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6978发布日期:2018-07-31 22:52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通常包括电极组件、顶盖组件和壳体,而电极组件通常通过极耳与顶盖组件连接,而电极组件与顶盖组件连接后需要放入壳体。为了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极耳需要弯折以减小其占用的空间。但是由于极耳自身很薄且柔软易裂,因此,极耳在弯折过程中很容易开裂,如果不对极耳加以固定和支撑,那么极耳很容易被顶盖组件压入电极组件的主体(所述主体包括正电极、负电极以及隔离膜),从而导致短路。现有技术通常是在极耳上贴附胶带来避免短路,但是胶带柔软,无法防止极耳弯折时插入电极组件的主体。另外,现有技术还通过设置PET贴片来支撑极耳,但是PET贴片的硬度高,对极耳的支撑力大,容易向上挤压顶盖组件,导致顶盖组件变形。变形的顶盖组件与壳体焊接时容易导致焊接不良,引起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能避免极耳插入电极组件的主体,防止顶盖组件变形,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电极组件以及设置于电极组件上方的顶盖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主体以及从主体中伸出的第一极耳,第一极耳具有:第一连接部,固定于顶盖组件;以及第一弯折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向下弯折并且连接于主体和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第一贴片,第一贴片具有:第一支撑部,粘贴于第一连接部的下侧;以及第二支撑部,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向下弯折并且粘贴于第一弯折部的内侧。其中,第一支撑部设置有薄弱区,薄弱区相对于第一支撑部的其它区域具有较小的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第一贴片随着第一极耳弯折后发生形变,因此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连接的弯折处会存在较大的作用力,第一支撑部在所述作用力的作用下向上支撑第一极耳的第一连接部,从而对第一极耳的形状加以固定。同时,由于第一支撑部能够从下侧支撑第一连接部,因此,当顶盖组件下压第一极耳时,第一支撑部可以避免第一极耳插入到电极组件的主体内,防止短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另外,由于第一支撑部设置有薄弱区,所以在第一贴片弯折的过程中以及顶盖组件的下压过程中,薄弱区能够降低第一支撑部对第一极耳和顶盖组件施加的支撑力,避免顶盖组件变形,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为图1的二次电池的装配图,其中壳体省略。

图3为图2的二次电池的一剖视图。

图4为图2的二次电池在成型过程中的一示意图。

图5为图2的二次电池在成型过程中的另一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图7为图1的二次电池的第一贴片在成型前的示意图。

图8为图1的二次电池的第一贴片在成型后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0为图9的二次电池在成型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图12为图9的二次电池的第一贴片在成型前的示意图。

图13为图9的二次电池的第一贴片在成型后的示意图。

图14为一实施例的第一贴片在成型前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第一贴片在成型后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极组件 24第二电极端子

11主体 3第一贴片

111上表面 31第一支撑部

12第一极耳 32第二支撑部

121第一连接部 33第三支撑部

122第一弯折部 4焊接保护片

13第二极耳 5第二贴片

131第二连接部 51第四支撑部

132第二弯折部 52第五支撑部

2顶盖组件 6壳体

21顶盖片 Z薄弱区

211注液孔 H通孔

22第一电极端子 G凹槽

23第一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

本实用新型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例如上方、下侧和内侧)均为图1、图2、图3及图9所示出的方向。

参照图1至图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1以及设置于电极组件1上方的顶盖组件2。电极组件1包括主体11以及从主体11中伸出的第一极耳12,第一极耳12具有:第一连接部121,固定于顶盖组件2;以及第一弯折部12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21向下弯折并且连接于主体11和第一连接部121之间。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第一贴片3,第一贴片3具有:第一支撑部31,粘贴于第一连接部121的下侧;以及第二支撑部32,相对于第一支撑部31向下弯折并且粘贴于第一弯折部122的内侧。其中,第一支撑部31设置有薄弱区Z,薄弱区Z相对于第一支撑部31的其它区域具有较小的截面积。

电极组件1的主体11包括极性相反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隔开的隔离膜。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隔离膜可为卷绕结构,也可为层叠结构。第一极耳12可由第一电极裁切而成,各电极组件1的第一极耳12可为焊接在一起的多层结构。当然,第一极耳12也可为焊接于第一电极的独立部件。

参照图1,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壳体6,电极组件1收容于壳体内,且顶盖组件2与壳体6连接,以将电极组件1密封在壳体6内。

在装配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时,参照图4,先将顶盖组件2和电极组件1水平设置,同时将第一极耳12水平地固定于顶盖组件2,然后,参照图5和图10,在第一极耳12的表面粘贴第一贴片3;再然后,参照图2,弯折第一极耳12以将电极组件1弯折到顶盖组件2的下方。第一极耳12弯折后形成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一弯折部122,第一贴片3随着第一极耳12弯折并形成对应的第一支撑部31和第二支撑部32;最后,将电极组件1放入壳体6内,同时,顶盖组件2下压第一极耳12以减小第一极耳12占用的高度空间,然后将顶盖组件2焊接到壳体6。

第一贴片3的厚度可为0.1mm~5mm,杨氏弹性模量可为1000MPa~10000MPa。第一贴片3的材质可选用耐电解液腐蚀的PET等。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第一贴片3随着第一极耳12弯折后发生形变,因此第一支撑部31和第二支撑部32连接的弯折处会存在较大的作用力,第一支撑部31在所述作用力的作用下向上支撑第一极耳12的第一连接部121,从而对第一极耳12的形状加以固定。同时,由于第一支撑部31能够从下侧支撑第一连接部121,因此,当顶盖组件2下压第一极耳12时,第一支撑部31可以避免第一极耳12插入到电极组件1的主体11内,防止短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另外,由于第一支撑部31设置有薄弱区Z,所以在第一贴片3弯折的过程中以及顶盖组件2的下压过程中,薄弱区Z能够降低第一支撑部31对第一极耳12和顶盖组件2施加的支撑力,避免顶盖组件2变形,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具体而言,第一支撑部31对第一极耳12施加的支撑力时,也会受到第一极耳12的反向压力;由于薄弱区Z的截面积较小,第一支撑部31受到较小的压力就会在薄弱区Z发生形变,所以第一支撑部31能够对第一极耳12和顶盖组件2施加的支撑力较小。换言之,薄弱区Z能够降低第一支撑部31的整体强度,进而降低第一支撑部31对第一极耳12和顶盖组件2施加的支撑力。另外,通过降低第一支撑部31的强度,还可以减小第一贴片3在弯折过程中对第一极耳12的拉扯力,避免第一极耳12被撕裂。

参照图8和图13,薄弱区Z设置有通孔H,通孔H可减小薄弱区Z的截面积。通孔H的位置、数量、大小可依需求设定。可替代地,参照图14和图15,薄弱区Z也可通过设置凹槽G来减小自身的截面积。

参照图1、图5及图8,薄弱区Z靠近第二支撑部32设置。当第一贴片3弯折时,弯折处产生的作用力会首先传递到薄弱区Z,而薄弱区Z能够承受的力有限,所以第一支撑部31能够对第一极耳12和顶盖组件2施加的支撑力也较小。优选地,薄弱区Z设置有一列小直径的通孔H。

参照图1至图6,电极组件1为多个,多个电极组件1沿厚度方向排列,且所述多个电极组件1的所有第一极耳12沿厚度方向形成两组。第一支撑部31沿厚度方向延伸并同时覆盖两组第一极耳12的第一连接部121。第二支撑部32为两个,沿厚度方向,两个第二支撑部32分别位于第一支撑部31的两侧,且各第二支撑部32粘贴于对应一组第一极耳12的第一弯折部122的内侧。参照图5和图6,一张第一贴片3可同时覆盖多个电极组件1的第一极耳12,从而可以有效地简化粘贴工艺,提高效率。

参照图9至图13,薄弱区Z为一个且设置于第一支撑部31沿厚度方向的中部。当然,可替代地,参照图1至图8,薄弱区Z为两个且分别靠近两个第二支撑部32设置。

第一贴片3还包括粘贴于主体11的上表面111的第三支撑部33,第二支撑部32连接于第一支撑部31和第三支撑部33之间。第三支撑部33既可以提高第一贴片3的整体强度,同时还能够将第一极耳12的第一连接部121与主体11的上表面111隔开。

参照图7和图8,第一贴片3的各边角为圆角。通过在第一贴片3的四周作圆角处理,以避免尖角的存在,防止第一贴片3的第三支撑部33刺破隔离膜。

参照图1至图3,顶盖组件2包括顶盖片21以及设置于顶盖片21的第一电极端子22,且第一连接部121电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22。第一电极端子22可穿过顶盖片21并突出到顶盖片21上侧,以便于与外部的其它部件连接。

参照图1、图3和图4,顶盖组件2还包括第一连接片23,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一电极端子22之间。第一支撑部31位于第一连接片23的下侧且覆盖第一连接片23。为了节省空间,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第一连接片23和主体11的上表面111之间的距离很小,因此,当二次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震动时,第一连接片23很容易接触主体11的上表面111并导致短路。通过设置覆盖第一连接片23的第一支撑部31,可以有效地将第一连接片23与主体11的上表面111隔开,避免短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参照图3和图4,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焊接保护片4,固定于第一连接部121下侧,第一支撑部31位于焊接保护片4的下侧且覆盖焊接保护片4。焊接保护片4可以在焊接过程中保护第一极耳12并提高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连接片23的连接强度。

由于在电极组件1和顶盖组件2的装配过程中,需要采用多道焊接工序,因此也就会产生各种颗粒,而第一贴片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附焊接产生的颗粒,避免颗粒落入主体11,降低颗粒造成的各种风险。

参照图1、图3和图4,顶盖片21具有注液孔211;第一贴片3的第一支撑部31延伸到注液孔211的下侧。当通过注液孔211向二次电池的壳体内注入电解液时,如果电解液直接冲刷主体11(特别是主体11的隔离膜),很容易造成电极组件1低电压、短路、K值偏低(单位时间内的电压降)。而由于第一贴片3的第一支撑部31延伸到注液孔211的下侧,因此,可以第一支撑部31可以避免电解液直接冲刷主体11,提高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第一贴片3靠近第一极耳12的一侧的表面设有绝缘胶。也就是说,第一贴片3通过绝缘胶粘贴到第一极耳12上。同时,绝缘胶还有助于吸附焊接形成的颗粒。

参照图1和图4,电极组件1还包括从主体11中伸出的第二极耳13,第二极耳13具有:第二连接部131,固定于顶盖组件2;以及第二弯折部132,相对于第二连接部131向下弯折并连接于主体11和第二连接部131之间。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第二贴片5,第二贴片5具有:第四支撑部51,粘贴于第二连接部131的下侧;以及第五支撑部52,相对于第四支撑部51向下弯折并粘贴于第二弯折部132的内侧。其中,第二贴片5的厚度为0.1mm~5mm,杨氏弹性模量为1000MPa~10000MPa。第四支撑部51设置有薄弱区Z,薄弱区Z相对于第四支撑部51的其它区域具有较小的截面积。

第二贴片5的结构和功能与第一贴片3相同。第二贴片5的第四支撑部51可以避免第二极耳13插入到电极组件1的主体11内,防止短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