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翻转门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39136发布日期:2020-01-07 12:2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带有翻转门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带有翻转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传输质量,连接器往往需要设置防尘结构,特别是光纤连接器。光纤连接器传输光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两个光纤插芯端面的精密对接实现光信号的耦合。光纤插芯核心区域纤芯直径一般仅有9um~62.5um,灰尘(常见pm2.5或者pm10)如果在接触区域就会对光信号通路造成遮挡,使il(插入损耗)增大。光纤连接的位置对灰尘非常敏感,所以对接端面的防尘非常重要。

光纤连接器用于设备柜体内时,由于设备柜体上设有用于散热的风扇,而风扇运转时会带动携带有灰尘的气流在设备内部循环流动,使得光纤连接器附近持续有流动的空气(携带灰尘),连接器外壳之间如果有缝隙,或者在连接器插拔的瞬间,流动的空气携带的灰尘很容易进入连接器内部,很可能污染到插芯端面,造成插入损耗变大。

美国专利us5716224a公开了一种具有防尘门的连接器组件,包括作为插头的第一连接器和作为插座的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的插接端设有防尘门,该防尘门为翻转门形式的对开防尘门,包括对开形式的两只门板。两只门板上下对称布置或左右对称布置,以上下对称布置为例,两只门板分别为上门板和下门板,上门板的上部形成驱动部分,伸出第一连接器的插接口的外部;下部形成遮挡部分,用于遮挡第一连接器的插接口,上部和下部的交界处铰接在第一壳体上,第一壳体上还设有用于使上门板关闭的弹簧。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未插接时,上门板和下门板在弹簧的作用下封盖在第一连接器的插接口处,起到防尘作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时,第二连接器的壳体的前端能够顶推门板,形成用于驱动对开式防尘门打开的门板驱动部,从而使防尘门向外翻转打开。

上述连接器的防尘门虽然能够实现防尘,但是,上述防尘门的驱动部分的长度与整个门板的长度一致,门板驱动部驱动门板动作时与门板的接触长度较长,摩擦力大,并且门板与门板驱动部之间容易产生磨损而产生异物。另外,为了使门板驱动部与门板均匀接触以避免门板两侧受力不均、保证连接器的顺利插接,现有技术中对门板的制造精度和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翻转门的连接器,以解决现有的连接器门板与门板驱动部摩擦力大、容易产生异物的问题。

本发明中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带有翻转门的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和铰接在连接器壳体上的翻转门,所述翻转门具有伸出连接器的插接口外部的驱动部分,还具有用于遮挡连接器的插接口的遮挡部分,所述驱动部分由凸出所述遮挡部分的驱动耳部形成。

有益效果:采用上述方案,驱动部分由凸出所述遮挡部分的驱动耳部形成,与现有技术中驱动部分的长度与整个门板的长度一致的方案相比,能够减小驱动部与门板的接触长度,从而能够减小摩擦,并且有利于减小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异物。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耳部上设有供门板铰轴穿过的铰接孔,或者连接有供翻转门围绕转动的铰轴。

有益效果:在驱动耳部上设置供门板铰轴穿过的铰接孔或者连接铰轴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耳部设有两只以上,各驱动耳部间隔布置,连接器壳体具有伸入相邻的两驱动耳部之间的悬伸部,悬伸部上设有用于穿入驱动耳部上设置的铰接孔内的转轴,或者设有供相应的铰轴穿过的铰轴穿孔。

有益效果:该结构能够合理利用空间,避免通过翻转门两端设置铰接结构加大翻转门转动轴向的尺寸。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包括用于驱动翻转门向关闭状态运动的弹簧,所述弹簧为套设在转轴上的扭簧。

有益效果:采用该结构便于扭簧的安装,并且能够使弹簧两侧的部分受力更均匀。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壳体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扭簧的扭簧避让槽。

有益效果:设置扭簧避让槽能够避免扭簧额外占用空间,有利于连接器小型化。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部分和遮挡部分分别位于翻转门转动轴线的两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翻转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遮挡部分位于驱动部分的内侧。

有益效果:采用该方案能够更大程度地减小翻转门处于打开状态时驱动部分所需要的空间,进一步缩小连接器体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壳体上设有用于在翻转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容纳所述翻转门的驱动部分的容纳腔。

有益效果:设置容纳腔能够使翻转门的驱动部分沉入连接器壳体内,进一步缩小连接器体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耳部为板状结构。

上述各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单独采用,在能够组合的情况下也可以两种以上任意组合采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带有防尘门的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一(隐藏了防尘罩);

图2是带有防尘门的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二(隐藏了防尘罩和插座的部分壳体);

图3是图1中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对开式防尘门的结构示意图(隐藏了插座的部分壳体);

图5是图1中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连接器组件安装到背板和子板上时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组成部分的名称为:1-背板,2-子板,3-插座,4-插头,5-上门板,6-下门板,7-驱动部分,8-遮挡部分,9-铰轴,10-扭簧,11-搭接部分,12-下凹槽,13-上凹槽,14-防尘弹片,15-防尘罩,16-悬伸部,17-容纳腔,18-扭簧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中带有翻转门的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是一种用于背板1与子板2之间互联的光纤连接器,该连接器为固定在背板1上的插座3。与该连接器对应的连接器为固定到子板2上的插头4。插座3上设有由两只适配的门板形成的对开式防尘门,两只门板分别为上门板5和下门板6,均为铰接在连接器壳体上的翻转门。

对开式防尘门的各门板具有伸出插座3的插接口外部的驱动部分7,还具有用于遮挡第一连接器的插接口的遮挡部分8,所述驱动部分7由凸出遮挡部分8的驱动耳部形成,与遮挡部分8成z字形布置,分别位于门板的铰接轴线两侧。翻转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遮挡部分位于驱动部分的内侧。驱动耳部设置在门板的长度方向两端,与遮挡部分8一体形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部分7也可以与遮挡部分8分体布置并固定设置在遮挡部分8上。门板上于两只驱动耳部之间连接有供门板围绕转动的铰轴9,铰轴9上套设有扭簧10,扭簧10用于为门板提供朝向关闭方向运动的作用力。所述连接器的壳体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扭簧的扭簧避让槽18,所述连接器壳体上设有用于在翻转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容纳所述翻转门的驱动部分的容纳腔17,能够避免翻转门的驱动部分和扭簧额外占用空间。插座3的壳体具有伸入两只驱动耳部之间的悬伸部16,该悬伸部16上设有供铰轴9穿过的铰接孔。

对开式防尘门的两只门板的相互靠近侧具有搭接部分11,所述门板的搭接部分11由两门板相互靠近侧的较薄处形成。下门板6的搭接部分11位于上门板5的搭接部分11后侧。

插头4的壳体前端边缘上设有四处槽口朝向所述门板驱动部的凹槽,凹槽的槽底壁形成用于驱动对开式防尘门打开的门板驱动部。位于插头4上部的两处上凹槽13与上门板5上的两只驱动耳部对应,位于插头4下部的两处下凹槽12与下门板6上的两只驱动耳部对应。为了便于对开式防尘门的两只门板开启,下凹槽12的槽深大于上凹槽13的槽深,使得由上凹槽13的槽底壁和下凹槽12的槽底壁所形成的两处门板驱动部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相互错开,插座3和插头4对插时,上凹槽13首先与上门板5的驱动耳部接触,使搭接部分11位于前侧的上门板5首先开启,随着插接过程的继续,下凹槽12与下门板6的驱动耳部接触,使搭接部分11位于后侧的下门板6接着开启,最终完成整个对开式防尘门的开启。

插头4的插接口处设有两只对开式的防尘弹片14,防尘弹片14的相互远离的一侧固定在插座3的壳体两侧,能够实现弹性摆动,从而实现防尘弹片14的启闭。插座3上的对开式防尘门开启时,上门板5和下门板6能够分别推动上部的防尘弹片14和下部的防尘弹片14开启。插头4的前部还设有防尘罩15,能够在插接时将插座3罩设起来,进一步提高防尘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门板的驱动部分7分别位于翻转门转动轴线的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部分7与遮挡部分8也可以共面布置。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上设有用于在翻转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容纳所述翻转门的驱动部分的容纳腔17,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上也可以不设置容纳腔17,翻转门的驱动部分在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以与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适配。再者,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耳部为板状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耳部也可以为柱状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的壳体上可以设置槽口朝向所述门板驱动部的凹槽,门板驱动部由所述凹槽的槽底壁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的壳体上设有朝向所述门板驱动部的凸起,两处门板驱动部均由所述凸起的前端面形成,分别与两门板对应的凸起的高度不同以使两处门板驱动部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相互错开。再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的壳体上可以设置朝向所述门板驱动部的凹槽和凸起,用于驱动两只门板的两处门板驱动部别由所述凹槽的槽底壁和凸起的前端面形成,所述凹槽和凸起使两处门板驱动部沿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相互错开。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带有对开防尘门的连接器组件也可以用于光纤连接器之外的连接器,例如电信号连接器和用于传输电能的功率电连接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不需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