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弹片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组装式弹片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例如PCB板)均是通过焊锡连接的,通常弹片连接器通过SMT制程焊接在外部构件上。对于某些应用场景来说,弹片连接器的安装无法使用SMT制程或其他焊接工艺,这意味着现有的弹片连接器将不再适用。另外,由于现有的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是焊接的,一旦弹片连接器或外部构件出现损坏,需要拆卸弹片连接器时,员工的拆卸操作会很麻烦、影响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需焊接的组装式弹片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组装式弹片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弹性臂,还包括卡持底座,所述接触弹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卡持底座。
进一步的,所述卡持底座包括至少一组卡持臂组件,每组所述卡持臂组件分别包括两个卡持方向相反的卡持弹性臂。
进一步的,每组所述卡持臂组件中,两个所述卡持弹性臂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卡持底座还包括底板,所有的卡持弹性臂均连接所述底板,所述卡持臂组件中的一个所述卡持弹性臂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设置,同一卡持臂组件中的另一个所述卡持弹性臂靠近所述底板相对的另一端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卡持弹性臂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力臂、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力臂,所述第一力臂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力臂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位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接触弹性臂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卡持底座上还包括至少一个抵触弹性臂,所述抵触弹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所述抵触弹性臂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接触弹性臂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弹性臂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弯折部、第三力臂和接触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三力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弹性臂还包括第四力臂,所述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力臂通过所述第四力臂相连,所述第四力臂平行于所述底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力臂远离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端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接触部远离所述第三力臂的一端设有朝靠近所述底板方向延伸的支撑臂。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设有勾部,所述支撑臂上设有与所述勾部相配合的勾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组装式弹片连接器通过卡持底座卡持在外部构件(如PCB板)上,利用卡持底座与外部构件的卡持接触实现组装式弹片连接器的导通,厂商无需焊接组装式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扩大了弹片连接器的适用范围;另外,组装式弹片连接器无焊锡固定,便于员工拆卸、维护,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装式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组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装式弹片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装式弹片连接器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接触弹性臂;
11、第二弯折部;
12、第三力臂;
13、接触部;
14、第四力臂;
15、支撑臂;
16、第三弯折部;
2、卡持底座;
3、卡持弹性臂;
31、第一力臂;
32、第一弯折部;
33、第二力臂;
4、底板;
5、抵触弹性臂;
61、勾部;
62、勾孔;
7、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接触弹性臂通过卡持底座卡持固定在外部构件上,卡持底座与外部构件接触导通,无需焊锡。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组装式弹片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弹性臂1,还包括卡持底座2,所述接触弹性臂1的一端连接所述卡持底座2。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组装式弹片连接器通过卡持底座卡持在外部构件(如PCB板)上,利用卡持底座与外部构件的卡持接触实现组装式弹片连接器的导通,厂商无需焊接组装式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扩大了弹片连接器的适用范围;另外,组装式弹片连接器无焊锡固定,便于员工拆卸、维护,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卡持底座2包括至少一组卡持臂组件,每组所述卡持臂组件分别包括两个卡持方向相反的卡持弹性臂3。
进一步的,每组所述卡持臂组件中,两个所述卡持弹性臂3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卡持底座2还包括底板4,所有的卡持弹性臂3均连接所述底板4,所述卡持臂组件中的一个所述卡持弹性臂3靠近所述底板4的一端设置,同一卡持臂组件中的另一个所述卡持弹性臂3靠近所述底板4相对的另一端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卡持弹性臂3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力臂31、第一弯折部32和第二力臂33,所述第一力臂31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4,所述第一力臂31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一端位于所述底板4远离所述接触弹性臂1的一侧。
由上述描述可知,卡持底座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制造成本低。
进一步的,所述卡持底座2上还包括至少一个抵触弹性臂5,所述抵触弹性臂5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4,所述抵触弹性臂5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底板4远离所述接触弹性臂1的一侧。
由上述描述可知,抵触弹性臂不仅可以起到导通组装式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的作用,还可以让组装式弹片连接器更稳定地卡持在外部构件上,使组装式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导通更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弹性臂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弯折部11、第三力臂12和接触部13,所述第二弯折部11远离所述第三力臂12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4。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弹性臂1还包括第四力臂14,所述第二弯折部11和第三力臂12通过所述第四力臂14相连,所述第四力臂14平行于所述底板4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接触弹性臂中力臂较多,弹性系数较大,因此能够提供充足的弹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力臂12远离所述第二弯折部11的一端朝远离所述底板4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接触部13远离所述第三力臂12的一端设有朝靠近所述底板4方向延伸的支撑臂15。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支撑臂可以防止接触弹性臂由于受力过大而受到损坏,利于提高组装式弹片连接器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4上设有勾部61,所述支撑臂15上设有与所述勾部61相配合的勾孔62。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勾部与勾孔可以起到防勾起作用,利于保证组装式弹片连接器结构的稳定性。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一种组装式弹片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弹性臂1,还包括卡持底座2,所述接触弹性臂1的一端连接所述卡持底座2。
所述卡持底座2包括至少一组卡持臂组件,每组所述卡持臂组件分别包括两个卡持方向相反的卡持弹性臂3。
优选的,每组所述卡持臂组件中,两个所述卡持弹性臂3相对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卡持臂组件中的两个所述卡持弹性臂3可以错位设置。
详细的,所述卡持底座2还包括底板4,所有的卡持弹性臂3均连接所述底板4,所述卡持臂组件中的一个所述卡持弹性臂3靠近所述底板4的一端设置,同一卡持臂组件中的另一个所述卡持弹性臂3靠近所述底板4相对的另一端设置。
更具体的,所述卡持弹性臂3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力臂31、第一弯折部32和第二力臂33,所述第一力臂31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4,所述第一力臂31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32的一端位于所述底板4远离所述接触弹性臂1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力臂31与所述底板4呈钝角设置,所述第一力臂31与第二力臂33呈锐角设置。
所述卡持底座2上还包括至少一个抵触弹性臂5,所述抵触弹性臂5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4,所述抵触弹性臂5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底板4远离所述接触弹性臂1的一侧,即所述抵触弹性臂5相对于所述底板4倾斜设置。进一步的,请结合图1和图3,侧视所述组装式弹片连接器,所述抵触弹性臂5位于所述卡持臂组件中的两个所述卡持弹性臂3之间。可选的,所述底板4上设置有U型槽,所述U型槽内的底板4部分朝远离所述接触弹性臂1的方向弯折即形成所述抵触弹性臂5。
所述接触弹性臂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弯折部11、第三力臂12和接触部13,所述第二弯折部11远离所述第三力臂12的一端连接所述底板4,所述接触弹性臂1还包括第四力臂14,所述第二弯折部11和第三力臂12通过所述第四力臂14相连,所述第四力臂14平行于所述底板4设置。
所述第三力臂12远离所述第二弯折部11的一端朝远离所述底板4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接触部13远离所述第三力臂12的一端设有朝靠近所述底板4方向延伸的支撑臂15。可选的,所述支撑臂15远离所述接触部13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弯折部16,所述第三弯折部16的作用在于防止支撑臂15刮伤底板4。
所述底板4上设有勾部61,所述支撑臂15上设有与所述勾部61相配合的勾孔62;优选的,所述勾部61远离所述底板4的一端贯穿所述勾孔62。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持臂组件的数量、接触弹性臂1的数量及抵触弹性臂5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且接触弹性臂1和所述抵触弹性臂5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卡持臂组件之间。
容易理解的,本实施例的组装式弹片连接器可由一块金属导电板材冲压、弯折成型。组装式弹片连接器结构新颖、加工便利。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组装式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即PCB板7)组装的示意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组装式弹片连接器可以通过第二力臂33和抵触弹性臂5电连接所述PCB板7,进一步的,通过尺寸控制,组装式弹片连接器还可以通过第一弯折部32电连接所述PCB板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装式弹片连接器,通过卡持底座卡持在外部构件并与外部构件导通,厂商无需焊接组装式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扩大了弹片连接器的适用范围;另外,组装式弹片连接器无焊锡固定,便于员工拆卸、维护,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制造成本低;设置抵触弹性臂不仅可以起到导通组装式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的作用,还可以让组装式弹片连接器与外部构件导通更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