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8342发布日期:2018-12-07 22:31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心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心电抗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型电力电子设备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功率等级也越来越高,对设备体积的限制也越来越多。

磁性元件是电力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机的性能、效率以及尺寸。电抗器尤其是空心电抗器在牵引变流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空心电抗器的固定和机械强度给磁性元件的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磁性元件的固定问题成为一个瓶颈。

现有的空心电抗器的固定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心电抗器,其结构简单、整体结构紧凑、稳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空心电抗器,包括绕组装置、夹紧装置和底座,所述夹紧装置与所述绕组装置连接以夹紧固定所述绕组装置;所述底座均与所述绕组装置和夹紧装置连接以固定所述绕组装置和所述夹紧装置;所述底座包括横向底梁、纵向底梁和支撑块,所述横向底梁和所述纵向底梁均与所述支撑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装置包括第一夹持组件、第二夹持组件和第一紧固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绕组装置的两端;所述第一紧固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连接,以夹紧固定所述绕组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呈十字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补强件和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一端与所述补强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紧固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绕组装置包括内绝缘筒和套设于所述内绝缘筒的周向外侧的多个线圈层;所述夹紧装置还包括第二紧固组件,所述第二紧固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连接,以夹紧固定所述内绝缘筒。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块的宽度小于所述纵向底梁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底梁上设有两个支撑块,两个所述支撑块沿所述纵向底梁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底梁上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支撑块沿所述纵向底梁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还包括与所述支撑块连接的弧形托板,所述支撑块上设有与所述弧形托板适配的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夹紧装置还包括第三夹持组件,所述第三夹持组件与所述弧形托板配合,以夹紧所述绕组装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夹紧装置对绕组装置进行夹紧,使得产品的整体结构紧凑、体积小、稳固,操作使用方便,且组装拆卸方便,便于生产及后期维护。此外,通过底座的横向底梁、纵向底梁和支撑块支撑固定绕组装置和夹紧装置,在保证空心电抗器的稳固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使其结构简单、减少了设计难度并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心电抗器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心电抗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空心电抗器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空心电抗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底座和夹紧装置;

图5为图4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空心电抗器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底座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绕组装置;11、内绝缘筒;12、线圈层;13、撑条;20、夹紧装置;21、第一夹持组件;22、第二夹持组件;221、补强件;222、夹持件;23、第一紧固组件;24、第二紧固组件;25、第三夹持组件;30、底座;31、横向底梁;32、纵向底梁;33、支撑块;34、加强板;35、弧形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心电抗器,包括绕组装置10、夹紧装置20和底座30,夹紧装置20与绕组装置10连接以夹紧固定绕组装置10;底座30均与绕组装置10和夹紧装置20连接以固定绕组装置10和夹紧装置20;底座30包括横向底梁31、纵向底梁32和支撑块33,横向底梁31和纵向底梁32均与支撑块33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空心电抗器,通过夹紧装置20对绕组装置10进行夹紧,使得产品的整体结构紧凑、体积小、稳固,操作使用方便,且组装拆卸方便,便于生产及后期维护。此外,通过底座30的横向底梁31、纵向底梁32和支撑块33支撑固定绕组装置10和夹紧装置20,在保证空心电抗器的稳固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使其结构简单、减少了设计难度并降低了成本。

请参阅图1-3,作为优选的方式,绕组装置10包括内绝缘筒11和套设于内绝缘筒11的周向外侧的多个线圈层12。内绝缘筒11设置于绕组装置10的中部以束缚线圈层12的形状。各线圈层12由内而外依次套设,且内层线圈层12的外径小于外层线圈层12的内径,最外层线圈层12外部还套设有绝缘板(未标示)。相邻线圈层12之间设有撑条13,撑条13的一侧抵接于内层线圈层12的外表面,另一侧抵接于外层线圈层12的内表面,起支撑散热风道的作用。撑条13的长度方向与线圈层12的轴向一致,以使得相邻的线圈层12没有紧靠在一起,在相邻的线圈层12之间留下一定的纵向风道(即线圈层12的轴向留有风道),改善了该空心电抗器的散热效果,增强了空心电抗器的散热能力。

请参阅图5和图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夹紧装置20包括第一夹持组件21、第二夹持组件22和第一紧固组件23,第一夹持组件21和第二夹持组件22分别设置于绕组装置10的两端;第一紧固组件23的一端与第一夹持组件2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持组件22连接,以夹紧固定绕组装置10。优选的,第一夹持组件21为设有风道口(未标示)的板状结构,风机(图未示)安装于第一夹持组件21上,通过风机向该空心电抗器内部提供空气对流,绕组装置10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夹紧装置20与绕组装置10之间的空间的空气流动都可以将绕组装置10的线圈层12产生的热量带出,散热充分均匀,能够避免温度局部过高的情况。

进一步的,第二夹持组件22呈十字形状,以使空心电抗器内部的空气流动更加顺畅。第二夹持组件22包括补强件221和夹持件222,夹持件222的一端与补强件22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紧固组件2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组件23为螺杆,夹持件222的数量为四个,夹持件222和第二夹持组件22上均设有螺杆孔,第一紧固组件23即螺杆贯穿夹持件222和第二夹持组件22以夹紧固定绕组装置10。夹紧装置20还包括第二紧固组件24,第二紧固组件24的一端与第一夹持组件2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持组件22连接,以夹紧固定内绝缘筒11。具体的,第二紧固组件24为螺杆,第二夹持组件22、夹持件222和补强件221上均设有螺杆孔,第二紧固组件24即螺杆贯穿第二夹持组件22、夹持件222和补强件221以夹紧固定内绝缘筒11。夹持件222和补强件221的这种夹持结构设计不仅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而且组装拆卸方便,便于生产及后期维护。

请参阅图6和图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纵向底梁32上设有两个支撑块33,两个支撑块33沿纵向底梁32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保证支撑可靠性。支撑块33的宽度小于纵向底梁32的宽度,纵向底梁32上设有加强板34,加强板34与支撑块33沿纵向底梁3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块33的底部通过螺栓与横向底梁31固定连接,支撑块33的侧部通过螺栓与纵向底梁32固定连接,加强板34与横向底梁31一体成型。上述结构组装拆卸方便、既能够保证支撑性能,又能够节省材料,降低原材料成本。底座30还包括与支撑块33连接的弧形托板35,支撑块33上设有与弧形托板35适配的弧面。弧形托板35的半径与绕组装置10的外径适配。第一夹持组件21、绕组装置10和第二夹持组件22依次沿绕组装置10的轴向设置,绕组装置10的旋转圆弧面与弧形托板35接触配合,第一夹持组件21与纵向底梁32抵接,从而实现支撑固定绕组装置10和第一夹持组件21。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夹紧装置20还包括与支撑块33连接的第三夹持组件25,第三夹持组件25与弧形托板35配合,实现第三夹持组件25从绕组装置10的径向远离弧形托板35的一侧将绕组装置10进一步夹紧。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