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插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插座。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现有的智能插座在插座内都会设置过压保护,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带过压的智能插座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智能插座,旨在提高智能插座的过压保护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智能插座,包括壳体和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具有分别用于与插头电性连接的L接口、N接口以及E接口,所述智能插座还包括第一气体放电管、第一压敏电阻、第二气体放电管、第二压敏电阻、第三气体放电管以及第三压敏电阻;
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与L接口电性相连,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压敏电阻的第一端、第三压敏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与所述E接口相连,所述第三压敏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接口相连;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压敏电阻的第二端、第二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分别用于与火线、零线、地线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两端;和/或,
还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并联在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插座本体的侧部设有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通过总线连接至外部设备。
优选地,所述插座本体的插孔的内侧壁安装有用于防止水进入的防水结构。
优选地,所述插座本体的插孔的内侧壁安装有密封片,所述密封片的中部设有交叉开口,形成所述防水结构,其中,在外接插头插入所述插孔中时所述交叉开口分开,在外接插头拔出后所述交叉开口闭合。
优选地,所述密封片的材质为橡胶材质。
优选地,所述交叉开口呈十字形设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形成上宽下窄的台阶,以使所述凹槽具有朝上的安装面;
所述智能插座还包括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包括:
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凹槽内;
触针,沿上下向延伸且可上下伸缩,所述触针安装在所述安装面且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按钮开关,安装在所述凹槽的底壁,所述按钮开关的上表面具有弹块沿上下方向具有初始位置和自锁位置;
活动块,上下活动地设于所述凹槽内且位于所述按钮开关的上方;
其中,当待充电装置伸入所述凹槽内,向下抵压活动块,活动块向下抵压所述按钮开关至自锁状态,所述弹块自所述初始位置向下移动至所述自锁位置,所述待充电装置的充电触点与所述触针触接,接通充电电路;当再次向下抵压所述活动块,所述活动块再次抵压所述按钮开关至解锁状态,所述弹块自所述自锁位置向上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所述待充电装置的充电触点与所述触针分离,断开充电电路。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侧壁在邻近所述触针处设有磁吸部,用于与待充电装置的配合部吸合。
优选地,所述触针包括:
针筒,上端呈敞口,下端安装至所述安装面;
针本体,上端突伸出所述敞口,下端设于所述针筒内,且具有沿上下方向的触接位置和断开位置;
弹性复位件,设于所述针筒内,且位于所述针筒的底壁与所述针本体之间,以在所述待充电装置与所述针本体分离时,将所述针本体自所述触接位置向上复位至所述断开位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与L接口电性相连,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压敏电阻的第一端、第三压敏电阻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气体放电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的第二端与所述E接口相连,所述第三压敏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接口相连,如此,火线和零线之间、火线和地线、零线和地线之间均设有两个串联的压敏电阻,降低了单个压敏电阻需要的压敏电压,有效减小了智能插座的整体尺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智能插座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智能插座的又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防水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智能插座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待充电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插座,请参阅图1和图2,该智能插座100包括插座本体1和壳体7,插座本体1安装在所述壳体7内,所述插座本体1具有分别用于与插头电性连接的L接口11、N接口12以及E接口13,所述智能插座100还包括第一气体放电管21、第一压敏电阻31、第二气体放电管22、第二压敏电阻32以及第三压敏电阻33;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21的第一端与L接口11电性相连,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压敏电阻31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压敏电阻3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压敏电阻32的第一端、第三压敏电阻33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压敏电阻32的第二端与第二气体放电管22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22的第二端与所述E接口13相连,所述第三压敏电阻3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接口12相连;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21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压敏电阻33的第二端、第二气体放电管22的第二端分别用于与火线、零线、地线相连。
现有的智能插座100在插座内都会设置过压保护,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带过压的智能插座100效果并不理想。
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21的第一端与L接口11电性相连,所述第一气体放电管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压敏电阻31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压敏电阻3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压敏电阻32的第一端、第三压敏电阻33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压敏电阻32的第二端与第二气体放电管22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气体放电管22的第二端与所述E接口13相连,所述第三压敏电阻3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N接口12相连,如此,火线和零线之间、火线和地线、零线和地线之间均设有两个串联的压敏电阻,降低了单个压敏电阻需要的压敏电压,有效减小了智能插座100的整体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体放电管21、第二气体放电管22、第三气体放电管均为开路失效的气体放电管,如此,可以保证第一压敏电阻31、第二压敏电阻32或第三压敏电阻33在失效后的失效保护。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该智能插座100还包括第一电容41,所述第一电容41并联在所述第一压敏电阻31的两端;该智能插座100还包括第二电容42,所述第二电容42并联在所述第二压敏电阻32的两端。
为了便于其他设备充电,所述插座本体1的侧部设有数据接口5,所述数据接口5通过总线连接至外部设备。
为了提高智能插座100的安全性,请参阅图4,所述插座本体1的插孔的内侧壁安装有用于防止水进入的防水结构6,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水进入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防水结构6可以是安装在所述插孔的内侧壁的盖板,盖板的外缘设有密封圈,在需要使用时,将盖板拿出,在不需要使用时,将盖板盖上;也可以是所述插座本体1的插孔的内侧壁安装有密封片,所述密封片的中部设有交叉开口61,形成所述防水结构6,其中,在外接插头插入所述插孔中时所述交叉开口61分开,在外接插头拔出后所述交叉开口61闭合。具体地,所述密封片的材质为橡胶材质。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叉开口61呈十字形设置。
为了便于待充电装置充电(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待充电装置200无线耳机,例如蓝牙耳机),请参阅图5和图6,所述壳体7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凹槽71,所述凹槽71的侧壁形成上宽下窄的台阶,以使所述凹槽71具有朝上的安装面711;所述智能插座还包括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包括电路板81、触针82、按钮开关83以及活动块84,电路板81安装在所述凹槽71内;触针82沿上下向延伸且可上下伸缩,所述触针82安装在所述安装面711且与所述电路板81电性连接;按钮开关83安装在所述凹槽71的底壁,所述按钮开关83的上表面具有弹块沿上下方向具有初始位置和自锁位置(所述按钮开关83也可以是自锁开关);活动块84上下活动地设于所述凹槽71内且位于所述按钮开关83的上方(优选地,所述活动块84的上表面向下凹陷以形成供待充电装置200伸入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的侧壁和底壁可以根据待充电装置200的形状而定);其中,当待充电装置200伸入所述凹槽71内,向下抵压活动块84,活动块84向下抵压所述按钮开关83至自锁状态,所述弹块自所述初始位置向下移动至所述自锁位置,所述待充电装置200的充电触点与所述触针82触接,接通充电电路;当再次向下抵压所述活动块84,所述活动块84再次抵压所述按钮开关83至解锁状态,所述弹块自所述自锁位置向上复位至所述初始位置,所述待充电装置200的充电触点与所述触针82分离,断开充电电路。如此,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为用户提供了便捷。
为了便于待充电装置200伸入凹槽71后与触针82连接稳固,请参阅图6和图7,所述凹槽71的侧壁在邻近所述触针82处设有磁吸部85,用于与待充电装置200的配合部210吸合。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所述触针82包括针筒821、针本体822以及弹性复位件823;针筒821上端呈敞口,下端安装至所述安装面711;针本体822上端突伸出所述敞口,下端设于所述针筒821内,且具有沿上下方向的触接位置和断开位置;弹性复位件823设于所述针筒821内,且位于所述针筒821的底壁与所述针本体822之间,以在所述待充电装置200与所述针本体822分离时,将所述针本体822自所述触接位置向上复位至所述断开位置。如此,可以在待充电装置200移开时,针本体822复位。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