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外壳及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源连接器,其一般包括电流连接壳体和信号线连接壳体,通过电流连接壳体和信号线连接壳体的设置可以供公端子和母端子等组装和配合。其中,电源连接器在使用时,需将安装有公端子的电流连接壳体和安装有母端子的信号线连接壳体相插接配合形成电性连接,但是现有技术的电流连接壳体和信号线连接壳体插接配合一般是在其中一壳体上设有凹槽结构以及在另一壳体上设置凸柱结构,通过凹槽结构与凸柱结构的配合实现。然而,凹槽结构与凸柱结构在插接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公差的存在而导致插接不顺畅,凹槽结构与凸柱结构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大,需要施加较大的力才能够完成插接,并且,后期的拆卸也较为困难,导致其使用便利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源连接器的电流连接壳体和信号线连接壳体插接不顺畅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器外壳,包括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所述第一连接壳包括第一握持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握持体一端的第一安装体,所述第二连接壳包括第二握持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二握持体一端的第二安装体;
所述第一安装体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插接柱和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插接柱的侧部设有第一导向条,所述第一导向块上开设有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插接槽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条平行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安装体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二插接柱和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插接柱的侧部设有第二导向条,所述第二导向块上开设有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插接槽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条平行的第二导向槽;
所述第一插接柱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接槽内,且所述第一导向条与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插接柱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内,且所述第二导向条与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接柱的上部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插接柱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插接区域,所述第二插接柱的上部开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二插接柱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第四缺口,所述第三缺口和所述第四缺口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插接区域,所述第一导向块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接区域内,所述第二导向块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区域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缺口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导向块的高度,所述第四缺口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导向块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块与所述第二导向块的宽度相等且等于28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壳与所述第二连接壳的高度相等且等于42mm。
优选地,所述第一握持体上设有第一抵接槽,所述第一导向块上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握持体上设有第二抵接槽,所述第二导向块上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槽内,所述第二凸块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握持体的两侧部和所述第二握持体的两侧部均设有握手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外壳,当需要将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相互扣接时,用户可以一手握着第一握持体,另一手握着第二握持体,使得第一安装体和第二安装体相对,然后两手分别推动第一握持体和第二握持体将第一安装体和第二安装体相互扣接,在扣接的过程中,第一插接柱插设于第二插接槽内,第二插接柱插设于第一插接槽内,这样便可以使得第一安装体和第二安装体之间不需要进行细致的对位进行插接,有效地解决了小部件之间因装配公差对插困难的问题,使用方便;而且在将第一安装体和第二安装体相互插接的过程中,第一导向条与第二导向槽滑动配合,第二导向条与第一导向槽滑动配合,使得第一安装体和第二安装体之间插接更加顺畅,用户体验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上述的连接器外壳,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正极组件和负极组件,所述正极组件包括第一正极端子和第二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组件包括第一负极端子和第二负极端子,所述第一正极端子和所述第一负极端子均安装在所述第一插接槽内,所述第二正极端子和所述第二负极端子均安装在在所述第二插接槽内,所述第一安装体和所述第二安装体相互扣接,所述第一正极端子和第二正极端子相互配合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负极端子和第二负极端子相互配合并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由于使用有上述的连接器外壳,通过先将第一正极端子和第一负极端子安装在第一插接槽内,第二正极端子和第二负极端子安装在第二插接槽内,然后将第一安装体与第二安装体对接时,设置在第一安装体上两侧的导柱与设置在第二安装体上两侧的导槽相互对接,这样第一安装体便在导槽的引导下,可以轻松、快捷地扣接在第二安装体上,使得第一正极端子和第二正极端子对应地配合形成电性连接,第一负极端子和第二负极端子对应地配合形成电性连接,使用方便,用户体验好。
优选地,所述第一正极端子的第二端设有第一倒钩,第一负极端子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倒钩,第二正极端子的第二端设有第三倒钩,第二负极端子的第二端设有第四倒钩,所述第一正极端子的第二端和第二正极端子的第二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倒钩和所述第三倒钩扣接,所述第一负极端子的第二端和第二负极端子的第二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倒钩和所述第四倒钩扣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接槽内和所述第二插接槽内均设有一个弹性片,所述第一正极端子和第二正极端子之间通过所述弹性片扣接,所述第一负极端子和第二负极端子之间通过所述弹性片扣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壳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第一连接壳 11—第一握持体 12—第一安装体
13—第一插接槽 14—第一插接区域 15—第一抵接槽
16—第一凸块 20—第二连接壳 21—第二握持体
22—第二安装体 23—第二插接槽 24—第二插接区域
25—第二抵接槽 26—第二凸块 30—正极组件
31—第一正极端子 32—第二正极端子 40—负极组件
41—第一负极端子 42—第二负极端子 50—弹性片
60—握手槽 121—第一插接柱 122—第一导向块
141—第一缺口 142—第二缺口 221—第二导向块
222—第二插接柱 311—第一倒钩 411—第二倒钩
1211—第一导向槽 1221—第一导向条 2211—第二导向槽
2221—第二导向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5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外壳,包括第一连接壳10和第二连接壳20,所述第一连接壳10包括第一握持体11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握持体11一端的第一安装体12,所述第二连接壳20包括第二握持体21和连接于所述第二握持体21一端的第二安装体22;
所述第一安装体12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插接柱121和第一导向块122,所述第一插接柱121的侧部设有第一导向条1221,所述第一导向块122上开设有第一插接槽13,所述第一插接槽13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条1221平行的第一导向槽1211,所述第二安装体22包括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二插接柱222和第二导向块221,所述第二插接柱222的侧部设有第二导向条2221,所述第二导向块221上开设有第二插接槽23,所述第二插接槽23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条2221平行的第二导向槽2211;
所述第一插接柱121插设于所述第二插接槽23内,且所述第一导向条1221与所述第二导向槽2211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插接柱222插设于所述第一插接槽13内,且所述第二导向条2221与所述第一导向槽1211滑动配合。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第一连接壳10和第二连接壳20为完全相同的两个壳体,并以轴对称的方式扣接在一起,当需要将第一连接壳10和第二连接壳20相互扣接时,用户可以一手握着第一握持体11,另一手握着第二握持体21,使得第一安装体12和第二安装体22相对,然后两手分别推动第一握持体11和第二握持体21将第一安装体12和第二安装体22相互扣接,在扣接的过程中,第一插接柱121插设于第二插接槽23内,第二插接柱222插设于第一插接槽13内,这样便可以使得第一安装体12和第二安装体22之间不需要进行细致的对位进行插接,有效地解决了小部件之间因装配公差对插困难的问题,使用方便;而且在将第一安装体12和第二安装体22相互插接的过程中,第一导向条1221与第二导向槽2211滑动配合,第二导向条2221与第一导向槽1211滑动配合,使得第一安装体12和第二安装体22之间插接更加顺畅,用户体验好。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插接柱121的上部开设有第一缺口141,所述第一插接柱121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缺口142,所述第一缺口141和所述第二缺口142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插接区域14,所述第二插接柱222的上部开设有第三缺口(图未示),所述第二插接柱222相对的两侧均开设有第四缺口(图未示),所述第三缺口和所述第四缺口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插接区域24,所述第一导向块122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接区域24内,所述第二导向块221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区域14内。具体地,通过在第一插接柱121的上部开设一个第一缺口141和两个侧边均开设一个第二缺口142,并使得第一缺口141和两个第二缺口142相互连通形成一个与第二导向块221相适配的第一扣接区域,以及在第二插接柱222的上部开设一个第三缺口和两个侧边均开设一个第四缺口,并使得第三缺口和两个第四缺口相互连通形成一个与第一导向块122相适配的第二扣接区域,从而在将第一安装体12和第二安装体22相互扣接时,第一连接壳10和第二连接壳20相互扣接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源连接器。
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安装体12划分为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一插接柱121和第一导向块122,第一导向块122设在第一插接柱121的下部且第一导向块122的上端面与第一导柱和第一导槽均平行,以及第二安装体22划分为上下并排设置的第二插接柱222和第二导向块221,第二导向块221设在第二插接柱222的上部且第二导向块221的下端面与第二导柱和第二导槽均平行,这样,使得第一安装体12在与第二安装体22相互扣接时,第一导向块122和第二导向块221可以与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一起承担导向的作用,从而不仅使得第一安装体12在与第二安装体22相互扣接更加顺畅,也可以减少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的磨损,使得其使用寿命更长。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缺口142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一导向块122的高度,所述第四缺口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导向块221的高度。具体地,通过将第一导向块122的高度和第二缺口142的高度设置为相等,将第二导向块221的高度和第四缺口的高度设置为相等,从而在将第一安装体12和第二安装体22相互扣接时,第一连接壳10和第二连接壳20相互扣接后,不仅可以形成一个上下表面平整的的电源连接器,而且可以使得第一安装体12与第二安装体22之间的结构强度相同,进而使得第一连接壳10与第二连接壳20在相互扣接完成后,不会因为某一部分结构强度较弱相出现损坏,又利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长久使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将所述第一导向块122与所述第二导向块221的宽度设置为相等且等于28mm。将所述第一连接壳10与所述第二连接壳20的高度设置为相等且等于42mm,即第一握持体11和第一安装体12的高度之和等于42mm,同样的第二握持体21和第二安装体22的高度之和等于42mm。
本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所述第一握持体11上设有第一抵接槽15,所述第一导向块122上设有第一凸块16,所述第二握持体21上设有第二抵接槽25,所述第二导向块221上设有第二凸块26,所述第一凸块16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槽25内,所述第二凸块26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5内。具体地,通过在与第二握持体21相对的第一握持体11上设置第一凸块16,在与第一握持体11相对的第二握持体21上设置第二抵接槽25,以及在与第一握持体11相对的第二握持体21上设置第二凸块26,在与第二握持体21相对的第一握持体11上设置第一抵接槽15,这样,当将第一连接壳10和第二连接壳20相扣接时,第一凸块16可以抵接在第二抵接槽25内,所第二凸块26抵接在第一抵接槽15内,使得第一连接壳10和第二连接壳20形成紧密的扣接,稳定性好。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握持体11的两侧部和所述第二握持体21的两侧部均设有握手槽60。具体地,通过在第一握持体11的两侧部和第二握持体21的两侧部设置利于握手的握手槽60,使得人们在将第一连接壳10和第二连接壳20相扣接或拔开时,可以作用于握手槽60上,形成发力点,从而人们便可以轻松的将第一安装体12和第二安装体22相扣接或拔开,用户体验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上述的连接器外壳,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正极组件30和负极组件40,所述正极组件30包括第一正极端子31和第二正极端子32,所述负极组件40包括第一负极端子41和第二负极端子42,所述第一正极端子31和所述第一负极端子41均安装在所述第一插接槽13内,所述第二正极端子32和所述第二负极端子42均安装在在所述第二插接槽23内,所述第一安装体12和所述第二安装体22相互扣接,所述第一正极端子31和第二正极端子32相互配合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负极端子41和第二负极端子42相互配合并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由于使用有上述的连接器外壳,通过先将第一正极端子31和第一负极端子41安装在第一插接槽13内,第二正极端子32和第二负极端子42安装在第二插接槽23内,然后将第一安装体12与第二安装体22对接时,设置在第一安装体12上两侧的导柱与设置在第二安装体22上两侧的导槽相互对接,这样第一安装体12便在导槽的引导下,可以轻松、快捷地扣接在第二安装体22上,使得第一正极端子31和第二正极端子32对应地配合形成电性连接,第一负极端子41和第二负极端子42对应地配合形成电性连接,使用方便,用户体验好。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正极端子31的第二端设有第一倒钩311,第一负极端子41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倒钩411,第二正极端子32的第二端设有第三倒钩(图未示),第二负极端子42的第二端设有第四倒钩(图未示),所述第一正极端子31的第二端和第二正极端子32的第二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倒钩311和所述第三倒钩扣接,所述第一负极端子41的第二端和第二负极端子42的第二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倒钩411和所述第四倒钩扣接。具体地,在将第一连接壳10与第一连接壳10对接时,第一正极端子31通过第一倒钩311和第二正极端子32通过第三倒钩对应地实现稳定扣接,第一负极端子41通过第二倒钩411和第二负极端子42通过第四倒钩对应地实现稳定扣接,进而使得彼此之间形成稳定的电性连接好。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插接槽13内和所述第二插接槽23内均设有一个弹性片50,所述第一正极端子31和第二正极端子32之间通过所述弹性片50扣接,所述第一负极端子41和第二负极端子42之间通过所述弹性片50扣接。具体地,第一插接槽13和第二插接槽23分别设置有两个,通过在两个第一插接槽13内和两个第二插接槽23内均设有一个弹性片50,使得第一正极端子31的第二端和第二正极端子32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一倒钩311和第三倒钩扣接时,可以在弹性片50的作用下扣接得更加稳固,以保持二者之间稳定的电性接触;同样地使得第一负极端子41的第二端和第二负极端子42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二倒钩411和第四倒钩扣接时,可以在弹性片50的作用下扣接得更加稳固,以保持二者之间稳定的电性接触,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