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池盒,尤指一种可节省组装工序的电池盒。
背景技术:
按干电池的发展,已有一段历史,这种将电源(直流电)贮存于柱体内,确实使人们对某些电器产品的使用,突破了传统电源(交流电)的限制,为人们生活带来莫大的便利性。
因此,装设干电池的装置,例如电池盒便应运而生,而电池放置与收纳,有时与该电器用品结合为一体,例如玩具、掌上型收音机、手电筒…等,亦有部分则是该电器用品与电池盒采用分离设计。
该电池盒的电路大部分是采用串联形式,当然亦有为因应特殊需求,而将电池盒的电路采用并联形式。如图1所示,其显示现有电池盒的立体分解图,该电池盒包括一盒体1,该盒体1具有至少三个电池室11,且任两相邻的该电池室11之间则通过一隔板12隔开,该至少三个电池室11内设有由至少一正负极邻接件21,耦接于一正极接点22和一负极接点23的一连接导线24,一正极输出端25,以及一负极输出端26所形成的一连接组合2。
该正极输出端25包括一正极导线251,而该负极输出端26亦包括一负极导线261,该正极导线251和该负极导线261从两相邻的该电池室11各自开设的一通孔13穿出,由于该正极导线251和该负极导线261毗邻设置,因此对使用者言可以方便地与该电器用品连接,以供应直流电给该电器用品。
为方便该连接导线24对该正极接点22和该负极接点23进行跳接,因此该盒体1的底面开设连通于该正极接点22和该负极接点23且供该连接导线24容置的一容置槽14。该连接导线24在组装时,首先将该盒体1倒置,接着将该连接导线24的两端部分别折弯后,再置入该容置槽14内,并将该连接导线24的两端折弯后的各结合垫圈241插入该容置槽14两端对应开设的一连通槽141内,以便将这些结合垫圈241各自铆接于该正极接点22和该负极接点23,以完成跳接组装的工序。
仅就该连接导线24的组装工序而言,装配人员必须将该盒体1倒置后再翻正,若稍不留意,该连接导线24容易从该容置槽14内掉出,而必须重复前述的组装工序。再者,该连接导线24两端的这些结合垫圈241不容易与供该正极接点22和该负极接点23铆接与固定的两接合孔15各自对准,从而增加组装的困难度,并造成人力与工时的浪费,而亟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节省组装工序的电池盒,其以由金属线,例如弹簧钢线制成的一正负极跳接件取代现有技术所示的该正极接点、该负极接点和该连接导线的组合,且该正负极跳接件是从该电池盒的上方进行安装,以克服该电池盒的倒置以及孔位难以对准等繁琐的组装工序。
为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提供一种可节省组装工序的电池盒,其包括一盒体和一连接组合;所述盒体设有至少三个电池室,所述连接组合包括至少一正负极邻接件,一正极输出端,一负极输出端,以及一正负极跳接件,以使所述至少三个电池室形成一串联组态;所述电池盒的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电池室的两个外侧电池室之间开设有一容置槽,且所述正负极跳接件由一金属线弯折成型,其具有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的一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一端设有接装于一所述外侧电池室中的一负极弹性触点,另一端则设有接装于另一所述外侧电池室中的一正极触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横向设于所述两个外侧电池室的底面,且所述容置槽的两端对应所述两外侧的所述电池室的位置各自设有供所述正极触点穿设的一连通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横向设于所述两个外侧电池室之间的顶面。
在一实施例中,述容置槽对角地设于两个外侧电池室之间的顶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线为弹簧钢线;以及所述正极触点具有围组成一几何造型的框体;其中所述框体为长方形。
在一实施例中,任两相邻的所述电池室之间以一隔板隔开。
在一实施例中,任两相邻的所述电池室之间以一隔板隔开,所述隔板垂直相交于所述容置槽,且任两相邻的所述隔板和所述盒体与相邻的所述隔板对应一电池的一正极凸柱位置另垂直地延伸能供所述正极凸柱通过的一对抵接片。
在一实施例中,任两相邻的所述电池室之间以一隔板隔开,所述隔板于所述容置槽通过的路径上纵向开设一剖沟,以供所述连接段通过并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正极输出端包括一正极导线,而所述负极输出端则包括一负极导线,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从两相邻的所述电池室各自开设的一通孔穿出,使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毗邻设置。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内容,首先请参阅附图,其中:
图1为现有电池盒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池盒组立后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所示电池盒组立后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第一实施例倒置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6所示电池盒组立后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第二实施例组立后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图9所示电池盒组立后的立体图;以及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第三实施例组立后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图5所示,基本上,本实用新型电池盒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盒体1,以及一连接组合2。
该盒体1与现有盒体相同,并设有至少三个电池室11,如图3所示,该至少三个电池室11的数量为至少三个的偶数,例如四个电池室11;且任两相邻的电池室11以一隔板12隔开,该至少三个电池室11内设有该连接组合2,该连接组合2包括至少一正负极邻接件21,一正极输出端25,一负极输出端26,以及一正负极跳接件27,以使该至少三个电池室11形成一串联组态。
该正极输出端25包括一正极导线251,而该负极输出端26亦包括一负极导线261,该正极导线251和该负极导线261从两相邻的该电池室11各自开设的一通孔13穿出,使该正极导线251和该负极导线261毗邻设置,所以能方便地与一电器用品连接,以供应直流电给该电器用品。
如图5所示,该至少三个电池室11的两个外侧电池室11之间的底面横向开设有一容置槽14,且该容置槽14的两端对应该两个外侧电池室的位置各自设有供该正负极跳接件27的一正极触点273穿设的一连通槽141。
如图3所示,该正负极跳接件27由一金属线,例如弹簧钢线弯折成型,其具有一连接段271,该连接段271一端设有接装于一外侧电池室11的一负极弹性触点272,而另一端则设有接装于另一外侧电池室11的该正极触点273。该正极触点273设有围组成一几何造型,例如长方形的框体。
该正负极跳接件27由金属线折弯成型,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因此在组装时,首先将该正极触点273从一连通槽141穿入,再由另一连通槽141穿出后,使该连接段271容置于该容置槽14内,然后将该负极弹性触点272铆接于该盒体1的一接合孔15,再将该正极触点272铆接于该盒体1的另一接合孔15,使该至少一正负极邻接件21,该正极输出端25,该负极输出端26,以及该正负极跳接件27共同形成该连接组合2。
所以由前述的组装工序得出,该正负极跳接件27是从该盒体1的上方进行安装,以克服现有盒体的倒置以及孔位难以对准等繁琐的组装工序,以达到人力与工时减省的目的。
如图6至图8所示,其显示该电池盒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以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分享许多共享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详细说明于下。
该盒体1的该两个外侧电池室11之间的顶面横向开设有一容置槽14,以便供该正负极跳接件27的装设,因此本实施例并无该第一实施例的两连通槽141的设置。而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该容置槽14设于该盒体1内,以避免设于盒体1底面可能发生短路的危险。
再者,任两相邻的该电池室11之间的该隔板12垂直相交于该容置槽14,且任两相邻的这些隔板12和该盒体1与相邻的该隔板12对应一电池的一正极凸柱(现有未予图标)位置另垂直地延伸能使该正极凸柱通过的一对抵接片121,使该正极凸柱能触及该正极触点273或该正负极邻接件21。
如图9至图11所示,其显示该电池盒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相较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符号)用以表示相同的构件,由于本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分享许多共享的构件,因而仅将两者的差异处详细说明于下。
该至少三个电池室11的数量为至少三个的单数,诸如三个电池室11,该盒体1内的该两外侧电池室11之间的顶面对角地开设有一容置槽14,以便供该正负极跳接件27的装设。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该容置槽14亦设于该盒体1内,以避免设于盒体1底面可能发生短路的危险。
再者,该盒体1内若任两相邻的该电池室11之间设有该隔板12,则该隔板于该容置槽14通过的路径上纵向开设一剖沟121,以便供该连接段271通过并容置于该容置槽14内。
所以,经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其所增益的功效在于,利用由金属线例如弹簧钢线制成的该正负极跳接件取代现有技术所示的该正极接点、该负极接点和该连接导线的组合,且该正负极跳接件是从该盒体的上方进行安装,以克服该盒体的倒置以及孔位难以对准等繁琐的组装工序,这是同类物品前所未见的一大架构。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为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凡是局部的变更或修饰而源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易于推知的,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