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发电组件和光伏建筑用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4170发布日期:2019-06-05 22:3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发电组件和光伏建筑用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发电组件和光伏建筑用板。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光伏发电组件结合至房屋的屋顶、墙壁上,能够在避免环境污染的同时,满足建筑采暖以及空调、冰箱等家用设备的能耗需求。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光伏发电组件的成本较高,在结合至建筑领域时,导致光伏建筑的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光伏发电组件在建筑上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发电组件和光伏建筑用板,用于解决如何降低光伏建筑的成本,扩大光伏发电组件在建筑上的应用范围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发电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光前板、光伏电池层和背板,透光前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和/或背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设有封装胶膜,该封装胶膜包括沿远离光伏电池层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胶膜层、第二胶膜层,其中,第一胶膜层为光伏级胶膜层,第二胶膜层为普通级胶膜层。

可选的,第一胶膜层的厚度为0.38mm~0.76mm,第二胶膜层的厚度为0.38mm~1.52mm。

可选的,第一胶膜层与第二胶膜层之间设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配置为限定该第一胶膜层与该第二胶膜层之间的相对位置。

可选的,限位结构包括卡槽和凸起,卡槽和凸起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胶膜层朝向第二胶膜层的表面上,卡槽和凸起中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二胶膜层朝向第一胶膜层的表面上,凸起配合卡接于卡槽内。

可选的,凸起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卡槽的深度。

可选的,第一胶膜层和第二胶膜层为PVB胶膜层或EVA胶膜层。

可选的,第一胶膜层的体积电阻率大于1×1014Ω·c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发电组件,由于光伏发电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光前板、光伏电池层和背板,透光前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和/或背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设有封装胶膜,该封装胶膜包括沿远离光伏电池层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胶膜层、第二胶膜层。其中,第一胶膜层为光伏级胶膜层,光伏级胶膜层中杂质含量较少,纯度较高,对光伏电池层的腐蚀性较低,但成本较高;第二胶膜层为普通级胶膜层,普通级胶膜层中杂质含量较高,纯度较低,对光伏电池层的腐蚀性较高,但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发电组件中的封装胶膜为由光伏级胶膜层和普通级胶膜组合形成的结构,且光伏级胶膜层靠近光伏电池层设置,普通级胶膜层远离光伏电池层设置,不仅保证了封装胶膜本身的粘接性能和光伏发电组件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降低光伏发电组件的成本,因此,在将该光伏发电组件应用于建筑领域时,能够降低光伏建筑的成本,提高光伏发电组件在建筑上的应用范围。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建筑用板,该光伏建筑用板包括板状基体和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发电组件,板状基体位于光伏发电组件的背板远离光伏发电组件的透光前板的一侧,且板状基体与光伏发电组件层叠设置。

可选的,光伏发电组件朝向板状基体的表面的边沿一周与板状基体之间设有环形隔条,光伏发电组件与板状基体之间通过该环形隔条分隔成空隙层。

可选的,环形隔条通过密封胶粘接于光伏发电组件与板状基体之间。

可选的,空隙层内填充有惰性气体,且空隙层内设有干燥剂。

可选的,板状基体为双层夹胶玻璃。

可选的,光伏发电组件的背板的中部开设有出线口,环形隔条上设有穿线孔,光伏发电组件的电连接线由出线口穿出,并穿过穿线孔伸出空隙层外。

可选的,环形隔条包括相对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以及相对的第三边和第四边;第一边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连接件,第二边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用于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二连接件连接;第三边的外壁上设有第三连接件,第四边的外壁上设有第四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用于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四连接件连接。

可选的,第一连接件为凸起和卡槽中的一个,第二连接件为凸起和卡槽中的另一个;第三连接件为凸起和卡槽中的一个,第四连接件为凸起和卡槽中的另一个。

可选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卡槽,或者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凸起。

可选的,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均为卡槽,或者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均为凸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建筑用板,由于光伏建筑用板包括的光伏发电组件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发电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建筑用板解决的技术问题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发电组件解决的技术问题相同,且达到相同的预期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发电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发电组件中封装胶膜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建筑用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建筑用板中板状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建筑用板的第一种俯视图;

图6为图5所示光伏建筑用板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建筑用板的第二种俯视图;

图8为图7所示光伏建筑用板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个光伏建筑用板直接连接时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两个光伏建筑用板通过中间件连接时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伏发电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光前板、光伏电池层和背板,透光前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和/或背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设有封装胶膜,该封装胶膜包括沿远离光伏电池层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胶膜层、第二胶膜层,第一胶膜层为光伏级胶膜层,第二胶膜层为普通级胶膜层。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光伏级胶膜层是指杂质含量小于0.5%的胶膜层,普通级胶膜层是指杂质含量大于或等于0.5%的胶膜层。杂质含量=杂质的质量×100%÷胶膜层的质量。杂质为胶膜层中除胶膜材料之外的其他物质。比如,杂质包括水、石粉、土灰等。

示例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发电组件1,该光伏发电组件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光前板11、光伏电池层12和背板13,背板13与光伏电池层12之间设有封装胶膜14,该封装胶膜14包括沿远离光伏电池层12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胶膜层141、第二胶膜层142,其中,第一胶膜层141为光伏级胶膜层,第二胶膜层142为普通级胶膜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发电组件,由于光伏发电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光前板、光伏电池层和背板,透光前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和/或背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设有封装胶膜,该封装胶膜包括沿远离光伏电池层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胶膜层、第二胶膜层。其中,第一胶膜层为光伏级胶膜层,光伏级胶膜层中杂质含量较少,纯度较高,对光伏电池层的腐蚀性较低,但成本较高;第二胶膜层为普通级胶膜层,普通级胶膜层中杂质含量较高,纯度较低,对光伏电池层的腐蚀性较高,但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发电组件中的封装胶膜为由光伏级胶膜层和普通级胶膜组合形成的结构,且光伏级胶膜层靠近光伏电池层设置,普通级胶膜层远离光伏电池层设置,不仅保证了封装胶膜本身的粘接性能和光伏发电组件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降低光伏发电组件的成本,因此,在将该光伏发电组件应用于建筑领域时,能够降低光伏建筑的成本,提高光伏发电组件在建筑上的应用范围。

透光前板可以为玻璃板,也可以为塑料板(比如亚克力板),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透光前板11为超白钢化玻璃板,超白钢化玻璃的结构稳定性较好,透光率较高,能够延长光伏发电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光伏发电组件的发电效率。

透光前板可以为平面状的透光前板,也可以为曲面状的透光前板,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相应的,背板可以为平面状的背板,也可以为曲面状的背板,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透光前板11为平面状的透光前板,背板13为平面状的背板。

光伏电池层可以直接形成于透光前板和背板中的一个上,然后再采用一个封装膜将透光前板和背板中的另一个封装于光伏电池层上,也可以单独成型,然后再采用两个封装胶膜将透光前板和背板分别封装于光伏电池层的相对两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光伏电池层12形成于透光前板11上,背板13通过封装胶膜14封装于光伏电池层12上。此结构简单,有利于实现光伏发电组件的薄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发电组件的制作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0、将背板、封装胶膜、光伏电池层和透光前板敷设在一起,以形成光伏发电组件;步骤200、层压所述光伏发电组件,以形成一个整体。

光伏发电组件中的封装胶膜可以为一个,该封装胶膜可以设置于透光前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也可以设置于背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光伏发电组件中的封装胶膜可以为两个,该两个封装胶膜分别为第一封装胶膜和第二封装胶膜,第一封装胶膜设置于透光前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第二封装胶膜设置于背板与光伏电池层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光伏发电组件1中的封装胶膜14为一个,该封装胶膜14设置于背板13与光伏电池层12之间。

第一胶膜层的厚度可以为0.38mm、0.60mm或0.76mm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二胶膜层的厚度可以为0.38mm、0.76mm或1.14mm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胶膜层141的厚度为0.38mm~0.76mm,第二胶膜层142的厚度为0.38mm~1.52mm,第一胶膜层141的厚度和第二胶膜层142的厚度在此范围内时,能够有效阻隔第二胶膜层142,避免第二胶膜层142中的杂质腐蚀光伏电池层,同时保证封装胶膜14的封装强度,而且能够防止光伏发电组件1在层压过程中产生溢胶。

为了避免第一胶膜层与第二胶膜层之间在光伏发电组件的层压过程中产生相对走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胶膜层141与第二胶膜层142之间设有限位结构143,该限位结构143配置为限定第一胶膜层141与第二胶膜层142之间的相对位置。这样,在层压光伏发电组件1的过程中,可通过限位结构143限定第一胶膜层141与第二胶膜层142之间的相对位置,防止第一胶膜层141与第二胶膜层142之间在光伏发电组件1的层压过程中产生相对走位,从而能够提高光伏发电组件1的层压良率。

限位结构可以为胶粘结构,也可以为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凹槽,还可以为相互配合的限位柱和限位孔,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限位结构143包括卡槽1431和凸起1432,卡槽1431和凸起1432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胶膜层141朝向第二胶膜层142的表面上,卡槽1431和凸起1432中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二胶膜层142朝向第一胶膜层141的表面上,凸起1432配合卡接于卡槽1431内。这样,通过凸起1432和卡槽1431限定了第一胶膜层141与第二胶膜层142之间的相对位置,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卡槽1431和凸起1432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胶膜141层朝向第二胶膜层142的表面上,卡槽1431和凸起1432中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二胶膜层142朝向第一胶膜层141的表面上,应理解为:卡槽1431设置于第一胶膜层141朝向第二胶膜层142的表面上,凸起1432设置于第二胶膜层142朝向第一胶膜层141的表面上,或者卡槽1431设置于第二胶膜层142朝向第一胶膜层141的表面上,凸起1432设置于第一胶膜层141朝向第二胶膜层142的表面上。

示例的,如图2所示,卡槽1431设置于第二胶膜层142朝向第一胶膜层141的表面上,凸起1432设置于第一胶膜层141朝向第二胶膜层142的表面上。

为了避免层压之后的光伏发电组件在凸起和卡槽相配合的位置处产生凸包,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凸起1432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卡槽1431的深度,这样,凸起1432在与卡槽1431配合时,可以完全沉入卡槽1431内,避免层压之后的光伏发电组件在凸起1432和卡槽1431相配合的位置处产生凸包,同时也防止在层压光伏发电组件的过程中因凸起1432中未伸入卡槽1431内的部分的支撑而使第一胶膜层141和第二胶膜层142不能被压成一个整体。

第一胶膜层可以为PVB胶膜层或EVA胶膜层,第二胶膜层也可以为PVB胶膜层或EVA胶膜层,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膜层为PVB胶膜层,第二胶膜层为EVA胶膜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或图2所示,第一胶膜层141为PVB胶膜层,第二胶膜层142为PVB胶膜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膜层为EVA胶膜层,第二胶膜层为EVA胶膜层。

为了防止光伏发电组件1漏电,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胶膜层141的体积电阻率大于1×1014Ω·cm。这样,第一胶膜层141的绝缘性能较好,能够有效防止光伏发电组件漏电。

参照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建筑用板,该光伏建筑用板包括板状基体2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伏发电组件1,板状基体2位于光伏发电组件1的背板13远离光伏发电组件1的透光前板11的一侧,且板状基体2与光伏发电组件1层叠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建筑用板,由于光伏建筑用板包括的光伏发电组件1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光伏发电组件1,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伏建筑用板解决的技术问题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发电组件1解决的技术问题相同,且达到相同的预期效果。

光伏建筑用板可以作为瓦片,也可以作为墙壁板,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建筑用板作为瓦片使用。

为了提高光伏建筑用板的隔热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光伏发电组件1朝向板状基体2的表面的边沿一周与板状基体2之间设有环形隔条3,光伏发电组件1与板状基体2之间通过该环形隔条3分隔成空隙层4。在将该光伏建筑用板应用于建筑时,光伏发电组件1朝向建筑的外部,板状基体2朝向的建筑内部,太阳光直接照射至光伏发电组件1上,一部分太阳光被光伏发电组件1反射,一部分太阳光被光伏发电组件1吸收并转换成电能,一部分太阳光被光伏发电组件1吸收并以热能的形式进行热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由于光伏发电组件1与板状基体2之间通过环形隔条3分隔成空隙层4,空隙层4内的气体流动性较低,由此能够阻止一部分热量通过热对流的方式由光伏发电组件1传递至板状基体2上,光伏发电组件1上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由环形隔条3传递至板状基体2,而由于环形隔条3体积较小,能够传递的热量较少,由此由光伏发电组件1传递至板状基体2的热能较少,光伏建筑用板的隔热性能较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环形隔条可以通过胶材5粘接固定于光伏发电组件与板状基体之间。其中,胶材5可以为硅胶、强力胶带或密封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为了提高光伏建筑用板的隔热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胶材5为密封胶,密封胶具有密封性能,能够密封环形隔条与光伏发电组件之间、以及环形隔条与板状基体之间的间隙,从而使空隙层4形成一个封闭空间,有效阻止了空隙层4内的气体流动,保证了光伏建筑用板的隔热性能。其中,密封胶可以为丁基胶。

环形隔条可以为金属隔条,也可以为非金属隔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环形隔条3为铝条,铝条的成型过程简单,成本较低。

为了延长光伏建筑用板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隙层4内填充有惰性气体,一方面,惰性气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外界的大气压力,避免光伏建筑用板在大气压力作用下产生凹陷,另一方面,惰性气体不会与光伏发电组件1和板状基体2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延长了光伏建筑用板的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延长光伏建筑用板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隙层4内存置有干燥剂6,这样,可通过干燥剂6吸收进入空隙层4内的水分,避免水分长期存在于空隙层4内而腐蚀光伏发电组件1和板状基体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干燥剂6为分子筛。

板状基体可以为陶土基体,也可以为琉璃基体,还可以为水泥基体,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板状基体2为双层夹胶玻璃,具体的,双层夹胶玻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玻璃层21、胶膜层22和第二玻璃层23,双层夹胶玻璃能够反射由光伏发电组件辐射的热量,避免光伏发电组件的热量通过热辐射的方式进入板状基体,进而进入建筑的内部空间,由此增大了光伏建筑用板的隔热性能。

现有技术中,光伏发电组件上用于穿设电连接线的出线口通常开设于透光前板的边沿上,这样,该透光前板、包括该透光前板的光伏发电组件或者光伏建筑用板在运输的过程中,将容易与外界物品之间发生碰撞而产生边沿破裂。为了避免光伏建筑用板产生边沿破裂,同时为了保证光伏建筑用板的外观整洁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光伏发电组件1的背板13的中部开设有出线口7,环形隔条3上设有穿线孔8,光伏发电组件1的电连接线9由出线口7穿出,并穿过穿线孔8伸出空隙层4外。由于出线口7开设于背板13的中部,因此降低了光伏建筑用板破边的可能性,又由于光伏发电组件1的电连接线9由较隐蔽的背板13上的出线口7穿出,并穿过穿线孔8伸出空隙层4外,因此由光伏建筑用板的外表面不能看到电连接线9,从而保证了光伏建筑用板的外观整洁性。

为了实现相邻两个光伏建筑用板之间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环形隔条3包括相对的第一边100和第二边200,以及相对的第三边300和第四边400;第一边100的外壁上设有第一连接件31,第二边200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连接件32,第一连接件31用于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二连接件32连接;第三边300的外壁上设有第三连接件33,第四边400的外壁上设有第四连接件34,第三连接件33用于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四连接件34连接。这样,可以实现光伏建筑用板与该光伏建筑用板周围的四个光伏建筑用板之间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件31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二连接件32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件进行间接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同理的,第三连接件33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四连接件34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件进行间接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为凸起和卡槽中的一个,第二连接件32为凸起和卡槽中的另一个;第三连接件33为凸起和卡槽中的一个,第四连接件34为凸起和卡槽中的另一个。这样,第一连接件31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二连接件32之间可以直接连接,第三连接件33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四连接件34之间可以直接连接,由此,如图9所示,可以将多个光伏建筑用板直接连接起来以形成光伏墙壁或者光伏屋顶。

示例的,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连接件31为卡槽,第二连接件32为凸起,第三连接件33为凸起,第四连接件34为卡槽,这样,光伏建筑用板中环形隔条3的第一边100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中环形隔条3的第二边200之间可通过凸起和卡槽卡接,该光伏建筑用板中环形隔条3的第三边300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中环形隔条3的第四边400之间也可以通过凸起和卡槽卡接。

第一连接件3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第一连接件31的数量为一个时,该第一连接件31可以沿环形隔条3的第一边100的长度方向覆盖整个第一边100,当第一连接件3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连接件31沿环形隔条3的第一边100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同理的,第二连接件3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第二连接件32的数量为一个时,该第二连接件32可以沿环形隔条3的第二边200的长度方向覆盖整个第二边200,当第二连接件3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连接件32沿环形隔条3的第二边200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示例的,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件32为凸起,该凸起沿环形隔条3的第二边200的长度方向覆盖整个第二边200。又示例的,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连接件32包括第一凸起321、第二凸起322和第三凸起323,第一凸起321、第二凸起322和第三凸起323沿环形隔条3的第二边200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又同理的,第三连接件3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第三连接件33的数量为一个时,该第三连接件33可以沿环形隔条3的第三边300的长度方向覆盖整个第三边300,当第三连接件3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三连接件33沿环形隔条3的第三边300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又同理的,第四连接件3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第四连接件34的数量为一个时,该第四连接件34可以沿环形隔条3的第四边400的长度方向覆盖整个第四边400,当第四连接件3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四连接件34沿环形隔条3的第四边400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均为卡槽,或者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均为凸起。这样,第一连接件31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二连接件32之间需通过中间件进行间接连接。示例的,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件31为卡槽,第二连接件32为卡槽,光伏建筑用板的第一连接件31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二连接件32之间设有第一中间件10,第一中间件10上与第一连接件31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一凸起101,第一中间件10上与第二连接件32相对的位置设有第二凸起102,第一凸起101卡接于第一连接件31内,第二凸起102卡接于第二连接件3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33和第四连接件34均为卡槽,或者第三连接件33和第四连接件34均为凸起。这样,第三连接件33与另一相邻光伏建筑用板的第四连接件34之间需通过中间件进行间接连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