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0074发布日期:2019-08-07 01:3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7年11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226203,并主张其优先权,在此通过参考而引入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使安装部在显示部的背面折回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使安装有外部电路基板等的安装部在显示部的背面折回的显示装置(例如,参照JP2017-142375A以及JP2017-97096A)。显示部与安装部利用形成于弯曲部的布线电连接。在将弯曲部弯曲时,担心因应变导致布线断线。弯曲部的形状被设计为布线位于不会产生应变的中立面。

根据显示装置的构成,有时难以将弯曲部如设计那样弯曲。在未将弯曲部弯曲成预先设计的形状的情况下,中立面偏离而对布线施加负担。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弯曲部的形状精度优异的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可挠性基板和收缩部件。可挠性基板具有显示部、安装部、以及弯曲部。在显示部划分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在安装部安装有外部电路基板。弯曲部弯曲而将显示部与安装部相连。收缩部件由响应于热或者光而收缩的刺激响应性的材料形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提供弯曲部的形状精度优异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区域中的显示面板的构造的剖面图。

图3是弯折前的状态的弯曲部的构造的剖面图。

图4是弯折后的状态的弯曲部的构造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公开只是一个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容易地想到的、保持实用新型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此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有时附图与实际的形态相比被示意性地表示,但这只是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在各图中,有时对连续地配置的相同或者类似的要素省略附图标记。此外,在本说明书以及各图中,有时对与已说明过的图发挥相同或者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α包含A、B或者C”、“α包含A、B以及C中的某一个”、“α包含从由A、B以及C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个”这类表达,只要不特别明示,就不排除α包含A~C的多个组合的情况。而且,这类表达也不排除α包含其他要素的情况。

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公开作为有机EL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DSP。另外,显示装置DSP也可以是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DSP例如能够使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终端、便携电话终端、个人计算机、电视接收装置、车载装置、游戏设备、可穿戴终端等各种装置。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具备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PNL、以及控制显示面板PNL的动作的外部电路基板FPC。虽然未图示,显示面板可以还具备重叠于显示面板PNL的触摸面板等。

显示面板PNL具备阵列基板10、前膜20、后膜30、以及收缩部件40。阵列基板10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片状,具有显示面10A和与显示面10A相反的一侧的背面10B。前膜20固定于阵列基板10的显示面10A。后膜30以及收缩部件40固定于阵列基板10的背面10B。

阵列基板10包含显示部11、与显示部11邻接的弯曲部12、以及与弯曲部12邻接的安装部13。弯曲部12相当于图1中的右下斜线所示的部分,能够弯折。阵列基板10是可挠性基板的一个例子。右上斜线所示的收缩部件40在弯曲部12中固定于背面10B。关于收缩部件40,之后参照图3至图6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显示部11的显示面10A上划分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显示部11也可以包含将显示区域DA包围的框状的非显示区域NDA。在显示区域DA中,以矩阵状排列有多个像素PX。像素PX是构成彩色图像的最小单位,包含后述的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

在安装部13安装有外部电路基板FPC。在外部电路基板FPC安装有控制模块CTR等。控制模块CTR从供显示装置DSP搭载的电子设备的主板等依次接收用于在显示区域DA显示的一帧大小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包含例如各像素PX的显示颜色等信息。控制模块CTR基于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将用于驱动各像素PX的信号向显示面板PNL供给。

图2是显示区域DA中的显示面板PNL的构造的剖面图。前膜20以及后膜30在厚度方向Z上对置。以下,从后膜30观察,将前膜20定义为上侧,从前膜20观察,将后膜30定义为下侧。

如图2所示,阵列基板10具备可挠性基材50、第一至第四绝缘层51、52、53、54、反射层55、肋56、密封层57、开关元件SW1、SW2、SW3、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可挠性基材50由具有可挠性以及绝缘性的聚酰亚胺树脂等形成,具有第一面50A和与第一面50A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50B。

可挠性基材50的第一面50A被第一绝缘层51覆盖。开关元件SW1、SW2、SW3形成于第一绝缘层51的上侧。在图示的例子中,开关元件SW1、SW2、SW3构成为顶栅型的薄膜晶体管,但也可以构成为底栅型的薄膜晶体管。

另外,开关元件SW2、SW3具有与开关元件SW1大致相同的形状以及功能。因此,代表性地详细说明开关元件SW1,关于开关元件SW2、SW3,将重复的说明省略。开关元件SW1具备设于第一绝缘层51之上的半导体层SC。半导体层SC以及第一绝缘层51被第二绝缘层52覆盖。

开关元件SW1的栅极电极WG形成于第二绝缘层52之上,与半导体层SC对置。栅极电极WG以及第二绝缘层52被第三绝缘层53覆盖。第一至第三绝缘层51、52、53例如由硅氧化物、硅氮化物等无机类材料形成。

开关元件SW1的源极电极WS以及漏极电极WD分别设于第三绝缘层53之上。源极电极WS以及漏极电极WD经由贯通第二以及第三绝缘层52、53的接触孔而与半导体层SC电连接。

开关元件SW1以及第三绝缘层53被第四绝缘层54覆盖。第四绝缘层54例如由丙烯酸类有机膜、聚酰亚胺类有机膜形成。反射层55设于第四绝缘层54之上。反射层55例如由铝、银等光反射率高的金属材料形成。另外,反射层55的表面可以是平坦面,也可以是赋予光散射性的凹凸面。

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设于第四绝缘层54之上,例如分别发出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光。有机EL元件OLED1包含像素电极PE1和有机发光层ORG1。同样,有机EL元件OLED2包含像素电极PE2和有机发光层ORG2。有机EL元件OLED3包含像素电极PE3和有机发光层ORG3。

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还包含共用电极CE。另外,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也可以还包含未图示的空穴输送层、电子输送层。像素电极PE1、PE2、PE3以及共用电极CE由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等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形成。

像素电极PE1、PE2、PE3设于反射层55之上。有机EL元件OLED1通过使像素电极PE1与开关元件SW1的漏极电极WD接触,而与开关元件SW1电连接。同样,有机EL元件OLED2通过像素电极PE2而与开关元件SW2电连接。有机EL元件OLED3通过像素电极PE3而与开关元件SW3电连接。

有机发光层ORG1设于像素电极PE1之上。同样,有机发光层ORG2设于像素电极PE2之上,有机发光层ORG3设于像素电极PE3之上。有机发光层ORG1、ORG2、ORG3被肋56分别划分。有机发光层ORG1、ORG2、ORG3以及肋56被共用电极CE覆盖。

密封层57从上方覆盖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从而将阵列基板10密封。密封层57防止氧、水分向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的进入,抑制有机EL元件OLED1、OLED2、OLED3的劣化。密封层57例如由有机膜与无机膜的层叠体构成。

前膜20通过粘接层AD1粘接于密封层57。前膜20例如是抑制外光带来的影响的偏振片。另外,前膜20可以是补偿圆偏振光板的相位差的相位差板,也可以保护密封层57的透光性膜,也可以是它们的层叠膜。

后膜30通过粘接层AD2而粘接于可挠性基材50。后膜30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树脂形成,具有比可挠性基材50大的强度。后膜30抑制显示面板PNL的变形,并且防止水分、气体向可挠性基材50等的进入。

图3是弯折前的状态的弯曲部12的构造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后膜30包含第一支承基材31和与第一支承基材31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支承基材32。第一支承基材31在显示部11中将背面10B覆盖。第二支承基材32在安装部13中将背面10B覆盖。

弯曲部12与显示部11以及安装部13一体地形成而将两者相连。弯曲部12例如是被划分在第一以及第二支承基材31、32之间的、未被后膜30覆盖的部分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此外,弯曲部12例如是未被前膜20覆盖的部分的一部分。从阵列基板10除去显示部11以及弯曲部12后的剩余部分是安装部13。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四绝缘层54、肋56、密封层57以及前膜20的端面与第一支承基材31的端面31E在厚度方向Z上对齐。第一以及第二绝缘层51、52和布线W延伸至可挠性基材50的端面50E。显示装置DSP具备形成于弯曲部12之上的丙烯酸树脂等的树脂膜58。

布线W例如是控制电源线、或者影像线、扫描线的控制用布线。布线W也可以延伸至显示区域DA而电连接于像素电极PE1、PE2、PE3。布线W例如由钛、铝、钛的层叠体形成,配置于第二以及第三绝缘层52、53之上。树脂膜58覆盖布线W和第三绝缘层53或者第二绝缘层52。

第四绝缘层54在支承于第二支承基材32的安装部13中具有分离区(日文:飛び地)54B。在分离区54B设有贯通至布线W的接触孔CH和焊垫PD。焊垫PD例如在与像素电极PE1、PE2、PE3同一工序中由同一材料形成,覆盖接触孔CH的内表面以及周缘。

布线W与焊垫PD通过接触孔CH而电连接。另外,布线W与焊垫PD的连接方法并不限定于接触孔CH。例如,也可以在与栅极电极WG同一工序中设置由同一材料形成的电极,将布线W与焊垫PD电连接。

在焊垫PD安装有外部电路基板FPC。焊垫PD与外部电路基板FPC例如通过各向异性导电性膜ACF而被电气地以及机械性地连接。各向异性导电性膜ACF是包含均匀分散的导电粒子的膜状的粘接剂。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DSP的特征之一是具备收缩部件40。收缩部件40在弯曲部12中固定于背面10B。收缩部件40可以直接形成于弯曲部12的背面10B,也可以借助粘接剂而粘接。收缩部件40由能够响应于热或者光而收缩的材料形成。若收缩部件40收缩,则弯曲部12变形。

图4是示意地表示弯折后的状态的弯曲部12的构造的剖面图。若收缩部件40响应于热或光而收缩,则弯曲部12从图3所示的弯折前的状态向图4所示的弯折后的状态弯曲。另外,也可以一边对收缩部件40赋予刺激一边使显示装置DSP机械性地弯折而使弯曲部12弯曲。以下,将靠近弯曲部12的曲率中心O的一侧定义为内侧,将距曲率中心O较远的一侧定义为外侧。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显示装置DSP具备被显示部11以及安装部13夹着的间隔件60。在间隔件60的上表面60A经由粘接层AD3以及第一支承基材31固定有显示部11的背面10B。在间隔件60的下表面60B经由粘接层AD4以及第二支承基材32固定有安装部13的背面10B。

在第一以及第二支承基材31、32与收缩部件40之间分别形成间隙G1、G2。由于两者之间存在间隙G1、G2,因此不担心收缩部件40干扰使得第一以及第二支承基材31、32剥离、或第一以及第二支承基材31、32变形。

收缩部件40由响应于热或光而收缩的刺激响应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长方形。在收缩部件40响应于热的情况下,收缩部件40由热收缩率比构成可挠性基材50的聚酰亚胺树脂大的材料形成。收缩部件40的一个例子是收缩膜,能够通过加热时间而从未收缩至最大收缩地调整尺寸。

或者,也可以预先计算弯曲成设计形状的状态的弯曲部12的背面10B的应变,选择在不会给显示装置DSP带来负面影响的规定的温度区域中热收缩率与其应变大致相同的材料。例如如果,弯曲部12的背面10B的应变例如是-6%,则选择收缩部件40的外表面40A收缩-6%的材料。

由于收缩部件40也具有厚度,因此在收缩部件40的内表面40B,相比于外表面40A,应变更大。在外表面40A收缩了-6%时,内表面40B例如收缩-18%。在该情况下,如果由通过加热而收缩-18%的刺激响应性的材料形成收缩部件40,则能够使外表面40A收缩到希望的尺寸,使弯曲部12如设计那样弯曲。

在表1中表示在收缩部件40中使用聚烯烃树脂、以内表面40B的半径为0.2mm的方式弯曲而计算出各层的应变的例子。

【表1】

在表1所示的计算例中,收缩部件40的内表面40B的应变达到-18.58%。使用例如若加热到80~90℃则收缩16~25%的聚烯烃树脂,只要加热到约80℃,就能够使弯曲部12弯曲成设计的形状。

同样,在表2中表示在收缩部件40中使用聚苯乙烯树脂、以内表面40B的半径为0.2mm的方式弯曲而计算出各层的应变的例子。

【表2】

在表2所示的计算例中,收缩部件40的内表面40B的应变达到-17.21%。只要选择例如若加热到110℃则收缩16~18%的聚苯乙烯树脂,就能够使弯曲部12弯曲成设计的形状。

同样,在表3中表示以收缩部件40的内表面40B的半径为0.2mm的方式进行弯曲、并以布线W位于中立面N的方式形成了树脂膜58的计算例。

【表3】

在表3所示的计算例中,收缩部件40的内表面40B的应变达到-23.64%。只要选择例如若加热到规定的温度则收缩约24%的收缩膜,就能够使弯曲部12弯曲成设计的形状

图4所示的弯曲部12的形状、即显示部11以及安装部13的背面10B分别固定于间隔件60的上表面60A以及下表面60B而成的形状是,获得收缩部件40的支撑而如设计那样变形的弯曲部12的形状的一个例子。另外,间隔件60并非必须的构成,也可以省略。

如果存在间隔件60,则能够防止收缩部件40过度收缩而使弯曲部12偏离设计好的形状。如果准备能够通过加热时间调整尺寸的收缩部件40并与各种尺寸的间隔件60组合,则仅通过将收缩部件40加热到使显示部11以及安装部13抵接于间隔件60,就能够自由地选择弯曲部12的形状。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以使布线W位于弯曲部12的中立面N的方式调整了树脂膜58的厚度。布线W位于弯曲部12的中立面N或者比中立面N稍靠内侧的形状是,被收缩部件40引导而如设计那样变形的弯曲部12的形状的一个例子。另外,树脂膜58并非必须的构成,也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布线W也可以位于比中立面N靠外侧的位置。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具备在弯曲部12中固定于背面10B的收缩部件40。若施加热或光,则被收缩部件40覆盖的弯曲部12的背面10B被作用收缩力。因此,不会向显示部11侧或安装部13侧偏离位置,能够聚焦在固定有收缩部件40的范围而可靠地变形。

将显示部11与安装部13电连接的布线W优选的是,位于弯曲部12的中立面N或者比中立面N的稍靠内侧的位置。中立面N的位置能够通过树脂膜58等的厚度来自由地设计。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收缩部件40使弯曲部12如设计那样变形,因此能够将布线W可靠地配置于中立面N的附近。

本实施方式具备被显示部11以及安装部13上下夹着的间隔件60。只要存在间隔件60,则即使收缩部件40过度收缩,显示部11以及安装部13的背面10B也会分别抵接于间隔件60的上表面60A以及下表面60B而使弯曲部12保持为设计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在后膜30的第一以及第二支承基材31、32与收缩部件40之间具有间隙G1、G2。因此,即使使收缩部件40变形也不担心邻接的后膜30剥离、或第一以及第二支承基材31、32变形。

接着,参照图5以及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以及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将从显示部11朝向安装部13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X,将与第一方向X以及厚度方向Z交叉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Y。收缩部件40沿第一以及第二方向X、Y以长方形状扩展。以下,将靠近显示部11的边缘设为前边缘40F,将与靠近安装部13的边缘相反的一侧的边缘设为后边缘40R。

图5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收缩部件4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第一变形例中,相比于第二方向Y,收缩部件40的收缩率在第一方向X上更大。收缩部件40例如可以是具有多个狭缝41的部件,也可以是单轴延伸且向第一方向X延伸的部件。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狭缝41沿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排列。各个狭缝41沿第一方向X延伸。狭缝41的深度可以从内表面40B贯通到外表面40A,也可以未达到外表面40A。只要形成狭缝41,就能够将收缩部件40的收缩率调整为相比于第二方向Y、在第一方向X上更大。

图6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收缩部件4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第二变形例中,收缩部件40具有沿第二方向Y形成的狭缝42。狭缝42可以靠前边缘40F以及后边缘40R分别各为一条,共形成两条,也可以靠前边缘40F以及后边缘40R中的某一方仅形成一条。

通过形成狭缝42,能够自如地调整收缩部件40的收缩范围。若具有两条狭缝42的收缩部件40收缩,则并非被收缩部件40覆盖的区域A1整体、而是被划分在两条狭缝42之间的区域A2被作用收缩部件40的力,进而阵列基板10弯曲。阵列基板10弯曲的区域A2相当于前述的弯曲部12。

另外,在靠前边缘40F仅形成了一条狭缝42的情况下,后边缘40R与狭缝42之间所划分的区域A2成为弯曲部12。同样,在靠后边缘40R仅形成了一条狭缝42的情况下,前边缘40F与狭缝42之间所划分的区域A2成为弯曲部12。根据第二变形例,能够不被收缩部件40的大小影响地设计弯曲部12的范围。其结果,例如将收缩部件40形成为比弯曲部12大,能够更稳固地固定收缩部件40与背面10B。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与其等效的范围内。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构成能够适当地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