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41979发布日期:2018-11-14 03:17阅读:52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浆料制备的好坏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因此很多公司投入大量成本去改善锂离子电池浆料性能,以求制得更加均匀稳定的浆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通常由石墨、导电剂、sbr和cmc组成,通过匀浆制备得到充分分散且稳定的负极浆料。目前制浆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湿法制浆工艺(提升固含法),即先将cmc溶解制得胶液,再将导电剂加入胶液中分散,然后再将主料石墨加入到体系中,搅拌均匀后调节至合适粘度,最后将sbr加入到体系中制得负极浆料,该法因逐步加料,制备时间相对较长;另一种是干法制浆工艺(降固含法),该法一般需先将cmc溶解制得胶液,将石墨和导电剂先预混,然后将cmc胶液加入到混合粉末中,通过捏合润湿,然后降固含分散制得负极浆料,该法制得的负极浆料相对均匀稳定,但因增加生产工序而增加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

干法制浆工艺采用设备强大的机械能和剪切摩擦作用,可以使石墨、导电剂颗粒充分分散开,导电剂可以充分均匀的包覆在石墨颗粒表面,cmc分子可以充分与石墨作用,避免负极浆料中小颗粒的二次团聚和沉降。因此,干法制浆工艺制得的负极浆料更加均匀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制备工艺,以得到具有良好均匀性、沉降稳定性的负极浆料。

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配方量的石墨主料、导电剂、增稠稳定剂一起加入设备中预混;

步骤二:将步骤一得到的物料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捏合,捏合时间为30~40min,形成固含量为66.5~68%的泥浆;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物料分两次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分散,第一次分散至固含量为58~61%,第二次分散至固含量为53~55%;

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物料加入去离子水分散,调节粘度至3000~6000mpa·s;

步骤五:将步骤四得到的物料加入配方量的粘结剂搅拌并排气,从而制得负极浆料。

进一步的,所述石墨主料为人造石墨或中间相碳微球,所述导电剂为superp粉末,所述增稠稳定剂为cmc粉末,所述粘结剂为sbr乳液。

进一步的,步骤三、步骤四的分散时间共2.5~3.5h。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所述设备为双行星搅拌罐。

进一步的,制浆时间为4.5~5.5h。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1、本发明以石墨主料、导电剂、增稠稳定剂一次全部干混,优化捏合固含量、捏合时间、分散时间等工艺参数,是一种干法匀浆工艺,制得的负极浆料具有良好的分散均匀性、沉降稳定性,以及更优的全电池性能;2、本发明制得的负极浆料,其固含量比常规制胶法高5~10%,有利于涂布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cmc粉末加入顺序对浆料沉降稳定性影响的对比图;

图2为捏合固含量对浆料沉降稳定性影响的对比图;

图3为捏合时间对浆料均匀性影响的对比图;

图4为以不同制备工艺下负极浆料组装的4ah软包电池,电池容量和首效的对比图;

图5为以不同制备工艺下负极浆料组装的4ah软包电池,25℃循环数据的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按质量份称取人造石墨(作为石墨主料)96份、superp粉末(作为导电剂)1份、cmc粉末(作为增稠稳定剂)1份、sbr乳液(作为粘结剂)2份,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的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人造石墨、superp粉末、cmc粉末一起加入双行星搅拌罐中搅拌30min,进行预混;

步骤二:将步骤一得到的物料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捏合,捏合时间为30min,形成固含量为67.5%(质量百分含量)的泥浆;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物料,先加入一次去离子水搅拌分散1h,降低固含量至60.5%,再加入一次去离子水搅拌分散2h,降低固含量至53%;

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物料加入去离子水分散,调节粘度至4500mpa·s;

步骤五:将步骤四得到的物料加入配方量的sbr乳液搅拌并排气,从而制得负极浆料。

以上制浆时间为5h。

实施例2

按质量份称取中间相碳微球(作为石墨主料)95份、superp粉末(作为导电剂)1份、cmc粉末(作为增稠稳定剂)1份、sbr乳液(作为粘结剂)2份,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的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中间相碳微球、superp粉末、cmc粉末一起加入双行星搅拌罐中搅拌20min,进行预混;

步骤二:将步骤一得到的物料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捏合,捏合时间为40min,形成固含量为66.5%(质量百分含量)的泥浆;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物料,先加入一次去离子水搅拌分散1h,降低固含量至60%,再加入一次去离子水搅拌分散2.5h,降低固含量至53.5%;

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物料加入去离子水分散,调节粘度至5000mpa·s;

步骤五:将步骤四得到的物料加入配方量的sbr乳液搅拌并排气,从而制得负极浆料。

以上制浆时间为5.5h。

实施例3

按质量份称取中间相碳微球(作为石墨主料)95份、superp粉末(作为导电剂)1份、cmc粉末(作为增稠稳定剂)1份、sbr乳液(作为粘结剂)2份,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的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中间相碳微球、superp粉末、cmc粉末一起加入双行星搅拌罐中搅拌30min,进行预混;

步骤二:将步骤一得到的物料加入去离子水进行捏合,捏合时间为30min,形成固含量为68%(质量百分含量)的泥浆;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物料,先加入一次去离子水搅拌分散1.5h,降低固含量至59%,再加入一次去离子水搅拌分散2h,降低固含量至54%;

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物料加入去离子水分散,调节粘度至6000mpa·s;

步骤五:将步骤四得到的物料加入配方量的sbr乳液搅拌并排气,从而制得负极浆料。

以上制浆时间为5.5h。

本发明制备工艺是通过以下试验摸索得到的。

试验一:考察cmc粉末加入顺序对浆料沉降稳定性的影响。

设置3组配方量的cmc粉末,分别以质量占比30%、50%、100%首次加入,与石墨主料和superp粉末一起先预混20min;然后加入去离子水捏合30min形成固含量为67.5%的泥浆;将每组cmc粉末的剩余量分别再次加入,搅拌5min,先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分散1h至固含量为59%,再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分散2h至固含量为54%;继续加入去离子水调节至合适粘度;加入配方量的sbr乳液搅拌并排气,制得最终产品负极浆料。

测量最终产品的沉降稳定性,如附图1所示,可见:1、首次加入cmc粉末量越多,浆料沉降稳定性越好,首次加入100%的cmc粉末进行干混,可以保证浆料48h几乎不沉降,浆料表层固含在1%以内变动,首次加入cmc粉末量越少,浆料沉降稳定性越差。因为越早加入cmc粉末,cmc分子疏水基与石墨主料表面作用,对石墨颗粒实现较好的包覆,避免石墨及导电剂二次团聚,从而保证了浆料长时间稳定性;2、在相近粘度状态下,首次加入100%的cmc粉末,浆料固含在50%以上,首次加入30%、50%的cmc粉末,浆料固含在约46%并与常规制胶法浆料接近,显然首次加入100%的cmc粉末进行干混更具优势。

试验二:考察捏合固含量对浆料沉降稳定性的影响。

对于本发明的工艺,在步骤二中设置形成3组固含量分别为66%、67.5%、68.3%的泥浆,捏合时间为30min,其它一致,制得最终产品负极浆料。

测量最终产品的沉降稳定性,如附图2所示,可见:66%固含量捏合下只能保证浆料24小时沉降在1%以内,而67.5%和68.3%固含量捏合下可以保证浆料48h沉降在1%以内。因此,在相同捏合时间下,高固含量下捏合,浆料分散更加充分均匀,本发明以固含量为66.5~68%的泥浆进行捏合,有利于浆料沉降稳定性,同时避免过高的捏合固含量使设备负载严重,对设备造成明显损伤。

试验三:考察捏合时间对浆料均匀性的影响。

对于本发明的工艺,在步骤二中形成固含量为67.5%的泥浆,设置4组捏合时间分别为20、30、40、60min,其它一致,制得最终产品负极浆料。

对最终产品进行粒度分析,如附图3所示,对比d(10)、d(50)、d(90),可见:1、60min捏合下d(10)已经明显减小,说明过分捏合对浆料粒径损伤严重;2、20min捏合下对最终产品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对照常规制胶法浆料,导电剂已经均匀分散开,但捏合时间过短会存在分散不均匀的风险。石墨主料是一类较软的材料,过分捏合会导致石墨颗粒的破碎,故而捏合时间对石墨颗粒完整性和浆料分散均匀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捏合时间控制在30~40min。

试验四:考察分散时间对浆料沉降稳定性和过滤性的影响。

对于本发明的工艺,在步骤二中设置4组捏合时间分别为20、30、40、60min,分散时间均需要达到2.5h以上,否则浆料无法过滤,且会迅速沉降,一般分散时间3.5h可以保证浆料完全分散充分。在捏合时,少量的去离子水无法将cmc粉末颗粒充分溶胀,故捏合对cmc溶胀和分散作用很小,而分散步骤是cmc进行溶胀和分散的主要阶段,在浆料体系中,由于各种颗粒的空间限位作用,cmc溶胀和分散时间比以纯cmc制胶的长。

以质量份为85份的limn2o4、10份的lini0.5co0.2mn0.3o2、1份的li2co3、1份的pvdf、1份的cnt、2份的super-p制备得到的正极片,与本发明浆料制备得到的负极片,组装成4ah软包电池,进行全电性能评估。其中本发明浆料按捏合时间分别为20、30、40、60min设置4组,20、30、40min捏合时间的制浆时间均为5h,60min捏合时间的制浆时间为5.5h。

如附图4所示,可见:1、本发明浆料不同捏合时间下对电池容量和首效的发挥影响不同,捏合时间为60min时,其首效和电池容量明显低于常规制胶法浆料和其它捏合时间浆料,这与捏合时间对离子破坏是一致的,由于捏合时间长,剪切力和摩擦作用导致粒子破碎,比表面积增大,故而sei膜对锂离子的消耗增加,电池的容量和首效更低;2、捏合时间分别在20、30、40min时,所制得的电池容量和首效均有提高,尤其是30、40min时。由此也可知,合理控制捏合时间,既可以避免粒子破碎,同时可以使浆料混合更加均匀充分,有利于容量的发挥。

附图5所示是电池25℃循环数据,可见:用常规制胶法浆料制得的电池循环性能最差,捏合时间为60min时的本发明浆料制得的电池循环性能最好,但捏合时间增加会对容量和首效产生不利影响,而20、30、40min捏合时间时的本发明浆料制得的电池循环性能优于常规制胶法,但考虑到20min捏合时间下浆料首效和容量提升不明显,且循环也没有突出优势,由此也可进一步得出捏合时间为30~40min是最佳的。

综上,本发明锂离子电池负极浆料制备工艺,制得的负极浆料沉降稳定性可以保证48h沉降不高于1%,相比于常规制胶法制得的负极浆料固含量在46%左右,提升至50%以上,具有优异的沉降稳定性,而且本发明制得的负极浆料应用于电池极片,电性能优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