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8962发布日期:2019-02-10 23:34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小型断路器。



背景技术:

小型断路器(英文名称:Miniature Circuit Breaker)又称微型断路器(Micro Circuit Breaker),适用于交流50/60Hz额定电压230/400V,额定电流至63A线路的过载和短路保护之用,也可以在正常情况下作为线路的不频繁操作转换之用。

小型断路器主要起到一个分断功能,在分断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弧,在电弧产生后一般会从一个排弧口中排出,但是在产生大量电弧时,大量电弧的排出会导致不同线程的电弧接触,从而造成断路,造成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极佳灭弧功能的小型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型断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两个侧板,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螺母和螺栓的固定槽,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上出弧口以及与上出弧口导通的上出弧通道,所述上出弧口背向固定槽的一侧设置中出弧口以及与中出弧口导通的中出弧通道,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上设置有缓冲槽,所述安装脚上设置有下出弧口,所述下出弧口与缓冲槽导通,所述固定槽包括底壁,所述缓冲槽包括上壁,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分隔条,所述分隔条位底壁和上壁之间的位置,分隔条与底壁形成上出弧通道,分隔条与上壁形成中出弧通道,所述分隔条背向上出弧口的一侧设置有翘板,所述翘板由上壁朝向底壁方向倾斜,所述中出弧通道上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其中一个侧板连接且与另一侧形成间隙,所述第二挡板与未连接第一挡板的侧板连接且与连接第一挡板的侧板形成间隙,所述上壁上设置有漏弧口,所述漏弧口与缓冲槽导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出弧通道上设置有分隔块,所述分隔块分别于底壁与分隔条存在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壁背向上出弧口的方向设置弧形柱,所述弧形柱包括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位于上出弧通道内且朝向分隔条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弧形柱背向上出弧口方向设置有倾斜板,所述倾斜板与翘板形成与上出弧通道导通的上进弧口,倾斜板上设置有档弧板,所述档弧板背向上壁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翘板和分隔条的连接处朝向上出弧通道一侧设置内弧面,朝向下出弧通道一侧设置有外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隔条靠近上出弧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倾斜台;

所述上壁靠近下出弧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倾斜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由两个组装壳拼合而成,第一挡板设置在其中一个组装壳上,第二挡板设置在另一个组装壳上。

在使用过程中,断路器的壳体内在断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弧,电弧被分隔条分隔,进入到上出弧通道、中出弧通道,同时通过翘板的设置,由于翘板由上壁朝向底壁方向倾斜设置,这样就可以增大中出弧通道的进弧量,从而使得中出弧通道主要承载大量的电弧排出,同时在中出弧通道中,形成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分别于两个侧板形成间隙,这样就形成了S形的出弧通道,这样延长了电弧的运动通道,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对电弧形成消耗,同时在经过漏弧孔时,由于电弧具有高温高压的特性会进入到相对低温低压的的缓冲槽中,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对于电弧的缓冲作用,大量电弧会被消耗在缓冲槽中,而没有被消耗的电弧会从下出弧口中被排出,而缓冲槽是设置在安装脚中的,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安装脚的空间,来实现灭弧,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没有进入漏弧孔的电弧充中出弧通道中被排出,而电弧的运动本身就是无规律的,部分上升的电弧会进入到上出弧通道中,并且从上出弧口中被排除,同时由于翘板的设置,会将进入到上出弧通道中的电弧兜住,而不会二次进入到中出弧通道中,造成电弧堆积的问题,这样就通过三个出弧口实现了对大部分电弧在断路器壳体内部被消灭,达到极佳的灭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2、侧板;3、固定槽;4、上出弧口;5、上出弧通道;6、中出弧口;7、中出弧通道;8、安装脚;9、缓冲槽;10、下出弧口;11、底壁;12、上壁;13、分隔条;14、翘板;15、第一挡板;16、第二挡板;17、漏弧口;18、分隔块;19、弧形柱;20、弧形部;21、倾斜板;22、上进弧口;23、档弧板;24、内弧面;25、外弧面;26、第一倾斜台;27、第二倾斜台;28、组装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3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一种小型断路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两个侧板2,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螺母和螺栓的固定槽3,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上出弧口4以及与上出弧口4导通的上出弧通道5,所述上出弧口4背向固定槽3的一侧设置中出弧口6以及与中出弧口6导通的中出弧通道7,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有安装脚8,所述安装脚8上设置有缓冲槽9,所述安装脚8上设置有下出弧口10,所述下出弧口10与缓冲槽9导通,所述固定槽3包括底壁11,所述缓冲槽9包括上壁12,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分隔条13,所述分隔条13位底壁11和上壁12之间的位置,分隔条与底壁11形成上出弧通道5,分隔条与上壁12形成中出弧通道7,所述分隔条13背向上出弧口4的一侧设置有翘板14,所述翘板14由上壁12朝向底壁11方向倾斜,所述中出弧通道7上设置有第一挡板15和第二挡板16,所述第一挡板15与其中一个侧板2连接且与另一侧形成间隙,所述第二挡板16与未连接第一挡板15的侧板2连接且与连接第一挡板15的侧板2形成间隙,所述上壁12上设置有漏弧口17,所述漏弧口17与缓冲槽9导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断路器的壳体1内在断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弧,电弧被分隔条13分隔,进入到上出弧通道5、中出弧通道7,同时通过翘板14的设置,由于翘板14由上壁12朝向底壁11方向倾斜设置,这样就可以增大中出弧通道7的进弧量,从而使得中出弧通道7主要承载大量的电弧排出,同时在中出弧通道7中,形成有第一挡板15和第二挡板16,第一挡板15和第二挡板16分别于两个侧板2形成间隙,这样就形成了S形的出弧通道,这样延长了电弧的运动通道,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对电弧形成消耗,同时在经过漏弧孔时,由于电弧具有高温高压的特性会进入到相对低温低压的的缓冲槽9中,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对于电弧的缓冲作用,大量电弧会被消耗在缓冲槽9中,而没有被消耗的电弧会从下出弧口10中被排出,而缓冲槽9是设置在安装脚8中的,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安装脚8的空间,来实现灭弧,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没有进入漏弧孔的电弧充中出弧通道7中被排出,而电弧的运动本身就是无规律的,部分上升的电弧会进入到上出弧通道5中,并且从上出弧口4中被排除,同时由于翘板14的设置,会将进入到上出弧通道5中的电弧兜住,而不会二次进入到中出弧通道7中,造成电弧堆积的问题,这样就通过三个出弧口实现了对大部分电弧在断路器壳体1内部被消灭,达到极佳的灭弧效果。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出弧通道5上设置有分隔块18,所述分隔块18分别于底壁11与分隔条存在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分隔块18的设置,将进入到上出弧通道5的电弧分隔成两束电弧流,在经过分隔块18后再次汇聚,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消耗掉部分电弧,起到灭弧的效果。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底壁11背向上出弧口4的方向设置弧形柱19,所述弧形柱19包括弧形部20,所述弧形部20位于上出弧通道5内且朝向分隔条延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弧形柱19的设置,弧形柱19的弧形部20位于上出弧通道5内,形成了圆弧通道,造成电弧的流束由大变小再变大,这样也能够起到消耗电弧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弧形柱19背向上出弧口4方向设置有倾斜板21,所述倾斜板21与翘板14形成与上出弧通道5导通的上进弧口22,倾斜板21上设置有档弧板23,所述档弧板23背向上壁12延伸。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倾斜板21的设置可以起到一个将电弧引流的作用,也可以扩大上进弧口22,之后电弧进入上出弧通道5后被束流,从而消耗一部分的电弧,同时档弧板23的设置,能够起到一个阻挡电弧的作用,减少电弧损伤内部其他元件。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翘板14和分隔条的连接处朝向上出弧通道5一侧设置内弧面24,朝向下出弧通道一侧设置有外弧面25。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内弧面24和外弧面25的设置,可以使得电弧的流动更加流畅,不会在折角处产生电弧堆积的现象,使得产品使用更加安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分隔条13靠近上出弧口4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倾斜台26;

所述上壁12靠近下出弧口10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倾斜台27。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设置,通过第一倾斜台26和第二倾斜台27的设置,延长了电弧的路径,同时对电弧有一个引导作用,不会产生电弧堆积,使得电弧更加流程排出。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壳体1由两个组装壳28拼合而成,第一挡板15设置在其中一个组装壳28上,第二挡板16设置在另一个组装壳28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组装壳28的设置,使得整个断路器的生产和组装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