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碳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9803发布日期:2019-12-24 22:27阅读:2350来源:国知局
风电碳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电碳刷。



背景技术:

碳刷也叫电刷,作为一种滑动接触件,在许多电气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碳刷在产品应用材质主要有石墨,浸脂石墨,金属(含铜,银)石墨。碳刷是电动机或发电机或其他旋转机械的固定部分和转动部分之间传递能量或信号的装置,它一般是纯碳加凝固剂制成,外型一般是方块,卡在金属支架上,里面有弹簧把它紧压在转轴上,电机转动的时候,将电能通过换相器输送给线圈,由于其主要成分是碳,称为碳刷,它是易磨损的。

现有技术的风电碳刷由于体积较大,多采用填塞工艺将导电粉末以充填方法将电刷导线固定在电刷孔中。风力发电机组的风电碳刷长期在室外的恶劣环境下工作,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填塞铜粉容易氧化,造成联接电阻不断升高,容易引起风电碳刷导线根部烧蚀,从而导致电刷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风电碳刷,尤其适合在室外的恶劣环境下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风电碳刷,包括长方形的碳刷本体和导线,导线垂直于碳刷本体上端面设置,导线的轴线与碳刷本体的前后表面相平行,导线的一端位于碳刷本体的内部,导线与碳刷本体一体压制而成。

导线与碳刷本体一体压制而成,碳刷本体与导线之间的联接电阻低,且在电刷使用的过程中,联接电阻无变化;风电碳刷的整体压降低;有效提高导线与碳刷本体间的脱出拉力。

导线的直径为碳刷本体厚度的1/4-1/2,导线轴线与碳刷本体前后表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压制的过程中,要保持导线位于碳刷本体前后表面的中间位置,以增大导线与碳刷本体之间的脱出拉力。

导线位于碳刷本体内部的长度为碳刷本体高度的1/5-1/3。

导线与碳刷本体之间连接紧密,可以降低联接电阻,大大的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所述碳刷本体的上端设有固定片,固定片包括垂直部分和水平部分,垂直部分的下端与碳刷本体上端面垂直相连,水平部分的一端与垂直部分的上端垂直相连。

碳刷本体的上端还设有与碳刷本体上端面相平行的通孔,导线位于碳刷本体的一侧,通孔位于碳刷本体的另一侧。

通孔与导线之间的碳刷本体上端面设有弧形槽,弧形槽的轴线与碳刷本体上端面相平行。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刷本体与导线之间的联接电阻低,且在电刷使用的过程中,联接电阻无变化;风电碳刷的整体压降低;有效提高导线与碳刷本体间的脱出拉力;提高了风电碳刷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风电碳刷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风电碳刷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碳刷本体2、导线3、碳刷本体剖面4、固定片5、通孔6、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风电碳刷,包括长方形的碳刷本体1和导线2,导线2垂直于碳刷本体1上端面设置,导线2的轴线与碳刷本体1的前后表面相平行,导线2的一端位于碳刷本体1的内部,导线2与碳刷本体1一体压制而成。

导线2与碳刷本体1一体压制而成,碳刷本体1与导线2之间的联接电阻低,且在电刷使用的过程中,联接电阻无变化;风电碳刷的整体压降低;有效提高导线2与碳刷本体1间的脱出拉力。

导线2的直径为碳刷本体1厚度的1/4-1/2,导线2轴线与碳刷本体1前后表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压制的过程中,要保持导线2位于碳刷本体1前后表面的中间位置,以增大导线2与碳刷本体1之间的脱出拉力。

导线2位于碳刷本体1内部的长度为碳刷本体1高度的1/5-1/3。

导线2与碳刷本体1之间连接紧密,可以降低联接电阻,大大的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碳刷本体1的上端设有固定片4,固定片4包括垂直部分和水平部分,垂直部分的下端与碳刷本体上端面垂直相连,水平部分的一端与垂直部分的上端垂直相连。

碳刷本体1的上端还设有与碳刷本体1上端面相平行的通孔5,导线2位于碳刷本体1的一侧,通孔5位于碳刷本体1的另一侧。

通孔5与导线2之间的碳刷本体1上端面设有弧形槽6,弧形槽6的轴线与碳刷本体1上端面相平行。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