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9497发布日期:2019-07-10 10:0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根据35usc119要求2017年12月18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41924/2017的优先权,其披露内容在此并入作为参照。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安装在车辆上的开关等的电子部件利用连接器电连接至在车辆侧的电池、控制装置等(例如,参考wo2017/032638)。

图7是解释设置有传统连接器结构的开关的组装的示图。

如图7所示,电子部件设置有电子基板700和外壳100。外壳100设置有用于将电子基板700容纳在其中的外壳本体110,和用于关闭外壳本体110的开口的盖150。在电子部件侧的连接器500设置有支撑多个端子的端子部分510,以及围绕所述多个端子的末端端部侧的管状壳体550。在车辆侧的连接器(未示出)从壳体的敞开末端端部侧插入,且在电子部件侧连接至连接器。

连接器500的端子部分510和壳体550通常一体地形成,但是已经提出端子部分510和壳体550的分开成形,以便降低制造成本。在图7的例子中,端子部件510和壳体550分开形成,且壳体550形成为与外壳本体110一体。端子部分510通过钎焊等预先固定在电子基板700上,然后电子基板700从外壳本体110的开口容纳在外壳本体110的内侧。电子基板700和外壳本体110通过相应的定位部件110a、700a被定位,以便被安装。外壳本体的开口覆盖有盖150,防止尘埃等入侵。



技术实现要素:

在连接器500的端子部分510和壳体500分开形成的外壳下,因为连接器500的端子部分510和壳体550分别通过连接至其的电子基板700和外壳本体110定位,每个位置准确度可能变得与一体形成的外壳相比更低。当端子部分510和壳体550的位置准确度降低时,在将连接器在车辆侧从壳体550的末端端部插入以被连接至连接器500的端子部分510时,存在不能获得所需位置准确度的可能性。

为了增强端子部分510和壳体550的位置准确度,考虑使外壳本体110——其已经相对于电子基板700定位——相对于端子部分510直接定位。但是,在该情况下,外壳本体110和电子基板700的位置准确度可能降低,从而减小开关的电子部件等的位置准确度的可能。

因而,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进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其防止用于附连至开关的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和壳体的位置准确度以及电子部件的位置准确度降低,同时降低开关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在外壳——连接器附连在其中——中的连接器结构包括:

该外壳包括:

外壳本体,用于将电子基板容纳在其中;和

盖,用于关闭外壳本体的开口,其中,

该连接器包括:

端子部分,用于支撑多个端子;并且

壳体,包括用于围绕所述多个端子的末端端部侧的管状部分,

端子部分和壳体分开地布置,

端子部分固定在电子基板上,

壳体形成为与盖一体,并且

端子部分和壳体分别设置有定位部分,用于将端子部分和壳体彼此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该方面,用于连接器的壳体和端子部分被分开地布置,该壳体没有形成为与构造电子部件的功能的外壳本体一体,而是形成为与盖一体,该盖覆盖外壳本体的开口,用于针对外界环境进行保护。此外,端子部分和壳体分别设置有定位部分,用于将彼此定位。因此,分开地形成端子部分和壳体允许成本降低。因为可以直接定位端子部分和壳体,端子部分和壳体的位置准确度的降低,壳体可被防止容易地确保用于连接至在车辆侧的连接器所需的位置准确度。此外,因为外壳本体没有与壳体形成为一体,外壳本体相对于电子基板直接定位,还使得可以防止电子部件的位置准确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参考附图从以下详细描述变得显现,其中,相同的部件通过相同的幅图标记指示,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开关的外观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开关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开关的从开关的y轴线的方向观察的分解横截面图,

图4是示出要与根据该实施例的盖一体形成的壳体的平面图,

图5a是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开关的组装状态中的该开关的延伸部分和管状部分的透视图,

图5b是仅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开关的组装状态中的该开关的延伸部分的透视图,

图6是沿开关的y轴线截取且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开关的组装状态的横截面,和

图7是解释设置有传统连接器结构的开关的组装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之后,将解释在外壳中的连接器结构,连接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附连在该外壳中。该外壳构成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不限于特定部件,实施例的解释将利用安装在车辆中的开关进行。

图1示出开关的组装状态的透视图。

图2是开关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从开关的y轴线的方向观察的开关的分解横截面图。但是,在图3中,按钮的示出被省略。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电子部件的开关设置有外壳1和按钮3,该外壳在其中容纳电子基板,开关元件等安装在该基板上,该按钮保持在外壳1中且切换开关的开/关操作。连接器5附连在外壳1上,以将开关连接至安装在车辆侧的电源、控制装置等。利用一例子对该实施例进行解释,在该例子中,附连在外壳1上的连接器5是阳连接器。

外壳1设置有下端部敞开的箱形外壳本体11,和板形盖15,其关闭外壳本体11的下端部开口11a。应注意,出于描述性目的,在图2中,上侧定义为上方向,下侧定义为下方向,基于此,将解释开关的相应元件的位置关系。另外,沿开关的组装方向的轴线定义为“轴线x”,垂直于该轴线x的方向的轴线定义为“轴线y”。

外壳本体11和盖15每个通过模制等形成。外壳本体11在其中容纳电子基板7,且固定在未示出的车辆本体(固定构件)上。尽管没有示出,电子基板7在其上设置有构造电子部件的各个部件,诸如切换元件、led等。作为相对于电子基板7的定位部分的突出部12形成在外壳本体11的内上表面11c上(参考图3)。另外,电子基板7设置有多个孔71、73,它们是相对于包括外壳本体11的其他构件的定位部分。

按钮3的保持部分13布置在外壳本体11的外上表面11b上。按钮3是管状构件,其上端部关闭,且其下端部敞开,按压部分31布置在其下端部上。按压部分31在与安装在电子基板7上的切换元件相应的位置中形成。

按钮3保持在外壳本体11的保持部分13中。通过将按钮3的上端部表面3a向下按压,按钮3朝向外壳本体11的内侧滑动,以导致按钮3的下端部中的按压部分31按压切换元件,由此切换开关的开/关操作。切换元件设置有橡胶板等的弹性构件,且当按钮3的的上端部表面3a释放时,按钮3被弹性构件推进,以复位回到初始位置。

连接器5设置有用于支撑多个销形端子9的端子部分51,和用于在其中容纳端子部分51的壳体55。端子部件51和壳体55分开地形成,且壳体55通过模制等形成为与盖15一体。

端子部分51是矩形的端子平台,且沿轴线y布置的所述多个销形端子9通过它们穿过端子部分51的侧表面51a、51a而被支撑,所述侧表面彼此相对。突出部52、52在端子部分51的沿轴线y方向的两个端部附近形成在端子部分51的上表面51c。突出部52是相对于电子基板7的定位部分。通孔53a和沟槽53b分别形成在突出部52、52的附近。通孔53a从端子部分51的上表面51c穿过至下表面51d。沟槽53b形成在连接侧表面51a、51a的侧表面51b上,且沿轴线x从上表面51c延伸至下表面51d。通孔53a和沟槽53b是相对于壳体55的定位部分。

如图3所示,所述多个销形端子9的两个端部每个从端子部分51的侧表面51a、51a(它们彼此相对)突出,朝向端子部分51的上表面51c以直角弯曲、延伸至端子部分51的上表面51c的位置,且在此之后,沿轴线y水平地延伸。沿轴线y水平延伸的一个水平部分91长于另一水平部分92。在图3中,如被圆圈围绕的,每个水平部分91、92的基部端部部分接地至电子基板7。较长的水平部分91的末端端部从电子基板7的外边缘向外突出,且阴连接器连接至该末端端部。

图4是示出要与盖一体形成的壳体的平面图。

如图2和图4所示,盖15设置有矩形平表面部分16,其沿轴线y延伸,以覆盖外壳本体11的下端部开口11a;和周边壁17,其布置为沿轴线x从平表面部分16的外边缘向上延伸,且延伸至外壳本体11侧。台阶部18布置在平表面部分16上,以支撑电子基板7。电子基板7的的一部分支撑在台阶部18上,且其余部分在平表面部分16上延伸,以便以一间隔面向平表面部分16。

如图1所示,在外壳本体11和盖15被组装的状态下,盖15的周边壁17在下端部开口11a的附近面向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因为平表面部分16的外边缘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外壳本体11的下端部开口11a的外边缘的尺寸,盖15的周边壁17通过间隙d1面向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参考图6)。

凸缘20布置为在盖15的平表面部分16的外边缘的整个周边上相对于平表面部分16水平地延伸。如图1所示,凸缘20覆盖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和盖15的周边壁17之间的间隙d1。因为凸缘20仅需要长到能覆盖间隙d1,凸缘20可具有与外壳本体11的外侧表面11e相同的尺寸或可比其更长。

壳体55设置有支撑端子部分51的支撑部分56,和围绕销形端子9的水平部分91的末端端部侧的管状部分58。

支撑部分56是形成在盖15的平表面部分16上的凹陷部分,端子部分51的下表面51d布置且支撑在支撑部分56上(参考图6)。支撑部分56设置有突出部57a、57b,其是相对于端子部分51的定位部分。突出部57b形成为从盖15的周边壁17沿轴线y方向的隆起部形式。当突出部57a插入在端子部分51的通孔53a中且突出部57b插入在沟槽53b中时,端子部分51和壳体55被定位。

如图2所示,管状部分58形成为从盖15的平表面部分16的外边缘向外延伸。应注意,如前所述,盖15的周边壁17和凸缘20形成在并非管状部分58的部分中。

管状部分58的与平表面部分16的外边缘接触的基部端部58a-侧以及管状部分58的与基部端部58a相对的末端端部58b-侧是敞开的。槽口59形成在管状部分58的外上表面58c的基部端部58a-侧。在将端子部分51组装在壳体55上时,被端子部分51支撑的销形端子9的水平部分91的末端端部被导致通过管状部分58的槽口59容纳在管状部分58的内侧。

图5a是示出在开关组装状态中的管状部分和延伸部分的透视图,图5b是仅示出延伸部分的透视图。

如图5a所示,销形端子9的末端端部的周边被管状部分58围绕,但是阴连接器的端子通过管状部分58的敞开末端端部58b从开关的外部可连接。引导件60形成在管状部分58的内下部分58d上,以将阴连接器的端子引导到销形端子9。

如前所述,外壳本体11形成为盒形,但是壳体55的面向管状部分58的侧表面的一段沿管状部分58向外延伸,以形成覆盖管状部分58的外周边的延伸部分14。延伸部分14覆盖管状部分58的外部侧表面58e、58e和外上表面58c的一部分,且当沿截面观察时,形成为倒的字母c形状。

连接器5的管状部分59的外周边的尺寸被制成为小于延伸部分14的内周边的尺寸。因此,延伸部分14通过间隙d2覆盖管状部分58。如图5b所示,多个肋21形成在构造延伸部分14的内周边的内上表面14a和内侧表面14b上。如图5a所示,这些肋21分别在间隙d2中延伸,以与管状部分58接触。凸部分22形成在面向管状部分58的外上表面58c的延伸部分14的内上表面14a上,以被适配在管状部分58的槽口59中(参考图2)。

将解释具有上述构造的开关的组装和操作。

如前所述,通过模制等,用于连接器5的壳体55和盖15被形成为一体,然后,连接器5的端子部分51、电子基板7和外壳本体11组装至其。应注意,按钮3被外壳本体11的保持部分13保持,但省略其细节。

如图3所示,在组装整个开关之前,连接器5的端子部分51固定在电子基板7上。形成在端子部分51的上表面51c上的突出部52插入在电子基板7的孔71中用于定位。

如图3中的圆圈所示,销形端子9的水平部分91、92的基部端部部分通过钎焊等固定在电子基板7上。销形端子9的较长水平部分91的末端端部布置为,从电子基板7的外边缘向外延伸。

接下来,固定的电子基板7和终端部分51组装至形成为一体的盖15和壳体55。

图6是沿y轴线截取且示出开关的组装状态的横截面。在图6中,电子基板7以虚线示出,用于容易理解。

如图3和图6所示,布置在壳体55的支撑部分56中的突出部57、57插入在形成在端子部分51中的通孔53a和沟槽53b中,用于定位。支撑在端子部分51中的销形端子9的末端端部通过管状部分58的槽口59被容纳在管状部分58的内侧。由此,端子部件51和电子基板7被组装至形成为与壳体55一体的盖15。

随后,外壳本体11将被组装至盖15。布置在外壳本体11的内上表面11c上的突出部12插入在电子基板7的孔73中,以被定位,形成在延伸部分14的内上表面14a上的凸部分22装配在形成在管状部分58的外上表面58c中的槽口59中。由此,盖15的平表面部分16被组装,以覆盖外壳本体11的下端部开口11a。外壳本体11的延伸部分14覆盖与盖15一体形成的壳体55的管状部分58。

即,在该实施例中,盖15和外壳本体11没有被组装以直接定位。盖15和外壳本体11被组装,以便以如下形式被间接定位,其中,形成为与盖15一体的连接器5的壳体55和端子部分51被定位,预先固定在端子部分51中的电子基板7定位在外壳本体11中。因此,在盖15和外壳本体11被没有间隙地组装的情况下,当盖15的周边壁17和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在尺寸上具有变化时,存在它们彼此干涉以阻挡组装的可能性。因此,盖15的周边壁17的尺寸小于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的尺寸,以导致盖15的周边壁17通过间隙d1面向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此外,凸缘20布置为从盖15的外边缘向外延伸,且通过用凸缘20覆盖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和周边壁17之间的间隙d1,尘埃可被阻止进入间隙d1。

外壳本体11的延伸部14的内周边通过间隙d2面向管状部分58的外周边,但是如图5所示,布置在延伸部分14的内侧表面14b和内上表面14a上的所述多个肋21在间隙d2中延伸,以与管状部分58接触,由此用作间隙填充物。当所述多个肋21的一些由于尺寸容差没有与延伸部14接触时,每个肋21的高度通过金属模具调整。

当在车辆侧的阴连接器从连接器5中的壳体55的管状部分58的末端端部58b插入,以连接至端子部分51的销形端子9时,撬力施加在壳体55上。当撬力通过定位输入在连接至壳体55的端子部分51上以施加在钎焊至电子基板7的端子部分51的部分(由图3中的圆圈围绕)上时,可能导致连接器5的质量降低。在实施例中,因为壳体55的管状部分58与肋21接触,施加在壳体55上的撬力倾向于通过肋21容易地分散至固定于车体的外壳本体11,使得可以减小将输入至端子部分51的撬力。

应注意到,尽管没有示出,卡固配合可布置到盖15和外壳本体11,以将盖15固定至外壳本体1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结构是外壳1中的连接器结构,连接器5附连在该外壳1中,其中,

外壳1包括:

外壳本体11,用于将电子基板7容纳在其中;和

盖15,用于关闭外壳本体11的下端部开口11a(开口),

连接器5包括:

端子部分51,用于支撑所述多个端子9(端子);并且

壳体55包括用于围绕所述多个端子9的末端端部侧的管状部分58,

端子部分51和壳体55分开地布置,

端子部分51固定在电子基板7上,

壳体55形成为与盖15一体,并且

端子部分51和壳体55分别设置有通孔53a和沟槽53b,以及用于将端子部分51和壳体55相对于彼此定位的突出部57、57(定位部分)。

根据传统连接器结构(参考图7),连接器500的壳体550形成为与外壳本体110一体。在组装时,壳体550和端子部分510通过分别连接至其的外壳本体110和电子基板700间接定位。与壳体550和端子部分510一体形成的情况相比,成本可减小,但是在组装整体时,每个定位准确度可能降低。当壳体550和端子部分510的位置准确度降低时,在车辆侧的阴连接器从壳体550的管状部分的末端端部插入以被连接至销形端子时,可能无法达到所需要的位置准确度。

为了增强端子部分510和壳体550的位置准确度,考虑使外壳本体110——其已经相对于电子基板700定位——相对于端子部分510直接定位。但是,在该情况下,外壳本体110和电子基板700的位置准确度可能降低,从而降低开关的电子部件等的位置准确度。

在根据图1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结构中,连接器5的壳体55没有与构造作为电子部件的开关的功能的外壳本体11一体形成,但是与用于针对外界环境进行保护的覆盖外壳本体11的下端部开口11a的盖15一体形成,由此将端子部分51和壳体55直接定位。由此,端子部分51和壳体55分别形成为降低成本,同时能够防止端子部分51和壳体55的位置准确度减小。由此,更容易确保在车辆侧的连接器5的连接所需的位置准确度。此外,因为外壳本体11没有与壳体55形成为一体,外壳本体11相对于电子基板7直接定位,并且防止电子部件的位置准确度的降低。

应注意,在该实施例中,说明了将通孔53a和端子部分51和沟槽53b以及突出部57、57用作端子部分51和壳体55的定位部分的例子,但是,定位部分仅需要能够将相应构件相对于彼此定位,构造和被布置的位置可按照需要被改变。并且关于另一构件的定位部分,构造和被布置的位置不限于特定构造和被布置的位置。

(2)外壳本体11固定在车辆本体(固定构件)上且设置有用于覆盖壳体55的管状部分58的外周边的至少一部分的延伸部分14,延伸部分14的内上表面11c和内侧表面11d(内周边)——通过间隙d2面向壳体55的外周边——设置有与壳体55的管状部分58的外周边接触的肋21(突出部)。

当在车辆侧的阴连接器从连接器5的壳体55的管状部分58的末端端部58b插入,以连接至端子部分51的销形端子9时,撬力施加在壳体55上,但是壳体55的管状部分58与肋21接触,以用作间隙填充物。由此,施加至壳体55的撬力倾向于通过肋21容易地分散至固定子在车辆本体上的外壳本体11。由此,可以减小要施加至通过钎焊固定的电子基板7和端子部分51的截面而输入至端子部分51的撬力,使得可以防止连接器5的质量降低。另外,当所述多个肋21的一些由于尺寸容差没有与延伸部分14的外周边接触时,每个肋21的高度可通过金属模制调整。

应注意,在实施例中,将肋21布置在延伸部分14的内周边上的例子作为突出部的例子被解释,但是突出部不限于该例子。突出部仅需要从延伸部分14的内周边或管状部分58的外周边的一些位置凸伸,以导致延伸部14的内周边与管状部分58的外周边接触。例如,半球形形状的突出部可作为突出部被布置。另外,突出部没有布置在延伸部分14的内周边侧上,但是可布置在管状部分58的外周边侧上。

(3)盖15设置有平表面部分16、周边壁17以及凸缘20,该平表面部分16覆盖外壳本体11的下端部开口11a,周边壁17从平表面部分16的外边缘延伸至外壳本体11侧且以间隙d1面向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内周边),该凸缘20布置在平表面部分16的外边缘的整个圆周上,且沿水平方向相对于平表面部分16延伸,以覆盖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和盖15的周边壁17之间的间隙d1。

在该实施例中,盖15和外壳本体11没有被直接定位。因此,在盖15和外壳本体11要被没有间隙地组装的情况下,当布置为沿向上方向从盖15的外边缘升高的周边壁17和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在尺寸上具有变化时,存在盖15和外壳本体11彼此干涉以阻挡组装的可能性。因此,在盖15的周边壁17和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之间设置间隙d1,以防止盖15和外壳本体11之间的干涉。此外,凸缘20布置为从盖15的外边缘向外延伸,且通过用凸缘20覆盖外壳本体11的内侧表面11d和周边壁17之间的间隙d1,尘埃可被阻止进入间隙d1。

尽管仅被选择的实施例已经被选择来示出本发明,从本说明书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的是,各变化和改型可在此做出,而没有偏离本发明的被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前述说明仅被提供用于阐释,而不是限定被所附权利要求和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的目的。

附图标记列表

1外壳

3按钮

3a上端部表面

5连接器

7电子基板

9销形端子

11外壳主体

11a下端部开口

11b外上表面

11c内上表面

11d内侧表面

11e外侧表面

12突出部

13保持部分

14延伸部分

14a内上表面

14b内侧表面

15盖

16平表面部分

17周边壁

18阶梯部

20凸缘

21肋

22凸部分

31按压部分

51端子部分

51a、51a侧表面

51b侧表面

51c上表面

51d下表面

52突出部

53a通孔

53b沟槽

55壳体

56支撑部分

57突出部

58管状部分

58a基部端部

58b末端端部

58c外上表面

58d内下表面

58e外侧表面

59槽口

60引导部

71、73孔

91、92水平部分

d1、d2间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