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母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7834发布日期:2019-05-15 22:50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母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显示面板及显示母板。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显示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显示面板是显示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窄边框、全面屏手机的普及,人们对屏幕的边框的抗冲击能力需求越来越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具有显示区域和围绕在所述显示区域四周的非显示区域,所述阵列基板具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堤坝,所述缓冲部位于所述堤坝外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部到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的距离小于所述缓冲部到所述堤坝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无机保护层,所述无机保护层覆盖所述缓冲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周的拐角外侧,或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四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阵列基板的上表面向下开设有凹槽,所述缓冲部填充在所述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层间绝缘层,所述凹槽从所述阵列基板的上表面向下贯穿至所述层间绝缘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围绕所述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周的拐角处的宽度大于所述凹槽的围绕所述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周的非拐角处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部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且所述第一层所采用的材料硬度大于所述第二层所采用的材料的硬度。

本申请另提供一种显示母板,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3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堤坝以及封装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图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截面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8为又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9为再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包括阵列基板110。阵列基板110具有显示区域110a和围绕在显示区域110a四周的非显示区域110b。阵列基板110具有缓冲部120,缓冲部120位于非显示区域110b。

结合图3,阵列基板110包括依次层叠的基板(未示出)、阵列层(未示出)、绝缘层(未示出)、像素定义层(未示出)、发光功能层(未示出)、阳极层(未示出)、用以封装OLED器件的封装层140等。这些是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4和图5,并结合图1至图3,阵列基板110上开设有位于非显示区域110b内的凹槽101。凹槽101自阵列基板110的上表面向下凹陷。缓冲部120填充在凹槽101内,便于设置缓冲部120。可以通过干刻的方法在阵列基板110上开设凹槽101。

由于缓冲部120位于非显示区域110b,非显示区域110b围绕在显示区域110a的四周,因此,缓冲部120靠近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当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受到冲击时,缓冲部120能够吸收冲击力,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的抗冲击能力。

优选地,缓冲部120含有有机材料。有机材料具有高弹性,从而有利于缓冲部120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的抗冲击能力,进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的抗冲击能力。

缓冲部120可以为有机材料。可以利用喷墨打印设备将有机小分子液滴打印到凹槽101内,再通过紫外光照射或加热使得该有机小分子交联固化,从而形成缓冲部120。该有机小分子可以为丙烯酸酯类小分子、环氧树脂类小分子或硅氧类小分子等。

缓冲部120还可以为包括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杂化材料。可以在凹槽101内打印包含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杂化材料的小分子,再通过紫外光照射或加热使得该杂化材料的小分子交联固化,从而形成缓冲部120。该杂化材料的小分子可以为含有二氧化硅的丙烯酸类小分子,或含有石墨烯的丙烯酸类小分子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缓冲部120上还设置有无机保护层。这样,无机保护层能够防止缓冲部120包含的有机材料被损坏而失去缓冲能力。

参考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使用薄膜封装,堤坝111围绕在显示区域110a的外围。封装层14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无机薄膜层141、有机薄膜层142以及第二无机薄膜层14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无机薄膜层141和第二无机薄膜层142的范围越过堤坝111并覆盖于缓冲部120上,从而,在制备封装层140时即可顺便在缓冲部120上形成无机保护层,进而可以简化工艺。

参考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堤坝111包括第一堤坝111a和位于第一堤坝111a外围的第二堤坝111b。凹槽101设置在堤坝111的外围,靠近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这样,有助于扩大显示区的面积,提高屏占比。

参考图3,在优选的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01到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的距离L1小于缓冲部120到堤坝111的距离L2,从而可以使缓冲部120非常接近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进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的抗冲击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01可以从阵列基板110的上表面贯穿至像素定义层、阳极层、绝缘层等膜层。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凹槽101从阵列基板110的上表面向下贯穿至绝缘层(未示出)。绝缘层包括沿远离基板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栅极绝缘层(未示出)、层间绝缘层(未示出)和平坦化层(未示出)。凹槽101可以贯穿至栅极绝缘层、层间绝缘层或平坦化层。发明人发现,凹槽101的深度越深,可以在凹槽101内填充较多的缓冲部120,从而可以使得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达到更好的抗冲击效果。但当凹槽101贯穿至栅级绝缘层时,在刻蚀形成凹槽101过程中容易刻蚀到基板。尤其是对于柔性基板来说,通常柔性基板中包含有机物,容易造成有机物污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01优选地贯穿至层间绝缘层。

参考图6和图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01内间隔设置有第一间隔壁1011和第二间隔壁1012,第一间隔壁1011和第二间隔壁1012将凹槽101分隔形成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缓冲部120包括位于第一凹槽内的第一层121、位于第二凹槽内的第二层122以及位于第三凹槽内的第三层123。

当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受到冲击时,冲击力F经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先传递到第一层121被第一层121缓冲,再依次传递到第二层122和第三层123。如此,冲击力经过第一层121、第二层122和第三层123的三次缓冲,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不易受损,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的抗冲击能力。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层123的硬度大于第一层121和第二层122的硬度。示例性地,第三层123可以采用无机材料,第一层121和第二层122可以采用有机材料。第一层121和第二层122的硬度小,能够对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第三层123的硬度比第一层121和第二层122大,从而能够对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以抵抗冲击力F,进而使得边框100a不易损坏。

在其他实施中,缓冲部120也可以仅设置两个层或其他数目的层,其中靠近显示区域110a的层的硬度大于远离显示区域110a的层的硬度。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间隔壁,缓冲部120的多个层直接相邻并排布置。

参考图8,在又一实施例中,显示区域110a大体呈长方形,缓冲部120设置在该长方形的四个拐角外侧。可以在该长方形的四个拐角外侧开设凹槽101,用于容纳缓冲部120。在显示面板100的实际使用中,显示面板100的边角处受到冲击的概率较高,缓冲部120围绕在显示区域110a的外周的拐角,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边角处的抗冲击能力。

参考图9,在再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01的围绕在显示区域110a的外周的拐角处的宽度D1大于凹槽101的围绕在显示区域110a的外周的非拐角处的宽度D2。在显示面板100的实际使用中,显示面板100的边角处受到冲击的概率较高,凹槽101的围绕在显示区域110a的外周的拐角处的宽度D1大于凹槽101的围绕在显示区域110a的外周的非拐角处的宽度D2,可以在全面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的抗冲击能力的情况下,又能够进一步加强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拐角处的抗冲击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地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边框100a的抗冲击能力。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母板(未示出)。显示母板上形成有多个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通过对显示母板进行切割等加工后,使得各个显示面板100相互分离,从而各个显示面板100能够独立使用。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