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磁线圈。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线圈大都由导磁体和线圈部件组成,导磁体的结构以三面(见图1)和四面(见图2)结构为主,通过线圈部件和导磁体的配合,形成电磁线圈的最终状态。
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一般覆盖线圈本体的面积较小,使得线圈本体较大面积的包封层裸露在空气中,一旦电磁线圈的工作环境发生起火或者燃烧的情况,较大面积裸露在空气中的包封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电磁线圈,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能减少较大面积包封层裸露在空气中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线圈,能减少大面积包封层裸露在空气中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包括线圈本体、引线以及导磁体,所述线圈本体包括线圈通孔部,所述引线与所述线圈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导磁体包括导磁盖板部、导磁侧板部以及导磁底板部,所述导磁盖板部、所述导磁侧板部以及所述导磁底板部一体成型,所述导磁体设置有开口部,所述引线从开口部穿出,所述线圈本体包括容纳腔,所述导磁盖板部至少部分形成所述容纳腔的顶部,所述导磁侧板部至少部分形成所述容纳腔的周部,所述导磁底板部至少部分形成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线圈本体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线圈,该电磁线圈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使线圈部件的顶部、底部以及周部都设置有导磁体,可以减少包封层裸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少包封层大面积裸露在空气中引起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典型的三面导磁体与线圈部件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典型的四面导磁体与线圈部件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一种实施例电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线圈本体和引线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导磁体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二种实施例电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导磁体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三种实施例电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导磁体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线圈本体 2.引线 3.导磁体 11.凸台 12.线圈通孔部 31.导磁盖板部 311.开口部 312.第一延伸部 313.第一缺口部 32.导磁侧板部 321.第二延伸部 32.导磁侧板部 321第二延伸部 33.导磁底板部 331.第三延伸部 332.第二缺口部 34.第一通孔部 35第二通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3至图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一实施例电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线圈本体和引线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导磁体3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述,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线圈主要由线圈本体1、引线2以及导磁体3组成,其中,线圈本体1与引线2固定连接,引线2连通外界电源为线圈本体1提供电能,导磁体3主要包括导磁盖板部31、导磁侧板部32以及导磁底板部33,导磁盖板部31、导磁侧板部32以及导磁底板部33为一体成型的结构,通过将线圈本体1限制于导磁体3的容纳腔,使得线圈本体1包围有导磁体3,减少线圈本体1的包封层大面积裸露在空气中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导磁体3一体成型,为具有导磁功能的金属材料用过冲压或铸造等工艺制成,如图5所示,导磁体3原呈平板状,通过折弯定型等工艺后,可形成立体、并带有容纳腔的结构,以容纳线圈本体1,具体的,导磁盖板部31形成容纳腔的顶部,导磁侧板部32形成容纳腔的周部,导磁底板部形成容纳腔的底部。
导磁体3的侧面主要由导磁侧板部32围合形成,围合的形状与线圈本体1的形状相适配,一方面,可以减少后续线圈本体1在导磁体3内的振动,同时减少噪音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材料以降低成本。导磁侧板部32围合成导磁体3的侧面后,导磁侧板部32的两端焊接固定。
导磁底板部33的轴向投影形状与线圈本体1外缘的轴向投影形状类似,使得导磁底板部33可以抵接于导磁侧板部33的下端面,导磁底板部33与导磁侧板部32的下端面通过焊接固定,或者导磁底板部33与导磁侧板部32的內缘面焊接固定。
同理,导磁盖板部31的轴向投影形状与线圈本体1的轴向投影形状类似,使得导磁盖板部31可以抵接于导磁侧板部33的上端面,导磁盖板部31与导磁侧板部32的上端面通过焊接固定,或者导磁盖板部31与导磁侧板部32的內缘面焊接固定。
由于导磁体3本身有较大的硬度,在通过折弯定型等工艺后,也可不采用焊接的形式,而依靠导磁体3本身的硬度维持立体的结构。
由于导磁盖板部31、导磁侧板部32以及导磁底板部33的共同作用,导磁体形成有容纳腔,以容纳线圈本体1,线圈本体1与导磁体3过盈配合或者过度配合,当线圈本体1位于容纳腔时,可以减少线圈本体1的振动,同时也可以减少噪音,当然,也并不排除线圈本体1与导磁体3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导磁体1设置有开口部311,一般来说,开口部311设置于导磁盖板部31,当然也可以设置于导磁侧板部21,下面以开口部311设置于导磁盖板部31为例说明,开口部311形状呈矩形,与线圈本体1固定连接的引线2通过开口部311与外界连通,为电磁线圈提供电能,当然,开口部311除了以上这种形式,还可以通过在导磁盖板部31相对于引线2穿出的位置设置单过线孔、双过线孔、单过线槽、双过线槽等其他可供引线2穿出的形式。
线圈本体1在与引线2穿出的地方,还设置有凸出于线圈本体1上表面的凸台11,凸台11的设置,可以增加引线2在线圈部件1包封层内的轴向深度,使得引线2与线圈本体1的连接更为可靠,另外,也降低了引线2因受力而出现断裂或破损的可能性,当线圈本体1设置有凸台11时,导磁盖板部31的开口部311的形状应与凸台11的形状相适配,当线圈本体1位于容纳腔时,由于凸台11和开口部311之间的限位作用,可以进一步减少线圈本体1在容纳腔内的振动,使其结构更加可靠,同时减少电磁线圈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当然,凸台11的形状还可以设置为其他便于加工的形式,与之相对的,开口部311的形状也可以设置为与凸台11相配合的其他形式。由于凸台11的凸出于线圈本体1的表面,并且与开口部331相配合,凸台11可能部分位于容纳腔,凸台11也可能全部不位于容纳腔,使得线圈本体1不一定全部位于容纳腔。
线圈本体1设置有线圈通孔部12,导磁盖板部31相对于线圈通孔部12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部314,导磁底板部32相对于线圈通孔部1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部333,其中,第二通孔部333用于插入导阀,第一通孔部314用于螺栓连接等其他方式固定电磁线圈,使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当然,第一通孔部314与第二通孔部333也可以相互调换位置。
上述实施例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线圈本体1、引线2以及导磁体3,其中,线圈本体1与引线2已固定连接,将导磁侧板部32的两端焊接固定,折弯导磁底板部33;
将导磁底板部33与导磁侧板部32的下端面或者內缘面焊接固定(此步骤可省略);
将固定连接线圈本体1与引线2放入导磁侧板部32与导磁底板部33所形成的空间;
折弯导磁盖板部31;
将导磁盖板部31与导磁侧板部32的上端面或者內缘面焊接固定(此步骤可省略);
请参考图6、图7,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二种实施例电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导磁体3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对于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结构且具有相同作用的部件采用同一附图标记,第一实施例中各部件的描述同样适用于第二实施例,以下针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加以详细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导磁盖板部31设置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12,导磁底板部33设置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三延伸部331,当线圈本体1位于导磁体3的容纳腔后,通过将第一延伸部312以及第三延伸部331折弯,使得导磁盖板部31与导磁侧板部32固定连接,导磁底板部33与导磁侧板部32固定连接,同时,由于导磁体3本身为具有导磁功能的金属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刚性,导磁侧板部两端并不一定需要焊接固定,另外,第一延伸部312以及第三延伸部331设置为折弯后可以同时抵接导磁侧板部32的两端,以达到导磁侧板部32的两端间接固定连接的效果,该实施例在继承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的情况下,还可以减少由于导磁盖板部31与导磁侧板部32的焊接而对线圈本体造成损坏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对第一延伸部312以及第三延伸部331的数量及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导磁盖板部31、导磁底板部33与导磁侧板部32的连接可靠性与第一延伸部312、第二延伸部331的数量及位置有关,第一延伸部312以及第三延伸部331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延伸部312的存在,导磁盖板部31并非全部参与形成容纳腔的顶部,同样,由于第三延伸部331的存在,导磁底板部33也并未全部参与形成容纳腔的底部。
上述实施例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线圈本体1、引线2以及导磁体3,其中,线圈本体1与引线2已固定连接,将导磁侧板部32折弯,折弯导磁底板部33;
折弯第三延伸部331,将导磁侧板部32与导磁底板部33固定连接;
将固定连接线圈本体1置于导磁侧板部32与导磁底板部33固定连接后形成的空间;
折弯导磁盖板部31;并折弯导磁第一延伸部312,将导磁侧板部32与导磁盖板部33固定连接;
请具体参考图8、图9,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三种实施例电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导磁主体部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对于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结构且具有相同作用的部件采用同一附图标记,第一实施例中各部件的描述同样适用于第三实施例,以下针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加以详细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导磁侧板部32上下两端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21,导磁盖板部31设置有与第二延伸部321相配合的第一缺口部313,同理,导磁底板部33设置有与第二延伸部321相配合的第二缺口部332,当线圈本体1被限制于导磁盖板部31、导磁侧板部32以及导磁底板部33所形成的容纳腔后,第二延伸部321分别与第一缺口部313、第二缺口部332相配合,将第二延伸部321折弯后,导磁盖板部31与导磁侧板部32进一步固定连接,导磁底板部33与导磁侧板部32也进一步固定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延伸部321的存在,导磁侧板部32并未完全参与形成容纳腔的周部。
上述实施例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线圈本体1、引线2以及导磁体3,其中,线圈本体1与引线2已固定连接,将导磁侧板部32折弯,折弯导磁底板部33;
折弯导磁侧板部32下端的第二延伸部321,将导磁底板部33与导磁侧板部32固定连接;
将固定连接线圈本体1与引线2放入导磁侧板部32与导磁底板部33所形成的空间;
折弯导磁盖板部31;并折弯导磁侧板部32上端的第二延伸部321,将导磁侧板部32与导磁盖板部33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线圈,导磁盖板部31与导磁侧板部32的一体成型位置、导磁底板部33与导磁侧板部32的一体成型的位置并不局限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导磁盖板部31与导磁侧板部32、导磁底板部33与导磁侧板部32的一体成型位置可以做适当的变化,此外,导磁侧板部32两端形成位置也不一定要为于线圈本体1的圆周一侧,导磁侧板部32两端形成位置也可以做适当的变化,本实用新型对导磁盖板部31与导磁侧板部32的一体成型位置、导磁底板部33与导磁侧板部32的一体成型、以及导磁侧板部32两端形成于线圈本体1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线圈,其各实施例并不是一定是独立存在的,实际使用中,可以为多个实施例的组合,例如,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导磁盖板部31和导磁侧板部32也可以同时采用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导磁盖板部31和导磁侧板部32也可以同时采用第三实施例,甚至可以同时采用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以及第三实施例,另外,本说明书所提及的上、下、左、右等方位名词,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作为基准,为便于描述而引入的;以及部件名称中的“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也是为了便于描述而引入的,并不意味着对部件的任何次序作出任何的限定,另外,由于上述三种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各零部件之间的某些部位的功能相同,故本说明书对这些部位采用统一命名的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线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