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立体结构形式整流硅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6625发布日期:2019-08-23 22:16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维立体结构形式整流硅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整流硅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维立体结构形式整流硅堆。



背景技术:

多数量的二极管串联在一起被称为硅堆,一般被封在树脂胶内,是高压整流设备中必不可少的元器件。高压设备通常需要串联的二极管数量众多。

常规的硅堆的结构是将多个二极管封闭浇筑在树脂胶内,造成其容量受限,散热效果不好。当高压设备中需要串联的二极管数量多时,普通硅堆使用起来很麻烦。

公开号为CN20560952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高压整流装置,虽然摒弃了浇筑式结构,采用了分层结构,但是采用了笨重并占用空间的散热片,造成结构笨重,体积大的结构缺点。

另外,平面布置的PCB结构使电气元件之间的安装距离受限,从而影响电器元件的耐压效果,使耐压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维立体结构形式整流硅堆,不采用浇筑的密封结构,也不用笨重的散热片,采用立体空间的自然散热结构,体积小、可串联的二极管数量多、散热好、耐压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三维立体结构形式整流硅堆,包括PCB底板、PCB竖板和固定板,多个所述的PCB竖板通过卡槽固定安装于PCB底板上,上端用多个固定板固定;所述的PCB竖板上安装有多个二极管和阻容吸收器件。

所述的固定板通过卡槽分别与多个PCB竖板的上端和PCB底板固定安装。

所述的PCB竖板通过上端的卡槽与固定板进行固定,通过下端的卡槽与PCB底板固定。

所述的多个二极管之间均为电气串联连接。

所述的多个二极管中的每个二极管下部均安装有阻容吸收组件,所述的多个二极管安装在PCB竖板的一侧,所述的阻容吸收组件和安装在PCB竖板的另一侧,所述的阻容吸收组件为并联在二极管两端的电阻和电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立体结构,将二极管均布置在竖板上,增加了PCB的净空距离,从而使元件耐压不受限。

2、二极管及阻容吸收组件分别布置于PCB竖板的两面,利用PCB铜箔面积在PCB两面散热,把二极管发热有效散出去,散热效果好。

3、不采用浇筑的密封结构,也不用笨重的散热片,采用立体空间的自然散热结构,体积小、可串联的二极管数量多、散热好。

4、PCB竖板数量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根据电压等级灵活调整。

5、每个二极管均配有自己的一套阻容吸收组件,对每个二极管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容吸收电路图。

其中:1-PCB底板2-PCB竖板3-固定板4-二极管5-电容6-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三维立体结构形式整流硅堆,包括PCB底板1、PCB竖板2和固定板3,多个所述的PCB竖板2通过卡槽固定安装于PCB底板1上,上端用多个固定板3固定;所述的PCB竖板2上安装有多个二极管4和阻容吸收器件5和6。

所述的固定板3通过卡槽分别与多个PCB竖板2的上端和PCB底板1固定安装。

所述的PCB竖板2通过上端的卡槽与固定板3进行固定,通过下端的卡槽与PCB底板1固定。

所述的多个二极4管之间均为电气串联连接。

所述的多个二极管中的每个二极管下部均安装有阻容吸收组件5和6,所述的多个二极管安装在PCB竖板2的一侧,所述的阻容吸收组件5和6安装在PCB竖板2的另一侧,如图6所示,所述的阻容吸收组件为并联在二极管4两端的电阻(R)6和电容(C)5。

如图5所示,二极管4在PCB竖板2上均倾斜布置,更增加了散热效果。

所有电气元件依靠PCB板上的铜箔进行电气连接,各PCB竖板2之间通过PCB底板1上的铜箔进行电气连接。

以上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