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氧产生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0461发布日期:2018-12-21 19:5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多氧产生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多氧产生笔,其具有产生多氧的功能。



背景技术:

随着食安问题备受重视,人们对于饮用水、蔬果和食品的卫生质量要求逐渐提升,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多氧产生笔的商品。多氧产生笔为一可产生多氧(即俗称臭氧O3)的装置,使用时将多氧产生笔的电极置于水中,通以直流电电解水分子形成游离的氧原子,游离的氧原子会与水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多氧,而生成的多氧在水中可达到消毒、清洁与净化水质的效果。

在现有多氧产生笔的结构中,与蓄电单元电连接的导电端大多是以焊接的方式与电极连接固定,但长期使用后,焊接处可能因拉扯或材料老化导致固定效果不佳,使导电端与电极接触不良进而造成断路,而无法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解决现有多氧产生笔中以焊接方式固定导电端和电极所造成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多氧产生笔包括:

一壳本体;

一电源装置,其设置于该壳本体内,该电源装置具有一控制基板、一蓄电单元、一第一导电端、一第二导电端和一导电弹簧,该控制基板设置于该壳本体内,该蓄电单元设置于该控制基板上,该第一导电端和该第二导电端位于该控制基板上且分别独立与该蓄电单元电连接,该导电弹簧设置于该第二导电端上并与该第二导电端电连接;

一多氧产生器,其设置于该电源装置上,该多氧产生器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设置于该壳本体内,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一导电端电连接,该第二电极抵顶且挤压该导电弹簧,并经由该导电弹簧与该第二导电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体而言,该第一电极为一中空环状电极,该第一电极间隔套设于该第二电极外,该第一电极上形成有多个穿孔。

进一步地,为防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接触造成短路,该第二电极为一圆柱电极,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间设置有一绝缘件,以防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接触而短路。

进一步地,同样为防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接触造成短路,电源装置可包括一绝缘固定件,该绝缘固定件设置于该导电弹簧上,且该第二电极固定且抵顶于该绝缘固定件上。

进一步地,为加强导电的效果,该第二电极具有一导电垫片,该导电垫片设置于该第二电极上,藉此电连接该第二电极与该导电弹簧。

进一步地,该壳本体包括一笔杆部、一接合部和一笔盖部,该接合部的相对二端分别以可拆卸方式连接该笔杆部和该笔盖部,该电源装置设置于该笔杆部内。

进一步地,该接合部的内壁形成有导电层,该第一导电端和该第一电极皆与该导电层接触,该导电层电连接该第一导电端与该第一电极。

较佳的,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夹设于该控制基板和该接合部之间。

详细来说,该接合部为一双头螺栓,该笔杆部和该笔盖部分别形成有对应于该双头螺栓的螺纹。

另为提供外接电源的使用,该笔杆部形成有电源孔;该控制基板设置有一电源埠,该电源端口与该蓄电单元电连接,该电源孔的形状对应于该电源埠的形状。

藉由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控制第二电极与导电弹簧的相对位置,使第二电极持续挤压该导电弹簧,藉此维持第二电极经由导电弹簧和第二导电端电连接,克服目前以焊接方式固定导电端和电极会因焊胶老化而造成的问题,达到改善多氧产生笔结构并降低故障机率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氧产生笔的立体部分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氧产生笔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氧产生笔的侧视部分剖面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壳本体 11 笔杆部

12 接合部 13 笔盖部

131 外盖 14 笔夹

16 防尘盖 30 多氧产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合并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氧产生笔具有一壳本体10、一电源装置20和一多氧产生器30。

该壳本体10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壳本体10包括一笔杆部11、一接合部12、一笔盖部13、一笔夹14、一端部15和一防尘盖16。

该笔杆部11其中一端的内壁形成有一螺纹。

该接合部12的一端与该笔杆部11螺合,该接合部12的相对二端的外壁上各形成有一螺纹,即该接合部12为一双头螺栓,该接合部12的内壁上形成有一导电层可提供导电的效果,于本实施例中,该导电层为锡层。

该笔盖部13以可拆卸方式与该接合部12的另一端螺合,该笔盖部13具有相对的一封闭端和一开放端,该笔盖部13的封闭端设置有一外盖131,该笔盖部13之开放端的内壁形成有一螺纹并可与该接合部12的另一端相螺合。

该笔夹14设置于该笔杆部11远离笔盖部13的一端。

该端部15套设于该笔杆部11远离笔盖部13的一端,藉此固定笔夹14设置于端部15和笔杆部11之间,该端部15上形成有电源孔151。

该防尘盖16设置于该端部15上并封闭该电源孔151。

该电源装置20设置于该壳本体10内,该电源装置20包括一控制基板21、一蓄电单元22、一第一导电端23、一第二导电端24、一导电弹簧25和一绝缘固定件26。

该控制基板21设置于该壳本体10内,该控制基板21邻近该电源孔111的一端具有一电源埠211,该电源埠211的形状与该电源孔151的形状相对应。

该蓄电单元22设置于该控制基板21上,该蓄电单元22与该电源端口211电连接,于本实施例中,该蓄电单元22是锂电池。

该第一导电端23设置于该控制基板21相对于该电源埠211的另一端,具体而言,该控制基板21为一片体,该第一导电端23位于该控制基板21的侧边,故当本实用新型组装完成后,该第一导电端23会与该接合部12内壁的导电层接触,使该第一导电端23可经由接合部12内壁的导电层达到电导通的效果。

该第二导电端24设置于该控制基板21相对于该电源埠211的另一端,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导电端24位于该控制基板21垂直于侧边的面上,即,该第二导电端24与该第一导电端23位于该控制基板21上不同的位置且不会相互接触。

该导电弹簧25的一端设置于该控制基板21的第二导电端24上并与该第二导电端24电连接,具体而言,该导电弹簧25是一压缩弹簧。

该绝缘固定件26套设于该导电弹簧25外藉以隔绝导电弹簧25和接合部12接触,并且该绝缘固定件26形成有一通孔261供导电弹簧25部分穿过以便与第二导电端24电连接,由于该绝缘固定件26为电绝缘材质,因此当导电弹簧25穿设于该绝缘固定件26中时,导电弹簧25不会接触于接合部12的内壁,而可避免第一导电端23和第二导电端24电连接造成短路的问题。

该多氧产生器30设置于壳本体10内,且设置于电源装置20的控制基板21上并藉由该接合部12固定,多氧产生器30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电极31和一第二电极32。

该第一电极31设置于该电源装置20上并与该接合部12内壁的导电层接触,藉此使该第一电极31可经由接合部12内壁的导电层与第一导电端23电连接;第一电极31为一中空环状电极,且第一电极31的环周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以方便水通过提供更大的接触表面积。

该第二电极32设置于该电源装置20上间隔套设于该第一电极31内并固定于该绝缘固定件26上,因此,该导电弹簧25会受到第二电极32的挤压,该导电弹簧25受挤压后具有回弹力,故可维持第二电极32持续经由导电弹簧25与第二导电端24电连接,克服以往的焊接固定方式于长期使用后容易发生接触不良的问题。具体而言,第二电极32为一圆柱电极,第二电极32具有一导电垫片321和一绝缘件322,该导电垫片321设置于第二电极32接近绝缘固定件26的一端且与第二导电端24接触,因此,该第二电极32会经由导电垫片321和导电弹簧25与第二导电端24电连接。该绝缘件322设置于第二电极32的周面藉此隔绝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可防止第二电极32与第一电极31接触造成短路。

在使用时,使用者仅需将笔盖部13自接合部12上旋转分离,并将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浸入水中即可使用,蓄电单元22会提供电力分别经由第一导电端23和第二导电端24电连通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使水电解形成游离的氧原子,并进而与氧气反应产生多氧分子;电力的供给方式可以来自电源装置20中的蓄电单元22,亦可以藉由该电源埠211外接电源供给。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多氧产生笔设置有导电弹簧25,并利用导电弹簧25受第二电极32压缩后的回弹力维持第二电极32持续与第二导电端24电连接,而可解决以往焊接后因拉扯或长时间使用导致导电端与电极接触不良的问题,因此可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