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9432发布日期:2018-08-29 00:3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壳体上一般设置有按键,通过按压按键来对电子设备进行开关操作。所以,提供一种按键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技术中,按键包括:按键体,按键体可按压地设置在电子设备壳体上的按键孔内,以在被按压时来与电子壳体内部的按键线路板上的开关触点进行接触,实现电子设备的开关操作。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水、尘等污染物容易从按键体与按键孔之间的间隙中进入电子设备壳体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包括:按键体,所述按键结构还包括:防水结构;

所述防水结构包括:弹性防水体和加强体;

所述弹性防水体密封套设于电子设备壳体的按键孔内,且位于所述电子设备壳体内部的一端设置成盲端;

所述加强体套设于所述弹性防水体内部;

所述按键体可按压地设置在所述加强体内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防水体包括:防水套、与所述防水套的一端连接的防水挡体;

所述防水套密封套设于所述按键孔内部,所述防水套的自由端作为所述盲端;

所述防水挡体固定于所述按键孔的外周缘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防水套的盲端设置成圆台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防水套的外壁上设置有弹性密封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密封结构为绕所述防水套外壁设置的环状凸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弹性密封结构为均匀分布在所述防水套外壁上的多个点状凸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防水挡体通过防水背胶粘贴于所述按键孔的外周缘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加强体包括:两端开口的加强套、与所述加强套的一端连接的加强挡体;

所述加强套套设于所述防水套内部;

所述加强挡体固定于所述防水挡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加强体与所述弹性防水体通过双射注塑或者包胶工艺形成整体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按键体包括:按板、与所述按板的中部垂直连接的触体、与所述按板两端垂直连接的限位体;

所述按键孔包括:触体过孔、设置在所述触体过孔两侧的限位孔;

所述防水结构设置于所述触体过孔内,所述触体可按压地设置于所述防水结构内;

所述限位体可按压地穿过所述限位孔,且,当所述触体复位时,所述限位体与所述限位孔配合构成限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限位体的端部设置有限位块;

当所述触体复位时,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孔的内壁相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限位体的外壁上或者所述限位孔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水层。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提及的按键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通过设置防水结构,使其弹性防水体密封套设于按键孔内部,并使该弹性防水体位于电子设备壳体内部的一端设置成盲端,如此可将电子设备壳体内部与外界完全隔离,防止外界的水、尘等杂质由按键孔进入电子设备壳体内部。通过在弹性防水体的内部设置加强体,一方面,来为弹性防水体提供支撑,防止其变形,从而影响其与按键孔之间的密封性,另一方面,还便于为按键体提供结构稳定的按压通道,使按键体的按压操作顺畅,防止被卡。

当进行按压操作时,按键体穿过加强体与弹性防水体的盲端相抵,基于弹性防水体自身的弹力,其盲端可随着按键体朝电子设备壳体内部移动,直至与按键线路板上的开关触点接触,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开关操作。并且,由于盲端直接与开关触点弹性接触,利于提高按键操作的触感。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通过设置上述的防水结构,不仅能有效实现防水,而且还能使按键操作顺畅且具有良好的触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的组合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水结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按键体,101-按板,102-触体,103-限位体,104-限位块,

2-防水结构,

201-弹性防水体,2011-防水套,2012-防水挡体,

202-加强体,2021-加强套,2022-加强挡体,

203-弹性密封结构,

204-防水背胶,

M-电子设备壳体,

M1-按键孔,M11-触体过孔,M12-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如附图1及附图2所示,该按键结构包括:按键体1和防水结构2,其中,防水结构2包括:弹性防水体201和加强体202;该弹性防水体201密封套设于电子设备壳体M的按键孔M1内,且该弹性防水体201位于电子设备壳体M内部的一端设置成盲端;加强体202套设于弹性防水体201内部;按键体1可按压地设置在加强体202内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通过设置防水结构2,使其弹性防水体201密封套设于按键孔M1内部,并使该弹性防水体201位于电子设备壳体M内部的一端设置成盲端,如此可将电子设备壳体M内部与外界完全隔离,防止外界的水、尘等杂质由按键孔M1进入电子设备壳体M内部。通过在弹性防水体201的内部设置加强体202,一方面,来为弹性防水体201提供支撑,防止其变形,从而影响其与按键孔M1之间的密封性,另一方面,还便于为按键体1提供结构稳定的按压通道,使按键体1的按压操作顺畅,防止被卡。

当进行按压操作时,按键体1穿过加强体202与弹性防水体201的盲端相抵,基于弹性防水体201自身的弹力,其盲端可随着按键体1朝电子设备壳体M内部移动,直至与按键线路板上的开关触点接触,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开关操作。并且,由于盲端直接与开关触点弹性接触,利于提高按键操作的触感。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通过设置上述的防水结构2,不仅能有效实现防水,而且还能使按键操作顺畅且具有良好的触感。

由上述可知,弹性防水体201密封套设于电子设备壳体M的按键孔M1内,可见,其与按键孔M1之间的配合对于两者之间的密封性十分重要。为了使弹性防水体201稳定地设置于按键孔M1内部,以下针对弹性防水体201的结构给出一种示例:

如附图3所示,该弹性防水体201包括:防水套2011、与防水套2011的一端连接的防水挡体2012;

防水套2011密封套设于按键孔M1内部,防水套2011的自由端作为上述的盲端;

防水挡体2012固定于按键孔M1的外周缘上。

通过将弹性防水体201设置成包括防水套2011和防水挡体2012,通过防水套2011来与按键孔M1密封接触,以隔断电子设备壳体M内部与外界的连通。通过防水挡体2012与按键孔M1的外周缘连接,来确保将防水套2011稳定套设于按键孔M1内部,同时不会影响防水套2011与按键孔M1之间的密封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按键孔M1的外周缘指的是:位于按键孔M1四周的电子设备壳体M的外壁。相应地,可以将防水套2011的盲端看成是其内端。

其中,可以将防水套2011的盲端设置成圆台状,即,使其盲端的外径由外至内逐渐减小,如此设置,不仅便于将防水套2011快速置入按键孔M1内,提高安装效率,同时,当盲端被按键体1向里按压时,该圆台状结构更利于其被容易地拉伸,提高按压速度。

对于防水套2011来说,其密封套设于按键孔M1内,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水套2011外壁与按键孔M1内壁接触时的密封性,还可以在防水套2011的外壁上设置有弹性密封结构203。通过设置弹性密封结构203,当防水套2011置入按键孔M1内部时,该弹性密封结构203将被挤压在两者之间,进一步封堵两者之间的间隙,提高密封性。其中,该弹性密封结构203与防水套2011的材质可以相同,且可一体化形成。

作为一种示例,如附图2所示,该弹性密封结构203为绕防水套2011外壁设置的环状凸起。举例来说,可以在防水套2011外壁上设置一圈环状凸起,也可以设置成多圈,并且,当设置多圈环状凸起时,它们可以彼此间隔分布额,或者,它们也可以顺次首尾相连(类似于螺纹状)。该环状凸起的厚度沿径向方向由内至外逐渐减小,以利于防水套2011在按键孔M1内的安装,并且,其径向长度以不影响防水套2011外壁与按键孔M1内壁之间的密封接触为宜。

作为另一种示例,该弹性密封结构203为均匀分布在防水套2011外壁上的多个点状凸起。其中,该点状凸起的直径沿径向方向由内至外可以逐渐减小。

上述提及防水挡体2012固定于按键孔M1的外周缘上,对于两者之间的固定连接关系,以下给出示例:

作为一种示例,如附图2所示,该防水挡体2012通过防水背胶204粘贴于按键孔M1的外周缘上,该种固定方式不仅能实现稳固连接,且不会损坏防水挡体2012,确保其与按键孔M1之间的密封性。

该防水挡体2012可以设置成圆环体结构,也可以设置成多个块体结构,考虑到防水结构2的防水性能,优选将其设置成圆环体。相应地,此时,防水背胶204也设置成圆环体。

其中,可以在按键孔M11的外周缘上设置安放槽,以容纳防水背胶204、防水挡体2012,甚至是加强挡体2022。

作为另一种示例,该防水挡体2012可以通过紧固螺丝固定与按键孔M1的外周缘上,该种固定方式不仅能实现稳固连接,且便于拆卸,并且,基于防水挡体2012具有弹性,即使紧固螺丝穿过该防水挡体2012,仍然能够确保其密封性。

对于加强体202来说,其用来为防水套2011提供支撑,基于防水套2011的上述结构,示例地,如附图3所示,该加强体202包括:两端开口的加强套2021、与加强套2021的一端连接的加强挡体2022;加强套2021套设于防水套2011内部;加强挡体2022固定于防水挡体2012上。其中,加强套2021用来与防水套2011提供支撑,加强挡体2022用来为防水挡体2012提供支撑。加强套2021设置成两端开口,以为按键体1的按压操作提供可行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体202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或者注塑材质,而防水体可以采用橡胶材质,例如硅胶。为了提高加强体202与防水体之间的结合力度,加强体202与弹性防水体201可以通过双射注塑或者包胶工艺形成整体结构。

上述提及,按键体1可按压地设置在加强体202内,即,其在工作状态时可按压,在非工作状态时,可限位于电子设备壳体M上。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上述的防水结构2,以下就按键体1的结构给出示例说明:

如附图1及附图2所示,按键体1包括:按板101、与按板101的中部垂直连接的触体102、与按板101两端垂直连接的限位体103;

按键孔M1包括:触体过孔M11、设置在触体过孔M11两侧的限位孔M12;

防水结构2设置于触体过孔M11内,触体102可按压地设置于防水结构2内;

限位体103可按压地穿过限位孔M12,且,当触体102复位时,限位体103与限位孔M12配合构成限位。

可以理解的是,此时,防水结构2中的防水套2011密封套设于触体过孔M11内。

通过设置按板101来方便进行按压操作,其中,按板101可以设置成平板状,也可以设置成帽体状,并且,当其设置成帽体状时,能够进一步地防止水、尘等污染物进入电子设备壳体M内部。

通过设置触体102,使其可按压地设置于防水结构2内,具体是穿过加强套2021,并与防水套2011的盲端相抵。其中,触体102设置成柱状即可,例如圆柱状,并且,其自由端也可以设置成圆台状。

通过设置限位体103,使其可按压地穿过限位孔M12,且,当触体102复位时,限位体103与限位孔M12配合构成限位,以使该按键体1在非工作状态时始终限位于电子设备壳体M上。可以理解的是,当触体102复位时,按板101与加强挡体2022之间具有预设间隙,当触体102与开关触点接触后,按板101与加强挡体2022相抵接触。

对于限位体103与限位孔M12之间如何实现限位,作为一种示例,如附图2所示,可以在限位体103的端部设置有限位块104;当触体102复位时,限位块104与限位孔M12的内壁相抵。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块104可以自限位体103的端部沿径向方向延伸,以在触体102复位时,与限位孔M12的内壁相抵。

作为另外一种示例,还可以在限位孔M12的外壁上设置可折叠的限位块104,同时,在限位体103的外壁上设置与限位块104相适配的限位槽,当触体102复位时,折叠限位块104至水平状态使其与限位槽适配插接构成限位。反之,折叠限位块104至竖直状态,以不影响限位体103的按压操作。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按键结构的防水性,可以在限位体103的外壁上或者限位孔M12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水层,其提高限位体103与限位孔M12之间的密封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提及的按键结构。

基于采用了上述按键结构,该电子设备的按键处将具有良好的防水性。

示例地,该电子设备的壳体内部设置有与按键孔M1相对的按键线路板,按键线路板上设置有开关触点,当对按键体1进行按压操作时,触体102穿过加强体202与弹性防水体201的盲端相抵,盲端可随着触体102朝电子设备壳体M内部移动,直至与开关触点接触,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开关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