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保险丝盒的接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9153发布日期:2019-01-22 22:35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车辆保险丝盒的接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保险丝盒的接电端子,属于接电端子结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车辆保险丝盒作为车辆的安全件,是整车线束系统的主要部件,必须保证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保证各用电器的正常使用。它集继电器、保险丝、二极管、电阻、导体、塑料结构部分以及控制单元于一体,从而能够实现冷却风扇、自动加热鼓风机、离合器、ABS、点火开关、车灯、雨刷、启动机、仪表盘、喇叭、空调压缩机、车窗升降、中央门锁等用电器动力及控制信号的传输,同时能够实现对线束的过载保护。然而现有车辆保险丝盒中的接电端子在使用时对保险丝片插脚的夹持力一般,而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路面不平会发生频繁颠簸,进而容易导致插脚与接电端子之间发生松动,进而影响接电端子与保险丝片的插脚电连接的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对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与保险丝片连接更为可靠的车辆保险丝盒的接电端子。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辆保险丝盒的接电端子,包括端子和矩形框体,所述端子的一端为第一接电部,另一端为第二接电部,所述第一接电部卷曲成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接电部为片状结构,所述矩形框体套在所述第二接电部的外部,所述矩形框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接电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所述第二侧壁顶部具有向所述矩形框体内下方延伸的抵压片,所述抵压片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抵靠在所述第二接电部侧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端子为铜端子,所述矩形框体为不锈钢片折弯形成,该不锈钢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第三折弯部、第四折弯部和第五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五折弯部对接作为所述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三折弯部作为所述第二侧壁,所述抵压片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三折弯部上,所述第二折弯部和所述第四折弯部分别作为所述矩形框体的另外两相对侧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侧壁通过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接电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接结构包括成型于所述第一侧壁上部的第一卡槽、成型于所述第一侧壁下部的第二卡槽、成型于所述第二接电部上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卡台以及成型于所述第二接电部上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卡台。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接电部上具有向所述抵压片方向冲压形成的导电凸台,所述导电凸台朝向所述抵压片的一面为导电平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抵压片的底端具有从上至下逐渐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倾斜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接电端子结构合理,通过在第二接电部外部套设矩形框体,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接电部相连接,并在第二侧壁的顶部具有向矩形框体内下方延伸的抵压片,这样一来,在保险丝片的插脚插入抵压片与第二接电部之间的插接间隙内时,抵压片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使保险丝片的插脚与第二接电部的侧面紧密接触从而导通电路,由于第一侧壁与抵压片配合将插脚夹紧,因此插脚不会轻易松动,能够保证接电端子与保险丝片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接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接电端子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矩形框体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矩形框体的仰视图。

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1-端子;11-第一接电部;12-第二接电部;121- 第一卡台;122-第二卡台;2-矩形框体;21-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 抵压片;231-倾斜部;24-第一折弯部;25-第二折弯部;26-第三折弯部; 27-第四折弯部;28-第五折弯部;29-第一卡槽;20-第二卡槽;30-导电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结构做以说明:

一种车辆保险丝盒的接电端子,如图1至图6所示,其包括端子1和矩形框体2,所述端子1的一端为第一接电部11,另一端为第二接电部12,所述第一接电部11卷曲成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接电部12为片状结构,所述矩形框体2套在所述第二接电部12的外部,所述矩形框体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所述第二接电部12与所述第一侧壁21相连,所述第二侧壁22顶部具有向所述矩形框体2内下方延伸的抵压片23,所述抵压片23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抵靠在所述第二接电部12侧面上。本实施例中的接电端子结构合理,通过在第二接电部12外部套设矩形框体2,所述第一侧壁21与第二接电部12相连接,并在第二侧壁22的顶部具有向矩形框体2内下方延伸的抵压片23,这样一来,在保险丝片的插脚插入抵压片 23与第二接电部12之间的间隙内时,抵压片23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使保险丝片的插脚与第二接电部12的侧面紧密接触从而导通电路,第一侧壁21 与抵压片23配合将插脚夹紧,使得插脚不会轻易松动,能够保证接电端子与保险丝片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1为铜端子,所述矩形框体2为不锈钢片折弯形成,该不锈钢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弯部24、第二折弯部25、第三折弯部26、第四折弯部27和第五折弯部28,所述第一折弯部24和所述第五折弯部28对接作为所述的第一侧壁21,所述第三折弯部26作为所述第二侧壁22,所述抵压片23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三折弯部26上,所述第二折弯部25和所述第四折弯部27分别作为所述矩形框体2的另外两相对侧壁。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21通过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接电部12连接。

进一步,所述卡接结构包括成型于所述第一侧壁21上部的第一卡槽29、成型于所述第一侧壁21下部的第二卡槽20、成型于所述第二接电部12上与所述第一卡槽29配合的第一卡台121以及成型于所述第二接电部12上与所述第二卡槽20配合的第二卡台122,在组装时将端子1的第二接电部由矩形框体2下部向上穿入矩形框体2内,使第一卡槽29和第二卡槽20分别与第一卡台121和第二卡台122配合将端子1与矩形框体2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电部12上具有向所述抵压片23方向冲压形成的导电凸台30,所述导电凸台30朝向所述抵压片23的一面为导电平面,采用上述结构,当保险丝片的插脚插入第二接电部12与抵压片23之间的间隙后,插脚与导电平面之间面接触,使得电连接可靠。

本实施例中,所述抵压片23的底端具有从上至下逐渐远离所述端子1 的倾斜部231,从而在抵压片23底端与所述第一侧壁21之间形成从下至上宽度逐渐减小的间隙,采用这种结构,在将端子1的第二接电部12由下向上插入矩形框体2内时因为倾斜部231的存在更加方便快捷。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