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裸铜绞线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2469发布日期:2018-10-09 20:4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裸铜绞线润滑装置,属于电器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裸铜绞线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智能电器、智能万能断路器、塑壳断路器等开关的连接线。在裸铜绞线的生产过程中,可在拉丝机上先制成拉丝线,然后再绞合成单线,最后再将多根单线绞合成一股即制成裸铜绞线。所述拉丝线或单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润滑处理,这有利于降低设备与半成品线之间的摩擦,所述半成品线为拉丝线或单线,同时也能够降低绞合时的摩擦,这能够有效防止设备过热和产品磨损,保证后续产品质量。

但是,目前裸铜绞线在进行润滑时,常使用一个带有通孔的海绵块,然后在海绵块上直接滴油的方式来进行润滑作业。上述操作虽然简单,但是润滑效率低,大部分润滑油会直接从海绵块上滴下;并且,由于海绵块上开设的通孔是固定形状和孔径的,当需要更换另外一种横截面积更大/小的半成品线时,所述海绵块也必须更换,其综合利用率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裸铜绞线润滑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裸铜绞线润滑装置,包括第一油槽、位于第一油槽内部的底板、设置在底板上方的第二油槽、用来控制第二油槽出油速率的控油装置,所述底板和第一油槽的槽底之间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与底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下端与第一油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的下部与底板的侧边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还固设有第一海绵板,所述第一海绵板位于两块侧板之间;所述第二油槽的槽底设置有多个出油孔,所述第二油槽的槽底与第一海绵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海绵板,所述第二海绵板的上部与第二油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控油装置包括位于第二油槽内部的压板、设置在第二油槽的槽底和压板之间的第三海绵板、螺纹柱、与螺纹柱相配合的螺母、套设在螺纹柱外部的圆柱螺旋弹簧,所述螺纹柱的下端与第二油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板的中部设置有与螺纹柱相适配的第一通孔,所述压板的中部设置有与螺纹柱相适配的第二通孔,所述压板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三通孔,所述螺母套设在螺纹柱的外部且螺母与螺纹柱螺纹连接,所述圆柱螺旋弹簧设置在螺母和压板之间;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拉紧装置组,所述拉紧装置组包括一对拉紧装置,所述拉紧装置包括下连板、上连板、导柱、套设在导柱外部的拉簧,所述下连板的尾端与侧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柱的下端与下连板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板的尾端与第二油槽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板的首端设置有与导柱相配合的第四通孔,所述拉簧设置在下连板和上连板之间,所述拉簧的下端与下连板固定连接,所述拉簧的上端与上连板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油槽的外部还设置有排油阀,所述排油阀的输入端与第一油槽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向下翻折的翻边,所述翻边的横截面为弧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导柱与第四通孔之间的配合为间隙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径大于出油孔的孔径。

本实用新型所述裸铜绞线润滑装置操作简单,能够对半成品线体进行润滑作业,润滑效率高,润滑效果好,还能够用于多种不同横截面积的半成品线体的润滑作业,综合利用率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裸铜绞线润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板与侧板以及底板与第一海绵板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所述裸铜绞线润滑装置,包括第一油槽2、位于第一油槽2内部的底板3、设置在底板3上方的第二油槽4、用来控制第二油槽4出油速率的控油装置,所述底板3和第一油槽2的槽底之间设置有支撑柱21,所述支撑柱21的上端与底板3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21的下端与第一油槽2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底板3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31,所述侧板31的下部与底板3的侧边固定连接,所述底板3的上表面还固设有第一海绵板32,所述第一海绵板32位于两块侧板31之间;所述第二油槽4的槽底设置有多个出油孔41,所述第二油槽4的槽底与第一海绵板3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海绵板42,所述第二海绵板42的上部与第二油槽4的槽底固定连接,所有出油孔41均被第二海绵板42覆盖;所述控油装置包括位于第二油槽4内部的压板51、设置在第二油槽4的槽底和压板51之间的第三海绵板52、螺纹柱53、与螺纹柱53相配合的螺母54、套设在螺纹柱53外部的圆柱螺旋弹簧55,所述螺纹柱53的下端与第二油槽4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板52将所有的出油孔41覆盖住,所述第三海绵板52的中部设置有与螺纹柱53相适配的第一通孔521,所述压板51的中部设置有与螺纹柱53相适配的第二通孔511,所述压板51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三通孔512,所述螺母54套设在螺纹柱53的外部且螺母54与螺纹柱53螺纹连接,所述圆柱螺旋弹簧55设置在螺母54和压板51之间;所述底板3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拉紧装置组,所述拉紧装置组由一对拉紧装置组成,所述拉紧装置包括下连板61、上连板62、导柱63、套设在导柱63外部的拉簧64,所述下连板61的尾端与侧板31固定连接,所述导柱63的下端与下连板61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板62的尾端与第二油槽4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板62的首端设置有与导柱63相配合的第四通孔621,所述拉簧64设置在下连板61和上连板62之间,所述拉簧64的下端与下连板61固定连接,所述拉簧64的上端与上连板62固定连接。

本文所述左、右、前、后均相对于图1而言。所述半成品线体1为拉丝线或单线。可通过捏住螺纹柱53的上端或螺母54向上提起第二油槽4使得第二海绵板42与第一海绵板32之间有足够的间隙能被半成品线体1通过;所述半成品线体1通过第二海绵板42与第一海绵板32之间的间隙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二油槽4向下运动直至半成品线体1被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夹住,导柱63为竖直的,而导柱63的上端穿过第四通孔621,在导柱63与第四通孔621的配合下,使得第二油槽4只能沿着导柱63限定的方向向上或向下运动;而在拉簧64的作用下,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被第二油槽4压紧,促使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能够将半成品线体1包裹住。然后向第二油槽4中注入润滑油,润滑油依次通过第三通孔512、第三海绵板52中的微孔最后从出油孔41中流到第二海绵板42,使得第二海绵板42中积蓄有大量的润滑油,第二海绵板42中的润滑油向下渗然后使得第一海绵板32中也积蓄有润滑油,这使得位于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之间的半成品线体1能够被充分润滑。

所述拉紧装置组由一对拉紧装置组成,该两个拉紧装置分别位于半成品线体1的前后两侧。即使第二油槽4中的润滑油逐渐减少,由于在拉紧装置的作用下,使得第二油槽4能够对第二海绵板42施加足够大的压力,因此,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能够将半成品线体1包住,保证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中的那段半成品线体1能够迅速地被润滑,避免出现润滑死角。

由于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均由板状海绵制成,因此无论半成品线体1的横截面积是增大还是减小,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能够将半成品线体1夹住并使得半成品线体1被包裹住,因此所述裸铜绞线润滑装置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横截面积的半成品线体1的润滑作业,综合利用率高,有利于降低润滑作业成本。同时,第一海绵板32和第二海绵板42能够使得润滑油均匀地涂覆在半成品线体1的表面,润滑效果好;第一海绵板32和第二海绵板42还不会对半成品线体1造成磨损,有助于保证后续成品质量。

在更换半成品线体1时,如将横截面积较大的半成品线体1更换为横截面积较小的半成品线体1,或者是半成品线体1的润滑作业速率进行提高或者降低;此时,需要调整润滑效率,也就是润滑油对半成品线体1的涂覆效率;由于,所有出油孔41均被第二海绵板42覆盖,而第二海绵板42在拉紧装置的拉紧作用下其形变程度变化不大,因此,润滑油对半成品线体1的涂覆效率主要取决于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如果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始终保持最大,这易导致润滑后的半成品线体1表面的油膜过厚,还会导致第二油槽4中的润滑油的更换频次提高,增加工人的工作负担;如果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过小,则易发生润滑不充分,易出现润滑死角。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

所述控油装置能够控制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具体方法如下:如果需要降低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只需要将螺母54向下旋转,此时圆柱螺旋弹簧55被进一步压缩,在圆柱螺旋弹簧55的压力作用下,压板51会进一步压紧第三海绵板52,第三海绵板52是由板状海绵制成,第三海绵板52被压缩的程度越大,第三海绵板52的体积减小,第三海绵板52中的微孔体积越小,而第三海绵板52将所有的出油孔41覆盖住,因此,此时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取决于润滑油通过第三海绵板52的流速;而第三海绵板52中的微孔体积越小,润滑油通过第三海绵板52的流速越小,所述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越小。反之,如果需要提高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只需要将螺母54向上旋转,此时的圆柱螺旋弹簧55的形变减小,圆柱螺旋弹簧55产生的压力降低,压板51对第三海绵板52的压力进一步降低,第三海绵板52是由板状海绵制成,第三海绵板52被压缩的程度越小,第三海绵板52的体积增大,第三海绵板52中的微孔体积越大,而第三海绵板52将所有的出油孔41覆盖住,因此,此时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取决于润滑油通过第三海绵板52的流速;而第三海绵板52中的微孔体积越大,润滑油通过第三海绵板52的流速越大,所述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越大。

所述控油装置能够控制第二油槽4的出油速率,且操作简单方便,实施效果好。其中,所述螺纹柱53的下端穿过第二通孔511、第一通孔521后与第二油槽4的槽底固定连接,这使得压板51只能够沿着螺纹柱53限定的方向进行上下移动。所述压板51的边沿与第二油槽4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这使得压板51能够顺畅的在第二油槽4中进行上下移动而不会受到阻碍。

在润滑作业中,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中会有少量的润滑油在向下渗漏,然后流到第一油槽2中暂存;这不但能够防止润滑油滴到其他地方,保持设备的干净;而且,第一油槽2中储存的润滑油还能够再次倒入第二油槽4中二次利用,节约用油,有利于控制成本。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槽2的外部还设置有排油阀22,所述排油阀22的输入端与第一油槽2连通;当第一油槽2需要排油时,将排油阀22的输出端对准指定的容器,打开排油阀22,第一油槽2中的润滑油即可流到指定的容器中。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3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向下翻折的翻边30,所述翻边30的横截面为弧形。所述翻边30具有引流作用,使得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中向下滴的润滑油能够在翻边30上汇聚并引导其流到第一油槽2中暂存。由于翻边30的横截面为弧形,即使半成品线体1碰撞到翻边30,也不易受损。

进一步地,当上连板62沿着导柱63限定的方向进行上下移动时,所述导柱63与第四通孔621之间的配合为间隙配合,这使得上连板62移动时的阻力降低。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通孔512的孔径大于出油孔41的孔径;也就是说,第三通孔512的孔径较大,这使得压板51上方的润滑油能够更顺利地进入到第三海绵板52。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裸铜绞线润滑装置能够对半成品线体1进行润滑作业,由于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将半成品线体1给紧紧地夹住,第二海绵板42和第一海绵板32中含有的润滑油能够均匀的涂覆在半成品线体1的表面,使得大部分润滑油能够涂覆在半成品线体1的表面,润滑效率高,润滑效果好。所述所述裸铜绞线润滑装置能够用于多种不同横截面积的半成品线体1的润滑作业,也能够用于横截面为异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半成品线体1的润滑作业,综合利用率高,有利于降低润滑作业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