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0670发布日期:2019-05-03 20:5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多个堆叠的单电池。



背景技术:

包括多个二次电池的电池组被用作例如车辆的驱动源,并且被安装在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等上。

每个二次电池被构造为使得卷绕电极体和电解质溶液被容纳在矩形壳体中。适当的压力被施加到如所描述地构造的每个二次电池的表面,以在卷绕电极体中引起一致的电池反应。更具体地,二次电池和隔离件(其每个由树脂等构造)被交替堆叠以组成电池组,并且压缩力在堆叠方向上被施加到该电池组。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6-091665(jp2016-091665a)中公开的蓄电装置(电池组)中,矩形蓄电元件(单电池)和隔离件被交替堆叠,并且抵接蓄电元件的多个肋被设置在每个隔离件的表面上。

所述多个肋包括:多个大体l形肋,每个大体l形肋被设置成在宽度方向上从隔离件的下端处的中央部朝向隔离件的每个端侧延伸;和多个直肋,每个直肋被设置在所述多个大体l形肋之间。每个蓄电元件被该多个肋均匀地挤压。以此方式,可以在卷绕电极体中引起一致的电池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已知二次电池发生高速退化。在连同高速充电和放电而膨胀的电解质溶液泄漏到卷绕电极体的外侧的情形中,卷绕电极体中的盐浓度分布变得不均匀,并且在卷绕电极体中的盐变得不足。由此发生高速退化。

在如在jp2016-091665a中公开的那样整个蓄电元件被多个肋均匀挤压的情形中,卷绕电极体的膨胀被抑制。在该情形中,卷绕电极体不能保持膨胀的电解质溶液,并且因而电解质溶液可能泄露到卷绕电极体的外侧。结果,不能充分抑制高速退化。

为了抑制高速退化,考虑确保用于电解质溶液的溶液保持空间。只要卷绕电极体可以连同电解质溶液的膨胀而膨胀,则能够抑制电解质溶液泄漏到卷绕电极体的外侧。

然而,在肋的数目被简单地减少或者肋被简单地缩短的情形中,担心的是,当电解质溶液和卷绕电极体、即单电池的壳体膨胀时,应力被集中在肋上,并且壳体因此被损坏。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能够在抑制高速退化的同时抑制对单电池的壳体的损坏。

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电池组包括:第一单电池;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单电池相对的第二单电池;和布置在第一单电池和第二单电池之间的隔离件。第一单电池包括:卷绕电极体,其卷绕轴线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和壳体,其容纳卷绕电极体和电解质溶液。隔离件包括:面向第一单电池的主表面;和多个突起部,每个突起部从主表面朝向第一单电池侧突出。所述多个突起部包括:第一突起部,其在壳体未膨胀的状态中抵接壳体;和第二突起部,其被构造使得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在第一方向上比第一突起部的高度低,并且使得在壳体膨胀规定量的状态下,第二突起部抵接壳体以缓和被施加到第一突起部的应力。第一突起部至少在主表面的成对的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第一区域中,所述成对的第一区域是当在第一方向上看时与卷绕电极体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分别重叠的区域。第二突起部至少在主表面的第二区域中,所述第二区域是位于该成对的第一区域之间的区域。

这里,壳体膨胀规定量意味着壳体的膨胀比在正常充电期间大,并且壳体的较大膨胀与高速充电、壳体的增大的内压导致的单电池的退化或者海拔的差异导致的大气压的改变相关。

利用这样的构造,在壳体未膨胀的状态中抵接壳体的第一突起部至少被设置在隔离件的主表面的成对的第一区域中的每个第一区域中。这里,隔离件的主表面面向第一单电池的壳体,成对的第一区域是与卷绕电极体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分别重叠的区域,并且第二方向与卷绕电极体的卷绕轴线的方向相一致。以此方式,卷绕电极体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可以通过壳体被挤压。

另外,高度比第一突起部的高度低并且在壳体膨胀规定量的状态中抵接壳体的第二突起部被设置在隔离件的主表面的第二区域中。这里,隔离件的主表面面向第一单电池的壳体,并且第二区域位于成对的第一区域之间。以此方式,可以允许壳体膨胀到规定量。

一般地,在进行高速充电/放电的情形中,电解质溶液膨胀,并且卷绕电极体不再能保持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从卷绕电极体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个端侧泄漏,并且发生高速退化。

如上面所描述的,因为允许壳体的膨胀,所以也能够允许卷绕电极体的膨胀。相应地,甚至在进行高速充电/放电的情形中,卷绕电极体也可以随着电解质溶液的膨胀而膨胀。此时,因为卷绕电极体在其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被挤压的状态下膨胀,所以能够抑制电解质溶液从卷绕电极体的两端泄漏。结果,可以抑制高速退化。

另外,当第一单电池的壳体膨胀了规定量时,第二突起部抵接壳体,以缓解被施加到第一突起部的应力。以此方式,能够抑制自壳体未膨胀时抵接壳体的第一突起部上的应力集中,并且防止对壳体的损坏。

在第一方面中,第二突起部可以与第一突起部分离。

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情形中,第二突起部可以被设置在与壳体的可能膨胀的部分相对的位置处。以此方式,能够进一步抑制自壳体未膨胀时抵接壳体的第一突起部上的、由壳体的膨胀量的增大导致的应力集中。

在第一方面中,第二突起部可以在隔离件的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上,所述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

在具有以上构造的电池组被布置成使得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位于重力方向上的下侧上的情形中,电解质溶液由于重力而倾向于聚集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上。当在该状态中进行高速充电时,电解质溶液的膨胀量在卷绕电极体的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上比在卷绕电极体的在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上大。

相应地,在第二突起部设置在隔离件的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上的情况下,壳体的可能膨胀的部分可以膨胀到规定量。以此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被施加到第一突起部的应力。

在第一方面中,多个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不同。

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情形中,不同高度的第二突起部可以被根据壳体的膨胀程度布置。每个抵接壳体的显著膨胀部分的第二突起部被形成为比每个抵接壳体的未显著膨胀部分的第二突起部低。以此方式,可与确保卷绕电极体和壳体的大的膨胀量,同时缓解在壳体膨胀到规定量时被施加到第一突起部的应力。相应地,可以进一步可靠地确保用于电解质溶液的溶液保持空间。结果,可以进一步抑制高速退化。

在第一方面中,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多个第二突起部的高度可以在远离第一突起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在第一方面中,多个第一突起部可以在第二方向上从隔离件的两个端侧朝向隔离件的中央侧延伸,并且可以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排列。

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情形中,冷却空气可以流动通过的空气通道可以被形成在相邻对的第一突起部之间。因而,通过使冷却空气流过空气通道可以冷却第一单电池。

在第一方面中,第二突起部可以包括第三突起部和第四突起部。第三突起部可以被构造成使得第三突起部接触第一突起部并且使得第三突起部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从第一突起部的高度连续。第四突起部可以与第一突起部分离。

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情形中,第二突起部和第一突起部之间的台阶可以被平滑地形成。以此方式,能够缓解在壳体膨胀到规定量时施加到第一突起部的应力。

在第一方面中,第三突起部可以沿着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延伸。

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情形中,能够增大在壳体膨胀了规定量时第二突起部接触该壳体的面积。以此方式,可以进一步缓解被施加到第一突起部的应力。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如下电池组,该电池组能够在抑制高速退化的同时抑制对单电池的壳体的损坏。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单电池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电池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隔离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隔离件的竖直截面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状态的截面视图,其中膨胀的壳体抵接隔离件;

图7是对比示例中的隔离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8是对比示例中的隔离件的竖直截面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

图9是对比示例中的一状态的截面视图,其中膨胀的壳体抵接隔离件;

图10是根据第一修改示例的隔离件的竖直截面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

图11是根据第二修改示例的隔离件的竖直截面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

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隔离件的横截面视图;并且

图13是沿着图12的线xiii-xiii截取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做出详细描述。在以下将描述的实施例中,相同或共同的部分在图中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将不对其做重复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的立体图。将参考图1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1做出描述。注意的是,dr1方向(第一方向)指电池组1的纵向方向并且也指如以下将描述的多个单电池2被堆叠的堆叠方向。dr2方向(第二方向)指电池组1的短方向并且与dr1方向正交。dr3方向(第三方向)与dr1方向和dr2方向中的每一个方向正交。在图1中,电池组1被布置成使得dr3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

如在图1中所示,通过交替堆叠多个单电池2和多个隔离件3和由约束带5捆绑堆叠的本体来形成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1。每个单电池2是密封的电池,并且如以下将描述的,是二次电池,其中电解质溶液和卷绕电极体10被容纳在以平坦矩形形状形成的壳体20中。

多个单电池2被串联电连接。以此方式,电池组1可以输出高电压。作为供应电力到行驶马达的电源单元,电池组1被安装在车辆上。车辆的示例包括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是这样一种车辆,其包括作为用于车辆行驶的动力源的电池组1和另一动力源诸如燃料电池或内燃机。电动车辆是仅包括电池组1作为车辆的动力源的车辆。

电池组1包括多个单电池2、多个隔离件3、一对端板4、多个约束带5和多个约束带插入区段6。

多个单电池2被沿着第一方向(dr1方向)堆叠。多个隔离件3中的每一个被布置在相邻对的单电池2之间。

成对的端板4将多个单电池2和多个隔离件3(其每一个被布置在相邻对的单电池2之间)保持在其之间。成对的端板4中的每一个由铝、刚性塑料等制成。

在被插入穿过多个约束带插入区段6的状态中,多个约束带5中的每一个联接成对的端板4。通过多个约束带5,成对的端板4、多个单电池2和多个隔离件3被固定在接收第一方向上的压缩载荷的状态中。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单电池的立体图。将参考图2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单电池2做出描述。

如在图2中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每个单电池2包括卷绕电极体10、电解质溶液和壳体20。

通过依次堆叠正极片(其中铝箔被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分离器、负极片(其中铜箔被涂覆有负极活性材料)和分离器并且绕卷绕轴线r卷绕堆叠的本体来构造该卷绕电极体10。卷绕电极体10被用电解质溶液浸渍。

在卷绕电极体10中,卷绕轴线r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dr2方向)上延伸。阴极电极11被形成在卷绕电极体10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处。阳极电极12被形成在卷绕电极体10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处。

未涂覆部分被形成在正极片的一侧上。未涂覆部分不被涂覆正极活性材料,并且铝箔从其暴露。未涂覆部分被形成在负极片的一侧上。未涂覆部分不被涂覆负极活性材料,并且铜箔从其暴露。

通过卷绕正极片的未涂覆部分,来形成阴极电极11。通过卷绕负极片的未涂覆部分,来形成阳极电极12。

壳体20容纳卷绕电极体10和电解质溶液。壳体20包括呈带底矩形管形状的壳体本体22和将壳体本体22的开口22a密封的密封本体21。

壳体本体22具有:底部23;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的成对的侧表面24、25;和在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的成对的端表面26、27。成对的侧表面24、25和成对的端表面26、27每个被设置成从底部23的周缘立起。

每个单电池2包括正极端子15、负极端子16、正极集电器17和负极集电器18。正极端子15和负极端子16被设置在密封本体21上。正极端子15通过正极集电器17电连接到阴极电极11。负极端子16通过负极集电器18电连接到阳极电极12。

注意的是,多个单电池2在第一方向上堆叠,使得正极端子15和负极端子16交替排列。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电池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隔离件的横截面视图,并且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截面视图。将参考图3和图4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隔离件3做出描述。

如在图3和图4中所示,隔离件3被布置在相邻对的单电池2之间。更具体地,隔离件3被布置在作为相邻对的单电池2中的一个的第一单电池2a和作为相邻对的单电池2中的另一个的第二单电池2b之间。

隔离件3由绝缘材料形成。隔离件3包括板形区段30和多个突起部,所述多个突起部包括多个第一突起部35和多个第二突起部36。板形区段30具有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平行的平板形状。板形区段30具有第一主表面31和第二主表面32,它们在第一方向上呈前后关系。

第一主表面31面向第一单电池2a的壳体20。更具体地,第一主表面31与以上第一单电池2a的侧表面24相对。第二主表面32抵接第二单电池2b的壳体20。更具体地,第二主表面32抵接第二单电池2b的侧表面24。

多个第一突起部35从第一主表面31朝向第一单电池2a的壳体20突出。多个第一突起部35至少被设置在第一主表面31的一对第一区域r1中。当沿着第一方向观看时,成对的第一区域r1是与卷绕电极体10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分别重叠的区域。换言之,该第一区域r1是与卷绕电极体10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重叠的区域,并且另一第一区域r1是与卷绕电极体10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重叠的区域。

多个第一突起部35中的每一个具有纵长形状。多个第一突起部35包括多个肋351、多个肋352和一个肋353。多个肋351在第二方向上从隔离件3的两个端侧朝向其中央部侧延伸,并且被布置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

多个肋351中的一些肋被设置成在第二方向上向隔离件3的中央部侧延伸超过成对的第一区域r1。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超过成对的第一区域r1向隔离件3的中央部侧的肋351当靠近中央部侧时被朝向在第三方向(竖直向下方向)上的一侧弯曲。

每个肋352与第一区域r1相比在第二方向上位于隔离件3的中央部附近。每个肋352当靠近隔离件3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部侧时被弯曲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

肋353为大体上t形。肋353包括:第一部分353a,其位于隔离件3的在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上并且在第二方向上从一侧延伸到另一侧;和第二部分353b,其位于隔离件3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部侧上并且在第三方向上从所述另一侧延伸到所述一侧。

以上的第二部分353b被设置为使得其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在第三方向上从所述另一侧朝向所述一侧减小。以此方式,如以下将描述的,从隔离件3在第三方向上的所述一侧流动到隔离件3中的冷却空气的方向可以被逐渐改变到第二方向。

在第一单电池2a的壳体20未膨胀的状态中,多个第一突起部35抵接壳体20。

以此方式,空气通道(每个空气通道被多个第一突起部35分隔)被形成在第一单电池2a的壳体20和隔离件3的第一主表面31之间。用于冷却单电池2的冷却空气流动通过每个空气通道。冷却空气从隔离件3的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流入,被多个第一突起部35引导,并且从隔离件3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个端侧流出。

多个第二突起部36从第一主表面31朝向第一单电池2a的壳体20突出。多个第二突起部36至少被设置在第一主表面31的第二区域r2中。第二区域r2是位于成对的第一区域r1之间的区域。多个第二突起部36被与多个第一突起部35中的每一个分开设置。

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每一个第二突起部具有例如柱形形状。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每一个的直径例如是约2mm。相邻的第二突起部36之间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空间例如等于或长于5mm并且等于或短于11mm。相邻的第二突起部36之间的在第三方向上的空间例如等于或长于5mm并且等于或短于11mm。

注意的是,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每一个第二突起部的形状不限于柱形形状,并且其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截面可以具有卵形形状诸如椭圆形状、平整的圆形形状或轨道形状,或者可以具有四边形形状诸如长斜方形形状。在该情形中,第二突起部36优选被布置成使得其长轴线沿着冷却空气的流动方向。

另外,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每一个第二突起部的形状可以是流线形状、球形形状或者半球形形状。在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每个采用这样的形状的情形中,冷却空气的流动效率可以被提高。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隔离件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并且是沿着图4中的线v-v截取的截面视图。如在图5中所示,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每个的高度h2低于多个第一突起部35中的每个的高度h1。以此方式,多个第二突起部36被设置成在壳体20膨胀到规定量时抵接第一单电池2a的壳体20。

再次如在图3和图4中所示,隔离件3具有一对悬挂区段33和一对悬挂区段34。这些成对的悬挂区段33和成对的悬挂区段34中的每一个是限制单电池2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的部分。

成对的悬挂区段33被设置在隔离件3的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上。成对的悬挂区段33被设置在隔离件3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上并且从板形区段30在第一方向上悬挂。

成对的悬挂区段34被设置在隔离件3的在第三方向上的另一侧上。成对的悬挂区段34被设置在隔离件3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上并且从板形区段30在第一方向上悬挂。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状态的截面视图,其中膨胀的壳体抵接隔离件。将参考图6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膨胀的壳体20抵接隔离件3的状态做出描述。

如在图6中所示,当第一单电池2a的壳体20膨胀了规定量时,壳体20抵接多个第二突起部36。以此方式,壳体20的膨胀可以被第二突起部36限制,并且被施加到每个第一突起部35的应力可以被缓解。结果,能够抑制自壳体20未膨胀时每个抵接壳体20的多个第一突起部35上的应力集中,并且防止对壳体20的损坏。

另外,因为第二突起部36与第一突起部35分开布置,所以第二突起部36可以被设置在与壳体20的可能膨胀的部分相对的位置处。以此方式,能够进一步抑制自壳体20未膨胀时每个抵接壳体20的多个第一突起部35上的、由壳体20的膨胀量的增大导致的应力集中。

注意的是,壳体膨胀了规定量意味着壳体的膨胀比在正常充电期间的膨胀大,并且壳体的较大膨胀与高速充电、壳体的增大的内压导致的单电池的退化或者海拔的差异导致的大气压的改变相关。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1可以抑制高速退化,如以下将描述的那样。

一般地,在进行高速充电/放电的情形中,电解质溶液膨胀,并且卷绕电极体10不再能保持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从卷绕电极体10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个端侧泄漏,并且发生高速退化。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1中,在壳体20未膨胀的状态中每个抵接壳体20的多个第一突起部35被至少设置在隔离件3的第一主表面31的每个成对的第一区域r1中。这里,隔离件3的第一主表面31面向第一单电池2a的壳体20,成对的第一区域r1是与卷绕电极体10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重叠的区域,并且第二方向与卷绕电极体10的卷绕轴线r的方向相一致。以此方式,卷绕电极体10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可以通过壳体20挤压。

另外,每一个的高度比第一突起部35的高度低并且在壳体20膨胀了规定量的状态中每个抵接壳体20的多个第二突起部36被设置在隔离件3的第一主表面31的第二区域r2中。这里,隔离件3的第一主表面31面向第一单电池2a的壳体20,并且第二区域r2位于成对的第一区域r1之间。以此方式,可以允许壳体20膨胀到规定量。因而,卷绕电极体10的膨胀也被允许。

相应地,即使在进行高速充电/放电的情形中,卷绕电极体10也可以通过随着电解质溶液的膨胀而膨胀。此时,因为卷绕电极体10在其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被挤压的状态下膨胀,所以能够抑制电解质溶液从卷绕电极体10的两端泄漏。结果,可以抑制高速退化。

如目前为止已经描述的那样,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池组1可以抑制对单电池2的每一个的壳体20的损坏,同时抑制高速退化。

(对比示例)

图7是对比示例中的隔离件的横截面视图。图8是对比示例中的隔离件的竖直截面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将参考图7和图8对该对比示例中的隔离件3x做出描述。

如在图7和图8中所示,根据对比示例的隔离件3x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隔离件3的不同点在于不设置多个第二突起部36。隔离件3x的其余构造与隔离件3的构造大体相同。

图9是对比示例中的状态的截面视图,其中膨胀的壳体抵接隔离件。将参考图9对该对比示例中的膨胀的壳体20抵接隔离件3x的状态做出描述。

如在图9中所示,在第一单电池2a的壳体20在配备有对比示例中的隔离件3x的电池组中膨胀的情形中,由于缺少多个第二突起部36,壳体20的膨胀不被限制。相应地,应力被集中在每个第一突起部35的端部上,并且壳体20被损坏。

(第一修改示例)

图10是根据第一修改示例的隔离件的竖直截面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将参考图10对根据第一修改示例的隔离件3a做出描述。

如在图10中所示,根据第一修改示例的隔离件3a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隔离件3的不同点在于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高度彼此不同。隔离件3a的其余构造与隔离件3的构造大体相同。

多个高的第二突起部36被布置在位于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上并且位于靠近第一突起部35的侧上的部分中,并且布置在位于第三方向上的所述一侧上的部分中。低的第二突起部36被布置在多个高的第二突起部36之间。

并且,在配备有根据第一修改示例的隔离件3a的电池组中,壳体20的膨胀可以被第二突起部36限制,并且施加到每个第一突起部35的应力可以被缓解。结果,能够抑制自壳体20未膨胀时每个抵接壳体20的多个第一突起部35上的应力集中,并且抑制对壳体20的损坏。

另外,不同高度的第二突起部36可以被根据壳体20的膨胀程度布置。每个都抵接壳体20的显著膨胀部分的多个第二突起部36被形成为比每个都抵接壳体20的未显著膨胀部分的多个第二突起部36低。以此方式,可与确保卷绕电极体10和壳体20的大的膨胀量,同时缓解在壳体20膨胀到规定量时施加到第一突起部35的应力。相应地,可以进一步可靠地确保用于电解质溶液的溶液保持空间。结果,可以进一步抑制高速退化。

(第二修改示例)

图11是根据第二修改示例的隔离件的竖直截面的一部分的截面视图。将参考图11对根据第二修改示例的隔离件3b做出描述。

如在图11中所示,根据第二修改示例的隔离件3b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隔离件3的不同点在于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高度彼此不同。隔离件3b的其余构造与隔离件3的构造大体相同。

多个第二突起部36被设置为使得其高度朝向在第三方向上的所述一侧减小。换言之,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多个第二突起部36的高度在远离第一突起部35的方向上减小。

并且在该情形中,壳体20的膨胀可以被第二突起部36限制,并且施加到每个第一突起部35的应力可以被缓解。结果,能够抑制自壳体20未膨胀时每个都抵接壳体20的多个第一突起部35上的应力集中,并且防止对壳体20的损坏。

另外,与第一修改示例类似,可以为卷绕电极体10和壳体20确保大的膨胀量。相应地,可以进一步可靠地确保用于电解质溶液的溶液保持空间。结果,可以进一步抑制高速退化。特别地,在第三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的情形中,电解质溶液倾向于聚集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下侧)上。因而,通过确保壳体20在下侧上的膨胀量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高速退化。

(第二实施例)

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隔离件的横截面视图。图13是沿着图12的线xiii-xiii截取的截面视图。将参考图12和图13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隔离件3c做出描述。

如在图12和图13中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隔离件3c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隔离件3的不同在于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一些第二突起部的形状。隔离件3c的其余构造与隔离件3的构造大体相同。

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的每个被以与多个第一突起部35中的至少一个连续的方式设置。换言之,第二突起部36包括第三突起部361和第四突起部。第三突起部361被设置使得第三突起部361接触第一突起部35并且使得其高度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突起部35的高度连续。第四突起部被与第一突起部35分离地设置。

更具体地,在多个第二突起部36中,位于隔离件3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部侧上的中央侧突起部361被设置成从多个第一突起部35的中央侧突起部354连续。在第二方向上,中央侧突起部354位于隔离件3的相对于第一区域r1的中央部侧上。

中央侧突起部361包括块区段362和连接区段363。块区段362被设置成低于第一突起部35并且具有恒定高度。连接区段363连接块区段362的顶表面和中央侧突起部354的底表面。连接区段363被逐渐倾斜。以此方式,中央侧突起部354(第一突起部35)和中央侧突起部361(第二突起部36)之间的台阶可以是平滑的。

并且利用这样的构造,壳体20的膨胀可以被第二突起部36限制,并且施加到每个第一突起部35的应力可以被缓解。结果,能够抑制自壳体20未膨胀时每个抵接壳体20的多个第一突起部35上的应力集中,并且抑制对壳体20的损坏。

另外,因为第一突起部35和第二突起部36之间的连接区段被平滑地形成,所以施加到第一突起部35的应力可以被缓解。

此外,中央侧突起部361沿着例如第三方向延伸。相应地,能够增大中央侧突起部361的、在壳体20膨胀到规定量时接触壳体20的面积。结果,可以进一步缓解被施加到第一突起部35的应力。

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的范围内,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一和第二修改示例中的第一突起部35的数目和第二突起部36的数目可以被适当地改变。第二突起部36的数目可以是单个或多个。

这里公开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并且包括落入权利要求内的所有修改及其等同形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