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压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99394发布日期:2019-05-31 21:00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压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压互感器。



背景技术:

电压互感器是用来变换线路上的电压,主要是用来给测量仪表和继电保护装置供电,用来测量线路的电压、功率和电能,或者用来在线路发生故障时保护线路中的贵重设备、电机和变压器;其结构一般包括两个绕组,一个叫一次绕组,一个叫二次绕组,两个绕组都装在或绕在铁心上,两个绕组之间以及绕组与铁心之间都有绝缘,使两个绕组之间以及绕组与铁心之间都有电气隔离。

然而在长时间不间断使用过程中,电压互感器因散热性弱,经常容易出现过热,烧毁线圈,造成电压互感器故障经常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一种隔离式电压互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压互感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接线杆,以及与所述接线杆相配合的绕组,其中相邻的所述绕组之间设置有隔离墙,所述隔离墙包括导热基体和换热管,所述导热基体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多个通孔,所述通孔均匀间隔设置,所述换热管呈平行回流的管道,插入到所述通孔内,所述换热管的两个端部分别从所述通孔穿出并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形成冷却管路。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电压互感器,其中所述导热基体与所述绕组相对应的两侧还分别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冷面和热面,其冷面外露靠近所述绕组,热面与所述导热基体的外表面相连接。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电压互感器,其中所述壳体的周侧还设有进风口和排热口,靠近所述排热口位置处设有排热风扇,排热风扇工作时将外界空气形成气流经所述进风口进入掠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形成冷风,经所述排热口将热量排出。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电压互感器,其中所述排热风扇与所述绕组之间还设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热座和设置于所述导热座内的多个弧形散热翅片,多个所述弧形散热翅片相互间隔设置,形成多个弧形的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的入风口均朝向相同并正对所述绕组设置,所述散热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排热风扇对应设置。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电压互感器,其中多个所述弧形散热翅片呈模块化结构设置,每一模块内的所述弧形散热翅片同心设置。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电压互感器,其中每一模块内的所述弧形散热翅片的同心角为90度,其间隔形成的所述散热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平齐设置。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电压互感器,其中所述导热座内相邻设置有至少两个模块。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电压互感器,其中所述散热风道的内径范围8mm-12mm。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技术方案通过隔离墙将两个绕组分别进行区域隔离,其中隔离墙采用导热基体制成,并且在导热基体内设置换热结构,其能够对绕组工作散发的热量进行有效散热,摒弃传统电压互感器的散热方法,该技术方案散热效果更好。

(2)该技术方案进一步在导热基体与绕组相对应的两侧还分别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能够对绕组附近区域进行快速冷却,迅速降低绕组附近温升,同时热面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基体和换热结构进行快速散发。

(3)该技术方案在排热风扇的作用下,外界的空气形成气流经过进风口进入掠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形成冷风,经排热口将热量排出,能够对两个绕组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有效散发排出,起到降低内部温升的作用。

(4)该技术方案还通过在靠近绕组位置处设置散热组件能够绕组工作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散发,防止其工作时温升过高,具体地,线圈绕组工作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导热座和导热座内部设置的散热翅片,同时相邻的散热翅片间隔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散热风道,配合排热风扇的作用,其能够将导热座内的热量经过排热口快速散发排出,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5)该技术方案中将散热片结构设置成弧形结构,并且呈模块化结构设计,一方面其组装连接方便,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小电压互感器的体积,避免因为设置散热组件导致体积过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隔离墙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压互感器,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接线杆2,以及与所述接线杆2相配合的绕组3,其中相邻的所述绕组3之间设置有隔离墙4,所述隔离墙4包括导热基体40和换热管41,所述导热基体4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上下贯通的多个通孔400,所述通孔400均匀间隔设置,所述换热管41呈平行回流的管道,插入到所述通孔400内,所述换热管41的两个端部分别从所述通孔400穿出并设置有进水管410和出水管411,形成冷却管路。

该技术方案通过隔离墙将两个绕组分别进行区域隔离,其中隔离墙采用导热基体制成,并且在导热基体内设置换热结构,其能够对绕组工作散发的热量进行有效散热,摒弃传统电压互感器的散热方法,该技术方案散热效果更好。

其中所述导热基体40与所述绕组3相对应的两侧还分别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5,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具有冷面50和热面51,其冷面50外露靠近所述绕组3,热面51与所述导热基体40的外表面相连接。

该技术方案进一步在导热基体与绕组相对应的两侧还分别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能够对绕组附近区域进行快速冷却,迅速降低绕组附近温升,同时热面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基体和换热结构进行快速散发。

其中所述壳体1的周侧还设有进风口(图中未显示)和排热口10,靠近所述排热口10位置处设有排热风扇6,排热风扇6工作时将外界空气形成气流经所述进风口进入掠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的冷面50形成冷风,经所述排热口10将热量排出。

该技术方案在排热风扇的作用下,外界的空气形成气流经过进风口进入掠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形成冷风,经排热口将热量排出,能够对两个绕组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有效散发排出,起到降低内部温升的作用。

其中所述排热风扇6与所述绕组3之间还设有散热组件7,所述散热组件7包括导热座70和设置于所述导热座70内的多个弧形散热翅片71,多个所述弧形散热翅片71相互间隔设置,形成多个弧形的散热风道72,所述散热风道72的入风口均朝向相同并正对所述绕组3设置,所述散热风道72的出风口与所述排热风扇6对应设置。

该技术方案还通过在靠近绕组位置处设置散热组件能够绕组工作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散发,防止其工作时温升过高,具体地,线圈绕组工作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导热座和导热座内部设置的散热翅片,同时相邻的散热翅片间隔设置,二者之间形成散热风道,配合排热风扇的作用,其能够将导热座内的热量经过排热口快速散发排出,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其中多个所述弧形散热翅片71呈模块化结构设置,如图中7a和7b所示,每一模块内(7a,7b)的所述弧形散热翅片71同心设置。

其中每一模块(7a,7b)内的所述弧形散热翅片71的同心角为90度,其间隔形成的所述散热风道72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平齐设置。

其中所述导热座70内相邻设置有至少两个模块(7a,7b)。

其中所述散热风道72的内径范围8mm-12mm。

该技术方案中将散热片结构设置成弧形结构,并且呈模块化结构设计,一方面其组装连接方便,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小电压互感器的体积,避免因为设置散热组件导致体积过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