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反光部的层叠光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92948发布日期:2020-06-12 17:2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具有反光部的层叠光耦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耦合器的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在层叠光耦结构上增设有反光部的产品。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光耦合器(opticalcoupler,或称光电耦合器、光隔离器及光电隔离器)是以光(如:可见光、红外线)作为媒介来传输电信号的光电转换组件,其大致由光接收器与发光器共同封装而成,且该光接收器与发光器两者间除了光线之外,不做任何电气连接。

目前光耦合器普遍分为“左右式结构”与“上下式结构”,现简单说明如下,所谓的“左右式结构”是指发光器与光接收器两者,分别处于光耦合器内的左右相对位置,其中,发光器与光接收器会分别设在不同支架上,且该两个支架彼此相隔一间距,而不会相碰触,如此,发光器即能朝光接收器的方向投射出光线。另外,所谓的“上下式结构”则是指发光器与光接收器两者,分别处于光耦合器内的上下相对位置,其中,发光器与光接收器亦分别设在不同支架上,且该两个支架彼此相隔一间距,而不会相碰触,如此,发光器即能朝光接收器的方向投射出光线。然而,无论是“左右式结构”或“上下式结构”的光耦合器,普遍会面临发光器与光接收器两者距离过远、对位不易及封装对位影响良率等困扰。

为能解决前述问题,曾设计出一种层叠光耦结构,其中,在发光器与光接收器两者之间增设一绝缘层,该绝缘层能够供该发光器的光线穿过,并投射至该光接收器上,如此,由于前述层叠光耦结构中,其光接收器与发光器两者是由绝缘层相隔开,因此,只要控制绝缘层的厚度,便能够有效缩减光耦合器的整体体积,且光接收器与发光器两者对位上,亦较“上下式结构”的光耦合器的悬空对位更为容易与精准。然而,在实际使用上,发光器所产生的光线仍有部分非朝向光接收器,而无法被光接收器所接收,因此,如何针对提高收光效率进行改良,即成为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先前所设计的层叠光耦结构,仍有改进之处,因此,开发设计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反光部的层叠光耦结构,以期通过本发明能提供用户更为良好的产品。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反光部的层叠光耦结构,包括一光接收器、一绝缘层、一发光器与一反光部,其中,该光接收器的一侧面设有一光接收区域,且能被固定至一第一基板上,并能电气连接至该第一基板的一第一接点,该绝缘层则披覆至该光接收器的一侧面,且设有一透光区域,该透光区域至少能对应到该光接收器的局部光接收区域,该发光器则位于该绝缘层上,且能透过对应的透光区域,而朝对应的光接收区域方向投射光线,又,该发光器能电气连接至一第二基板的一第二接点,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该反光部能位于该发光器上,且直接或间接地至少局部包覆住该发光器,并能将该发光器所发出的光线反射、折射及/或散射至该绝缘层的透光区域,如此,即能有效提高该层叠光耦结构的整体光学效率,以将该发光器所产生的光线,大量地传送至该光接收器。

附图说明

为便于对本发明目的、技术特征及其功效,做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举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发明的层叠光耦结构的一实施例;及

图2是本发明的层叠光耦结构的另一实施例。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层叠光耦结构1

光接收器11

光接收区域111

第一连接脚位113

绝缘层12

发光器13

第二连接脚位131

反光部14

透光部15

第一基板21

第一接点211

第二基板22

第二接点221

第一传输线a1

第二传输线a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具有反光部的层叠光耦结构,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该层叠光耦结构1包括一光接收器11、一绝缘层12、一发光器13与一反光部14,其中,该光接收器11的一侧面设有一光接收区域111,以能接收外界传来的光线。又,该光接收器11能被固定(如:焊接、嵌插或粘贴等)至一第一基板21(如:电路板、支架等)上,且其上能设有一第一连接脚位113,该第一连接脚位113能透过一第一传输线a1,电气连接(如:打线接合(wirebonding))至该第一基板21的一第一接点211。

再请参阅图1所示,该绝缘层12能披覆至该光接收器11的一侧面,且设有一透光区域,该透光区域至少能对应到该光接收器11的局部光接收区域111,其中,本发明的绝缘层12能够采用下列结构:

(1)该绝缘层12整体为透光材质(如:玻璃、塑料、绝缘油、云母(mica)、碳化硅(sic)、氮化硅(si3n4)等)制成,以自然形成该透光区域;

(2)该绝缘层12整体为不透光材质制成,且对应到全部或局部光接收区域111的位置,开设有镂空孔,以形成该透光区域;

(3)该绝缘层12整体为透光材质制成,且对应到全部或局部光接收区域111以外的位置,披覆有不透光膜层;

(4)该绝缘层12由不透光材质与透光材质两者结合而成,且透光材质位于对应全部或局部光接收区域111的位置,以形成该透光区域。

再请参阅图1所示,该发光器13(如:led)位于绝缘层12上,为能达成良好绝缘效果,该发光器13的面积不大于绝缘层12的面积,又,在该实施例中,该发光器13能透过一透光粘胶固定至该绝缘层12上,但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工作人员能根据产品需求,采用其它固定方式。该发光器13能透过对应的透光区域,而朝对应的光接收区域111方向投射光线,意即,只要该发光器13所产生的光线能穿透绝缘层12,并被对应的光接收器11所接收到即可,至于光接收区域111、透光区域及发光器13的发光范围则能根据实际产品需求进行调整,在此一并说明。另外,该发光器13上能设有一第二连接脚位131,该第二连接脚位131能透过一第二传输线a2,电气连接(如:打线接合)至一第二基板22的一第二接点221。

再者,再请参阅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该反光部14位于该发光器13上,且完全包覆住该发光器13,使得该发光器13所发出的光线,尤其是,原先非朝向该绝缘层12的透光区域的光线,能够经由反射、折射与散射等方式,转而朝向该绝缘层12的透光区域,进而被该光接收器11所接收,如此,透过前述整体结构,不仅能拥有层叠光耦结构的益处(如:体积小、对位容易与精准),同时,能够提高光学效率,令该发光器13所发出的光,能够大量地被该光接收器11所接收。但,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该反光部14也能够仅包覆住该发光器13的局部区域,只要其能够将发光器12所发出的光线反射、折射及/或散射至该绝缘层12的透光区域,并被光接收器11接收即可。

再请参阅图1所示,该反光部14的材质至少能不吸收该发光器13的发光波长(如580nm-660nm的任一波长),以对前述发光波长进行反光(即,对光线反射、折射与散射),举例而言,发光器13所产生的可见光(visiblelight)的波长为620nm,则反光部14只需要能不吸收620nm的波长即可,此种设计,对于仅有局部包覆住发光器13的反光部14来说,能够避免外界光线因反光而过度干扰光接收器11的接收效果。在此特别一提的,本发明的反光部14除了能不吸收固定波长外,也能够不吸收部分波长区域(如:620nm-660nm),以能进行反光。

此外,当物体能完全吸收光线,而没有反射光线时,其会呈黑色;反之,当物体没有吸收光线,而完全反射光线,则呈白色,因此,本发明的反光部14能够呈白色,以达到较良好的反光效果,在该实施例中,该反光部14能够为白色的聚醋酸乙烯酯(polyvinylacetate,又称白胶)、环氧树脂(epoxy)、二氧化钛(tio2)、二氧化硅(sio2)、碳酸钙(caco3)或硅酸钙(ca2sio4)的白色的材料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又,该反光部14内能包含多个颗粒(如白胶内所含有的颗粒),且这些颗粒能够对光线进行反射、折射或散射,在该实施例中,各该颗粒的大小为0.1微米(um)至100微米(um)之间较佳,且各该颗粒的折射率都相同,但是,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该反光部14内也能够包含两种以上不同折射率的颗粒,或者,当该反光部14是由基材(matrix)混合颗粒(particle)所组成时,该颗粒与基材两者的折射率能不相同,进而能形成本发明所需的反光部14,在此一并说明。

再者,该反光部14能够由单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所构成,且其材质能够为导电材质(如:金属)或不导电材质(如:树脂)所制成,或是由不导电材质搭配导电颗粒所构成,在实际使用上,该反光部14的大部分材料以非导电材质构成较佳,主要在于,光偶合器需要良好的电气隔离,而任何导电材质都会将隔离问题复杂化,因此,若以导电材质制成该反光部14,则会造成绝缘耐压隔离方面的困扰,提高设计上的难度

再请参阅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该反光部14为白胶时,其能够直接包覆住该发光器13,但本发明并不局限图1的方案,请参阅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该发光器13的全部或局部区域能够先被一透光部15(如:透光胶)所包覆后,才在该透光部15的外沿披覆该反光部14,使得该反光部14能间接包覆住该发光器13,如此,该发光器13的光线在穿透该透光部15后,仍能够经由该反光部14的反光效果,而再度投射至该绝缘层12的透光区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所主张的权利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凡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轻易思及的等效变化,均应属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