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电容、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及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4915发布日期:2019-03-22 18:55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电容、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及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电容、散热电容与散热器的组合装置及包括该组合装置的控制器。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以石油为燃料,虽然随着生产工艺和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单台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越来越低,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进步,汽车工业蓬勃发展,传统汽车保有量急速增长,其庞大的基数对空气造成越来越重的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因此,新能源汽车以其零排放、零污染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也将其作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加以扶持。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速度越来越快,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和支持,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控制器上的薄膜电容,主要用于稳定直流输入电压,薄膜电容的寿命和性能与其自身温度有直接关系。薄膜电容的温度升高,一是来源于与其输出铜排连接的IGBT模组的热量传导,二是自身发热。薄膜电容温度升高造成了各项性能的降低,加速了电容老化,影响控制器的性能稳定,使汽车的行车安全出现了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电容及包括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通过连接散热器来给薄膜电容降温,提高其各项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并间接实现对IGBT模组降温,保证IGBT模组稳定工作,延长使用寿命,确保汽车行车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电容,包括:电容本体、输出铜排和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单元,所述输出铜排设置于所述电容本体一侧,包括三个或六个输出端子;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单元设置于所述输出铜排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单元与所述输出端子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引脚,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输出铜排,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引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L型、Z型或直线型片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脚为片状或块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包括所述散热电容和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散热单元,所述第二散热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所述散热器的第二散热单元和所述散热电容的第一散热单元通过导热物质绝缘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单元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连接所述散热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引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脚为凹槽状结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引脚绝缘连接。所述导热物质为导热硅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脚为片状结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引脚绝缘连接。所述导热物质为绝缘的导热垫片。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通过与薄膜电容连接的散热器对薄膜电容进行降温,提高薄膜电容各项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2.通过对薄膜电容进行降温,可以间接地实现对与薄膜电容连接的控制器的IGBT模组进行降温,保证控制器的工作稳定性,确保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电容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的散热器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的正面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的反面立体图。

附图中:

1、散热电容,11、电容本体,12、输出铜排,13、输出端子,14、第一散热单元,15、第一连接部,16、第一引脚,2、组合装置,3、散热器,31、第二散热单元,32、第二连接部,33、第二引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电容的立体图。

请参照图1,一种散热电容1,包括:电容本体11、输出铜排12和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单元14。输出铜排12设置于电容本体11一侧,包括至少一个输出端子13。第一散热单元14设置于输出铜排12上。

第一散热单元14与输出铜排12的输出端子13间隔设置,第一散热单元14与输出端子13保持预设的安全距离。散热电容1的输出铜排12 上设置有多个输出端子13,可选的,输出端子13的数量为3个或6个;优选的,输出端子13的数量为3个。

第一散热单元14包括第一连接部15和第一引脚16,第一连接部15 一端连接输出铜排13,另一端连接第一引脚16。

可选的,第一连接部15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L型、Z型或直线型片状结构。优选的,第一连接部15采用Z形片状结构,可以增大单位长度的表面积,增加热传导效率,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的,第一引脚16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片状或块状。优选的,第一引脚16的形状为圆形片状。第一引脚16采用圆形片状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与散热器3相应元件进行热传导,提高传导效果。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的散热器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的正面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的反面立体图。

请参照图2、图3和图4,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包括:散热电容1和散热器3。散热器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散热单元31,第二散热单元31设置于散热器3的一侧。散热器3的第二散热单元31和散热电容 1的第一散热单元14通过导热物质绝缘连接。

散热器3包括基座、第一冷却介质端口、第二冷却介质端口和冷却介质管路,第一冷却介质端口和第二冷却介质端口分别位于冷却介质管路的两端。

散热器3的基座为平板结构,可选的,基座为矩形。基座底板的背面设置有矩阵式散热鳍片。可选的,散热鳍片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优选的,散热鳍片的形状为菱形。可选的,散热器3的基座与矩阵式散热鳍片均为铝合金材料,铝合金材料的导热性能非常优秀,且成本低廉,易于工业化大量推广。

第一导热介质端口和第二导热介质端口分别设置于散热器的基座上表面,分别连接外界的冷却介质管路。

冷却介质管路为S形管路,包括多个互相平行的直线管道和连通直线管道的多个弯曲管道。可选的,直线管道和弯曲管道的截面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优选的,直线管道和弯曲管道的截面为圆形。可选的,直线管道之间的距离与直线管道的直径相同。S形管路可以提高散热器3基座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延长接触时间,提高热传导效率,更快地对散热电容 1进行降温。

可选的,冷却介质为导热油或水;优选的,冷却介质为水。采用冷却介质为水的散热器,可以与整车水冷系统进行连接,简化了系统架构,提高了冷却效果,降低了成本。

第二散热单元31包括第二连接部32和第二引脚33。第二散热单元 31位于散热器3基座的一侧,与第一散热单元14的位置对应设置。

第二连接部32一端连接散热器3的基座,另一端连接第二引脚33。可选的,第二连接部32的形状可以为片状、柱状或块状结构;优选的,第二连接部32的形状为片状结构。

第二引脚33为凹槽状结构,第一引脚16与第二引脚33绝缘连接。第二引脚33的凹槽形状与第一引脚16的形状相对应,第一引脚16和第二引脚33之间保持预设的安全距离。

导热物质为导热硅脂。导热硅脂具有高导热性和优异的绝缘性能,可以保证第一引脚16与第二引脚33之间热传导效能的同时,有效防止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之间出现短路、甚至极端条件下的击穿现象。此外,导热硅脂还具备低游离度、耐水、耐气候老化等特点,应用广泛,性能稳定,成本低廉。

一种控制器,包括基板及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

可选的,控制器为电力电子控制器PEU,电力电子控制器PEU的基板与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通过导热物质固定连接。可选的,导热物质的材料为导热硅脂。组合装置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散热电容1的温度,还可以通过降低散热电容1的输出铜排12的温度来间接降低电力电子控制器PEU的IGBT模组的温度,改善电力电子控制器PEU的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脚33 为矩形片状结构,第一引脚16与第二引脚33通过导热物质绝缘连接。第二引脚33的形状与第一引脚16相应接触面的形状相匹配。

可选的,导热物质为绝缘导热垫片;优选的,导热物质为导热硅胶垫片。导热硅胶垫片具有导热绝缘性能好、导热稳定度好、减震吸噪等优点,可有效弥合和降低散热结构件的工艺工差要求。

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的组成、结构和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旨在保护一种散热电容、散热电容和散热器的组合装置及包括该组合装置的控制器,所述散热电容包括电容本体、输出铜排和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单元,所述输出铜排设置于所述电容本体一侧,包括至少一个输出端子;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单元设置于所述输出铜排上。所述组合装置包括散热电容以及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散热单元,所述第二散热单元设置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所述散热器的第二散热单元和所述散热电容的第一散热单元通过导热物质绝缘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备如下效果:

1.通过与薄膜电容连接的散热器对薄膜电容进行降温,提高薄膜电容各项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2.通过对薄膜电容进行降温,可以间接地实现对与薄膜电容连接的控制器的IGBT模组进行降温,保证控制器的工作稳定性,确保行车安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