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线圈及其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4046发布日期:2018-12-25 20:18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线圈及其骨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线圈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磁线圈及其骨架。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1-2,图1为背景技术中电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所示,电磁线圈包括骨架1′、绕线2′及两个插接端子3′;两个插接端子3′插接在骨架1′上,且骨架1′对应于两个插接端子之间设有走线槽4′,插接端子3′上靠近走线槽的一侧上设有弯曲的接线部31′。

具体方式是绕线2′的内绕线头进入至走线槽4′内,缠绕在右侧的插接端子3′的接线部31′上,之后绕线2′制在线圈骨架2'上,绕制完成后,绕线2′的外绕线头再从走线槽4′处绕至左侧的插接端子3′的接线部31′上,最后在两个插接端子3′的接线部31′处分别进行点焊。

上述结构中的电磁线圈在点焊中,电焊设备的电极需要对接线部31′先进行轴向压紧,接通电流后,点焊设备产生电阻热,熔化接线部31′漆包线漆膜,形成焊点。若绕线的外线头从接插端子3′底部缠绕至其接线部31′,点焊过程中,电极对接线部31′进行轴向压紧时,容易出现电极将外线头压断的风险,导致线圈断路。

因此,如何避免电磁线圈在绕组电焊中出现断路情况,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线圈及其骨架,该电磁线圈在绕组点焊时不易出现断路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磁线圈骨架,包括

绕芯;

端子固定件,所述端子固定件包括安装部和外周部;

设于所述端子固定件外周的第一引线槽和第二引线槽,所述第一引线槽和所述第二引线槽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线槽沿着部分外周部延伸,并在所述外周部形成缺口,所述第一引线槽与所述安装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引线槽包括沿所述部分外周部延伸的第二凹槽和与所述第二凹槽相连的第二引线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线槽包括沿所述端子固定件外周延伸的第一凹槽和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的第一引线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骨架,所述骨架包括绕芯和端子固定件,所述端子固定件包括安装部和外周部,所述端子固定件设置有第一引线槽和第二引线槽;

缠绕于所述骨架上的绕线;

第一插接端子,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一接线部;

第二插接端子,包括第二安装部和第二接线部;

所述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

所述绕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引线槽绕制在所述绕芯,并通过所述第一引线槽,与所述第一接线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线圈及其骨架,通过设置第一引线槽,使得绕线缠绕过程中,绕线的外绕线头可在绕线机的线嘴的牵引下,沿引线槽直接缠绕至插接端子的接线部,使得绕组点焊时,减少绕线被电极压断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的一种电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一插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插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骨架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骨架1′,绕线2′,插接端子3′,走线槽4′,接线部31′;

其中,图3至图10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绕芯1,端子固定件2,外周部21,安装部22,第一引线槽23,第二引线槽24,第一引线部231,第一凹槽232,第二引线部241,第二凹槽242,凸部243,绕线4,第一插接端子5,第一安装部51,第一接线部52,第一引脚53,圆台部6,第二插接端子7,第二安装部71,第二接线部72,第二引脚7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便于理解和描述简洁,下文结合电磁线圈及其骨架一并说明,有益效果部分不再重复论述。

请参考图3-1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线圈骨架,如图3-6所示,包括绕芯1,绕线(即漆包线)缠绕至绕芯1上,该绕芯1为中空设置,绕芯1的上端设置端子固定件2,下端设置圆台部6,该端子固定件2、圆台部6与绕芯1可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的方式制成。所述端子固定件2具有外周部21和安装部22。在本说明书中,端子固定件2的外周部21定义为端子固定件2除去安装部22后的剩余外周部分;安装部22上设置有供第一插接端子5和第二插线端子7分别插入的第一插接槽31和第二插接槽32,第一插接槽31和第二插接槽3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装配时,第一插接端子5和第二插线端子7分别插接在该第一插接端子5和第二插线端子7内,从而实现将插接端子装配在安装部22上。

端子固定件2外周部上设有第一引线槽23和第二引线槽24,该第一引线槽23和第二引线槽24用于引导绕线走线;其中,第一引线槽23为内线头槽,第二引线槽24为外线头槽;第一引线槽23和第二引线槽24设于所述端子固定件2外周上,且所述第一引线槽23和所述第二引线槽24设置于所述安装部22的两侧;第一引线槽23与绕线的内绕线头进行配合,第二引线槽24与绕线的外绕线头进行配合。

如此结构下,第一引线槽23与所述安装部22相连,绕线的外绕线头可在绕线机的线嘴的牵引下,沿引线槽直接缠绕至插接端子的接线部上,可实现自动绕线,提升生产效率,且降低产品的质量隐患;其次,绕线时可有效避免了绕线经过插接端子根部下表面后再缠绕至接线部上的情况,保证绕组点焊时,不会出现绕线被电极压断的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

为便于将绕线通过第一引线槽23后之间缠绕于安装部22,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线圈可设置成第一引线槽23与安装部22相连的形式,当然,第一引线槽23与安装部22不直接相连也是可以的。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线槽23设置为开放式线槽,具体为所述第一引线槽23沿着部分外周部21延伸,并在所述外周部21形成缺口;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引线槽23的下部直接连通至所述端子固定件2的下表面上,保证绕线2在走线时,能够完全贴合于第一引线槽23缠绕至绕芯上,保证绕线2完全贴实在骨架上,防止绕组在包封过程中出现外露或出现电气安全的问题。

所述第二引线槽24包括沿部分外周部21延伸的第二凹槽242和与所述第二凹槽相连的第二引线部241;所述第二凹槽242可直接设置为设于端子固定件2外周上的条形槽,所述第二引线部241位于第二凹槽242尾部,为端子固定件2上下表面与第二凹槽242相连通的缺口;该种结构下,第二引线槽24的前端连通至所述安装部22上,尾端则连通至所述端子固定件2下表面上,第二引线槽24除去两端以外的其他位置上并未与端子固定件的下表面相连通;绕线在经过第二引线槽24绕至接线端子上时,绕线将隐藏在引线槽内,并非直接裸露,降低了绕组在包封过程中出现外露或出现电气安全的问题。

在该种结构下,在所述第二引线槽24上设置了凸部243,该凸部243设置的位置当然是随意的,但是优选可设置在第二引线槽24与所述端子固定件2下表面连通的位置上,更好的对绕线进行限位;凸部243可由第二引线槽24的内壁向外延伸形成,当然,也可在第二引线槽24侧壁设置凸起,将凸起向上弯折或弯曲之后形成上述的凸部243。

于实际生产中,也可将第一引线槽23设置为与第二引线槽24相同的结构;具体为所述第一引线槽23包括沿所述端子固定件2外周延伸的第一凹槽232和与所述第一凹槽232相连的第一引线部231;所述第一凹槽232可直接设置为设于端子固定件2外周上的条形槽,所述第一引线部231位于第一凹槽232尾部,为端子固定件2上下表面与第一凹槽232相连通的缺口;该种结构下,第一引线槽23的前端连通至所述安装部22上,尾端则连通至所述端子固定件2下表面上,第一引线槽23除去两端以外的其他位置上并未与端子固定件的下表面相连通;绕线在经过第一引线槽23绕至接线端子上时,绕线将隐藏在引线槽内,并非直接裸露,降低了绕组在包封过程中出现外露或出现电气安全的问题。

所述第二引线槽24与所述端子固定件2下表面的连通处设置有一个弧形的倒角,以在引线槽23与所述端子固定件2下表面的连通处形成圆滑的过渡;绕线2在绕制的过程中,避免了与尖锐的折角处接触的情况,绕线不易出现漆膜破碎的情况,降低产品的不良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线圈,如图3-11所示,包括骨架,骨架上包覆缠绕有绕线4,该绕线4为漆包线;骨架包括绕芯1和端子固定件2,端子固定件2具有外周部21和安装部22,安装部22上插接有第一插接端子5和第二插接端子7,该第一插接端子5具有第一安装部51、与绕线相配合的第一接线部52及第一引脚53,第一插接端子5的外端直接向下弯曲形成上述的第一引脚53,绕线的端头绕在该第一接线部52上,并通过点焊进行焊接;所述第一接线部52为设于所述插接端子5上部向内弯折形成的弯折部,为了方便加工,可将第一插接端子5由靠近第一引线槽23的一侧向远离第一引线槽23的一侧折弯或弯曲以形成上述的第一接线部52。

所述第二插接端子7具有第二安装部71、与绕线相配合的第二接线部72及第二引脚73,第二插接端子7的外端直接向下弯曲形成上述的第二引脚73,绕线的端头绕在该第二接线部72上,并通过点焊进行焊接;所述第二接线部72为设于所述插接端子7上部向内弯折形成的弯折部,为了方便加工,可将第二插接端子7由靠近第二引线槽24的一侧向远离第二引线槽24的一侧折弯或弯曲以形成上述的第二接线部72。

所述第一安装部51为单脚插头,可插入至骨架的安装部22上的第一插接槽31内;所述第二安装部71为单脚插头,可插入至骨架的安装部22上的第二插接槽32内,进而实现第一安装部51、第二安装部71与所述安装部22固定连接。

由于骨架的结构与上述骨架的结构相同,具有的技术效果相同,具有该骨架的电磁线圈也具有相同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绕线时,所述绕线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线部72连接,通过所述第二引线槽24绕制在所述绕芯1,并通过所述第一引线槽23,与所述第一接线部52连接。

由于第一引线槽23、第二引线槽24与所述安装部22相连,绕线4的绕线头可在绕线机的线嘴的牵引下,沿引线槽直接缠绕至插接端子的接线部上,可实现自动绕线,提升生产效率,且降低产品的质量隐患;其次,绕线时可有效避免了绕线经过插接端子根部下表面后再缠绕至接线部上的情况,保证绕组点焊时,不会出现绕线被电极压断的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磁线圈及其骨架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