使卡止片33、53分别向宽度方向中的主体部31侧、主体部51侧弯折。即,将卡止片33、53相对于布线材料2和增强部件4铆接。由此,卡止片33的末端部33a和卡止片53的末端部与贯通孔25和终端贯通孔26相比位于径向外侧,汇流条3和终极汇流条5相对于布线材料2的固定完成。接下来,作业员将各汇流条3和各终极汇流条5与布线24电连接,形成电连接部s。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1中,卡止片33内置在贯通孔25,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末端部33a与贯通孔25相比位于径向外侧,因此,相对于布线材料2机械地固定汇流条3。所以,在与连接汇流条3和布线24连接的电连接部s不同的位置,固定布线材料2与汇流条3。即,导体模块1中,布线材料2与汇流条3的机械连接部与电连接部s不同。构成机械连接部的贯通孔25在宽度方向形成于与电连接部s相同侧,且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夹着电连接部s而形成。即,机械连接部在将电连接部s配置在其间的状态下,相对于布线材料2将汇流条3固定。所以,即使产生布线材料2与汇流条3的相对移动例如向排列方向的相对移动、或者绕宽度方向或绕排列方向的扭转,也能够抑制在电连接部s产生应力。由此,导体模块1通过相对于膜状的布线材料2将汇流条3可靠地固定,从而不需要容纳部件,因此能够实现轻薄化,能够抑制连接可靠性的下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1中,固定部件即卡止片33与汇流条3一体地形成,与固定部件是分开的部件的情况比较,能够削减元件数量。所以,能够实现组装工序的简化、材料费的削减。由此,导体模块1能够实现制造容易化和成本削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1不仅在第一对置区域e1,而且在第二对置区域e2中,也在贯通孔25内置卡止片33,形成有机械连接部。所以,在汇流条容纳部22中被固定在布线材料2的汇流条3不仅在排列方向上离开的多个部位被固定,而且在宽度方向上离开的多个部位被固定。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1由于在布线材料2与汇流条3的固定中具有多边形的机械连接部,因此,能够相对于布线材料2将汇流条3可靠地固定。另外,由于即使不支撑汇流条3,也能够维持汇流条3容纳在汇流条容纳部22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处理导体模块1,能够使制造更加容易。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1由于卡止片33内置在4个贯通孔25,机械连接部被形成四边形,因此,能够相对于布线材料2更可靠地固定汇流条3。另外,汇流条3由于能够将卡止片33在排列方向上轴对称地形成,因此,能够不考虑汇流条3相对于汇流条容纳部22的在绕上下方向的方向,能够将各卡止片33插入到各贯通孔25。所以,能够使导体模块1的制造更容易。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1,在布线材料2夹着弯折部21e而在排列方向受到外力时,弯折部21e朝向在背面2b侧变形,此处为弹性形变,从而能够拓宽夹着弯折部21e的布线材料2在排列方向的间隔。另外,从受到外力的状态成为不受到外力的状态时,弯折部21e弹性复原,从而夹着弯折部21e的布线材料2在排列方向的间隔能够从拓宽的状态变窄。所以,能够使固定在布线材料2的相邻的汇流条3的排列方向的间隔、即相邻的汇流条3的端子孔32在排列方向的间隔变化。所以,固定有汇流条3的电池单元101由于热量的影响而在排列方向膨胀、收缩,从而即使相邻的电池单元101的电极端子102间在排列方向的距离变化,通过弯折部21e变形,布线材料2也能够跟随。由此,能够抑制在布线材料2产生应力,能够提高布线材料2的耐久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1个汇流条3将4个贯通孔25设置在布线材料2,但在布线材料2中,在汇流条3的对置方向对置的两端面中的一端面所对置的第一对置区域e1,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夹着电连接部s地至少形成2个即可,不限于此。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导体模块1也可以如图6所示地,在第一对置区域e1形成2个贯通孔25并且在第二对置区域e2形成1个贯通孔25,并且相对于1个汇流条3地将3个贯通孔25设置在布线材料2。在该情况下,第二对置区域e2的1个贯通孔25优选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于与电连接部s同一位置。另外,导体模块1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第一对置区域e1仅形成2个贯通孔2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增强部件4分别形成于各对置区域e1、e2,包围形成于各对置区域e1、e2的所有贯通孔而形成,但不限于此。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仰视图。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导体模块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仰视图。导体模块1也可以如图8所示地,包围各贯通孔25地形成有增强部件6。即,与形成于增强部件6的贯通孔25连通的连通孔6a相对于1个增强部件6地形成1个。另外,导体模块1如图9所示,也可以不是分别与各对置区域e1、e2对应地独立,而是形成为1个增强部件7。增强部件7具有2个对置区域部71、72和连结部73。增强部件7利用1个连结部73将2个对置区域部71、72连结,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成为h形。对置区域部71、72与第一对置区域e1和第二对置区域e2对应,被形成为以长边方向为排列方向的长方形。连结部73与基板主体21的连结部21d对应。在2个对置区域部71、72形成有与各贯通孔25对应的连通孔7a。增强部件7与在宽度方向分离的一对增强部件4相比,由于利用连结部73连结,因此能够提高强度。所以,能够提高机械连接部的耐久性。此外,增强部件4、6、7形成于布线材料2的背面2b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于表面2a侧,还可以形成于表面2a侧和背面2b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在汇流条3形成端子孔32,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形成端子孔32。在该情况下,汇流条3与电极端子102的连接利用焊接、电阻焊接、超声波接合和激光焊接等进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作为布线材料2使用以检测导体作为布线24的柔性印刷基板,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作为检测导体的导线在多个宽度方向排列地内置并且具有绝缘性和可挠性的膜状的绝缘体即柔性的扁平缆线(ffc)。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说明了将连接导体作为汇流条3,与电极端子102直接电连接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连接导体可以与将在排列方向相邻的电极端子102直接电串联连接的汇流条电连接。即,连接导体可以相对于电极端子102经由汇流条而间接地电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作为固定部件,是与汇流条3一体形成的卡止片33,但不限于此。固定部件只要将汇流条3相对于布线材料2固定即可,可以是与汇流条3分开的部件。例如,固定部件可以是内置在与形成于汇流条3的贯通孔25连通的连通孔、贯通孔25和连通孔4a~7a的铆钉。固定部件由具有绝缘性并具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等构成,并且具有:具有比汇流条3的连通孔大的直径的头顶部;以及插入到被形成于汇流条3的连通孔、贯通孔25和连通孔4a~7a的体部。也可以将从连通孔4a~7a突出即从布线材料2突出的体部的末端部加热同时施加外力从而使其塑性形变,在从贯通孔25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末端部位于贯通孔25的径向外侧。另外,固定部件在是与汇流条3分开的部件的情况下,可以是钎焊用蜡、绑带、粘接剂。另外,在将汇流条3相对于布线材料2固定时,也可以不使用固定部件而利用熔敷等,相对于布线材料2将汇流条3直接固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