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5574发布日期:2018-09-08 00:31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连接被称为柔性电路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扁平线缆(FFC:Flexible Flat Cable)等的平板状线缆,采用FPC连接器、FFC连接器等线缆用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7是表示以往的线缆用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如图所示,线缆用连接器具有:壳体811,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以及多个端子851,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构成,保持于所述壳体811。该端子851的顶端从上方向线缆插入空洞812内突出。所述线缆用连接器通过所述端子851的尾部858与位于壳体811下方的未图示的基板的表面的连接用焊盘连接,安装在所述基板上。

并且,在所述壳体811的上表面配置有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构成的接合构件861。该接合构件861经由轴承构件871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811。具体而言,接合构件861的旋转轴866可旋转地插入形成于轴承构件871的孔872内。另外,所述接合构件861包括向后方延伸的卡止部863,该卡止部863的顶端864从上方向线缆插入空洞812突出。而且,所述接合构件861包括与前端连接的弹性片部865,该弹性片部865的顶端与壳体811的上表面抵接。

如图所示,平板状线缆901的位于所述壳体811前方的顶端部分从所述壳体811的前表面插入线缆插入空洞812。此外,多根导线的接触部951在所述平板状线缆901的上表面露出,另外,在所述平板状线缆90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凹口接合部913。并且,当所述平板状线缆901插入线缆插入空洞812内时,所述接触部951分别与对应的端子851的顶端接触而导通。另外,当所述平板状线缆901到达线缆插入空洞812内的后部时,若所述平板状线缆901的顶端与接合构件861的卡止部863的顶端864抵接,则所述接合构件861以旋转轴866为中心在图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此外,所述弹性片部865弹性变形。由此,由于所述卡止部863的顶端864上升,因此,平板状线缆901能够行进到线缆插入空洞812的后部。

并且,当所述平板状线缆901到达线缆插入空洞812的后部时,平板状线缆901的凹口接合部913到达所述卡止部863的顶端864的正下方。由此,通过所述弹性片部865的反弹力,使得所述接合构件861以旋转轴866为中心在图中沿顺时针旋方向旋转,从而所述卡止部863的顶端864进入所述凹口接合部913内。由此,与线缆用连接器连接的平板状线缆901变为被所述卡止部863卡止的状态,从而能够防止从线缆插入空洞812拔出,即防止连接解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37839号公报

然而,在所述以往的连接器中,在安装于基板的状态下,在平板状线缆901插入连接器而与该连接器连接之前,漂浮在空中的沉积物(sediment)、灰尘等异物可能进入其内部,从而相邻的端子851彼此之间可能发生短路。另外,在连接平板状线缆901时,异物在附着于平板状线缆901的状态下进入壳体811的线缆插入空洞812内,被夹在平板状线缆901的接触部951与端子851之间,从而可能造成接触部951与端子851无法导通。



技术实现要素:

在此,为了解决所述以往的连接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低高度且结构简单,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侵入内部。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包括供平板状线缆插入的空洞部;端子,安装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平板状线缆的导线电连接;以及盖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确定所述空洞部的入口的下表面的平坦的入口下表面,所述盖构件包括:顶板部,覆盖所述空洞部的上方;前方部,与所述顶板部的前端连接,覆盖所述空洞部的入口,所述前方部包括与所述入口下表面相对的下方弯曲部,所述前方部能够向所述入口下表面被施力。

而且,在其他连接器中,所述盖构件包括与所述顶板部的后端连接的后板部,所述后板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至少覆盖所述壳体的后端的上端附近部分。

而且,在另一其他连接器中,所述壳体包括容纳所述端子的端子容纳凹部,所述端子容纳凹部的后端开口在所述壳体的后端进行开口,所述后板部至少覆盖所述后端开口的上端附近部分。

而且,在另一其他连接器中,所述壳体包括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前端的外侧下端的抑制突起,所述盖构件包括侧板部,所述侧板部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侧板部的后端与所述后板部连接,所述侧板部的前端部与所述抑制突起的上表面相对,在所述前端部附近连接有盖构件尾部。

而且,在另一其他连接器中,所述平板状线缆包括屏蔽板,所述屏蔽板在所述平板状线缆的与导线露出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露出,所述下方弯曲部按压插入所述空洞部的所述平板状线缆的所述屏蔽板。

而且,在另一其他连接器中,所述前方部包括:前壁部,将所述顶板部的前端与所述下方弯曲部连接;入口上侧倾斜部,与所述下方弯曲部的前端连接;以及反向板部,经由上方弯曲部与所述入口上侧倾斜部连接,由所述前壁部、所述下方弯曲部、所述入口上侧倾斜部、所述上方弯曲部以及所述反向板部围成的空间是,该空间的上表面在所述反向板部的顶端与所述前壁部之间开口,能够将异物捕捉在内部的空间。

而且,在另一其他连接器中,所述端子包括:基部,固定于所述壳体;主接触臂部和辅接触臂部,从所述基部向前方延伸;以及主接触凸部和辅接触凸部,分别形成在所述主接触臂部的自由端以及所述辅接触臂部的自由端,所述辅接触凸部相比所述主接触凸部更靠所述空洞部的入口侧。

而且,在另一其他连接器中,所述盖构件的顶板部覆盖所述壳体的上部的上表面,所述空洞部的上表面由所述上部的下表面确定,所述主接触凸部以及所述辅接触凸部与所述空洞部的上表面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尽管连接器具有低高度且结构简单,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侵入内部,从而能够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A是从斜上前方观察到的图,图1B是从斜上后方观察到的图。

图2是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斜上前方观察到的分解图。

图3是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斜上后方观察到的分解图。

图4A至图4C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平板状线缆的剖视图,是表示沿图1A中的箭头A-A方向观察到的截面的图,图4A是表示平板状线缆插入连接器之前的状态的图,图4B是表示平板状线缆插入连接器的中途的状态的图,图4C是表示平板状线缆插入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5是从斜上前方观察表示将平板状线缆连接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上后方观察表示将平板状线缆连接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线缆用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连接器

11、811 壳体

11f、12f、15f、16f 前端

11r、12r 后端

12 下部

12a 入口部

12c 入口下表面

12d 入口下侧倾斜面

14 端子容纳凹部

14a 端子梁容纳槽

14b 底面

14c 顶面

14d 后端开口

15 上部

16 侧部

16a 抑制突起

16b 盖构件固定用凹部

16c 入口侧部

16d 入口侧倾斜面

17 接合突起

18 空洞部

18a 入口

51、851 端子

52 基部

52a 上端部

52b 下端部

52c 卡止突起

53 下臂梁

53a 前方接触凸部

54 上臂梁

54a 后方接触凸部

58、858 尾部

58a 尾后端部

71 盖构件

72 顶板部

72a 变形部

73 固定部

73a 固定脚部

74 后板部

74a 后方尾部

74b 下端

75 侧板部

75a 前方尾部

75b 前端部

76 前方部

76a 前壁部

76b 密封部

76c 入口上侧倾斜部

76d 反向弯曲部

76e 反向板部

77 捕捉空间

101、901 平板状线缆

111 基板部

112 屏蔽板

121 绝缘层

151 导线

812 线缆插入空洞

861 接合构件

863 卡止部

864 顶端

865 弹性片部

866 旋转轴

871 轴承构件

872 孔

913 凹口接合部

951 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

图1A和图1B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斜上前方观察到的分解图,图3是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斜上后方观察到的分解图。此外,在图1中,图1A是从斜上前方观察到的图,图1B是从斜上后方观察到的图。

在附图中,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线缆用连接器的连接器,该连接器1安装在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等基板的表面上,用作电连接后述的平板状线缆101的连接器。另外,所述连接器1用作所谓的直角型的连接器,其为以横向状态,即壳体11的下表面(图中的下表面)与基板的表面相对的状态,安装在基板上的例如高度约2~3mm的低高度型的连接器。并且,所述平板状线缆101是例如称为FPC、FFC等的平板状的柔性线缆。但是,若是具有后述的导线151的平板状线缆,则可以是任何种类的线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用于说明连接器1和其他构件的各部分的结构和动作的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指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些指示适用于连接器1和其他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姿势的情况,但在连接器1的姿势改变的情况下,应该根据姿势的变化而改变解释。

其中,所述连接器1包括:壳体11,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多个端子51,安装于所述壳体11,各端子51由金属等导电材料一体形成;以及盖构件71,由金属等导电材料一体形成且安装于所述壳体11。

并且,所述壳体11包括下部12、上部15、左右的侧部16以及形成于所述的下部12、上部15以及侧部16之间的空洞部18。

所述下部12是至少下表面为封闭的平坦面的厚板状的构件,其前端12f的附近部分是沿所述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与空洞部18的入口18a对应的入口部12a。该入口部12a的上表面是沿所述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平坦的入口下表面12c,该入口下表面12c的前端连接有入口下侧倾斜面12d,该入口下侧倾斜面12d作为朝向所述前端12f倾斜的倾斜面。在所述下部12的后端12r的附近部分,多个端子容纳凹部14以例如间距约0.5mm的间隔排列形成。

各端子容纳凹部14是狭缝状的空洞,该狭缝状的空洞包括在壳体11的后端11r进行开口的后端开口14d,各端子容纳凹部14还包括从其后端朝向所述壳体11的前方延伸的端子梁容纳槽14a。更具体地说,所述后端开口14d在壳体11的下部12的后端12r进行开口。多个所述端子梁容纳槽14a在入口部12a的后端的后侧排列形成。此外,优选地,相邻的端子梁容纳槽14a之间的壁部分的上表面形成为与入口下表面12c齐平。另外,优选地,在各端子容纳凹部14中,后述的底面14b形成为与端子梁容纳槽14a的底面齐平,优选地,后述的顶面14c形成为与上部15的下表面齐平。并且,所述空洞部18在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至端子容纳凹部14,该空洞部18的上表面由上部15的下表面确定,该空洞部18的下表面由入口下表面12c和端子梁容纳槽14a之间的壁部分的上表面确定。

另外,所述下部12的前端12f与壳体11的前端11f一致,上部15的前端15f相比下部12的前端12f更靠后方,且大体位于端子梁容纳槽14a的正上方。如图3所示,所述下部12的后端12r相比壳体11的后端11r稍靠前方。此外,优选地,当平板状线缆101如背景技术中说明的平板状线缆901一样,在顶端附近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凹口接合部时,将与该凹口接合部接合的接合突起17形成于入口下表面12c。

所述侧部16是沿壳体11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构件,所述侧部16与下部12和上部15中的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两端一体连接。所述侧部16的前端16f与壳体11的前端11f一致。并且,朝向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中心突出的入口侧部16c形成于所述前端16f。该入口侧部16c确定空洞部18的入口18a中的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漂浮在周围的沉积物和灰尘等异物从侧方进入到连接器1内,即端子容纳凹部14内或空洞部18内。

并且,在所述入口侧部16c形成有作为朝向所述前端16f倾斜的倾斜面的入口侧倾斜面16d。另外,在所述前端16f的外侧的下端形成有朝向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抑制突起16a。而且,所述上部15中的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与侧部16无间隙地连接,但在壳体11的后端11r附近的侧部16与上部15的连接部分,盖构件固定用凹部16b的上端进行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端子51通过冲压金属板形成,采用一种类型的形状。多个端子51以沿壳体11的宽度方向排成一列的方式配置,并安装于壳体11。所述端子51具有:基部52,沿壳体11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作为辅接触臂部的下臂梁53,作为从基部52的前端的下端朝向前方延伸的悬臂状的弹性构件发挥作用;作为主接触臂部的上臂梁54,作为在下臂梁53的上方从基部52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的悬臂状的弹性构件发挥作用;以及尾部58,从所述基部52的后端的下端朝向后方延伸。此外,在下臂梁53的自由端即前端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作为辅接触凸部的前方接触凸部53a,在上臂梁54的自由端即前端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作为主接触凸部的后方接触凸部54a。另外,所述尾部58具有曲臂状的侧面形状,其后端的尾后端部58a相比基部52的下端更靠下方。并且,各个端子51从壳体11的后方通过在后端11r开口的后端开口14d插入各个端子容纳凹部14来进行装填。

当所述端子51向端子容纳凹部14的装填完成时,基部52的下端部52b与端子容纳凹部14的底面14b抵接,基部52的上端部52a与端子容纳凹部14的顶面14c抵接或接近,从所述上端部52a向上方突出的卡止突起52c咬入端子容纳凹部14的顶面14c以被卡止。由此,各个端子51固定在对应的端子容纳凹部14内。另外,下臂梁53和上臂梁54的大部分容纳在端子梁容纳槽14a内,但至少前方接触凸部53a的上端和后方接触凸部54a的上端从端子梁容纳槽14a向上方突出,从而进入到空洞部18。由此,前方接触凸部53a的上端和后方接触凸部54a的上端能够与插入空洞部18内的平板状线缆101的导线151接触。而且,所述尾部58f从下部12的后端12r向后方突出,尾后端部58a的下端位于下部12的下表面以下,由此,该尾后端部58a能够通过焊接等与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安装面上的连接用焊盘连接。由此,所述端子51与连接于所述连接用焊盘的基板的导电迹线导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盖构件71是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或弯曲加工而形成的构件,该盖构件71具有:平板状的顶板部72;后板部74,连接于该顶板部72的后端;左右的侧板部75,连接于该后板部74中的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左右的固定部73,连接于所述顶板部72的后端附近的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以及前方部76,连接于所述顶板部72的前端。

所述顶板部72是在盖构件71安装于壳体11的状态下覆盖壳体11的上部15的整个上表面的构件,优选地,该顶板部72无间隙地覆盖所述上部15中的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漂浮在周围的沉积物、灰尘等异物从上方进入连接器1的内部,即端子容纳凹部14内或空洞部18内。此外,顶板部72中的比固定部73更靠前方的部分是能弹性变形的变形部72a。由此,前方部76朝向壳体11的下部12中的入口部12a的入口下表面12c被施力。所述固定部73包括向下方延伸的固定脚部73a,该固定脚部73a在盖构件71安装于壳体11的状态下插入壳体11的盖构件固定用凹部16b并被保持。由此,盖构件71牢固地安装于壳体11。所述后板部74是沿壳体11的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而至少覆盖壳体11的后端11r中的上端附近部分的平板状的构件。

并且,在盖构件71安装于壳体11的状态下,所述后板部74的下端74b相比端子容纳凹部14的顶面14c更靠下方,但相比底面14b更靠上方,更详细地说,相比尾部58更靠上方,其中,该尾部58相比下部12的后端12r更向后方突出。由此,所述后板部74能够有效地覆盖壳体11的后端11r而不与尾部58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漂浮在周围的沉积物、灰尘等异物从后方进入连接器1的内部,即端子容纳凹部14内或空洞部18内。此外,在所述后板部74的下端74b中的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连接有下端弯折而与顶板部72平行的作为盖构件尾部的后方尾部74a。在盖构件71安装于壳体11的状态下,该后方尾部74a的下端位于与所述尾后端部58a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从而该后方尾部74a能够通过焊接等与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安装面上的固定用焊盘连接。优选地,所述固定用焊盘与基板的接地迹线连接。

另外,所述侧板部75在与后板部74连接的部分附近弯折,沿壳体11的侧部16的外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该侧板部75的前端部75b附近,连接有下端弯折而与顶板部72平行的作为盖构件尾部的前方尾部75a。在盖构件71安装于壳体11的状态下,该前方尾部75a的下端位于与所述尾后端部58a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从而该前方尾部75a能够通过焊接等与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安装面上的固定用焊盘。优选地,所述固定用焊盘与基板的接地迹线连接。另外,在盖构件71安装于壳体11的状态下,侧板部75的前端部75b中的下端与壳体11的抑制突起16a的上表面相对,以与该上表面接近或抵接。由此,在连接器1安装于未图示的基板的安装面上的状态下,即使在受到使壳体11的前端11f向上方位移的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壳体11的前端11f与基板的安装面分离。

所述前方部76包括:前壁部76a,其基端经由弯曲部与顶板部72的前端连接,该前壁部76a从该基端向下方延伸;作为下方弯曲部的密封部76b,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作为倾斜面的入口上侧倾斜部76c,从该密封部76b的前端向斜上前方延伸;作为上方弯曲部的反向弯曲部76d,与入口上侧倾斜部76c的上端连接,并以向斜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以及作为倾斜面的反向板部76e,从该反向弯曲部76d的后端向斜下后方延伸。

并且,由所述前壁部76a、密封部76b、入口上侧倾斜部76c、反向弯曲部76d以及反向板部76e围成的空间作为用于捕捉漂浮在周围的沉积物、灰尘等异物的捕捉空间77发挥作用。就该捕捉空间77而言,虽然在其上面在反向板部76e的顶端与前壁部76a之间开口,但从其横截面形状容易地理解,进入内部的异物难以逃出,因此,尽管该捕捉空间77为简单的结构,也能够有效地捕捉异物。

另外,在盖构件71安装于壳体11的状态下,所述前方部76的密封部76b在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大体整个范围内与壳体11的下部12中的入口部12a的上表面即平坦的入口下表面12c相对,且与所述入口下表面12c接近或抵接。由此,优选地,空洞部18的入口18a在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大体整个范围内为关闭状态,即使入口18a被打开,也是具有极其窄的间隙的程度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漂浮在周围的沉积物、灰尘等异物从前方进入连接器1的内部,即端子容纳凹部14内或空洞部18内。

接着,说明所述结构的连接器1的动作。

图4A至图4C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平板状线缆的剖视图,是表示沿图1A中的箭头A-A方向观察到的截面的图,图5是从斜上前方观察表示将平板状线缆连接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6是从斜上后方观察表示将平板状线缆连接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此外,在图4中,图4A是表示平板状线缆插入连接器之前的状态的图,图4B是表示平板状线缆插入连接器的中途的状态的图,图4C是表示平板状线缆插入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图。

其中,如图所示,平板状线缆101包括:基板部111,是具有细长带状的形状的绝缘性的薄板构件;以及多根导线151,设置在该基板部111的一个表面上(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为下侧表面)且沿平板状线缆101的长度方向延伸。此外,在附图中,仅示出了平板状线缆101中的插入连接器1的空洞部18的顶端的附近部分,而省略了其他部分。

所述导线151是由例如铜等导电性金属构成的箔状的线状体,以例如0.5mm左右的规定间距沿平板状线缆101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此外,所述导线151的数量和间距能够根据需要合适地变更。并且,所述导线151的表面(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为下侧表面)被绝缘层121覆盖。此外,在距离平板状线缆101的顶端规定长度的范围内,去除所述绝缘层121,以露出导线151的表面。

另外,在所述基板部111中的与导线151露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为上侧的面),贴附有屏蔽板112并露出。该屏蔽板112由金属等导电材料构成,覆盖基板部111中的与配置有导线15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此外,优选地,所述平板状线缆101如背景技术中说明的平板状线缆901一样,在顶端附近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的凹口接合部。

在此,说明将平板状线缆101连接于连接器1的动作。此外,所述连接器1为安装于未图示的基板的表面。

首先,如图4A所示,操作者通过手指等进行操作,以使平板状线缆101的顶端与连接器1的空洞部18的入口18a相对。在这种情况下,平板状线缆101的姿势被控制为,使露出导线151的表面面朝下,使顶端缘与空洞部18的入口18a平行。

然后,操作者使平板状线缆101向连接器1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平板状线缆101的顶端插入空洞部18的入口18a。由此,如图4B所示,盖构件71的前方部76被平板状线缆101向上推,从而使顶板部72的变形部72a弹性变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壳体11的下部12中的入口部12a的入口下侧倾斜面12d和前方部76的入口上侧倾斜部76c倾斜,且密封部76b弯曲,因此,平板状线缆101的顶端顺利地插入密封部76b与入口部12a的入口下表面12c之间的入口18a。此外,由于考虑到操作者的手指等发挥的力比顶板部72中的变形部72a的弹性力大得多,因此,操作者能容易地将平板状线缆101的顶端插入入口18a。

另外,如图4B所示,由于密封部76b通过所述变形部72a发挥的弹性力按压平板状线缆101的上侧的面,因此,平板状线缆101的顶端及其附近的部分以从上下被密封部76b和入口下表面12c夹持的状态行进。因此,即使异物附着在平板状线缆101的上侧和下侧的面,该异物被密封部76b和入口下表面12c刮除,从而不会进入空洞部18和端子容纳凹部14中。

接着,当操作者使平板状线缆101朝向空洞部18的后部进一步行进时,从端子梁容纳槽14a向上方突出而进入空洞部18内的前方接触凸部53a和后方接触凸部54a的上端,与下侧的面在平板状线缆101的顶端及其附近的部分露出的导线151抵接。由此,下臂梁53和上臂梁54发生弹性变形,前方接触凸部53a和后方接触凸部54a被向下压。另外,前方接触凸部53a的上端和后方接触凸部54a的上端通过下臂梁53和上臂梁54发挥的弹性力,被按压在导线151的表面。由于平板状线缆101在这种状态下行进,因此,即使异物附着于导线151的表面,该异物也会被前方接触凸部53a的上端和后方接触凸部54a的上端刮除。另外,即使在导线151的表面上生成锈、油、树脂等覆膜,该覆膜也会被前方接触凸部53a的上端和后方接触凸部54a的上端刮除。换句话说,导线151的表面通过被按压在盖表面的前方接触凸部53a和后方接触凸部54a发挥的擦拭作用来进行清理。因此,导线151的表面与前方接触凸部53a以及后方接触凸部54a之间的导通状态变得良好。

此外,在作为悬臂状的板簧的下臂梁53和上臂梁54中,形成在自由端的前方接触凸部53a和后方接触凸部54a位于相对于平板状线缆101的相对的行进方向的前侧即引导侧(1eading side),因此,擦拭导线151的表面的力变大,从而能够发挥大的擦拭作用。

而且,由于前方接触凸部53a和后方接触凸部54a在相对于平板状线缆101的相对的行进方向的前后排列,因此,后方接触凸部54a再次擦拭已由位于前方的前方接触凸部53a擦拭过的导线151的表面,这使得导线151的表面和后方接触凸部54a之间的导通状态特别良好。换句话说,前方接触凸部53a是擦拭为主功能而导通为辅助功能的辅接触凸部,后方接触凸部54a是擦拭为辅助功能而导通为主功能的主接触凸部。

并且,如图4C、图5以及图6所示,当平板状线缆101的顶端到达空洞部18与端子容纳凹部14之间的边界时,进行平板状线缆101的插拔方向的定位,平板状线缆101的插入完成后与连接器1连接。在所述平板状线缆101在顶端附近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凹口接合部的情况下,由于该凹口接合部与形成于入口下表面12c的接合突起17接合,因此,不存在所述平板状线缆101从连接器1脱离的情况。并且,由于平板状线缆101的各根导线151与对应的端子51的前方接触凸部53a和后方接触凸部54a接触,因此,与对应的端子51导通,进而经由该端子51的尾部58所连接的连接用焊盘与基板的导电迹线导通。

另外,密封部76b通过顶板部72中的变形部72a的弹性力被按压在平板状线缆101的上侧的面中的屏蔽板112上。因此,该屏蔽板112与密封部76b可靠地导通,进而经由盖构件71的前方尾部75a和后方尾部74a所连接的固定用焊盘与基板的接地迹导通。

此外,如图4C所示,平板状线缆101的上侧的面在与入口部12a的入口下表面12c对应的位置被密封部76b向下方按压,但在与端子51的前方接触凸部53a和后方接触凸部54a对应的位置,与上部15的下表面相对,未被向下方按压。因此,导线151与前方接触凸部53a以及后方接触凸部54a接触的压力即接触压力维持在设计的值,而不会因变形部72a、密封部76b的按压而增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具有:壳体11,包括供平板状线缆101插入的空洞部18;端子51,安装于壳体11,与平板状线缆101的导线151电连接;以及盖构件71,安装于壳体11。并且,壳体11包括确定空洞部18的入口18a的下表面的平坦的入口下表面12c,盖构件71包括:顶板部72,覆盖空洞部18的上方;前方部76,与顶板部72的前端连接,覆盖空洞部18的入口18a,前方部76包括与入口下表面12c相对的密封部76b,前方部76向入口下表面12c被施力。由此,虽然连接器1具有低高度且简单的结构简单,但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侵入内部,从而能提高可靠性。特别地,由于向入口下表面12c被施力的盖构件71的前方部76在其密封部76b与确定入口18a的下表面的平坦的入口下表面12c相对的状态下,覆盖空洞部18的入口18a,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从入口18a侵入空洞部18。

另外,盖构件71包括与顶板部72的后端连接的后板部74,后板部74沿上下方向延伸,至少覆盖壳体11的后端11r的上端附近部分。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从后方侵入壳体11。

而且,壳体11包括容纳端子51的端子容纳凹部14,端子容纳凹部14的后端开口14d在壳体11的后端11r开口,后板部74至少覆盖后端开口14d的上端附近部分。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从后端开口14d侵入端子容纳凹部14。

而且,壳体11包括形成在其前端11f的外侧下端的抑制突起16a,盖构件71包括侧板部75,该侧板部75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后端与后板部74连接,前端部75b与抑制突起16a的上表面相对,在前端部75b附近连接有前方尾部75a。由此,在连接器1安装于基板的安装面的状态下,即使在受到使壳体11的前端11f向上方位移的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壳体11的前端11f与基板的安装面分离。

而且,平板状线缆101包括屏蔽板112,该屏蔽板112露出于与露出导线151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密封部76b按压插入空洞部18的平板状线缆101的屏蔽板112。因此,盖构件71和屏蔽板112能够可靠地维持导通状态,从而能够维持相同电位的状态。另外,即使异物附着于平板状线缆101,也能够可靠地去除异物。

而且,前方部76包括:前壁部76a,将顶板部72的前端与密封部76b连接;入口上侧倾斜部76c,与密封部76b的前端连接;以及反向板部76e,经由反向弯曲部76d与入口上侧倾斜部76c连接,由前壁部76a、密封部76b、入口上侧倾斜部76c、反向弯曲部76d以及反向板部76e围成的捕捉空间77是其上面在反向板部76e的顶端与前壁部76a之间开口,能够将异物捕捉在内部的空间。因此,由于该空间为进入内部的异物难以逃出的形状,因此,能够有效地捕捉异物,从而防止捕捉到的异物逃出而污染周围环境。

而且,端子51包括:基部52,固定于壳体11;上臂梁54和下臂梁53,从基部52向前方延伸;以及后方接触凸部54a和前方接触凸部53a,形成在上臂梁54以及下臂梁53的自由端,前方接触凸部53a相比后方接触凸部54a更靠空洞部18的入口18a侧。因此,后方接触凸部54a可再次擦拭已由前方接触凸部53a擦拭过的导线151的表面,由此,导线151的表面和后方接触凸部54a之间的导通状态良好。

而且,盖构件71的顶板部72覆盖壳体11的上部15的上表面,空洞部18的上表面由上部15的下表面确定,后方接触凸部54a和前方接触凸部53a与空洞部18的上表面相对。因此,导线151与前方接触凸部53a以及后方接触凸部54a之间的接触压力维持在设计值,而不会因顶板部72、密封部76b的按压而增加。

此外,本说明书公开的内容描述了与优选且例示的实施方式相关的特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总结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自然会构思出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宗旨内的各种其他实施方式、修改以及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适用于连接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