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6463发布日期:2019-05-07 20:45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按照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及国家标准,电气设备正常工作的海拔一般不超过1400m,超过1400m即要考虑介电强度降低和空气冷却效果,尤其是海拔在2200m以上,甚至超过2800m,最高处超过5000m,而且是长大区间(海拔超过4000m的区间数百公里)运行条件下的高原铁路客车使用的电气系统,其面临着低气压、低气温、昼夜温差大、高雷电发生区、强紫外线辐射、强风沙等恶劣环境条件。

高原的高海拔、低气压使得电气设备的绝缘等级、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均需要加大;而高海拔、低气压还使电气设备散热困难问题更为突出;另外,高海拔还使得雷电发生频率较高。

构建在上述基础之上的整车电气设备也就是整个电气系统需要极高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而且电气系统是高原车的重中之重,是高原车安全运行的首要条件,是两大难点之一(另一个为制氧系统)。加之大编组、多设备、网络控制等的综合运用,使得电气系统成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如果提高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已经是现有技术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和第三绝缘体;

第一绝缘体和第三绝缘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体的两侧;

所述第二绝缘体的端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爬电槽,用于增加爬电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爬电槽为多个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绝缘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爬电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器连接;

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三绝缘体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上弹簧片和下弹簧片;

所述上弹簧片的一端和所述下弹簧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弹簧片的另一端和所述下弹簧片的另一端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铜板;

所述第一铜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二绝缘体和所述第三绝缘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铜板;

所述第二铜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铜板和所述第二铜板均进行表面镀银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绝缘体通过固定螺栓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绝缘体上设置有沉孔;

所述固定螺栓设置在所述沉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沉孔内设置有堵头,用于将所述固定螺栓封闭在所述沉孔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通过在第二绝缘体的端部设置爬电槽,增加了电连接器整体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进而使得其两端电势差增加,电压增高,进而满足了高原车辆的工作电压要求和耐压要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只需在原有的电连接器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调整,结构简单,生产方便,成本低,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爬电路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绝缘体;2:第二绝缘体;3:爬电槽;4:第三绝缘体;5:堵头;6:调节螺栓;7:垫片;8:调节套;9:第一连接部;10:第一铜板;11:第二铜板;12:第二连接部;13:固定螺栓;14:上弹簧片;15:下弹簧片;16:第一爬电路径;17:第二爬电路径;18:第三爬电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体1、第二绝缘体2和第三绝缘体4;

第一绝缘体1和第三绝缘体4分别设置在第二绝缘体2的两侧;

第二绝缘体2的端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爬电槽3,用于增加爬电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需要满足用于高原车辆(海拔4000m以上)的要求,额定电压提升至3600~4000V,且应满足OV2及PD3的使用环境要求。

根据IEC 60077.1标准规定,常压下产品应满足电气间隙≥18mm,爬电距离≥56mm,试验电压应为DC 11600V(AC有效值8200V。由于连接器试验地点平均海拔30~50m,根据GB/T 20626.1-2006规定,需要对试验电气参数进行修正:在运行海拔为4000m时(相对0海拔),电连接器电气间隙修正系数为1.64,耐压修正系数为1.67。可得改型后最小电气间隙为29.52mm,耐压值为DC 19372V(AC有效值13700V)。

最高工作电压为4kV,污染等级为PD3,材料分组Ⅱ,爬电距离为14mm/kV,经计算可得爬电距离为56mm。

母排侧电气间隙:通过在正负极板间增加绝缘板的方式提高电气间隙。绝缘板根部与定位销中心线距离为49mm,厚度为4mm(绝缘体开孔为9mm×7mm),电气间隙为:(7.5+4.5)×2+4+2.09=30.09mm

综上,最小电气间隙为30.09mm,满足使用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的爬电距离为大于56mm,因此只需电连接器的侧面的最小爬电进行结构改变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增加爬电距离的方式为:在安装板侧方设置爬电槽3,以增加爬电距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其爬电路径为如图7所示的三条,其分别为第一爬电路径16、第二爬电路径17和第三爬电路径18。

经计算可以得出,第一爬电路径16的爬电距离为L1=4×6+17+24=65mm;第二爬电路径17的爬电距离为L2=13.93×2+17+4×6=68.86mm;第三爬电路径18的爬电距离为L3=24+27+4×10=91mm。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满足最小爬电距离≥56mm的要求,满足连接器预计使用工况。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1、第二绝缘体2和第三绝缘体4的材质均采用不饱和聚酯增强模塑料(SMC-HY1112),在满足绝缘需求的同时具备较高的强度。

在恩实施例中,依靠绝缘体的绝缘特性能够有效的保证电连接器的电气性能。

本实施例中,爬电槽3的数量为多个,爬电槽3的数量越多,其爬电距离就长。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体2的两端均设置有爬电槽3,能够使得电连接器在任意一端均能够进行电连接。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第一绝缘体1和第二绝缘体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部9,用于与外部电器连接;

第二绝缘体2和第三绝缘体4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部12,用于与外部电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12作为接触体与外部的电器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12的结构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12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其只要能够实现与外部电器的连接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第一连接部9包括上弹簧片14和下弹簧片15;

上弹簧片14的一端和下弹簧片15的一端固定连接,上弹簧片14的另一端和下弹簧片15的另一端相抵。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弹簧片14和下弹簧片15的弹性,能够将外部电器的插头夹紧,进而实现与外部电器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弹簧片14具有至少一个弯曲弧度,同时下弹簧片15上与上弹簧片14的位置具有一个相反方向的弯曲弧度,进而使得上弹簧片14和下弹簧片15的两端的抵接强度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上弹簧片14和下弹簧片15的材料均为高弹性铜合金材料,其在满足大电流传输的同时,也保证了连接时的抗变形能力。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第一绝缘体1和第二绝缘体2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铜板10;

第一铜板10与第一连接部9连接;

第二绝缘体2和第三绝缘体4之间设置有第二铜板11;

第二铜板11与第二连接部12连接。

第一连接部9在电连接器的一侧伸出,第一铜板10在电连接器上与第一连接部9相对的位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1通过调节螺栓6与第二绝缘体2连接,第一连接部9和第一铜板10均通过调节螺栓6固定在第一绝缘体1和第二绝缘体2之间。

同理,第二连接部12在电连接器的一侧伸出,第二铜板11在电连接器上与第二连接部12相对的位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体2通过固定螺栓13与第三绝缘体4连接,第二连接部12和第二铜板11均通过固定螺栓13固定在第二绝缘体2和第三绝缘体4之间。

这样的设置,使得电连接器能够通过第一铜板10及第一连接部9的互相连接实现内部导通。

具体的,第一绝缘体1和第二绝缘体2之间通过调节螺栓6连接,在第一绝缘体1上设置有安装孔,在安装孔内设置有调节套8,通过调节套8的长度控制调节螺栓6与第二绝缘体2的连接深度,在调节套8上设置有垫片7,避免调节螺栓6拧紧后,对调节套8造成损伤。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第一铜板10和第二铜板11均进行表面镀银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铜板10和第二铜板11的外表面均进行镀银处理,提高其耐磨及耐腐蚀性能。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第三绝缘体4上设置有沉孔;

固定螺栓13设置在沉孔内。

在本实施例中,将固定螺栓13设置在沉孔内,能够避免固定螺栓13在外裸露,也就避免了固定螺栓13在地面上的支撑,进而保证了电连接器放置的平稳性,同时,也避免了固定螺栓13的凸出而容易对工作人员的刮伤,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沉孔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孔,也可以是锥形孔,其只要能够实现固定螺栓13的沉孔结构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沉孔内设置有堵头5,用于将固定螺栓13封闭在沉孔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堵头5将固定螺栓13封堵在沉孔内,进而避免固定螺栓13与外部连电,保证了电连接器的电传输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堵头5与沉孔过盈配合,保证堵头5不会由于车辆的震动而从沉孔内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堵头5为绝缘材质,其配合O型密封圈将固定螺栓13密封,以保证连接器底部螺钉的绝缘性能。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螺栓13与底面接地处直线距离为18.48mm,为保证电气间隙,增加一个材质为聚四氟乙烯的堵头5进行密封,密封处增加胶圈保证密封及防松。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改善了之前同类连接器无法在高海拔地区应用的问题;其接触体为簧片式,其高弹性的结构保证了连接器在高速振动的情况下也可保证电流的稳定传输,不会出现电流中断等故障,极大的提高了动车运行的安全性,减轻了维修费用和维修负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通过在第二绝缘体2的端部设置爬电槽3,增加了电连接器整体的爬电距离,进而使得其两端电势差增加,电压增高,进而满足了高原车辆的工作电压要求和耐压要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只需在原有的电连接器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调整,结构简单,生产方便,成本低,易于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