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9393发布日期:2019-05-15 22:56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又被称为电路连接器,是用于将一个回路上的两个导体桥接起来,使得电流或者讯号可以从一个导体流向另一个导体的导体设备。

目前的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块以及包裹端子模块的外壳。然而端子模块装入外壳时容易过度插入外壳,不方便组装时定位,组装后误差较大,生产效率低,因此现有技术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便于组装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端子模块,所述端子模块设置有舌板和台阶部,所述端子模块包括第一端子组件、第二端子组件和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包覆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凸起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凸起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绝缘外壳包括弧形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弧形部共同形成卡部,所述卡部设置于所述台阶部远离所述舌板的一端;

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为无缝连接结构;

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外壳基体,所述外壳基体包括卡槽和收容腔,所述外壳基体上设有自所述收容腔的腔壁向内延伸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围合形成所述卡槽,所述外壳基体沿远离所述收容腔的方向延伸出所述止挡部;

所述台阶部和所述舌板穿过所述卡槽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卡部抵接于所述止挡部远离所述收容腔的一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子组件还包括第一导电端子;

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基座;

所述第二端子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电端子;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基座。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间隙;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上,所述第二基座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导电端子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二间隙。

可选地,所述外壳基体设置有固持部,所述固持部沿所述止挡部远离所述收容腔的方向延伸,所述固持部设有固持槽;

所述端子模块两侧边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固定于所述固持槽。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防水部;

所述防水部填充于所述止挡部和所述卡部之间缝隙,并抵接所述外壳基体的内壁面。

可选地,所述端子模块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台阶部分别位于所述卡部的两端,所述支撑部收容于所述金属外壳内,并抵接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面;

所述防水部填充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金属外壳之间。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不超过所述金属外壳远离所述收容腔的一端,所述防水部封闭所述金属外壳远离所述收容腔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金属外壳包括所述外壳基体和延伸部;

两个所述延伸部分别设于所述外壳基体相对的两侧,每个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外壳基体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

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金属盖;

所述金属盖包括安装部,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设于所述金属盖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延伸部的两个所述安装槽中。

可选地,所述端子模块包括屏蔽层,所述屏蔽层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所述端子模块设有所述卡部,所述金属外壳设有卡槽和收容腔,所述端子模块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卡槽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位于所述收容腔之外的所述卡部抵接于所述金属外壳设有所述卡槽的表面,防止所述端子模块过度插入所述金属外壳,方便组装时定位,组装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端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端子模块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的第一端子组件、图7所示的第二端子组件和图8所示的屏蔽层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图3所示的金属外壳与图4所示的端子模块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 100,包括:金属外壳10,端子模块20,金属盖30,防水部40和防水圈50。所述端子模块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端子模块20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金属外壳10内,所述金属盖30与所述金属外壳10固定连接,所述金属盖30 遮蔽所述端子模块20显露于所述金属外壳10外的部分,所述防水部40包裹所述端子模块20的一部分,所述防水部40封闭所述金属外壳10一端的端口,所述防水圈50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10的另一端。

请参阅图3,所述金属外壳10通过粉末冶金技术制造,所述金属外壳10 为无缝连接结构,所述金属外壳10包括外壳基体11,延伸部12,止挡部13。

所述外壳基体11设有内壁面,所述内壁面上设有第一斜面110。

所述延伸部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延伸部12分别设于所述外壳基体11相对的两侧,所述延伸部12自所述外壳基体11的一端向外延伸,并且弯折,所述延伸部12上表面靠近所述外壳基体11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120。

所述外壳基体11靠近所述延伸部12的一端设置所述止挡部13,所述止挡部13围合形成卡槽15,所述卡槽1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卡槽15隔离设置。所述卡槽15大致呈矩形,所述矩形的四个角倒圆,可减少组装时的应力集中,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卡槽可以倒角,也可以不倒角。

所述外壳基体11的内部设有收容腔16,所述收容腔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收容腔16均自所述止挡部13朝向远离所述延伸部12的方向延伸,每个所述收容腔16与一个对应的所述卡槽15对齐且相连通。所述止挡部13 由所述外壳基体11自所述收容腔16的腔壁向内延伸形成,所述外壳基体11 沿远离所述收容腔16的方向延伸出所述止挡部13。

所述外壳基体11自所述止挡部13远离所述收容腔16的方向设置有固持部,所述固持部设有固持槽。

所述固持部包括第一固持部14和第二固持部17。所述第一固持部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固持部14分别设于所述止挡部13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固持部14自所述止挡部13沿远离所述收容腔16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固持部17设于所述止挡部13的中部,所述第二固持部17自所述止挡部 13沿远离所述收容腔16的方向延伸。

所述固持槽包括第一固持槽140和第二固持槽170。所述第一固持槽140 设于所述第一固持部14上,第二固持槽170设于所述第二固持部17上。

所述外壳基体11的上表面设有所述凹槽18,所述凹槽18位于靠近所述延伸部12的一端。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每个所述端子模块20包括第一端子组件21,第二端子组件22,屏蔽层23和绝缘外壳24,所述屏蔽层23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之间,所述绝缘外壳24包裹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

请参阅图6,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包括第一导电端子212和第一绝缘本体214,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2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14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成型为一体。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2包括第一导电部2120和第二导电部2122,所述第一导电部2120与所述第二导电部2122均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一导电部2120 的一端设置为Z字型,使得所述第一导电部2120的强度增大,并且具有防溃的作用,增长所述第一导电部2120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二导电部2122与所述第一导电部2120相比长度较短。所述第一导电部2120与所述第二导电部 2122并列排布,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电部2120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导电部2122。

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14包括第一基座2140,第一连接部2142和第一固定部2144。所述第一基座2140焊接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2上,所述第一基座 2140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接部2142,所述第一连接部2142与所述第一基座2140 同时注塑成型,在后续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与所述绝缘外壳24通过注塑成型加工为一体时,成型的模具需要顶住悬空的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由于尺寸和空间有限,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很难顶住,设置了所述第一连接部2142 可方便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固定于成型的模具内。

所述第一固定部2144焊接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2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2144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2。所述第一基座2140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44之间设有第一间隙218,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2部分显露于所述第一间隙218。

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还包括第一限位部216,所述第一限位部216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2上,所述第一限位部216为矩形凸起。

请参阅图7,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包括第二导电端子222和第二绝缘本体224,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2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4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成型为一体。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2包括第三导电部2220和第四导电部2222,所述第三导电部2220与所述第四导电部2222均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三导电部2220 与所述第四导电部2222靠近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4的一端为弯折状,所述第三导电部2220的另一端设置为Z字型,使得所述第三导电部2220的强度增大,并且具有防溃的作用,增长所述第三导电部2220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四导电部2222与所述第三导电部2220相比长度较短。所述第三导电部2220与所述第四导电部2222并列排布,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三导电部2220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四导电部2222。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4包括第二基座2240,第二连接部2242和第二固定部2244。所述第二基座2240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2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二基座2240上设有所述第二连接部2242,所述第二连接部2242与所述第二基座2240同时注塑成型,在后续将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与所述绝缘外壳24通过注塑成型加工为一体时,成型的模具需要顶住悬空的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由于尺寸和空间有限,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很难顶住,设置了所述第二连接部2242可方便将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固定于成型的模具内。

所述第二固定部2244焊接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2的一端。所述第二基座2240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244之间设有第二间隙228,所述第二导电端子 212显露于所述第二间隙228。

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还包括第二限位部226,所述第二限位部226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2上,所述第二限位部226为矩形凸起。

请参阅图8,所述屏蔽层23为金属材质,所述屏蔽层23包括屏蔽本体 230,延伸体232,第一弯曲体234和第二弯曲体236。

所述屏蔽本体230为呈片状的金属结构。所述延伸体2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延伸体232分别设于所述屏蔽本体230相对的两侧,两个所述延伸体232自所述屏蔽层23的一端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弯曲体234设于所述屏蔽层23上远离所述延伸体232的一端,所述第一弯曲体234自所述屏蔽层23 的一端先进行切割再进行弯折加工形成。所述第二弯曲体236自所述屏蔽层 23朝向远离所述延伸体232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弯曲体234与所述第二弯曲体236向同一方向弯折。

请参阅图9,所述屏蔽层23设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之间,所述第一弯曲体234的弯折方向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

请参阅图4、图5和图10,所述绝缘外壳24包括第三固定部240,凸块 242,支撑部244和绝缘基体246。所述第三固定部240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 2144上,所述第三固定部240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 注塑成型为一体。所述第三固定部240上设有弧形部2400,所述弧形部2400 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弧形部2400分别设于所述第三固定部240的两侧,每个所述弧形部2400朝向内侧的一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42、所述第二连接部2242的侧面接触,所述弧形部2400包覆所述第一连接部214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42形成卡部,所述弧形部2400朝向外侧的一面设有弧面,所述端子模块20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10时,所述卡部抵接所述止挡部13远离所述收容腔16的一面。

所述凸块2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凸块242分别设于所述第三固定部240的两侧,所述凸块242为矩形凸起。所述端子模块20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10时,所述凸块242安装于所述第一固持槽140与所述第二固持槽170 中。

所述第三固定部240上设有支撑部244,所述支撑部24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部244分别设于所述第三固定部240相对的两侧,所述支撑部 244朝向所述绝缘基体246的表面设有第二斜面2440,所述端子模块20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10时,所述第二斜面2440与所述第一斜面110接触且适配,所述支撑部244抵接所述外壳基体11的内壁面,所述支撑部244收容于所述金属外壳10。

所述绝缘基体246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第二端子组件22注塑成型于一体,所述绝缘基体246包覆所述第一基座2160与所述第二基座2260形成所述台阶部26。所述绝缘基体246的一表面上设有第一限位孔2460,所述绝缘基体246的另一表面上设有第二限位孔2462,所述第一限位孔2460与所述第一限位块2160适配,所述第二限位孔2462与所述第二限位块2162适配。所述端子模块20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10时,所述绝缘基体246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6。

所述端子模块20自所述台阶部26朝向远离所述卡部的一端为所述舌板 25。

请复参阅图2,所述金属盖30包括上盖31和后盖32。所述上盖31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10的上表面,所述上盖31遮蔽所述金属外壳10的上表面。所述后盖32包括第一台阶块320和第二台阶块322,所述第一台阶块320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10的所述凹槽18中,所述第二台阶块322上设有安装部 324,所述安装部32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部324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台阶块322相对的两侧,两个所述安装部324分别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的两个所述安装槽120中

所述防水部40通过滴胶的方式成型,所述端子模块20安装于所述金属外壳10后,在所述端子模块20显露于所述金属壳10的一端滴入防水胶,防水胶填充于所述止挡部13与所述卡部之间的缝隙,且防水胶填充于所述支撑部244与所述金属外壳10之间,所述防水部40抵接所述外壳基体11的内壁面,所述防水部40包裹显露于所述金属外壳10的所述第三固定部240,所述防水部40封闭所述金属外壳10远离所述收容腔16的一端。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防水部40可通过例如注塑成型等其他方法制造。

装配所述电连接器100时,所述端子模块20的所述舌板25和所述台阶部26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6内,所述凸块242固定于所述第一固持槽140与所述第二固持槽170中,所述端子模块20的所述卡部抵接所述止挡部13,所述支撑部244抵接所述外壳基体11的内壁面,并且所述支撑部244也收容于所述金属外壳10,所述端子模块20自所述支撑部244朝向所述第三固定部240的部分显露于所述金属外壳10外,所述第三固定部240不超过所述延伸部12远离所述收容腔16的一端。所述防水部40包裹于所述端子模块20远离所述收容腔16的一端,所述防水部40封闭所述金属外壳10远离所述收容腔16的一端。所述金属盖30固定于所述金属外壳10上,并且所述金属盖30 遮蔽显露于所述金属外壳10的所述第三固定部240,所述金属盖30遮蔽所述防水部40,所述金属外壳10和所述金属盖30共同将所述端子模块20完全收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所述端子模块20设有所述舌板25和所述台阶部26,所述金属外壳10设有卡槽15和收容腔16,所述舌板25与所述台阶部26穿过所述卡槽15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6,所述端子模块20还设有所述卡部,位于所述收容腔16之外的所述卡部抵接于所述金属外壳10设有所述卡槽15的表面,防止所述端子模块20过度插入所述金属外壳10,安装精度高。

其次,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部2142,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242,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与所述绝缘外壳24注塑成型为一体时,所述第一连接部2142可方便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件21固定于成型模具内,所述第二连接部 2242可方便将所述第二端子组件22固定于成型模具内。

最后,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外壳10的一端上安装有防水圈50,所述金属外壳10的另一端被所述防水部40封闭,可以防止所述电连接器100渗水而造成电路中断,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连接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