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体冷却端子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86756发布日期:2019-03-13 22:5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流体冷却端子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线缆连接用的端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体冷却端子及应用。



背景技术:

当前电动化应用日益广泛,大功率通电的场合越来越多,线缆的端子与设备的母端子因为大电流发热严重。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1)温度过高会带来安全隐患,造成人员烧伤烫伤,甚至车辆起火燃烧等事故;(2)温度过高使得充电功率受限,充电功率越大,发热就越严重,若充电功率过小,又会导致充电时间过长,造成用户时间成本,充电运营商土地成本的浪费;(3)温度过高会降低端子的使用寿命,带来过高的维护成本。

对此,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具有冷却功能的液冷端子,能够给线缆端子和设备的母端子降温,但是这些端子通常结构复杂,由数件金属零件拼装铆接而成,然而冷却介质通常是绝缘体,绝缘体会渗入金属零件间的缝隙,将导致金属零件之间的电流传导收到阻滞,大大降低连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存在着先天性的安全隐患。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冷却端子及应用,旨在解决现有的液冷端子结构复杂并且由于存在拼装间隙而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流体冷却端子,包括冷却端子本体,以及l形的分隔片;

所述冷却端子本体的一端用于插接外部设备的母端子,另一端沿轴向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的敞口用于连接线缆;

所述盲孔的内壁沿轴向设置有滑槽,所述分隔片通过所述滑槽插入所述盲孔中,将所述盲孔位于所述分隔片深入的部分分隔为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在所述盲孔的末端连通;

所述冷却端子本体上还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连通的第一流体通过孔,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连通的第二流体通过孔。

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流体通过孔为1个以上。

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流体通过孔为2个,在所述冷却端子本体上同轴设置。

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其中,所述滑槽中设置有第一固定结构,所述分隔片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端面为与所述盲孔内壁相配合的弧形,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配合的第二固定结构。

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其中,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平面状。

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其中,所述第二弯折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的平面部和与所述平面部邻接的螺旋部。

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其中,所述分隔片上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末端,设置有缺口和/或通孔,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

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为凹槽,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为凸起;

或者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为凸起,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为凹槽;

所述凸起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一种如上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的应用,设置一流体循环冷却装置,所述流体循环冷却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流体通过孔连通的流体流入管,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通过孔连通的流体流出管,流体在所述流体冷却端子的内部流动,用于冷却母端子。

一种如上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的应用,在所述盲孔的外径上连接一线缆冷却管,所述线缆冷却管的内壁与所述盲孔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过孔与所述第三流体通道连通;

设置一流体循环冷却装置,所述流体循环冷却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流体通过孔连通的流体流入管,以及与所述线缆冷却管连通的流体流出管,流体在所述流体冷却端子的内部及所述线缆冷却管中流动,用于同时冷却母端子和线缆。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包括冷却端子本体和l形的分隔片,其中冷却端子本体为一体化式,冷却端子本体内的盲孔形成冷却腔,并由分隔片将冷却腔分隔成两部分形成流体回路。相比传统的多零件组装式,本发明的流体冷却端子不会发生绝缘流体进入组装缝隙影响导电性的问题,并且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流体冷却端子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沿图1的a-a线的剖视立体图。

图3为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平面图。

图4为沿图1的b-b线的剖视平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分隔片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的分隔片的另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的流体冷却端子应用于冷却母端子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流体冷却端子应用于同时冷却母端子和线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体冷却端子及应用,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流体”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流体冷却端子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包括冷却端子本体1以及l形的分隔片2;所述冷却端子本体1的一端用于插接外部设备的母端子,另一端沿轴向设置有盲孔3,所述盲孔3的敞口用于连接线缆7(参照图7和图8);所述盲孔3的内壁沿轴向设置有滑槽4,所述分隔片2通过所述滑槽4插入所述盲孔3中,将所述盲孔3位于所述分隔片2深入的部分分隔为第一流体通道31和第二流体通道32,所述第一流体通道31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32在所述盲孔3的末端连通;所述冷却端子本体1上还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31连通的第一流体通过孔11,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32连通的第二流体通过孔12。实际设置时可根据需要,所述第二流体通过孔12设置为1个以上,优选的,所述第二流体通过孔12设置为2个,在所述冷却端子本体1上同轴设置(参考图2)。

本发明的流体冷却端子的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流体从第一流体通过孔11进入,流经第一流体通道31,并在盲孔3的末端流入第二流体通道32,最后从第二流体通过孔12流出。流体在盲孔内流动,带走冷却端子插接端的热量,实现对外部设备母端子的冷却。相比传统的多零件组装式,本发明的一体化式的流体冷却端子不会发生绝缘流体(例如硅油)进入组装缝隙影响导电性的问题,并且结构简单。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设置了将所述分隔片2固定的方案,具体的,在所述滑槽4中设置第一固定结构41,如图4所示;所述分隔片2包括第一弯折部21和第二弯折部22,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弯折部21的端面为与所述盲孔内壁相配合的弧形,可以起到分隔作用,阻止流体在第一流体通道31中向右侧(以附图3为参考)流动。所述第二弯折部22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41配合的第二固定结构23。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41为凹槽,所述第二固定结构23为凸起,所述凸起采用弹性材料制成。装配时,将分隔片2沿滑槽4插入盲孔中,直至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配合为止,装配效果如图4所示。当然,也可以将所述第一固定结构41设置为凸起,所述第二固定结构23设置为凹槽,原理相同,本发明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分隔片2具体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如图5所示,第二弯折部22可以设置为平面状;本发明更加优选的一种结构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弯折部22包括与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的平面部221,和与所述平面部221邻接的螺旋部222。平面部221用于与滑槽配合并固定分隔片2,螺旋部222可以产生紊流,能充分打乱流体的定向流动,让流体更充分地接触发热的盲孔3冷却腔壁,起到更好的冷却效果,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图5的平面分隔片的第二弯折部后半部分制作成螺旋状。

对于上文所述的“所述第一流体通道31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32在所述盲孔3的末端连通”的实现方式,本发明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方案。例如可以设置所述分隔片2的长度,使分隔片2与盲孔3的末端存在一定的间隙,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31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32。优选的,本发明在所述分隔片2上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2的末端,设置有缺口223和/或通孔224,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31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32,如图5和图6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的应用,如图7所示,设置一流体循环冷却装置5,所述流体循环冷却装置5包括与所述第一流体通过孔11连通的流体流入管51,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通过孔12连通的流体流出管52,流体在所述流体冷却端子的内部流动,用于冷却母端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附图7的原理图来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省略了具体的管道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如上所述的流体冷却端子的应用,如图8所示,在所述盲孔3的外径上连接一线缆冷却管6,所述线缆冷却管6的内壁与所述盲孔3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三流体通道33,所述第二流体通过孔12与所述第三流体通道33连通;

设置一流体循环冷却装置5,所述流体循环冷却装置5包括与所述第一流体通过孔11连通的流体流入管51,以及与所述线缆冷却管6连通的流体流出管52,流体在所述流体冷却端子的内部及所述线缆冷却管6中流动,用于同时冷却母端子和线缆。

关于本发明的流体冷却端子与外部设备的连接的举例:对于第一流体通过孔11与流体流入管51的连接,可以在第一流体通过孔11上设置内螺纹8进行连接;对于线缆冷却管6连接至盲孔3的外径上,可以在盲孔3的外径上设置密封圈9,再将线缆冷却管6紧固在盲孔3的外径上;线缆冷却管6的另一端与线缆之间可以采用端子10进行连接。具体如图8所示。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流体冷却端子及应用,本发明通过在一体化的冷却端子本体内部设置盲孔,并采用分隔片将盲孔分成两部分实现流体在盲孔内流动,带走流体冷却端子的插接端的热量,实现对外部设备母端子的冷却。本发明的流体冷却端子为一体化式,不会发生绝缘流体(例如硅油)进入组装缝隙影响导电性的问题,并且结构简单。本发明还提供了不同的分隔片的较佳实施方式,并提供了本发明的流体冷却端子的两种应用,包括用于冷却母端子和同时冷却母端子和线缆两种应用方案。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