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向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4990发布日期:2020-05-29 13:24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无向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特别是可实现盲插功能的无向性连接器。



背景技术:

就目前的连接器而言,公插上的导电端子需与母座的导电垫或是插槽对位配合后,才能使公插与母座对接,输入与输出信号得以顺利交流、传输。

然而,在灯光昏暗的环境下,或是赶时间、匆忙的情况下,公插与母座的对位难免耗时,或者难以实行,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连接器装置,是目前业界亟欲投入研发资源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方向性限制,可完全实现盲插功能的无向性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剧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一种无向性连接器包含圆形插座以及圆形插头。圆形插座包含绝缘座体以及至少两导电垫。绝缘座体具有抵接面。至少两导电垫设计为一中心圆以及与中心圆同圆心但分离的一环状形状,或者同圆心但彼此分离的至少两个环状形状。至少两导电垫设置于抵接面上。圆形插头包含绝缘本体与至少两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至少两导电端子突出对接面。至少两导电端子在圆形插头与圆形插座对接时,与对应的至少两导电垫接触。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无向性连接器还包含凹槽。凹槽位于上述绝缘座体的抵接面上。凹槽用以放置设计为环状形状的导电垫。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无向性连接器还包含孔槽。孔槽设置于上述抵接面的中心,使设计为中心圆的导电垫容置于孔槽内。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至少两导电端子设计为可伸缩方式,使圆形插座的抵接面与圆型插头的对接面抵接接触,或者导电端子设计为不可伸缩方式,使圆形插座的抵接面与圆型插头的对接面之间间隔一距离。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无向性连接器,还包含对接辅助件。对接辅助件具有第一容置槽与第二容置槽。第一容置槽与第二容置槽相互连通。第一容置槽是配置以容置上述的绝缘座体。第二容置槽是配置以容置上述的绝缘本体。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容置槽与第二容置槽两者的半径不同。上述的对接辅助件具有挡止面。挡止面用以控制绝缘座体结合于第一容置槽,或者控制绝缘本体结合于第二容置槽。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无向性连接器进一步包含第一磁性元件以及第二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上述的绝缘座体内。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上述的绝缘本体内。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两者位置对应且至少一个为磁铁。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分别位于上述的绝缘座体与绝缘本体的外围周缘。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磁性元件与上述的导电垫相邻。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磁性元件与上述的导电垫相隔一距离。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无向性连接器是将圆形环状的导电垫,以同心圆的排列方式装设于圆形插座的绝缘底座之中,使得圆形插头无论以何种角度与圆形插座对接时,圆形插头上的导电端子都能与导电垫接触。进一步地,在对接辅助件的辅助下,圆形插头与圆形插座可自我对准配合,使用者即能在不可视的情况下,毫无顾忌地使圆形插头与圆形插座对接,完全实现盲插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发明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图1a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无向性连接器的侧视分解图;

图1b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无向性连接器的侧视组装示意图;

图2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的正视图;

图3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头的正视图;

图4为绘示图2中的圆形插座与图3中的圆形插头对接时,圆形插座与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图5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的正视图,其中第一磁性元件与导电垫相邻接;

图6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头的正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的排列方式与图3所示不同;

图7为绘示图2中的圆形插座与图6中的圆形插头对接时,圆形插座与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图8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的正视图,其中抵接面的中心不具有导电垫;

图9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头的正视图,其中对接面的中心不具有导电端子;

图10为绘示图8中的圆形插座与图9中的圆形插头对接时,圆形插座与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图11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的正视图,其中第一磁性元件设置在绝缘座体的外缘内;

图12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头的正视图,其中第二磁性元件设置在绝缘本体的外缘内;

图13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的绝缘座体的正视图;

图14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垫侧视图;

图15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垫侧视图;

图16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的正视图,其中凹槽外缘开设有多个缺口;

图17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垫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元件或操作而已。

其次,在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图1a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无向性连接器100的侧视分解图。图1b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无向性连接器100的侧视组装示意图。图2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110的正视图。图3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头130的正视图。

请参照图1a至图3。如图1a所示,无向性连接器100包含圆形插座110及圆形插头130。圆形插座110包含绝缘座体112以及第一磁性元件114。圆形插座110的绝缘座体112具有抵接面112a。第一磁性元件114环绕在绝缘座体112的抵接面112a外围周缘(如图中圆形插座110上的虚线所示)。圆形插头130包含绝缘本体132、第二磁性元件134以及导电端子136。圆形插头130的绝缘本体132具有对接面132a。第二磁性元件134环绕在绝缘本体132的对接面132a外围周缘,与第一磁性元件114对应的位置(如图中图中圆形插头130上的虚线所示)。导电端子136垂直于对接面132a,并自对接面132a远离绝缘本体132延伸突出。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136可相对绝缘本体132伸缩,换言之,导电端子136可自对接面132a远离绝缘本体132延伸突出,但当圆形插座110的抵接面112a与圆形插头130的对接面132a抵接时(如图1b所示),导电端子136可收缩沉入绝缘本体132之内,使圆形插座110的抵接面112a与圆形插头130的对接面132a抵接接触。

于另一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136不会相对绝缘本体132伸缩。于此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136自对接面132a远离绝缘本体132延伸突出,因此,当圆形插座110与圆形插头130对接时,导电端子136会与圆形插座110的导电垫116a、116b(如图2所示)抵接,因导电端子136不会相对绝缘本体132伸缩,因此圆形插座110的抵接面112a与圆形插头130的对接面132a之间间隔一段距离。

请继续参照图1a。无向性连接器100还包括一对接辅助件120,其中对接辅助件120具有第一容置槽122以及第二容置槽124。第一容置槽122是配置以容置圆形插座110的绝缘座体112。第二容置槽124是配置以容置圆形插头130的绝缘本体132。第一容置槽122与第二容置槽124相互连通并贯穿对接辅助件120。于第一容置槽122与第二容置槽124连通的交界处具有挡止面a。具体来说,第二容置槽124具有一半径r,大于第一容置槽122的半径r,使得挡止面a面向第二容置槽124的方向。第一容置槽122的内壁与第二容置槽124的内壁相连后呈阶梯状。挡止面a是用以控制绝缘座体112结合于第一容置槽122,或者用以控制绝缘本体132结合于第二容置槽124。

请先参照图2以及图3。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磁性元件114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34具有圆形的外缘。请回头参照图1b。如图1b所示,第一容置槽122的内壁可滑动地与第一磁性元件114的圆形外缘抵接,而第二容置槽124的内壁可滑动地与第二磁性元件134的圆形外缘抵接,使得对接辅助件120得以绕着垂直于绝缘座体112的抵接面112a以及绝缘本体132的对接面132a的一轴线c,相对绝缘座体112以及绝缘本体132旋转。换言之,绝缘座体112或绝缘本体132亦可相对对接辅助件120,绕着垂直于抵接面112a或对接面132a的轴线c进行360°无向性地旋转。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元件114与第二磁性元件134的外缘并不限于连续圆形外缘,任何可达到与本发明相同目的的形状均适用于此,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继续参照图1b。当圆形插座110与圆形插头130对接时,对接辅助件120可协助圆形插座110与圆形插头130自我校准对位。具体来说,第二磁性元件134亦具有与第二容置槽124半径r相等的半径,因此当圆形插头130置于第二容置槽124内往第一容置槽122靠近时,由于第二磁性元件134的半径大于第一容置槽122的半径r,所以第二磁性元件134会被挡止面a挡住,使得圆形插头130无法再往第一容置槽122靠近,并且绝缘本体132与第二容置槽124结合。此时,当将圆形插座110置入第一容置槽122中时,分别位于绝缘座体112外与位于绝缘本体132外相对位置的第一磁性元件114与第二磁性元件134会因磁力的关系,互相吸引,进而实现圆形插头130与圆形插座110自我对准的功能。

于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挡止面a是面向第一容置槽122的方向。意即,第一容置槽122的半径r大于第二容置槽124的半径r,使得挡止面a面向第一容置槽122的方向。于此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元件114亦具有与第一容置槽122半径r相等的半径,因此当圆形插座110置于第一容置槽122内往第二容置槽124靠近时,由于第一磁性元件114的半径大于第二容置槽124的半径r,所以第一磁性元件114会被挡止面a挡住,使得圆形插座110无法再往第二容置槽124靠近,并且绝缘座体112与第一容置槽122结合。

请参照图2。如图2所示,导电垫116a设计为一位于抵接面112a中心的圆形垫片,两具有不同半径大小的环状导电垫116b以导电垫116a的圆心为圆心,以同心圆的方式排列于抵接面112a上。圆形插座110的第一磁性元件114环绕在抵接面112a的外围周缘。不同的导电垫116a、116b具有不同的电位,且导电垫116a、116b两两之间各具有一段绝缘距离l(图中仅示例性地标示一段),以保证导电垫116a、116b两两之间的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绝缘距离l的尺寸可视实际需求而弹性调整变化,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垫116a、116b的数量并不以图2所示的实施例为限,导电垫116a、116b的数量可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可视实际需求而弹性调整变化,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3。如图3所示,导电端子136共有五个(图中仅示例性标示一个),导电端子136配置以在圆形插头130与圆形插座110对接时与导电垫116a、116b接触的位置,于此实施方式中,五个导电端子136呈一直线排列,其中一导电端子136设置在对接面132a的中心,其余四个导电端子136以中心的导电端子136为轴,两两对称地设置在中心导电端子136的左右两边。圆形插头130的第二磁性元件134环绕在对接面132a的外围周缘。

图4为绘示图2中的圆形插座110与图3中的圆形插头130对接时,圆形插座110与导电端子136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4。当图2所示的圆形插座110与图3所示的圆形插头130对接时,五个导电端子136分别与导电垫116a、116b接触并且电性连接。更详细地来说,位于对接面132a中心的导电端子136与位于抵接面112a中心的导电垫116a接触。靠近中心的左右两导电端子136与半径较小位于内圈的导电垫116b接触。远离中心的左右两导电端子136与半径较大位于外圈的导电垫116b接触。如此结构设计,导电端子136便可以对接面132a的中心为轴,沿着导电垫116a、116b进行360°无向性地旋转。换句话说,使用者可在任何情况下,无须刻意对位,以任意方向将圆形插座110与圆形插头130对接,以实现盲插的功能。而分别位于绝缘座体112与绝缘本体132相对位置上的第一磁性元件114与第二磁性元件134于圆形插座110与圆形插头130靠近时,会因磁力的关系而彼此互相吸引,进而辅助圆形插座110与圆形插头130对位接触。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元件114为磁铁,第二磁性元件134为磁性物质,例如铁、钴、镍等,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元件114为磁性物质,第二磁性元件134为磁铁。于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元件114与第二磁性元件134互为异性磁铁。

请继续参照图4。如图4所示,同一导电垫116b会与两个导电端子136接触对接。如此,两个导电端子136有益于稳定电流,以容忍较大的电流于导电垫116b与导电端子136之间。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同一导电垫116b不限定与两个导电端子136接触对接,可与一个导电端子136接触对接,也可与两个以上的导电端子136接触对接,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图5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210的正视图,其中第一磁性元件214与导电垫116b相邻接。

请参照图5。本实施方式中,导电垫116a、116b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图2中最靠近外缘的导电垫116b与第一磁性元件214之间具有一段间距,而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元件214是与导电垫116b相邻接。

图6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头230的正视图,其中导电端子236的排列方式与图3所示不同。图7为绘示图2中的圆形插座110与图6中的圆形插头230对接时,圆形插座110与导电端子236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6。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磁性元件134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导电端子236(图中仅示例性标示一个)的排列方式并非成一直线且三个导电端子236的排列呈不对称设计。具体来说,一导电端子236设置于对接面232a的中心,其余两个导电端子236,一个导电端子236沿着图6中的方向d1设置。另外一个导电端沿着图6中的方向d2设置,且沿着方向d2设置的导电端子236距离中心导电端子236的距离,较沿着方向d1设置的导电端子236距离中心导电端子236的距离远。

请参照图7。如图7所示,当图2的圆形插座110与图6的圆形插头230对接时,位于对接面232a中心的导电端子236与位于抵接面112a中心的导电垫116a接触。沿着方向d1排列的导电端子236与半径较小位于内圈的导电垫116b接触。沿着方向d2排列的导电端子136与半径较大位于外圈的导电垫116b接触。由此结构设计,即便导电端子236并非成一直线也非呈对称性排列时,导电端子236仍可以对接面232a的中心为轴,沿着导电垫116a、116b进行360°无向性地旋转,以实现盲插的功能。此外,导电端子236以图6所示的不对称设计方式排列,可避免两不同电位之间的过近干扰。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着方向d1排列的导电端子236距离中心导电端子236的距离,较沿着方向d2设置的导电端子236距离中心导电端子236的距离远。于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方向d1与方向d2相互垂直。于其他实施方式中,方向d1与方向d2夹一角度,所述角度例如0~180度。换言之,设置在中心以外的另外两导电端子236可设置在对接面232a上任一处与导电垫116b相对应的位置上。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136、236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并不以图3以及图6所示的实施例为限。导电端子136、236的数量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排列方式可以是对称或不对称。只要当圆形插座110与圆形插头130对接时,导电端子136、236可与导电垫116a、116b接触,均属本发明揭露的范畴,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图8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310的正视图,其中抵接面312a的中心不具有导电垫116a。图9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头330的正视图,其中对接面332a的中心不具有导电端子336。图10为绘示图8中的圆形插座310与图9中的圆形插头330对接时,圆形插座310与导电端子336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8。本实施方式中,导电垫116b与第一磁性元件114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面312a的中心未设置有导电垫116a。

请参照图9。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磁性元件134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对接面332a上设置两个导电端子336,且两个导电端子336相对对接面332a的中心呈不对称设计的方式排列。具体而言,两个导电端子336的其中一个距离对接面332a的中心较近,另一个导电端子336距离对接面332a的中心较远。

请参照图10。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元件114以及导电垫116b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当抵接面312a与对接面332a对接时,抵接面312a的中心不具有导电垫116a,对接面332a的中心亦不具有导电端子336,且对接面332a设置两个导电端子336,其中一个导电端子336与内圈半径较小的导电垫116b对接,另外一个导电端子336与外圈半径较大的导电垫116b对接。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336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并不以图9所示的实施例为限。导电端子336的数量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排列方式可以是对称或不对称。只要当圆形插座310与圆形插头330对接时,导电端子336可与导电垫116b接触,均属本发明揭露的范畴,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图11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410的正视图,其中第一磁性元件414a、414b设置在绝缘座体412的外缘内。图12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头430的正视图,其中第二磁性元件434a、434b设置在绝缘本体432的外缘内。

请参照图11。本实施方式中,导电垫116b与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两第一磁性元件414a、414b,且两第一磁性元件414a、414b设置于绝缘座体412的外缘内。具体来说,第一磁性元件414a为一环状磁性元件,环绕两导电垫116b,另一第一磁性元件414b设置于抵接面412a的中心。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元件414a、414b的数量及位置并不以图11所示为限,可视实际需求而弹性调整变化。举例来说,第一磁性元件414a、414b可设置于两导电垫116b之间,或抵接面412a上未被导电垫116b占用的任何位置。第一磁性元件414a、414b可以埋设在抵接面412a内,也可以是通过抵接面412a暴露在外。第一磁性元件414a、414b的数量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于图11所述实施方式中,绝缘座体412具有一圆形周缘,此圆形周缘可滑动地与图1b中,对接辅助件120的第一容置槽122的内壁抵接,使得对接辅助件120得以绕着垂直于绝缘座体412抵接面412a的一轴线c,相对绝缘座体412旋转。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绝缘座体412的周缘并不限于连续圆形周缘,任何可达到与本发明相同目的的形状均适用于此,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12。本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336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两第二磁性元件434a、434b,且两第二磁性元件434a、434b设置于绝缘本体432的外缘内,与图11中第一磁性元件414a、414b相对应的位置上。具体来说,第二磁性元件434a为一环状磁性元件,环绕导电端子336,另一第二磁性元件434b设置于对接面432a的中心。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磁性元件434a、434b的数量及位置并不以图12所示为限,可视实际需求而弹性调整变化。举例来说,第二磁性元件434a、434b可设置于对接面432a上未被导电端子336占用的任何位置。第二磁性元件434a、434b可以埋设在对接面432a内,也可以是通过对接面432a暴露在外。第二磁性元件434a、434b的数量可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于图12所述实施方式中,绝缘本体432具有一圆形周缘,此圆形周缘可滑动地与图1b中,对接辅助件120的第二容置槽124的内壁抵接,使得对接辅助件120得以绕着垂直于绝缘本体432对接面432a的一轴线c,相对绝缘本体432旋转。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绝缘本体432的周缘并不限于连续圆形周缘,任何可达到与本发明相同目的的形状均适用于此,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图13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110的正视图。图14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垫116a侧视图。图15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垫116b侧视图。

请参照图13至图15。如图13所示,圆形插座110的抵接面112a中心开设有孔槽h。图14为插设于孔槽h内的导电垫116a,即图2、4、5、7中所示的导电垫116a。如图14所示,导电垫116a以侧面来看,外型类似一钉子形状,孔槽h即是配置以容纳导电垫116a。具体来说,导电垫116a具有引脚116a1以及导电垫面116a2,引脚116a1垂直连接导电垫面116a2,并往远离导电垫面116a2的方向延伸。当装设导电垫116a于孔槽h时,引脚116a1是容置于孔槽h内,因此,以正视圆形插座110抵接面112a的视角来看,仅导电垫面116a2露出与抵接面112a形成一共平面。引脚116a1容置于孔槽h内与外部电缆电性连接。

请继续参照图13。圆形插座110的抵接面112a进一步开设有两凹槽s,凹槽s环绕抵接面112a的中心(如孔槽h的位置)延伸,形成圆形环状凹槽s。两圆形环状凹槽s分别具有不同大小的半径,但两凹槽s是以抵接面112a的中心为圆心,以同心圆环状凹槽的方式开设于抵接面112a内。凹槽s是配置以容纳导电垫116b。在每一凹槽s的底部更具有两缺口s1。图15为插设于凹槽s内的导电垫116b,即如图2、4、5、7、8、10、11所示的导电垫116b。如图15所示,导电垫116b具有两引脚116b1,两引脚116b1是与导电垫面116b2相反的一面116b3垂直连接,并往远离导电垫面116b2的方向延伸。具体来说,若是以正视导电垫面116b2的视角来看的话,两引脚116b1会被导电垫面116b2遮住。因此,当导电垫116b容置于凹槽s时,引脚116b1是容置于缺口s1内,并与外部电缆电性连接。

于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垫面116a2、116b2不与抵接面112a形成一共平面。换句话说,导电垫面116a2、116b2是相对低于抵接面112a,容置于孔槽h或凹槽s中。于此实施方式中,圆形插头130的导电端子136可伸入孔槽h或凹槽s内,与导电垫116a、116b接触。如此,即便导电端子136不可相对绝缘本体132伸缩,抵接面112a与对接面132a仍可互相抵接接触。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s以及缺口s1的位置、数量并不以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为限,可视实际需求而弹性调整变化。

图16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圆形插座110’的正视图,其中凹槽s外缘开设有多个缺口s1’。图17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导电垫116b’侧视图。

请参照图16。本实施方式中,凹槽s与孔槽h与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缺口s1’是位于凹槽s的底部。请进一步参照图17。如图17所示,导电垫116b’的两引脚116b1’与导电垫面116b2的外缘连接,并且垂直导电垫面116b2往远离导电垫面116b2的方向延伸。因此,两引脚116b1’与导电垫面116b2的外缘连接处会相对导电垫面116b2的其余外缘较为突出。当装设导电垫116b’于凹槽s内时,两缺口s1’可容置两引脚116b1’与导电垫面116b2’的外缘连接处,使导电垫116b’与凹槽s相容配合。两引脚116b1’容置于凹槽s内可与外部电缆电性连接。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凹槽s以及缺口s1’的位置、数量并不以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为限,可视实际需求而弹性调整变化。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抵接面112a不具有凹槽s或孔槽h。于此实施方式中,导电垫116a、116b设置于抵接面112a上,并且相对抵接面112a突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无向性连接器是将圆形环状的导电垫,以同心圆的排列方式装设于圆形插座的绝缘底座之中,使得圆形插头无论以何种角度与圆形插座对接时,圆形插头上的导电端子都能与导电垫接触。进一步地,在对接辅助件的辅助下,圆形插头与圆形插座可自我对准配合,使用者即能在不可视的情况下,毫无顾忌地使圆形插头与圆形插座对接,完全实现盲插的功能。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