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型抗拉力电缆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6350发布日期:2018-10-12 23:55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源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强型抗拉力电缆线。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电缆以广泛应用于经济体系运转中所使用的设施、装备器材中,特别是庞大的电力传输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并服务于一切社会活动中并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电缆产品已达到了无处不在的状态,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活动内容从深度到广度进行台阶式跳跃式发展,加上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点提高,仍持续的推动着电缆产品品种的发展和生产量的增加,且电缆产品时按照系统大小、高低分级分布着并延长度不断延伸的构件,因此电缆产品一般是不能维修的,只能更换,因此电缆产品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目前电缆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现有的中国专利CN201720787810.5,提高的一种增强型抗拉力电缆线,只是主要通过增加尼龙网和铁丝网,保证了电缆线在强拉力和弯曲状态下能够保持内部完整不被破坏,但是由于尼龙绳和钢丝网都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相对与内部的电缆导线具有更强的延生性,这样不足以保护内部的电缆线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盾构隧道管片接缝防水弹性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强型抗拉力电缆线,包括抗拉中心线、线束分隔胶、电缆线束、包带层、抗拉钢丝层、防水层、尼龙缠绕层、防火层以及防护外层,所述抗拉中心线的周围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电缆线束,且各所述电缆线束之间通过线束分隔胶均匀间隔并与抗拉中心线固定构成一体件,包带层将上所述一体件固定包裹,所述包带层的外层设有由钢丝编制而成的抗拉钢丝层,所述抗拉钢丝层的外层涂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的外层设有由尼龙绳编制而成的尼龙缠绕层,所述尼龙缠绕层的外层依次设有防火层和加厚的防护外层。

进一步的,所述抗拉钢丝层由多个钢丝相互平行交叉形成带有平行四边形网孔结构的包裹网层。

进一步的,所述抗拉中心线由防护层包裹的钢线构成,所述防护层为PVC材料层。

进一步的,所述电缆线束由绝缘包裹层紧固缠绕的多个纯铜导线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外层为聚氯乙烯层,且厚度不低于5mm。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1.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增强型抗拉力电缆线,通过内部设有钢制的抗拉中心线,由于钢线相对于纯铜的内部电缆线束具有更强的抗拉能力,且纯铜的电缆线束的延伸性强于钢线,故在受到外部拉力时,更大的拉力会由钢线承受,这样使整个电缆线具有更强的抗拉力。

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增强型抗拉力电缆线,通过内设有由钢丝编制而成的抗拉钢丝层,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线缆的抗拉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抗冲击能力等,且可以充当屏蔽层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电磁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抗拉钢丝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抗拉中心线,11、钢线、12、防护层,2、线束分隔胶,3、电缆线束,31、纯铜导线,32、绝缘包裹层,4、包带层,5、抗拉钢丝层,6、防水层,7、尼龙缠绕层,8、防火层,9、防护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强型抗拉力电缆线,包括抗拉中心线1、线束分隔胶2、电缆线束3、包带层4、抗拉钢丝层5、防水层6、尼龙缠绕层7、防火层8以及防护外层9,所述抗拉中心线1的周围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电缆线束3,且各所述电缆线束3之间通过线束分隔胶2均匀间隔并与抗拉中心线1固定构成一体件,包带层4将上所述一体件固定包裹,所述包带层4的外层设有由钢丝编制而成的抗拉钢丝层5,所述抗拉钢丝层5的外层涂有防水层6,所述防水层6的外层设有由尼龙绳编制而成的尼龙缠绕层7,所述尼龙缠绕层7的外层依次设有防火层8和加厚的防护外层9。所述抗拉钢丝层5由多个钢丝相互平行交叉形成带有平行四边形网孔结构的包裹网层。所述抗拉中心线1由防护层12包裹的钢线11构成,所述防护层12为PVC材料层。所述电缆线束3由绝缘包裹层32紧固缠绕的多个纯铜导线31构成。所述防护外层9为聚氯乙烯层,且厚度不低于5mm。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增强型抗拉力电缆线,通过内部设有钢制的抗拉中心线,由于钢线相对于纯铜的内部电缆线束具有更强的抗拉能力,且纯铜的电缆线束的延伸性强于钢线,故在受到外部拉力时,更大的拉力会由钢线承受,这样使整个电缆线具有更强的抗拉力,同时通过内设有由钢丝编制而成的抗拉钢丝层,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线缆的抗拉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抗冲击能力等,且可以充当屏蔽层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电磁的能力。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